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开国将军陈奇涵:从清朝武举人到黄埔教官,传奇一生,终成一代兴国上将

开国将军陈奇涵:从清朝武举人到黄埔教官,传奇一生,终成一代兴国上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3/12/20 9:01:23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开国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开国将军陈奇涵的事迹,他从清朝武举人到黄埔教官,传奇一生,终成一代兴国上将。

陈奇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毕业于赣州省立第四中学,之后邀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兴国县城孔庙办学。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把陈奇涵从“武训式”办学小圈子推向立志改造社会的大舞台。当年6月,他毅然投笔从戎,背着几斤蚕丝作盘缠,南下广东,投考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

1925年春,陈奇涵辞去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职务,进入广州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彭湃等共产党人,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救国真理——马克思主义。同年春,经陈赓许继慎介绍,陈奇涵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宣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1925年5月,国民党中央通过所谓的“整理党务案”,规定跨党的党员,只能从中做出一种选择。陈奇涵当时升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待遇丰厚,“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陈奇涵坚贞不渝,不改初心,毅然声明:“宁当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官。”他辞去官职,脱离了国民党。这年秋,他脱下皮鞋穿草鞋,带领学生萧韶、陈奇洛、鄢日新等共产党员离开广州返回江西,在赣南开展工农革命运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入一个低谷。蒋介石给陈奇涵写信请他担任侍从室主任,陈奇涵婉言谢绝。然而,陈奇涵很快接受了朱德的邀请,出任军官教育团参谋长,秘密任该团地下党支部书记,掌握密码和电台,与在武汉的中央军委保持联系,筹备“八一”起义。

起义爆发后,陈奇涵随军由临川调往南丰驻防警戒,掩护南撤的起义部队,战斗中被冲散,同部队失去联系。他率领部分同志返回兴国家乡,遵照中共江西省委指示,联络从各地失散归来的共产党员,恢复兴国县在大革命后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工会、农会、学生会和党组织,重振旗鼓,领导全县劳苦工农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粮、抗债、抗租、抗息、抗税”的五抗斗争。

1928年,陈奇涵任中共赣南特委委员和军事部长。国民党第七师师长刘士毅悬赏5000大洋买陈奇涵的人头,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杀了他两个胞弟。陈奇涵没有退缩,而是更加积极组织兴国县农民暴动,创建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五纵队,使北起永丰东固、南到于都桥头、东至宁都青塘、西达万安良口绵亘数百里的区域形成了赤色割据局面,为1929年毛泽东、朱德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落脚点,也为赣西南及中央苏区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三纵队来到兴国。此后,陈奇涵紧跟毛泽东投入到南征北战的革命事业中。1955年,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奇涵一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革命风范,一直激励着后人。

陈奇涵虽然名声不响,但他的资历却非常深,这一点光从年龄上就能看出来,在开国将帅中,只有朱老总、贺龙、刘伯承、张云逸等几个人的年纪比他大。而且陈奇涵还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教过林帅、郭天民、刘志丹、伍中豪等名将。有趣的是,在红军时期,陈奇涵成为了林帅的助手。

话题回到陈奇涵的功夫上,陈奇涵小时候跟着清朝武举人陈祖鸿学习南拳,当时陈祖鸿就很看好陈奇涵的未来,说他从文能做到总督,从武能做到上将军。有了师傅的欣赏,陈奇涵更加勤奋,很快就学了一身好武艺。

之后陈奇涵考入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因为成绩优异,他又被推荐到了桂军的军官学校,担任区队长。当时的桂军可谓是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有个叫屠海的恶霸教官看陈奇涵不顺眼,就想和他比划比划。

陈奇涵是个低调的人,不想应战。屠海就想了阴招,四处放出陈奇涵是花拳绣腿的谣言,这让陈奇涵所在的区队学生都很愤怒,陈奇涵觉得这不是个办法,就答应了挑战。

在比武场地,屠海还故意挑衅陈奇涵,说陈奇涵才练了四年武功,而他练了16年,陈奇涵肯定不是他的对手。结果在短短几个回合之后,陈奇涵就发现了屠海的破绽,一拳将屠海打翻在地,屠海趴在地上半天都爬不起来。从此之后,陈奇涵名声大振,被誉为是“南拳少侠”。

许世友最喜欢和武林高手切磋,他久闻陈奇涵的大名,但苦于两个人一直不在一个部队,所以没有切磋的机会。直到建国后,两人才终于碰上了面,不过此时两人年龄都大了,所以许世友就提议,两人各耍一套功夫,互相看看是谁的武术功底深。

