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白沙瓦之战经过 白沙瓦之战意义

白沙瓦之战经过 白沙瓦之战意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90 更新时间:2024/1/24 4:54:52

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中亚地区的腹地,已经大面积的突厥化,突厥化的浪潮已经无法逆转。各处来源不同的族群纷纷都出于自己的原因归属到了新的阵营门下,并且加入到了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大家庭当中。这些人也立刻替代衰落的拉伯波斯势力,对近在咫尺的北印度发起连续袭击。

突厥对东西方世界的扩散路线

尽管期间的波折从未间断,却还是逐步将征服成果不断南移。发生在1001年的白沙瓦之战,就是他们撬开北印度整体防线的关键性事件。

早期的阿拉伯人就有从海上攻打北印度

早在公元7-8世纪间,最初的阿拉伯征服者就企图将帝国版图稳固在次大陆北部。尽管最初的军事行动往往只具备劫掠和惩戒性质,但还是让误打误撞的他们摸索出进入次大陆的两条主要路线。其一便是沿波斯湾北岸东行,通过流经信德地区的印度河去往上游。但因为需要穿越茫茫沙漠,不得不用额外的舰队来支撑后勤。加之印度河下游相对贫瘠,便让此类军事冒险很快就得不偿失。

更多阿拉伯征服者选择从中亚南下印度河上游

第二种路线选择,就是以位于今日阿富汗的吐火罗斯坦为基地。通过开伯尔山口穿越兴都库什山脉,控制位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与旁遮普。尽管沿途的地理环境同样恶劣,所需花费的储备却相对较小,还能更快进入区域内农牧产出最丰富的地段。但正因如此,本地土著公的抵抗能力就更加坚挺,让入侵者屡屡遭遇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

连接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开伯尔山口

所以,当代表波斯化复兴的阿巴斯王朝掌控帝国,对印度边区的扩行动就趋于迟缓。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开始在本地佛教王公的反扑中逐步萎缩,后来索性因内斗而发展为半独立藩属。接着是发生在呼罗珊、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一系列事变,让再临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机会看似遥遥无期。直到以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军阀势力兴起,穆斯林阵营才终于有机会将目光重新投印度。

在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趋于后撤

当然,屡屡遭阿拉伯或波斯人打劫的北印度居民,也不会如木头般坐以待毙。尤其是那些处于贸易和军事冲突前沿的北方,更有相当的资本进行坚决对抗,从而能利用时间差完成重组。比如早期以喀布尔为都城的沙希亚王朝,就是让北方入侵者都十分忌惮的地头蛇势力。虽然王室可能就来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却早已为统御印度化后裔而尊奉婆罗门信仰。继而依靠手里保留的较强武力,不断与企图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较量。由于后者正忙于河中、呼罗珊等地的权力瓜分,自然对阿富汗山区的险情爱莫能助,让沙希亚人荣升为整个北印度的保护者。

反攻到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沙希亚王朝军队

到了公元962年,原萨曼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勒普特勤,因遭受苏丹的猜忌而被迫自立门户。他率领一批只忠于自己的突厥近卫军,迅速抢占吐火罗斯坦的加兹尼与坎大哈,成为紧挨着印度文化区的新兴穆斯林势力。等到前宗主的权力出现崩塌,又与新来的喀喇-回鹘瓜分了中亚地盘,成功霸占整个阿姆河以南地区。第二代统治者苏布克特勤,则向东驱逐了沙希亚印度人,将控制商路的喀布尔据为己有。但后者的军队也屡屡翻山来袭,使得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局势异常混乱。

突厥是伊斯兰在中亚等地扩散的第二波力量

于是,第三代统治者默罕默德-加兹尼,就把南下印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他是靠内战胜利上位,不可避免的触怒到许多小集团利益,便需要用更多资源来收买人心。所以就公然向属下们宣布,自己每年都要去次大陆攻略一番,进而让大部分军事贵族都愿意团结在他周围。恰逢又有北方草原上的塞尔柱部落南下避难,成为增强王朝北部防御的缓冲力量,让加兹尼方面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进行连续远征。

