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缅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清缅战争对双方分别有什么影响?

清缅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清缅战争对双方分别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60 更新时间:2024/1/2 15:44:37

对清缅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

清缅战争是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

缅甸,是位于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对于这个邻国,我们并不熟悉,大多数国人对其的印象可以用几个重点词概括,其中就包括内战,时不时就有新闻说缅甸内战把炮弹打到我国境内。任一个国家,只要陷入内战都不会太富裕,缅甸的经济也比较落后,但想想曾经,缅甸一度是东南亚无可争议的霸主,差点就统一了东南亚。

缅甸能够当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历史上,缅甸一直是东南亚地区比较强大的地区,由于与古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区接壤,缅甸掌握着古印度和中国的一条商路,《汉书》就对此有所记载。

位于两大文明交汇区的缅甸受到两种文明的熏陶,开化程度远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还在丛林里欢腾的时候,缅甸这片已经开始农耕了。文明开化先放到一边,当缅甸这个地区第一次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已经是公元11世纪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盖今天缅甸大部分区域的政权,为缅甸的崛起打下基础。

蒲甘王朝还未实现统一东南亚的大业,蒙古铁蹄已然南下,元缅战争以蒲甘王朝的战败而告终,蒲甘王朝成为元朝属国,不久后灭亡,缅甸重新分裂成众多小邦,其中就有东吁王朝。经过数百年战争,东吁王朝终于在16世纪统一了缅甸大部分地区,却又逐渐走分裂,于18世纪初被贡榜王朝取代。

贡榜王朝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却将缅甸推向极盛,它不仅统一了缅甸全境,还积极对外扩张。经过前三位君主的积极治理,缅甸吞并了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王国、中南半岛东部的老挝,又将东南亚另一大国暹罗摁在地上摩擦,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霸主。

这时候,安南处在内乱,柬埔寨和马来亚也不太平,一盘散沙的群岛诸国更加不可能是缅甸的对手,按理说,只要缅甸花点时间消化,化解暹罗等新占地的反抗情绪,再进一步统一东南亚并非不可能,而且这时候印度也不统一,调转枪口往西发展也有可能,但缅甸偏偏要将手伸向东边,也就是我国云南。

清朝此时也处在极盛的乾隆时期,但天高皇帝远,缅甸并不认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凭借军力压服清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然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向清朝境内的土司强制收税。

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土司可以说是两边不是人,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他们往往会买两份保险,既向清朝交税,又向缅甸交税,但清朝境内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觉得我在大清治下,干嘛要向你缅甸纳贡?所以就上报了云南地方官府。

云南地方官府却搞绥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觉得就是缅甸那边土司抢个劫而已,又不是缅甸官方宣战,没必要上升到两国交战的地步,甚至有当地人主动出击擒杀缅兵,还被以“杀良冒功”的罪名处死。

清朝方面这么怂,自然增长了缅甸方面的野心,继续骚扰抢劫,还升级到掠夺人口的地步。消息报上去后,躺在温柔乡的乾隆帝火了,决定给缅甸以颜色。

当时清朝终于拿下了准噶尔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取“旧土新归”之意,将之命名为新疆,这可让乾隆是龙心大悦,觉得缅甸也不过是个练级的小怪。但其实,清军的战斗力较入关时已经大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缅甸。

说个后话,清缅战争后,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术落后,就上书请求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欢造大炮,乾隆觉得“骑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还没弓箭大,本来八旗兵就对骑射技艺松弛了,再加上依赖火器,只会更菜,还是算了。这个算了,对清朝的影响甚至超过清缅战争本身。

说回清缅战争,这场战争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战皆败,只不过第四战是两败俱伤罢了,缅甸也损了大半的血。

第一战的指挥是云贵总督刘藻,他只调派了云贵所属军队追剿,却只擒获5人,对缅军毫无威胁,缅军抢够了东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来就很像嘛,刘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错了”,给北京的皇上写奏折说"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大捷”仅仅三月后,缅军再次入侵车里,并将其占领,还给清朝发文,宣布车里为缅甸领土!

