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132 更新时间:2023/12/24 9:07:29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

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篡唐自立,建立后梁政权。然而,有这样一位老太监,始终尊奉着“天佑”这个年号,对大唐王朝念念不忘;始终担任着“大唐河东监军使”这个职务,矢志不渝要复兴大唐帝国。他心怀梦想,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洛阳。

但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无情的,一朝梦醒、故国难圆!当最后一点希望烟消云散之际,老太监也已油尽灯枯。大唐天佑十九年十一月二日,唐朝末代河东藩镇监军张承业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向他所忠诚的历代唐朝皇帝们诉说一位宦官对于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自幼入宫,唐末奉旨监军河东

据《旧五代史》记载,张承业本姓康,自幼净身入宫,后拜在内常侍张泰门下,遂改姓张,取名“承业”,并逐步成长为一个颇有权谋的宦官。公元896年,唐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路藩镇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唐昭宗。距离长安最近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率先发难,企图把唐昭宗劫持到自己的地盘上来。

慌乱无计的唐昭宗,想逃往河东晋阳避祸。由于在之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张承业曾经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一同作战,与李克用的关系非常好,因此,唐昭宗就委任张承业为河东监军使,到晋阳去打前站。可是,乾宁三年七月,唐昭宗一行逃离长安,准备东渡黄河前往晋阳时,结果刚出长安不远,就被李茂贞的政治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一方面警告昭宗:“车驾渡河,无复还期”,动摇昭宗东渡的决心;另一方面派兵强行将昭宗及随行的大唐宗室劫持到华州。于是乎,唐昭宗的东渡计划泡汤了。

听到这一消息,忠心耿耿的张承业本想折回到华州去投奔昭宗皇帝,但是被李克用强行挽留了。李克用告诉张承业,他留在自己身边,还可能替复兴唐室做一些工作,真要羊入虎口,回到已经被劫持的唐昭宗身边,恐怕会凶多吉少。就这样,忠于皇帝的张承业不得不暂与昭宗分离,但他誓死效忠李唐的诚心,从未改变。

在随后的几年中,唐昭宗虽然也曾经回过长安小住,但是掌握禁军的宦官和朝廷的宰相之间,权斗不息,而双方又都非常愚蠢地外结藩镇,于是乎,唐昭宗先是被李茂贞劫持到凤翔,后又被梁王朱温抢回长安。他傀儡的身份,始终无法摆脱。公元903年正月,宰相崔胤在朱温的支持下,对宦官集团开展血腥清洗,不但将长安城中的宦官斩杀殆尽,而且以唐昭宗的名义,向各藩镇颁发圣旨,要求将藩镇的监军太监全部杀死,并且限期传首京师。

一时间,大唐境内腥风血雨,在中晚唐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消息传到晋阳,张承业十分恐慌。反倒是李克用第一时间送来安慰,告知张承业,他已经从死囚牢中找了一个年老无须的男子,砍了头破了相,送往长安充数,算是救了张承业一命。根据《新五代史》记载:晋王怜承业,不忍杀,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业,复为监军。

好在遇到了仗义忠正的李克用,张承业逃过一劫。但他从未怨恨过唐昭宗,因为他相信,昭宗也是被挟持身不由己罢了。张承业一心匡复大唐王朝的忠心,更是从未动摇。好在很快,他的希望来了。

受命托孤,及时化解夺位危机

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帝国。闻听噩耗的张承业,对后梁政权深恶痛绝,他更加一心一意辅佐李克用父子,并且把复兴唐朝的希望寄托在李克用父子身上。而李克用也打着复兴唐室的旗号,与朱温展开争夺。公元908年,一代枭雄李克用病逝。死前,李克用将自己年仅二十四岁的儿子李存勖托孤给包括张承业在内的4名亲信。可是,李克用死后还不到1个月,托孤大臣中就有人要造反了。

造反的是李克用指定的第一辅臣——李克宁。李克宁是李克用的弟弟,最开始的时候还想着忠心耿耿地辅佐自己的侄子,可是架不住身边的人反复撺掇,没过几天就起了不臣之心。危急时刻,李克用的夫人曹氏召见张承业,向他问询对应计策,张承业慷慨激昂地回答:“克宁欲投大王母子于虎口,不除之岂有全理!”接下来,张承业主动联系其他支持李存勖的将领,迅速平息了李克宁的叛乱,扶保李存勖顺利即位。

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张承业竭尽所能地为李存勖与后梁的战斗提供帮助,他长期留守晋阳筹措钱粮,使得比后梁地盘小、人力资源不足的晋地撑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并且逐步扭转了被动的军事局面。在李存勖为李克用守孝期间,梁军趁乱攻击晋地的门户潞州。双方在潞州城下僵持多日,过于讲究孝道的李存勖想安排手下将领前去救援,自己继续守孝。

关键时刻,张承业激励李存勖:击败梁军就是对先王最大的孝顺,一旦潞州有失,晋地危矣。于是乎,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救援潞州,并最终打败了梁军,使得晋军的局势转危为安。由此,李存勖对张承业也更加信任。

复国梦碎,一代忠宦含恨离世

可是,不管李存勖与张承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谐,从根本上讲,他们的终极目标毕竟不一致。李存勖想成就的,是自己的一番帝王伟业,而张承业,则是想恢复大唐江山。李存勖重用张承业,是因为他忠诚可靠、能力又强;张承业辅佐李存勖,则是因为只有李存勖能够打败强大的后梁政权,替大唐王朝报仇雪恨。这一根本矛盾,越到后来,越鲜明。

