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统一战争简介

东汉统一战争简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37 更新时间:2023/12/6 16:06:58

《星汉灿烂》历史背景设定在东汉初年,东汉初建,还不是很太平的时候,女主的父亲程始就是依靠军功发家,而男主凌不疑是新帝义子,也是一位将军,那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东汉统一战争,看看东汉是怎么统一的。

东汉统一战争简介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关东、关中、陇右、蜀中等地的割据势力,再次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战争。

刘秀抵达黄河以北地区后,以复兴汉室为号召,不断壮大自身的势力,打败了王昌等政权,先后镇压了铜马、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起义军,并将农民军中的精壮收编入自己的队伍之中,扩充自己的实力。待羽翼丰满后,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并以 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虽然控制有了洛阳以北的地区(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大部),但是仍处于各种武装势力的包围之中。东有青州的张步,东海的董宪,睢阳的刘永,沪江的李宪;南有南阳的秦丰,夷陵的田戎;西有成都的公孙述,天水的隗嚣,河西的窦融,九原的卢芳;北面的彭宠也在后来被朱浮逼反。此外,尚有赤眉等农民军活动于河水(黄河)南北。

刘秀根据形势,采取了“先关东,后陇蜀”,先集中力量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再挥师西向的战略决策,并针对割据势力众多而分散的特点,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刘秀称帝,建都洛阳,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建武二年(26年)至五年(29年),刘秀一方面命来歙出使陇西,完成联陇制蜀的战略,解除了西顾之扰;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阳、河内(郡治怀来,今河南武陟西南)为中心,对关东各割据势力展开攻势。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建武三年(27年)六月,刘永被杀。并且消灭赤眉军于宜阳,夺取长安,取得东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将军朱祐、建威大将军耿弇北讨彭宠,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收复了燕蓟地区。

建武六年(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夺占东海之地。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建武十二年(36年)灭蜀。战争先后经历了平定关东、攻占关中、并陇灭蜀几个主要阶段。堪称为中国古代封建统一战争中的一个范例。

汉军在关东战场,建武六年(30年)正月,吴汉破朐,击杀董宪。接着,汉军又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消灭独据一方自立为天子的李宪。至此,汉军在短短的4年中,将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汉军大破蜀军,公孙述负重伤身亡。至此,刘秀彻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东汉统一战争中,作为最高决策者,刘秀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战略应变能力和杰出的作战指导艺术。他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注意占取地利,稳固后方;重视集中兵力,由近及远,分清主次缓急,各个击破;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心的手段,争取盟友,分化敌对势力;重视利用人和,发现和拔擢将才,放手使用,不多掣肘,使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能够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法;善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围城打援,运动歼敌;强调连续进击,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可能。刘秀芟夷群雄、一统天下,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归宿。

崔瑞德《剑桥中国秦汉史》:在一开始,光武帝不过是群雄纷争的战场上的一个皇位争夺者。先后有11人宣称有九五之尊的权利,这还不算独霸一方的大军阀。强烈的地方主义是整个这场内战的典型特征;光武帝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家乡南阳郡的胜利。通过他,来自南阳的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取得并保持显赫的地位。这个动乱年代中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革命目标,没有证据能说明,斗争的任何一方被革命的目标所推动,或者任何领袖设法推翻由帝皇统治的公认的制度。当赤眉军在中国流窜以及头目们与南阳绅士在更始帝治下对抗时,所反映的并不是一场阶级斗争。不论他们的背景如何,他们都接受现存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他们只是为争夺这个秩序中的统治权而进行斗争。

更多文章

  • 东汉统一关东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关东,东汉统一关东之战

    建武元年,刘秀建都洛阳,占有司隶校尉部和冀、豫、并州,雄踞中原战略要地,资源丰富,兵力优势,但四面受敌。东有刘永、董宪、张步、李宪;北有彭宠;西有隗嚣、公孙述;南有秦丰、田戎。各割据政权虽然对刘秀形成包围形势,但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其中,关东几个割据政权对刘秀威胁最大。此外,尚有数十万农民军活动于河

  • 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绿林赤眉起义,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

  • 令刘秀一战成名的昆阳之战全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秀,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后来的光武帝)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明代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昆阳之战的过程。昆阳之战的全过程一、前期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

  • 东汉灭蜀之战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刘秀,东汉灭蜀之战

    东汉灭蜀之战是指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一月,在东汉统一战争中,光武帝刘秀削平益州北部(今四川、汉中)割据势力公孙述,完成东汉统一的作战。东汉灭蜀之战的过程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公孙述进攻关中失败,退守汉中巴蜀。隗嚣反汉后,公孙述曾数次援陇,意图帮助隗嚣阻止汉军从武都

  • 略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秀,略阳之战

    东汉平定割据势力的作战。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刘秀遣将来歙率精兵2000人,由陇西(今甘肃东部)隗嚣防线的翼侧秘密袭取隗嚣军的后方战略要地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刘秀丢失了安定、北地两郡,再次深感隗嚣对长安地区的威胁,于是,决计进一步施展政治上分化瓦解,军事上奇袭隗嚣要害城邑略阳的对策。

  •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郑成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下面一起来看看战争经过。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经过一、横

  •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绿林赤眉起义

  • 崤底之战始末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绿林赤眉起义,崤底之战始末,绿林起义

    崤底之战是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大败赤眉军于崤底(崤山谷地)的一次伏击战,冯异先遣一部兵力化装成赤眉军潜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诱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会战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军不能识别敌我,以至溃败。冯异军追击至崤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崤底战役的全过程。崤底战役始末1.背景赤

  • 昆阳之战天降陨石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陨石,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

  • 昆阳之战胜利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昆阳之战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那么昆阳之战为什么胜利呢?昆阳之战胜利原因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