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1 更新时间:2024/1/23 22:39:13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 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皇帝:李渊

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关东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与之类似的关东群豪甚多。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怕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天策府猛将尉迟恭:

就连玄武门之变的李靖、李绩两大军中巨头,竟然对“亲王谋皇位害太子”这种大逆不道行径,持所谓“中立”态度,其真实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对他们来说,李世民同样比关陇本位的李渊更能代表其利益。

这才是李渊早已经下场与李世民为政敌,却迟迟不能武力解决他的根本原因,此时两人父子亲情早已淡漠无比了。一切不过是利益与局势所致。

杀李世民个人,对李渊或许不算很难,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烂摊子绝非异事,所谓的皇帝诏命,天策府谁也不会当回事。如果只会杀人却没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样,并不叫果决、只能叫鲁莽无谋。

因此历史上李渊才会扶植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软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属,力图政治解决之。

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借题发挥,忽悠了李渊上当,甚至更阴谋论点,就是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和杨文干身边的人搞出这场乱事。

至于「李渊许诺李世民平乱后当太子」云云,要信李世民的胡扯,干脆就连他是被逼无奈才“周公诛管蔡”一起信得了。

二、李渊和李世民:是父子,更是皇权路上定要分胜负的政敌。

最迟至武德六年,由太子李建成而非李世民出征刘黑闼起,李渊便开始着手遏制李世民集团权势,加入了李建成一方;那以后的数年,李渊与李世民与其说是君臣父子,不如说是定要分出输赢的政敌;

之所以不似皇帝对通常政敌那样雷霆霹雳,而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其争位行动; 这也并非因为李渊的心慈手软或是父子情深,天家无父子,政治家怎会将亲情看得多重?

而是因为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之大,竟可以与东宫太子并行行文号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

这一切并非是李渊对次子无节制溺爱所制,也不单是为酬其战功,而是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借机招降纳叛、不断培植自身势力,早已经到了势大难制的地位。

李世民的势力根基、支撑他和李渊对抗的根本,就在于收拢了这些非关陇势力的精英人才。他们迫切需要在新帝国政治舞台从关陇集团虎口夺食,是以选中了李世民这个代言人。

李世民的能力足以让关东群豪们折服,他们更坚信追随李世民前景远大,因此天策府一时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若想强行用武力解决掉天策府实力,便意味着大唐朝廷的空前动荡,若不能成功斩首,而让李世民及其党羽逃出长安成外,唐朝江山分崩离析,再打一场大规模内战,而各方群雄趁势而起,亦非危言耸听。

从开国君主与李唐皇族族长的双重立场,从李渊的角度设身处地,确实很难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这等于要一次性大清洗大半个唐朝开国功臣集团,这是连后世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做得到的。看看老朱对明初功臣集团是怎么分化瓦解、依次打击,循序渐进历时数十年,才大算功告成。

何况当时天下刚平,人心未定,突厥年年寇边,李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关中,迁都襄阳,此时开内战,其巨大代价李渊承受不起。

到了此时双方都早已是骑虎难下,不解决掉天策府这个畸形怪胎,唐朝政府的政治体制的正规化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对天策府的任何削权行为,都必然遭致李世民集团的剧烈反弹,让朝局更加动荡。

李世民竟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从其短短数日后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可知,天策府势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时隐忍,也不过是其策略与假象罢了。一如他在沙场中对决宋金刚、刘黑闼这些劲敌,所惯用的“避实击虚”兵法。

天策上将或许玩政治玩不过老谋深算的老爹,可是当他将卓越的兵法化用到政争中时,李渊便万不能敌了。

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以牺牲李渊的权柄与自由、及其二子十孙,几千将士性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规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内战。让天策府集团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枢,对李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不幸之万幸了。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对决,若当真演绎起来,其精彩程度岂是如清代康熙诸子夺嫡那般的儿戏程度可比的?

三、李世民对相关历史的篡改真相。

李世民篡改玄武门事变相关史料,可为青史定论,却绝不是因为那个他询问起居注被阻止的记载。 以当时皇权远比秦汉更高的集中程度,他若是真不想让这个记载传下来,自然就不会传下来,显然这是被当成大唐太宗皇帝的纳谏美德之一而记述的。

断定李世民必定改史,是因为他和李唐官方史官宣布的“玄武门事件真相”,稍一分析就知道纯粹是侮辱后人智商的产品: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萧瑀、陈叔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尉抚之曰:“朕几有投杼之惑。”秦王号泣不能止。建成死年三十八。长子承宗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皆坐诛。诏除建成、元吉属籍。】

