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李世民都说李恪英果类我,长孙无忌为何不同意立为太子?

李世民都说李恪英果类我,长孙无忌为何不同意立为太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22 更新时间:2024/2/6 15:22:28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创造了“永徽之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人口最多300万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一度增长到380万户。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此评价: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如果说“永徽之治”仅仅是“贞观遗风”,实际上并不公允,毕竟,唐高宗对唐朝也有诸多贡献,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在唐高宗时期,大将苏定方一度征服了朝鲜半岛。唐高宗时期的名臣刘仁轨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华。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

然而,尽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后人认可的地方,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评价唐高宗:

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溺爱衽席”,说白了,就是唐高宗过于软弱,宠出来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最终导致“贻祸邦家”,唐朝江山差点断送在武氏手里。

历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软弱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连他的父亲李世民也认为李治太过软弱,曾一度想更换一位庶子担任太子。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并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然后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后,最先安排了三个人的位置,即:尊父亲李渊为太上皇,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封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世民一度认为,太子李承乾必将接替自己,成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为太子的诏书上,李世民曾夸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现,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太子。只是,随着其他兄弟的成长,李承乾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获得父亲宠爱,李承乾却接连犯了几个错误后,李承乾一度误以为李世民会改立李泰为太子。

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终联合侯君集、杜荷等人发动政变,意图逼李世民提前禅位给自己。只可惜,事情败露,李承乾最终被废。李承乾被废后,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李泰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代价,被李世民贬黜。接下来,李世民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立年仅15岁,成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为了快速培养李治,李世民先后把自己最信任的几位文臣武将都派到东宫辅佐太子,让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房玄龄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萧瑀任太子太保。又让李大亮、于志宁马周褚遂良等人分别到东宫兼职。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议事,还是下朝批阅奏折,都让李治待在身边学习处理政务。在培养李治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发现,太子李治聪慧有余,但为人太过软弱。李世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私下里说: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让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性格软弱,恐怕不能担此大任。怎么办?”

听到李世民这么一说,长孙无忌吓得满头大汗,正思考该怎么回答,没想到李世民说出一句更加惊人的话:

“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为太子,你觉得怎样?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脉,所以并没有人敢轻视李恪。李恪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为人豪爽,处事果断,他在镇守宋州期间,官声很好,很得当地百姓拥戴。但庶子毕竟庶子,在隋唐门阀时代,庶子永远无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废之时,李恪显然没有身为嫡子的李治占优势。

在得知李世民想传位给李恪后,长孙无忌连忙严肃劝阻说:“万万不可!”

李世民问道:“为什么呢,难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吗?”在封建时期,庶子以嫡母为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顺治的舅舅。在外人看来,李恪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但在长孙无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来的亲外甥,当然要多搬维护。

长孙无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这才是真正的依文治国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储君,不可以轻易更换。”李世民认真考虑长孙无忌的话后,最终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笔者认为,李世民经过李承乾谋逆后,更换李治为太子,为了培养李治,李世民有些急于求成。发现李治的缺点后,李世民竟然又要换太子,这种做法的确不妥。若真的更换庶子李恪为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纷纷觊觎皇位,到时候唐朝可能大乱。

李治或许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后来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为可惜是吴王李恪,他虽然被父亲心仪,却并未能成为太子。若吴王李恪能做一个安稳的王爷也就罢了,但是,长孙无忌时刻在警惕着李恪。唐高宗登基后,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谋反案”,故意陷害吴王李恪,李恪最终被杀。长孙无忌陷害李恪,和当初李世民私下向长孙无忌透露想立李恪为太子,关系很大。

有意思的是,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句话后来应验了。

标签: 历史李恪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刘备攻打东吴为何会惨败?是因关羽乱了心性、失去方寸?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刘备,东吴

    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刘备称帝3个月后就剑指东吴,向孙权兴师问罪。孙权求和,不许!诸葛瑾来信陈说利害,不听!“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铁了心跟东吴开战的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马良、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战死,黄权、杜路、刘宁投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夷陵之战后果有2

  •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宋朝,军事实力

    谈到宋朝的历史,有一个亮点让后人引以为荣:经济繁荣。宋代的耕地面积是汉唐的两倍,亩产是战国时期的四至六倍。手工产业的发展更是井喷,全国从事丝绸行业的机关干部达十万人,远超古往今来的规模。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辉煌的史书上,临安、汴京、城邑的

  • 张飞这么爱出风头的人,为什么不主动请缨去战华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张飞,华雄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在我国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说到西游记还是小孩子们爱看,而水浒传则是成年人们喜欢看,红楼梦就是知识分子看的。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可谓是老少皆宜。并且三国演义不仅纸质的书好看,拍成的电视剧也同样是非常的好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大家对张飞

  • 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宸濠为何却直接丢失了皇族的身份?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朱宸濠,朱棣

    明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朱元璋,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最后才开创出了一个新的王朝。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他的儿子朱标,继承大业之后,大明王朝仍旧是一片繁华,仍旧是一片明朗。然而就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所有的构想都成为了一纸空谈。朱元璋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直接跨越了儿子,选择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年少轻狂的朱

  • 古代称有缺口的玉器为“玦”,商代玉玦如何演变成片状?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商代,玉玦

    古代称圆环形有缺口的玉器为“玦”。《白虎通》说:“玦,环之不周也。”《广雅》说:“玦如环,缺而不连。”这是古人对玉玦的形象描述。玉玦是出现比较早的玉器品种。在内蒙、辽宁一代的新石器查海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出土文物中都有发现,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及河姆渡文化也发

  • 韩信都能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为何只能选择六出祁山?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韩信,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在成都探访武侯祠后,怀着深深的敬意与遗憾,为诸葛亮写下的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千百年来传唱不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去世,临终前将天下大事以及幼子托付给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胜过曹

  •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攻城

    对于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尤其是最重要的城市攻防战,我们一直都比较好奇。古代人究竟是怎么攻城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很多文学描写和影视剧中,攻城都是采用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上去的方式。那么,古代攻城,真的采用这种方式吗?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上去

  • 皇宫里为何有这么多大缸?太监们如何防止水缸被冻住?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皇宫,水缸

    很多去过故宫旅游的朋友们都会发现,在很多殿宇的前面都可以看到许多金光闪闪的铜质鎏金大水缸,里面常年装着水。据说故宫这样的大缸一共有三百零八口,现在存有的一共有二百三十一口。为什么故宫里会有这么多的大缸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来,这些水缸是用来防止火灾发生的。因为故宫的建筑

  • 在崇祯十一年,崇祯皇帝如何错过了振兴明朝的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崇祯,明朝

    崇祯是在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当中即位的,很多人认为崇祯诛杀魏忠贤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其实不然,魏忠贤并不是崇祯的心腹,而且当时的魏忠贤已经权倾朝野,而崇祯想要坐稳皇位,巩固权力,他是必须杀掉魏忠贤,而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杀掉魏忠贤之后,将整个阉党也给铲除了,并没有扶持自己的力量,结果导致了朝堂失衡,

  • 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时,为何却弃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不用?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刘备,刘璋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主要的随行人员除了数万兵马之外,文有庞统、武有黄忠和魏延两大虎将,留守荆州的则是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从人员配备上来说显然刘备有所保留,那么刘备为何只带黄忠和魏延,却弃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不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虽然诸葛亮《隆中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