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人衣服那么长,夏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古人衣服那么长,夏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61 更新时间:2024/1/23 23:31:08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了,现代人有风扇,空调,古代没有这种东西,而且根据电视中演的那样,古人就连睡觉都要穿着长衣长裤,他们又是靠什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其实,古人也是人,一定不会让自己活活热死的。他们虽然没有空调,但却可以在衣服上大做章,让自己尽量保持凉爽。其中,最主要的能保持凉爽的穿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穿的少,一种是穿的薄。

穿的少很好理解,人类是一个聪明的种族,早在远古时期,布料还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就会用树叶编制草裙穿在身上。那个时候不是没有更好的材料,有虎皮之类的动物皮,只是大夏天穿一身皮太热了,所以古人就选择了更凉快的树叶草裙。

到了朝代诞生之后,人类同样会选择穿的少来度过炎热的夏天。只不过,这个时候的穿的少就会有各种独特的要求了。比如,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裸露太多;或者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被田间地头的毛草扎到皮肤。于是人们就根据生活的需求,发明出了一些独特的服饰。

针对田间劳作的农民,古人发明出了一种“胫衣”,胫衣从外表上看,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穿的短裤,只不过胫衣与短裤有很大的区别,胫衣只有前面能看,后面那一节没有布,就小孩子穿的开裆裤一样。

除了减少衣服的布料,古人还想到了一种可以避暑的衣服制作方法,那就是增大布料的孔径。这种衣服被我们称之为“麻衣”,麻衣比起普通的衣服,由于增大了缝隙,使得古人穿在身上走路的时候,有更多的风能吹到皮肤上带走热量,从而给人们带来凉爽。

当然,以上的防暑策略,仅限于古人外出之时,如果夏天待在家中,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两个字就能彻底解决穿衣烦恼,这两个字就是——不穿。封建时期的古人,哪怕条条框框再多,在家里同样谁也管不到,只要你不出门,在家裸奔都没人管你。

现代人要想做到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还是比较容易的,互联网的发达已经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就连一日三餐,都可以让人送到门口来。不过,古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他们要想不被饿死,就只能参加劳动。就算是那些富家小姐,也避免不了出门,见见朋友之类的。

既然避免不了社交外出,穿的少这招就不太好用了,人们只能从衣服的厚度上寻找突破点,于是夏天的衣服就越变越薄,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在马堆里出土的“素纱禅衣”,就世人展现出了古人高超的布料制造水平,这件衣服,还是长袖长袍,整体重量连五十克都不到,据说叠起来能塞进火柴盒里。

此外,在中学课本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拉伯人到唐朝游玩,看见一位唐朝官员身上的痣都从衣服中透出来了,于是这位阿拉伯人就对这位官员感叹道:“你穿的衣服也太少了吧,连痣都漏出来了。”官员听完回答道:“不少不少,我可穿了五件衣服。”阿拉伯人不信,凑上前仔细一看,果然是五层。可见,古代的纱衣到底有多薄。

不过,这种级别的纱衣,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价格也相当昂贵,因此,在古代,只有一些官员或者富商才有能力购买,普通老百姓买的纱衣,虽然也薄,可比起素纱禅衣却差了许多。此外,古人在纱衣穿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单独穿一件纱衣,这点可以理解,要是单独穿着出门,和裸奔有什么区别,他们会在里面搭配一些吸汗的珍珠衫或者竹衣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保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古人生活的错误看法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对古代社会不太了解的同时,还被一些信息给误导了,在笔者看来,影响人们对古人夏天穿衣看法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古装电视剧对我们产生了误导。任一部古装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角色穿的都十分繁琐,哪怕夏天都是如此。尤其是女性角色,长衣长裙,发簪发髻,甚至就连睡觉都要船上包裹住全身的睡衣,盖上厚厚的大花被子,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热。这其实对观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误导,古代也有薄衣服,或许是为了拍视频省事,导演就没管这种小细节吧。

其次,影响我们对古人穿着看法的因素,是温度。从公布出来的年平均气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平均温度比现在很多。这也很好理解,如今的夏天如此炎热,不得不提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碳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变暖加快,进而使现代人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误区,认为古代夏天也这么热。

最后的一个原因,是幸存者偏差。我们了解古人的穿着,除了电视剧电以外,更多的恐怕要属历史图片了,包括各种皇帝画像,公主嫔妃画像等等,这些画像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穿着长长的衣服,把除了头和手以外的地方,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

但其实,这种就属于幸存者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画像就类似于如今的证件照,古人在画像的时候,往往会穿的十分正式,这些衣服就是那时候的正装,所以,看多了这类照片,就给人一种原来古人穿这么多的感觉。

所以,还是那句话,别觉得古人傻,古人只是科技不发达罢了。

标签: 历史明朝明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杜甫蜀中的漂泊生涯过得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杜甫,唐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杜甫蜀中漂泊的故事。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

  • 三国时代和日本战国相比 两者为何常被拿出来比较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三国,日本

    对三国时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日本战国时代与中国三国时期相差千年,为何总被拿来比较?战国时期与三国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历史时期,稍微学习过历史的人都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专门研究过日本历史的人大约不了解,日本也有一段时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而且“日本战

  • 古代宝剑到底是什么样的 削铁如泥是真的假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宝剑

    还不了解:古代宝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宝剑真的能做到“削铁如泥”吗?“削铁如泥”是古人对宝剑的最高评价,也是铸剑者的终极追求。中国古代十大名剑:轩辕剑 、湛泸剑、赤霄剑、太阿剑、龙泉剑、干将剑、莫邪剑、鱼肠剑、纯钧剑和承影剑,是否都能达到削铁如泥的要求呢?古人眼

  • 门阀制度为北魏带来了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北魏

    门阀制度为北魏带来了哪些影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开,被认为开启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先河,解决了北方自五胡乱华以来的胡汉矛盾问题。因此他被认为是南北朝时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受到后世史学家和汉学家的广泛推崇。

  • 古代王朝为何对食盐严格把控 其实道理很简单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盐

    对古代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盐价格是今天的十倍有余,国家为何要控制盐?食盐是我们今天生活和美食都离不开的重要东西,虽然我们现在的食盐价格已经很低,让人经常忽略其重要性,可是它的作用依旧是不容小觑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食盐都是国家专门进行严格把控的东西,足以说明其

  •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将:张士贵是个怎样的人?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将:张士贵是个怎样的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其强盛程度是和汉朝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在这个朝代出现了很多名臣将相,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重要的影响力。以薛仁贵为代表的薛家将就是其典型,他们的故事不但被写在了史书上,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 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元禧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元禧结局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的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

  • 刘知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结局分别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五代

    刘知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结局分别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后汉是五代的第四个朝代,也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王朝。这虽然是个短命王朝,却成为了乱世的转折点。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这个转折点不在于政治清明和军队强盛,而是在于它亡国的时候捧上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周期律的人物。可

  • 高句丽荣留王与唐朝断交的原因是?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高句丽荣留王与唐朝断交的原因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唐初与高句丽的战争前后,两国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既有和睦相处的十余年时间,也有不互相断交的十余年,使得整个辽东局势跌宕起伏。很多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国的领土之争,尤其是对辽东半岛的所有权问题,其实不然,之所以

  • 古代统治者就不怕外患吗 统治者为什么还要重文轻武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重文轻武

    还不了解:古代重文轻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中国古代统治者大多重文轻武?华夏自建立以来,存在着等级严密的官僚制度。提起官吏,无非就是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和武官各司其职,只要品级相同就是平等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历史上重文轻武的王朝不在少数,可是从古至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