随着晋军与梁军战略形势的扭转,李存勖称帝的野心越来越大,而怀着一颗对大唐王朝忠贞不二之心的张承业,也渐渐地忧虑起来。后梁贞明三年,李存勖正式宣布“承制”,也就是“假借皇帝的名义而便宜行事”,正式迈出了称帝的第一步。由于很多张承业提拔的下属都已经做到了尚书、侍郎的高位,同时也为了答谢张承业这么多年来辛苦辅佐的功劳,李存勖准备拜张承业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的高官,同时晋爵燕国公。

可没想到,已经古稀之年的张承业,竟谢绝了李存勖的美意,依旧坚持自己在唐朝时期的官职——河东监军使。对于张承业而言,这个职务可能不够显赫,也不太合时宜,但是这毕竟是大唐王朝授予他的最后一个职位,对一位老人而言,意义自然非比寻常。公元921年,也就是张承业念念不忘的大唐天佑十八年,李存勖经不住部将们的屡屡劝进,最终决定称帝,建立他自己的“大唐王朝”,史称后唐。

此时,已经75岁高龄又卧病在床的张承业,不顾老病,安排家人把他从晋阳城抬到了魏州前线,当面对李存勖做最后一次劝谏。《新五代史》详细地记载了张承业最后的悲凉一幕。张承业劝道:“大王父子与梁血战三十年,本欲雪家国之雠,而复唐之社稷。今元凶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您打着匡复李唐江山的名义却自立为王,可谓令天下人失望了。

而李存勖却狡猾地回答:“此诸将之所欲也。”明明自己想当皇帝,却说是别人的欲望。随后,张承业近乎哀求地对李存勖说,他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功成身退之后,走到洛阳城门,能有人说:看哪!这个老太监是咱们大唐派往河东的监军。而这一切劝说的结果,依旧无法挽回李存勖称帝的决心。最终,张承业仰天痛哭:“大王自己要夺取皇帝之位,辜负了这十多年的血战,老奴可算是被骗了。”此后,张承业病势愈发严重。一年之后,于大唐天佑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病逝于晋阳城内。

历史往往对宦官这个群体充满了仇视与偏见。然而,宋朝之后的历代史家和政治家却对张承业交口称赞。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更是对张承业给予了高度肯定,史学家胡三省在点评《资治通鉴》时,也对张承业做出了如下的评价:“张承业,唐之纯臣也。”所谓纯臣,忠诚无私也。这一次,历史对于同为宦官的张承业,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带领契丹民族西迁称霸中亚和西亚 重建辽国 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传奇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耶律大石是西辽的创立者,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耶律大石,西辽的开国皇帝,也是称霸中亚的菊尔汗。作为一个契

  • 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我们都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

  • 宋恭帝赵㬎:贵为皇帝 亡国后变身高僧 最后却因一首反诗被杀 传说元顺帝是赵㬎的私生子 元顺帝真的是宋恭帝赵㬎之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宋恭帝赵㬎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到大都,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他贵为皇帝,却稀里糊涂的沦为亡国之君,又阴差阳错的变身为西藏高僧,据传还与一位蒙古王妃产生过一段难

  • 张仁愿:出将入相 文武全才 设三受降城御敌使大唐王朝受益二百年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张仁愿是唐朝宰相、名将,文武全才。张仁愿一生身经五帝,历仕三朝,出为大将,入为宰弼。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是唐代文武兼备名相。张仁愿,原名仁亶,陕西渭南人,因为避唐睿宗李旦的名讳,因而改名“仁愿”。青年时的他,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待到武则天执政时,已然做到了殿中

  • 李德明:西夏王国的奠基人 依辽和宋 专注于经济发展 扩充实力 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夏太宗李德明是夏太祖李继迁长子,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综观李德明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业,并且不断扩张势力,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如果说李继迁是西夏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那么李德明无疑就是西夏王朝最称职的继承者。李德明相比于他的父亲李继迁更加务实和沉稳。李继迁十二岁便

  • 郑芝龙:明末清初曾经称霸东亚海域的传奇海盗 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最后竟身首异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芝龙,号飞虹,福建南安石井乡人。18岁那年,郑芝龙离家出走,投靠在澳门

  • 南宋抗金名将魏胜:岳飞之后南宋最忠勇的抗金名将 大器晚成 屡胜金军 最终和岳飞一样倒在自己人暗箭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魏胜是南宋名将。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抗击金军,他一度被贾和仲诬陷,后来魏胜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国大将徒单克宁入侵时,魏胜力战而死。1164年冬日的一天下午,淮河边上的一处喊杀声,与四周的寂寥显得如此不相称。在一处叫清河口的地方,一队宋军被困于此孤立无援。听到上级

  • 李章达:他他既是孙中山的保镖,也是黄兴的保镖,后成中央委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许多传奇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章达,他他既是孙中山的保镖,也是黄兴的保镖,后成中央委员。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广东东莞人。早年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深得孙中山信任;他支持反蒋活动,疏远汪伪政权,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彻底决裂;他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 羊祜乃一代忠臣名将 不仅选贤举能有独到眼光 人品更令人钦佩 生前定下遗策 死后迅速灭吴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羊祜是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自任荆州最高长官后,整顿吏治,加强战备,特别是对东吴军民采取怀柔政策,为晋灭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协助司马炎统一中国的丰功伟业。羊祜出身泰山羊家,他的外公是东汉大儒蔡邕。为什么不直接说他的妈妈呢?因为八卦

  • 开国将军陈奇涵:从清朝武举人到黄埔教官,传奇一生,终成一代兴国上将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开国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开国将军陈奇涵的事迹,他从清朝武举人到黄埔教官,传奇一生,终成一代兴国上将。陈奇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毕业于赣州省立第四中学,之后邀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兴国县城孔庙办学。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把陈奇涵从“武训式”办学小圈子推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