李世民在官方版唐史中,诉说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自卫反击,包括所谓“毒酒不死”事件。而对此类记载的看法是,一个字都别信就好。

这至多只能勉强解释,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而完全解释不了一个若还能操控大局掌握禁军与中枢的开国之君、实权皇帝,居然就这么屈服于逆子、选择让位了。

是日政变关键不在玄武门,而在皇宫大内;不在李建成,而在李渊。李世民作乱时,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而是弑父夺位;

(李世民+天策府)VS(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大唐中枢政事堂)

李世民此次成败关键,在于就他以斩首战术挟制了李渊,他老子不是史书和相关影视小说里的窝囊老好人,而是大一统王朝众得天下最速的开国之君。

英雄一世的李渊,临老居然会千古艰难唯一死,让李世民省去了一番说服天下的周折与整合中枢的血腥。堂堂开国皇帝居然能忍下两子十孙惨死、自己被逼宫的奇耻大辱,想来也在李世民及其同党的意料之外。 难怪李世民事后竟会喜极而泣,抱着李渊肉麻表演一番。

当然,若解释成李渊出于王朝建立者与家长族长的立场,选择了顾全大局妥协,而不是为帝王尊严去鱼死网破,亦无不可,也可以因此对他略加赞美。

史料篡改的关键,正在于将李世民的对手从李渊变成了李建成李元吉,关键点放在了三兄弟在玄武门的肉搏战,完全抹杀了政变真正关键,在于突袭并挟制李渊与政事堂诸宰相,把李渊为了保命被逼传位写成了完全自主的主动传位。

李世民之所以要抹去自己逼父篡位的记载,正因按专制帝制的标准,他的真实行径肯定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之事,更无以教化子孙万民,所以为后世计,才非改不可。

因此,就算当天在玄武门前,真有李元吉以弓弦勒李世民之事,然后就算他当真撞大运把李世民勒死了,那就怎么样呢?

天策府集团已定,势力已成,如长孙无忌这些人,在突袭控制李渊之后,难道不会以李渊名义,下诏杀了李元吉,然后扶植自己的好外甥李承乾上台么?

按此推演下去,只怕又是一个西魏八柱国平衡下的宇文护幕府式执政了。

至于「李渊因建成、元吉死,心灰意冷,只得传位李世民」的传统观点,同样太失之片面。

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大程度上都是李渊在武德年间用来制衡李世民的棋子,非他们个人品行、意愿所能决定。李渊难道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孙子?这当是起码常识了。 就算当真非李世民一系的子孙当真全死绝了又如何?

如果李渊那时还能号令禁军与中枢,肯定是先杀了这个犯上作乱的逆子,然后大可从李世民几个幼小儿子里选一个出来,当新的皇储来培养。

如果觉得逆子的子孙养不熟,李渊又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了,开后宫继续生便是。莫忘他当太上皇后,还继续生了不少儿子,也是囚居深宫的最大乐趣了。

以专制帝王来说,儿孙再重要,难道还及得上自己和自己的权柄重要? 以为杀光其他兄弟就能逼老爹让位,传统史书鼓吹的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傻太天真。

四、死斗或者投降,李渊的两难抉择。

事后推演,即使是李渊选择牺牲李建成,而更立李世民为太子,若李渊不肯让位让权,还是同样根本无法令李世民及其追随者满意,李世民是沙场戎马杀出来的厮杀汉,断然不会为一个太子虚名就放弃手中权柄,而甘心等李渊老死接班的。

天策府势大不可制,李世民这个太子一样必然会在短时期逼宫篡位。 否则他身后的天策府集团,也就是招降纳叛收罗的那伙关东群豪绝不答应。 因为只有李世民成为皇帝,才能兑现他们封妻荫子、公侯万代的欲求。

不论谁处于李渊的位置,都绝不可能对李世民放得下心,相信他会是一个兄友弟恭、孝顺听话的好太子;

而同样不论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也同样绝不可能甘心交出兵权、自削羽翼当个任人宰割的闲王;或是一个如刘据杨勇李建成那样束手束脚、仰君鼻息的太子。在根本利益冲突面前,两人父子之情的分量微不足道。

处于此时李渊的立场,要么拼着半个江山动荡的风险,迅速囚禁并赐死李世民,同时全力扑杀天策府集团,至少只杀李世民一人,可保得他几个年幼儿女性命, 更勿论建成、元吉并其子孙。自己亦可得保权位终身。

秦始皇汉高祖至朱元璋朱棣,一切雄才伟略帝王定做是举。

要么便尽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翦除建成、元吉党羽,将其本人流放远州,与李世民誓约保他们并子孙终寿考,之后尽快让出皇位。等同拉着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尽早放手,来保全他们身家性命,如李旦等中平之主那般; 如此亦可保得所有子孙性命,不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惨景。

舍此之外,更无他选。

李渊的问题,就在于他既放不下帝王权柄,又始终首属两端。 若他在大唐一统、李世民已无价值时,以皇帝名义,用斩首行动击杀李世民,剿灭天策府,亦不失为枭雄本色,又何至于落得被逼宫退位,还不得不下令将建成、元吉所生的十个孙儿全部杀死的惨景呢?