陈奇涵欣然同意,两人练完后,围观的人说,陈奇涵胜在功底扎实,许世友胜在力量雄厚,两人实力在伯仲之间。许世友哈哈大笑,说天下武术本是一家,这场比武就以两人皆胜圆满结束。

陈奇涵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他曾以诗言志:“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1955年申报军衔时,他填了“中将”。不久,陈奇涵又准备退下来。在1957年60岁的时候,陈奇涵就主动向中央要求退下来,并推荐钟汉华接班。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陈奇涵对“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路线极为反感。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面对暗中操纵聂元梓抛出第一张大字报的康生,陈奇涵以讥讽的口气问:“聂元梓是什么派?”毫无防备的康生吞吞吐吐:“算革命派吧。”陈奇涵神情严肃地说:“我看不一定。”

后来,陈奇涵奉命进入高等军事学院“支左”,担任军管会主任。他反对以派划线,更反对扩大派性斗争,挑动群众斗群众。他旗帜鲜明地宣布:“谁搞派性,搞武斗,我都坚决反对,不管是谁支持的。”有人就贴大字报说“陈奇涵是和稀泥的”。陈奇涵坚定地回答:“说得好,我陈奇涵就是高级泥瓦匠。”

陈奇涵把两派群众负责人召到一起,说:“我不怕你们骂我骑墙派,你们都是革命派。既然你们都是革命派,那就以革命的行动来证明。各派立即停止武斗。”陈奇涵话音未落,只听见下面的人喊道:“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一生忠于主席,毛泽东最信任的警卫汪东兴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长处是心细,缺点是不喜欢动脑子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说的这位人物,他一生忠于主席,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毛泽东最信任的警卫汪东兴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长处是心细,缺点是不喜欢动脑子。1916年,汪东兴出生江西上饶。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担任过儿童团团长和少先队队长。参加革命工作后,汪东兴起

  • 杨广和李世民拥有着同样身份,干着差不多同样的事情 为何却同路殊归 相差甚远?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在后世的评价是天差地别,一个昏君,一个明君。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一模一样。也许这就是天才与疯子的那一线区别才造就不同历史影响。杨广和李世民,同样是弑兄夺位,为何后世评价相差甚远?杨广和李世民,都很牛掰,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他俩不仅具有千丝

  • 和珅的儿子为何不姓和?为什么叫丰绅殷德?和珅死后儿子丰绅殷德为何没被杀?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丰绅殷德是乾隆帝宠臣和珅嫡子,乾隆帝赐名丰绅殷德,迎娶十公主,成为额驸。史书上记载:和珅家中被查封的资产超十亿,这可等同于清政府十几年的税收,其罪当诛。和珅犯有弥天大罪,儿子丰绅殷德却为何能恩宠不绝?大贪官和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清代人物。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难不

  • 端平入洛拉开了南宋和蒙古帝国之间的战争 可惜终究只是大宋王朝的南柯一梦 端平入洛给南宋造成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但是由于粮草不济以及缺少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此次行动也成为了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端平元年,宋蒙联合灭金之战到了最后关头,联军围攻已经断粮三月的蔡州,蔡州沦陷,金国灭亡。

  • 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西晋为何被称为窃取的王朝?西晋为何仅传三帝便迅速走向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伯父、父亲两代三人的“光”,终于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然而,统一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间便走进历史。西晋经历了什么而走向灭亡?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中原多么动乱,总会有人出面建

  • 晋商与徽商作为历史上最出色的两大商帮 哪个才是最厉害的商帮?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晋商和徽商曾经是我国古代两个最大的商业集团,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到了近代,走的却是穷途末路,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息和感慨。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到底哪个更厉害一点呢?山西的晋商,是明代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盐、丝

  • 雄霸春秋战国,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史记,姜子牙,周宣王,利特,春秋

    一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信史, 历史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再没有中断。同时,从这一年开始,周朝开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这之后又恢复了帝王政治的原状。周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史时代的王朝,柏杨先生在《中国历史年表》中写道:“本世纪,周王朝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被蛮族

  •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迫不得已 曾遭周瑜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曹操,孙权,刘备,史记,刘表

    在刘备看来,从头到尾就不存在借的问题,凭什么要还?双方没有打欠条,史书又是各家写各家的,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法官,看看原告孙权、被告刘备怎么各自陈述理由的。 历史上都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而且是一借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赖”。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一

  •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苏轼,宋高宗,宋孝宗,谢灵运,辛弃疾,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宋太宗,宋仁宗,皇帝,天子,宋太祖

    中央制度宋朝的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