加兹尼帝国与沙希亚王朝的对峙

公元1001年,超过65000人的加兹尼军队开始南下。他们轻易通过无人看守的开博尔山口,直扑位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交通重镇白沙瓦。队伍里的绝对核心,是苏丹本人亲自指挥的古拉姆近卫军骑兵。由于默罕默德大力推行波斯式的帝国行省制度,所以有充足财力来供养这些人马具装的突厥军事奴隶。但边境上的众多草场,也为帝国提供了许多保持游牧作风的部落武士。这让此次远征的骑马部队,达到了非常可观的15000人规模。同时,更多被统称为加齐的圣战志愿者,为苏丹贡献了足足50000个轻重步兵。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统的军事殖民者后裔,更多则是散居在众阿富汗山头的部落附庸。

默罕默德-加兹尼的波斯式中央宫廷

由于对加兹尼势力的入侵早有准备,沙希亚的国王查亚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重兵防御。他本人很快就从印度河畔的新都城赶来,并在更多援军抵达前拒绝出营交战。直到许多印度血统的本地王公也率领部署赶到,才放心大胆的在城墙外布下战阵。在他麾下,同样不乏弓马娴熟的12000名突厥裔骑手、人马具装的伊朗式重装武士,以及永远被寄予厚望的300头战象。相对较弱的30000步兵,基本全由低阶刹帝利领主提供,且都是依赖少量剑盾或长矛兵掩护的步行射手。但因为只是从属地位,所以战役的胜负始终取决于骑兵对决。

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近卫骑兵和战象

在印度人忙于集结部队时,默罕默德-加兹尼也抓紧时间让部众习惯南方气候。由于中亚的突厥军队向来重视扎营,大部分士兵都有较安全的休息环境,为即将开始的血战养精蓄锐。

沙希亚军队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吐火罗和突厥后裔

当年11月27日,突厥人的苏丹决心在凛冬到来前决出胜负,至关重要的白沙瓦战役便就此拉开帷幕。由于双方都以精锐的重骑兵为核心,所以在布阵方面可能趋于类同。大量的轻骑兵首先被用于彼此骚扰,并尽最大努力阻碍对方的布阵落位。但加兹尼阵营的北方新贵,无疑比分散流落在犍陀罗的游牧后裔们更有实力。

加兹尼军队的军事科技明显领先于北印度

此外,阿姆河以南的众多定居城邦,也长期处于东西方技术贸易路径的中转站位置,可以制造出优于旁遮普农垦区的铠甲、复合弓、箭头和其他武器。所以,古拉姆近卫们的全套装备也优于使用前代技术的高阶刹帝利武士。甚至在地方部队的交锋中,北印度人的轻便化倾向也不利于抗击草原来客。加之加兹尼军中的骑手数量本来就更多,自然能在中路和两翼的对抗中都保持优势。

大部分印度步兵和他们的古典先辈没什么区别

查亚帕拉唯一的优势,来自步兵体量和发挥极不稳定的战象分队。但前者往往是装备寒酸的炮灰,经常连最基本的头盔护具都装备不起。后者又容易因大量点火的箭矢齐射而受惊,调头冲乱己方阵营的步骑兵序列。因此,当战线各头的骑兵同伴被加兹尼人逼退,这些辅助部队也就马上被对手分割包围。面对加齐圣战者们的步步紧逼,终于因伤亡巨大和体能耗尽而彻底崩溃。

本地的印度教与佛教势力都遭到沉重打击

混乱中,查亚帕拉和随军前来的家属都被加兹尼方面抓获。入侵者则屠杀了5000-15000不等的印度士兵,让白沙瓦城直接放弃抵抗。大批生活在犍陀罗地区的印度教徒被掳为奴隶,他们脚下的家园也在战乱中惨遭重创。默罕默德却不准备立刻实施鲸吞占领,而是在公开游行的羞辱后,又允许对方花重金将国王赎回。

加兹尼的成功让自己死后的墓地都位于印度

但无论如,印度次大陆的北方防御已经被突厥人成功击破。查亚帕拉在重获自由后就选择逊位,然后以非常传统的自焚仪式结束了生命。他的儿子随即迁都旁遮普的拉合尔城,却挡不住加兹尼日后的另外16次大规模入侵。最终,突厥人的铁蹄将逐步踏足至恒河流域,并将屡遭削弱的犍陀罗和旁遮普都占据下来。而这一切,都源自发生在白沙瓦的决定性战役。

标签: 白沙瓦之战

更多文章

  • 隆美尔为什么没去苏德战场?隆美尔为什么不去东线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隆美尔

