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韩信触犯兵家大忌,背水列阵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触犯兵家大忌,背水列阵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3/12/13 3:11:50

背水一战,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即来自于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击败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选择中立,从而严重威胁汉军侧翼,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时,黄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在此基础上,刘邦想要孤立和消灭项羽,就需要消灭代国、赵国、燕国这三个诸侯国。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败代国的相国夏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于是,井陉之战,也即韩信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场战役,就这样正式爆发了。

具体来说,在井陉之战中,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对于赵国来说,派出了20万大军,而就韩信来说,则只有3万兵马,这无疑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了。因此,虽然韩信是兵家里的佼佼者,但是,想要正面击败赵国大军的话,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于是,韩信决定兵行险招,出奇制胜。韩信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到了半夜时分,韩信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旗帜,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也即按照韩信的计划,不仅要击败赵国大军,还准备不留漏网之鱼。另一方面,韩信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

等到韩信完成以上部署之后,井陉之战无疑来到了最为关键的决战阶段了。在井陉之战中,赵军主帅陈余不仅没有察觉到已经潜伏的韩军,还认为韩信率领主力背水列阵,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所以越来越轻视韩信及其兵马了。当然,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背水列阵,确实是兵家大忌,如同三国时期的马谡舍弃水源,上山扎营一样。不过,韩信和马谡,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将领,也即韩信之所以背水一战,不仅是为了麻痹对手,更是为了激发麾下将士的潜能。

换而言之,正是因为背后是宽阔的河流,汉军将士这才遇到了退无可退的局面,那么,这将会让汉军将士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在井陉之战中,两军交手,韩信先率领大军佯装战败,促使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所以他们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在这个时候,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大家都拼尽全力,从而抵挡了赵军的猛攻。

当然,仅仅是背水一战,抵挡赵军将士的猛攻,还不能实现全歼对方的目标,毕竟20万赵军在兵力上握有巨大优势,等到汉军锐气丧失的话,前者完全可以消灭汉军。于是,等到赵军全部出击的时候,韩信之前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赵王歇和陈余骄傲自大,没有在大营留下足够的兵力,这导致大营迅速落入到汉军将士的手中。对于这些汉军将士,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摆出了一副声势浩大的阵仗。

另一边,赵军和汉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的战旗,一下子就惊慌失措,没有了主心骨。面对慌乱不堪的赵军,韩信下令全军立即反击,并且,韩信之前埋伏的轻骑,也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所以,非常明显的是,此时的赵国大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可谓插翅难飞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韩信指挥3万汉军将士将20万赵军全部消灭,赵军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最后,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也即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不仅是以少胜多,更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这一战术十分危险,所以在韩信之后,很少有名将敢于效仿韩信的做法。比如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显然有借鉴韩信背水一战的意味,可是,马谡只是纸上谈兵,最终在街亭之战中被张郃击破。

至于井陉之战的结局,则对楚汉之争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原本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重创了刘邦,这让不少诸侯选择和刘邦保持距离。但是,韩信通过井陉之战逐渐消灭了赵国,无疑壮大了刘邦的势力范围,并为向东攻打齐国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在井陉之战后,韩信派人降服燕国,又在潍水之战中消灭楚国20万军,最后,韩信又率军参加了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因为这些令人赞叹的战绩,“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成为楚汉之争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春秋战国韩信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古代少女为什么称作“黄花闺女”?是怎么由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我国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古词汇,听起来话中有话,若仔细琢磨,能发现许多学问。像“黄花闺女”这个词汇,其含义经过多次演变后,最后终于定型,是指代那些待字闺中,青春年少,等候出家的处女。若追根刨底,能发现这个词汇大有来头。黄花闺女在古代,那些皇亲国戚,以及大户人家里未出嫁的公主和小姐,都会在额头上贴上一种装

  • 揭秘:薄姬为什么会和儿子葬在一起?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薄姬,汉朝,野史秘闻

    妻子死了之后,一般要与丈夫合葬,可薄姬临死之前,不愿与丈夫刘邦合葬,而要与儿子合葬,这是怎么回事呢?薄姬是个苦命的女人,她是魏国宗室女魏媪的私生女,薄姬长大之后,魏媪就把女儿送给了魏王魏豹,给他当侍妾。然而,魏王后宫佳丽三千,薄姬虽有几分姿色,但比起其他的绝色美女来说逊色不少,所以难以受到宠幸。这时

  • 姚崇: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风云人物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

  • 李道宗可以说是战功累累,为何却被影视小说给丑化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道宗,丑化,文史百科

    李世民的弟弟李道宗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弟弟,很多人对他其实并不是很熟悉,毕竟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把所有关注点都吸引过去了。但是李道宗也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而且战功累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却被丑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李道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 白江口之战唐军为何能以一敌四?白江口之战后倭国改名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白江口之战,战史风云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鲜半岛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样的风平浪静。唯一不同的,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海战即将上演。倭军(此时日本还不叫日本,《大宝律令》后才称日本)一千余艘战舰,在其统帅阿倍比罗夫、庐原君等人的率领下,联合陆上的百济军队,共计五万余人,气势汹汹的向熊津江口杀来。不料,却被大唐刘仁轨不

  • 揭秘清朝皇妃避孕秘术 太监按摩驱赶“小蝌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清朝皇妃,历史解密

    之前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的避孕术,现在来看看在清朝的贵妃什么的,是靠按摩来避孕的。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记载:微按后股穴道,以驱赶小蝌蚪。这样都可以!清帝若夜宿皇后处,敬事房太监会将准确的年月日记录在册,以确证皇后所得的是龙种。对嫔妃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与前述房中之术的观念有相

  • 温婉贤淑的武惠妃真的害死了太子?又怎会被吓死?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惠妃,唐朝,野史秘闻

    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桓安王武攸止的女儿。从亲戚关系上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表妹。据《全唐文》记载,武惠妃“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也就是她性格温婉贤淑,行为雍容典雅,且精通文史。后宫漂亮的女人多得像花一样,她能一下子迷住风流天子唐玄宗,说明这个女人着实不简单。开元初年,玄宗越发宠爱武氏

  • 刘继兴是什么样的人?想当官,先阉割,真是亡国之君,必成亡国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继兴,五代十国,风云人物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就以读书做官作为他们的终极人生目标,因此,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治国安邦上,就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过,在我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一个朝代,并且,当朝的统治者,还提出过这样一个要求:凡是想要做官的人,都必须要阉割。也就是说,想要做官就必须先将自己整成太监。这真是一个奇怪的

  • 到宋仁宗掌政时,北宋的社会风气就已产生了哪些弊端?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赵匡胤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天下,其方式同此前五代十国那些帝王用阴谋手段抢权,并无多大区别。夺取政权后,如果也是继续不顾社会风气的净化、整顿,那么赵宋王朝,也只会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短命小王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匡胤同此前的那些军人政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用历史的眼光审

  • 长平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赵国和秦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爆发了战争,史称“长平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