刘藻急忙命三千绿营兵围剿,结果有一路清军被缅军埋伏,大溃而逃。乾隆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刘藻惶恐不安,最终自刎。首战败北,乾隆多少认真了点,派出了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将其由陕甘总督调任云贵总督。

杨应琚先派出了小股部队进攻缅甸境内,由于缅军料到清军会进攻,早已撤退,清军轻而易举就攻占缅甸两个土司辖地。可缅甸早已坚壁清野,清军什么都没捞到,反而给高层造成一种缅甸很弱的假象。

云南很多官员包括杨应琚都被这种假象所蒙蔽,认为缅甸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前线的云南都是如此,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就更别说了,乾隆得了杨应琚的奏折,又翻了翻《明史·云南土司传》,觉得缅甸在明朝时就臣服中原,看来也是个弱鸡,哪有准噶尔难对付?乾隆下令杨应琚要少花钱、少用兵解决此事。

殊不知,此时缅甸的重心放在进攻暹罗上,暹罗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经被缅甸团团包围,缅甸没有过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对缅甸和暹罗的情况一无所知,朝野上下都以为只凭云南的万余绿营兵就能解决缅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军主动发起了进攻,尽管清军人数多过缅军,但清军的劣势更多,云南的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作战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带兵将领普遍能力不强,统帅杨应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军事,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清军屡战屡败。

战败是一回事,战报上却清晰地写着:“清军屡战屡胜,杀敌万人”。这慌扯得有点过了,刚刚过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余仗,也就歼敌万人,云南才打了几仗就歼敌万人,你当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图,尼玛交战地点全在大清境内,越打离着内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顿时勃然大怒,下令赐死杨应琚,同时派满人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这时候,缅甸已经拿下大城王朝,暹罗只剩下残余军队反抗,缅军大部开始撤回国内。

两次战败,皆有轻敌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认为缅甸能够轻易拿下,战败只是因为绿营兵太废!而且清朝对藩属国情况一无所知,暹罗已经被缅甸灭亡,乾隆竟然还在担心灭掉缅甸后缅王逃亡暹罗!

明瑞是一员悍将,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前往云南前是伊犁将军,已经是新疆大员了,但他跟乾隆一样,轻视缅甸,所以他的最终结局基本注定了。

灭掉了暹罗,缅甸可算是腾出手来了,清军增兵,缅军也增兵,明瑞的认知却还停留在上一仗,最终陷入缅军重重包围,重伤后自缢身亡,其他参战者或战死或被俘或自尽,清朝惨败。乾隆第三次大怒,并开始准备第四战。

三战皆败,清朝终于开始搜集情报了,知道缅甸不再是曾经的分崩离析,而是新兴的强权国家,暹罗已经被其所灭。三战下来,缅甸却不想打了,多次给清朝送去求和文书,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组建精兵强将,誓要拿下缅甸!

尽管败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认为拿下缅甸不是问题,因为他这次派出去的已经是清朝顶级将领了,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军队也换成八旗兵,还调了水师参战,这样的阵容,清朝拿不出几副的。

然而,缅甸也倾尽国力,与清军交战厮杀,再加上环境优势,远道而来的清军将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连主帅傅恒也卧病在床。经过一番鏖战,清军杀缅军水师2000人、陆军1500人,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相继病死,清军和缅军可谓两败俱伤,尽管清军占据微弱优势,但却几乎不可能灭掉缅甸,参战清军厌战情绪高涨。

缅军也一样,缅军统帅诺尔塔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清朝的长期战争,再打下去就得废了,所以双方不约而同地丢开了远方的君主,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议和是乾隆和缅王都不想看到的,缅王直接就把议和书撕了,压根不想向清朝称臣,直到18年后缅甸国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关系才派出使节奉表纳贡。

而乾隆要等18年后才能看到缅甸入贡,当时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动兵很困难,水土问题就非常头疼,第四战清兵非战折损比战损还多,傅恒回北京两个月就病死了。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乱,土司问题才是重点,乾隆只能跟缅甸打外交战,互相口诛笔伐,却谁也不敢打了,缅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钱粮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这场清缅战争对参战双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双方都不是胜利者,非要说胜利者的话,那也只能是暹罗了,由于缅甸在战争中消耗甚巨,郑信带着残兵败将竟然击败了缅甸,建立吞武里王朝,随后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续至今,缅甸多了个头疼的对手,统一东南亚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标签: 清缅战争清朝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在古代宁古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有多令人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宁古塔,清朝,历史解密