    说起隆美尔,相信了解二战历史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了。说起他的经历,隆美尔似乎没有在总参谋部学习任职的经历,不得不说他在战术上有很多令人称道的位置,但是在大的战略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就比如说他对马耳他的定位,隆美尔就远不如凯塞林。如果按照凯塞林的计划,拿下马耳他以后再继续北非的战役,光是意大利的

  • 第一次特莱战役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特莱战役

    公元12世纪,位于北印度的各个地区都保守者突厥人的侵袭,犹豫加兹尼帝国的南下以及沙希亚王朝的溃败,让原本健陀罗-旁遮普防线彻底瓦解。但这些新来者在稍后又陷入中亚混战。于是,穆斯林与北印度传统王公的斗争,就被直接托付给各自的下一代继承者。早期的古尔人不过是加兹尼帝国的次级附庸早在公元1011年,定居于

  • 第二次特莱战役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特莱战役

    1192年,乔汉王朝和古尔帝国争夺北印度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虽说突厥人在之前的战斗中失利,但是并没有伤到元气,大多数有生力量还是保存了下载。反而用留在特莱要塞的小股驻军,对体量庞大的敌军实施进一步牵制。同时在阿富汗等地大肆招兵,力图在双方的下一场会战中完成翻盘。发生在当年的第二次特莱战役,便是他们留

  • 蒋介石是如何评价上甘岭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蒋介石,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大捷,对于朝鲜战争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此时在台湾的蒋介石知道此消息之后便给出了一个最为真实的评价,他淡淡的说道:“这世界上没有人是中国解放军的对手!"那么蒋介石为何要做出这样一个评论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952年第15军奉命接替第26军在五圣山执行正面防御任务,死

  • 朝鲜战争北极熊团全歼是真的吗 北极熊是哪个歼灭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极熊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争似乎已经进入到了结束阶段,由美国和韩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联合部队深入到了朝鲜,企图将剩余的朝鲜人民军一举歼灭,并且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下使得朝鲜半岛得到统一。一些部队甚至到达了鸭绿江,鸭绿江是中朝界河。但是,正在“联合国”部队发动了最终的进攻时,成千上万

  • 仁安羌大捷是谁指挥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8日,此时位于缅甸境内的仁安羌气温非常炎热,温度高达42摄氏度。在烈日的蒸烤之下,森林升起了白烟,就连池塘都被晒干了。在路上甚至时不时的能看见一些被活活晒死的牛或者行人。然而就在这里,足足7000多名筋疲力尽的英国士兵,被日军团团围困已经两天两夜。他们断粮断水,更恐怖的是他们唯一的水

  • 抗战中缅公路是怎么修建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缅公路

    说起中印公路,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了。1943年,在史迪威的组织和策划下,中印公路开始动工。最开始担任修路任务的是中过驻印军工兵第十团以及美国的两个工兵团。当时施工时的重型机械设备非常的少,主要就是依靠着铁锹、搞头、斧头等这些简单的工具。所以,筑路进展缓慢,在最初的十个月中仅筑成公路六十八公里

  • 清朝八旗的战斗力是怎么消退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八旗

    看过清朝电视剧,或者是了解清朝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这八旗铁骑就是满清战斗力的标签,想当初,就是这八旗打败了明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统治者,即使后来还有反清复明势力的存在,清朝还是能一如既往地收服了,可是为什么在清朝中后期,连洪秀全的农民军都打不过,更别说守疆卫国了,那么这八旗铁骑的战斗力是如何丧失的

  • 伏龙特工潜水服是什么样子的 伏龙特工队是什么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伏龙特工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可以说日本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疯狂的军队了,在美国摧枯拉朽的攻势之下,日本人脑洞大开,想出各种各样残忍又奇葩的反攻方式,就比如说人人皆知的神风特攻队。把飞行员和战机变成"导弹",用"一人、一机、一舰"的战术妄图击退美军的舰队。神风特攻队闻名世界,因为它确实在二战后期给美国海军带来

  • 惩戒行动对德国的损失有多严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惩戒行动

    说起洪水,相信不少人都会心生忌惮,这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汹涌的洪水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沃野变成湖泽。而自古以来,以洪水杀伤敌人这种事就不算少。但是要制造一次人工的超级洪水,则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这种事情并不多。如果说最著名的,那么应该就是英国所制定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