标签: 唐朝李世民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奴隶这一词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起源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奴隶,奴隶制社会,历史解密

    战败成奴特别是商和西周的奴隶,大概绝大多数都来自这些人。从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可以看出,无论是商、周王朝或是其敌对的方国、部落,都力争在军事行动中擒获战俘并掠取对方人口。商代贵族获得的大量俘虏,如羌人、夷人等,一部分用作人殉人祭,一部分则沦为奴隶。西周时期,杀人祭祀的现象大大减少,俘虏用作奴隶的

  • 陈阿娇的母亲窦太主助汉武帝登上皇位,最后自己却被抛弃了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阿娇,汉朝,野史秘闻

    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结发妻,也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可是汉武帝并不喜欢陈阿娇,为了歌女卫子夫废掉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有人说陈阿娇太嫉妒又无子,其实就算陈阿娇不嫉妒,不争风吃醋,有儿子,汉武帝一定不会喜欢她,因为汉武帝不想面对一个债主。汉武帝能当上皇帝全凭陈阿娇的母亲窦太主,汉武帝的母亲王娡能当上皇后,也

  • 荀彧一心向汉有没有道理呢 为何荀彧不选择投奔刘备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荀彧,刘备,风云人物

    说荀彧“一心向汉”是有道理的。其一,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其二,当他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

  • 正所谓才子配佳人,娶了谢道韫与李清照的真是才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谢道韫,李清照,文史百科

    正所谓才子配佳人,但要是无才之人娶了有才之女会发生哪些事情?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娶了谢道韫与李清照这类才女的都是些什么人?我们先来说说谢道韫,谢道韫有“咏絮才女”之称,并且出生于陈郡谢氏,就是那个谢玄、谢朓、谢灵运的谢氏家族。有一次,晋朝的宰相谢安在院中与家人一块谈论文学,而此时恰好下起了大雪,谢

  • 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曾下六千万张传单通知,日本人为什么不跑?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战史风云

    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曾下六千万张传单通知,日本人为什么不跑?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945年二战末期,美国为了加速日本人投降,于是在8月6日在早上8点,由3架B-29美国轰炸机组成的美国集群突入到了日本广岛上空。随后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广岛被夷为平地,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在这之后

  • 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彭城之战,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打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让刘邦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役。但是,这一场战役,之所以刘邦在有如此多的人数下,还是会吃败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支军队有问题。要知道刘邦带领的这56万大军,都是联军,并不是属于刘邦自己的军队,韩信带领刘邦杀出汉中来的时候,他顶多也就是十万人。在韩信

  • 李白写给杨玉环的一首诗,贵妃真的胖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唐朝,李白,野史秘闻

    在中国过往数千年的历史中,大唐盛世始终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向往,那一个时代有着唐太宗的赫赫武功,有着李白杜甫的万古风流,有着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世,当然对于很多的女孩子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传说当中,那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所以很多微胖界的女生在面对痛苦的减肥时,都能够用“放在唐朝的话,我这也算是杨玉环

  • 孔融让梨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云人物

    “孔融让梨”作为一个典故,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作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作为孔子这位圣人的后人,孔融成为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而就孔融的结局,更是

  • 曹丕在位七年,他如何将曹操留给他的3员猛将给害死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总体基调是褒刘贬曹。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奸诈之辈,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曹操是一个极其合格的领导,他身上有两大优点:一是爱惜人才,他唯才是举,常常不拘一格在天下搜罗人才。二是肚量大,能容人,即使下属犯了错,他也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为什么会发生太原保卫战?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太原保卫战,近代,战史风云

    日军“华北方面军”于11月3日命令第5师团归第1军司令官统一指挥攻占太原。4日,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第5师团继续攻占太原,并以一部向汾阳附近追击;命令第20师团在昔阳支队占领榆次后,以一部全力攻占榆次西北地区,师团主力进到榆次后向介休追击;命令第109师团循昔阳支队前进路线向榆次前进。战役结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