    宁古塔在清初可谓赫赫有名,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曾经被流放至宁古塔的犯人描述说:“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宁古塔是一个非常让人发毛且可怕至极的地方。据史料考证,宁古塔原为满清发源地,属极北之地,但此地缘何如此恐怖异常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宁古塔旧址一、宁古塔的

  • 皇太极专宠海兰珠,为什么没有封她为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皇太极,清朝,野史秘闻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能够从众多的兄弟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其能力和心计不一般。像历朝历代皇帝一样,皇太极的一生有很多女人,但他最爱的还是海兰珠。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相遇纯属巧合,而爱情总是来得突然,根本不给人准备的时间。当时的皇太极一眼便看中了海兰珠,是名副其实的一见钟情。海兰珠并不是正妻

  • 襄嫔高氏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襄嫔高氏,清朝,风云人物

    康熙不仅是清朝纳妃数量比较多的皇帝,同时也是纳汉妃比较多的皇帝。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历史长河中将一生贡献给皇帝,却没有得到任何名分的一位妃子,她就是康熙皇帝众多嫔妃中的一个汗女襄嫔高氏。历代皇帝基本上都不会独宠,因为后宫的众多佳丽不允许他独宠一人,而且加上朝堂上的语言,因

  •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

  •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迁延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是晋国为报复栎之役中败给秦国而发起的伐秦战事,晋国率领的诸侯国联军直入秦国腹地棫林,以晋国不胜,秦国不败告终。该役,晋国六卿之栾氏的栾针战死,成为日后晋灭栾氏的导火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因迁延之役,起因是栎之役。晋楚相争,夹在双方中的

  • 澶渊之盟真的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吗 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辽国,历史解密

    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唯独除了军事,由于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组织架构,导致北宋乃至于整个的宋朝在军事作战中,鲜有胜利。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件事就是在历史上经常被人诟病的—澶渊之盟,关于澶渊之盟,除宋朝之外无数朝代、无数人对此喷过口水,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拿钱换

  • 胡美:朱元璋岳父,入宫看了一次女儿就被杀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美,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朱元璋的岳父名叫胡美,他的长女胡氏在洪武13年的时候,被朱元璋册封为胡顺妃。洪武17年,朱元璋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下诏赐死了岳父胡美。至于胡美到底身犯何罪?当时朱元璋只字未提,对于大臣们来说,也无人敢质问朱元璋,这在当时成为了一桩悬案。事情直到6年之后,也就是洪武23年,朱元璋才首次提到赐死胡美的

  • 陈叔达:唐初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风云人物

    陈叔达,字子聪,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陈后主陈叔宝异母弟,生母是袁昭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陈叔达出身陈朝皇室。授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封义阳王。陈亡入隋,拜内史舍人、绛郡通守。晋阳起义后,归降李渊,拜丞相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历任黄门侍郎、纳言、

  • 崇祯皇帝急招吴三桂入关勤王,为何走到半路就停下来了?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皇帝,吴三桂,文史百科

    吴三桂最初接的是袁崇焕的班,任辽东总兵,率领关宁铁骑跟皇太极干,后来崇祯皇帝急招他入关勤王,结果走到半路就停下来了,这一停就把崇祯的命搭进去了,崇祯一死吴三桂也没必要入关了,就驻兵山海关静观局势。至于为什么吴三桂突然停下不走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644年是崇祯的最后一年

  • 曹操因为娶了这个女人,被张绣击败,典韦也战死!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战史风云

    贪图好色的曹操都发生过哪些趣事呢,小编告诉你。曹操在创业初期经过自己的一番南征北战并且采纳谋士建议取天子安置在自己的老巢许昌,并且施行屯田计划,接受了谋士建议的曹操不仅在政治上巩固了政权,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通过屯田计划更是让曹操获得了经济上的丰收,在战争年代,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有粮就是娘,因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