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司马错的不朽战功

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司马错的不朽战功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69 更新时间:2024/2/2 10:55:03

司马错是秦国的大将和白起王翦一起并成为秦国三大干将,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大将,但是到了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历史就是这样,像个沙漏,能够留下痕迹的就很少,而能真正被后来人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

司马错主张灭蜀的正确战略,使得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大大的扩大了秦国的领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由他首次使用的挖心战术更是威震各国,打得当时的楚国措手不及,失去了大量的领土。

司马错一生经历了三个秦王,战功不朽,更是以自己长远的军事目光为后来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的一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和张仪的那场辩论,也是那场辩论让他得以名垂青史,流传千古。当时正是秦惠文王年间,巴蜀两国相互攻伐,巴国就请求秦国支援,而秦惠文王本来就有灭蜀的想法,就蠢蠢欲动,可惜正好碰上韩国侵略秦国,所以秦惠文王很是矛盾,在灭蜀和攻韩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就召集手下的人一起商议。而张仪主张攻韩,认为先打败韩国,去挟持周天子,这样有助于完成大业,而蜀国不过是个边疆小国,不必去攻打。而司马错则和张仪的想法刚好相反,认为挟天子不止不能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背上不仁义的名头,使得各大诸侯一起来攻,而蜀国版图辽阔,人口众多,粮产丰富,正是合适的后方基地,秦惠文王觉得司马错很有道理,就让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果然司马错一句灭绝了蜀国,还乘势消灭了巴国,整个巴蜀之地都落到了秦国的手中,之后司马错又励精图治,将整个巴蜀之地打造成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为后来秦国的连年征战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司马错的还有一个重大功绩是攻楚,司马错早就看出了得蜀则得楚,认为一旦攻占了蜀国,楚国就不足为惧,果不其然,攻占蜀国之后,司马错领兵从巴蜀之地,从上游直下,翻山越岭,越过楚国的防线,一举进入到楚国的后方,攻占了楚国的中部地区,楚国不得不献出一部分领地换取秦国退兵,这场战役是典型的迂回机动战争,而且后来白起效仿司马错的战略,再次入侵楚国,更是占领了不少楚国的领地,再次验证了司马错“得蜀即得楚”的战略。虽然司马错比起同为秦国三大干将的另两位名气不显,但是可以说司马错是三人中眼光最为长远,谋略最为出众的人,相比起白起、王翦在战术、指挥等方面的才能,司马错在大局观上更为出色,他的谋略很好的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

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

司马错攻蜀伐楚的时候,运用了一种令当时的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挖心战术,不只是在行进艰难的蜀道上纵横千里,更是一举直下,孤军深入敌后,横扫了地方的腹地,打了楚国一个措手不及,那么这个不可思议的挖心战术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司马错指挥军队从多个方向进攻敌军,而之中的主攻军队更是直指地方的腹地核心,如同一把长剑插入心脏一样,直接就打入到敌人的内部,然后里应外合,和外部的军队一起很快的消灭敌军,这就是当时著名的挖心战术。司马错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秦国将领,他一生经历三朝,在秦惠文王在位时期,提议的灭蜀的战略更是为秦国占领了大量的领地和大量的人口,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更是多次“挖心战术”攻楚验证了他既得蜀则得楚的正确思想,为后来的王翦灭楚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不到百年此国就杀敌140万 仅他一人就贡献90万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不到,百年,此国,杀敌,140万,仅他,一人,贡献,90万

    在日常充满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生命的脆弱。每个人都会告诉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要好好的健康的活着,平安是福。但人生总是充满了无奈,个人在世界的大势面前,在国家机器面前,要多渺小就有多渺小,说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并不为过。最触目惊心的肯定是战争,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什么时空,战争

  • 明军的最强军团 将领全军覆没士兵只活了几个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军,最强,军团,将领,全军覆没,士兵,活了,几个,中国,封

    中国的封建历史长达千年,期间的王朝更替多达数次,而每一个新王朝都是由敌军的血肉和自家将士的枯骨筑成的,就比较近的朝代来说,清朝在取代明朝时就有几场极为惨烈的战争,至今不为人们遗忘的就有浑河之战。天启元年(1621年)明军在萨尔浒地区被后金打败后气势萎靡,一直想等后援部队到来重整士气打个胜仗,但是当后

  • 解放军淮海战役的影响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放军,淮海,战役,影响,都有,哪些,三大,战役,可谓,中国

    三大战役可谓是中国社会在解放战争中最为高潮的部分,而淮海战役作为第二个战役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整场战局的胜负变化,关乎着整个国家社会的走向和命运,然而中国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打败强大的国军,取得全面的胜利,对全社会、全人民的的解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淮海战役 国军撤退一方面,淮海战役

  • 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胜败,原因,官渡

    胜败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18]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三国二十四名将;文丑人物生平 袁绍帐下的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文丑,人物,生平,袁

    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出兵攻打曹操。曹、袁两军初战白马,曹操使计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颜良。曹操认为白马并不适

  • 三国二十四名将;颜良人物生平 袁绍部下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颜良,人物,生平,袁

    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后

  • 三国二十四名将;邓艾人物生平 灭蜀头号功臣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邓艾,人物,生平,灭

    北迁汝南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

  • 三国二十四名将;姜维人物生平 连结羌胡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姜维,人物,生平,连

    早期经历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孝恭人物生平 平灭萧铣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amp,mdash,李孝恭,人物,生平

    攻略巴蜀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随后进击朱粲。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孝恭说: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靖人物生平 平定萧铣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amp,mdash,李靖,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