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雄霸春秋战国,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

雄霸春秋战国,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017 更新时间:2024/1/25 11:08:57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信史, 历史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再没有中断。同时,从这一年开始,周朝开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这之后又恢复了帝王政治的原状。

周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史时代的王朝,柏杨先生在《中国历史年表》中写道:“本世纪,周王朝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被蛮族攻陷。焚掠一空,只好迁都洛阳,权威不能复振。”能导致当时中国境内最强大、权力最集中的王朝迁都的蛮族,到底是哪个民族呢?

柏杨先生显然糊涂了,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困惑:“现存的资料不能使我们确定周民族的来源。他们留下来的一段简短传说,也和其他原始民族的传统一样,充满着神话与幻想,可是这传说不断地提及农业。”如果说周的原始部民就是出自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戎部,这个观点还有些模糊甚至被人指责站不住脚,那么,灭了西周的“蛮族”是在宁夏、陕西、甘肃一带驰骋了2000年的戎(一个被国人很容易忽略的种族),却有着足够的历史明证。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马格利特·杜拉斯在《情人》一书中的开场白,很适合人们现在想起4000年前活跃在以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为核心的一个古老的族落—戎。

公元前21世纪前后,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出现时,在西北大地上生活的远古居民的氏族组织内部也发生了变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渐消失,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小方国开始露出历史的水面。生活在宁夏南部地区泾水流域的姬姓部落慢慢强大起来,并且和姜姓部落结成了联盟,而这个联盟的形成恰好处于两个部落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过渡期。

联盟部落的第13世时,执掌大权的古公��父因为无法招架来自生活在北方的戎狄的连年侵扰,只得向东迁移,在陕西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了下来。他们在那里营建城郭,摒弃在他们看来比较粗鲁的戎狄风气,建立了以周命名的方国。古公��父带领族人的东迁,成就了两件大事:一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中奴隶制国家的最后一个王朝,二是将姬姜联盟的地盘彻底让给了戎狄(这个退让为后来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狄戎族群在赶走古公��父的战争中形成的联盟内部很快就出现了裂化,并在这里展开了角逐,逐渐形成了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族群)。最后,戎人以绝对优势打败了狄人,一部分狄人向北撤退,占据了宁夏北部地区和河套一带,另一部分狄人投降,与戎人杂居融合。

戎在称雄中国2000年的历史中,后来分化出了不同的族落,其中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义渠戎。这个小小的方国和其他戎人一样,在夏、商、周三朝的正统视野里是野蛮的、动物般的人,因此,从甲骨文时期开始,他们居住的地区即被记载为“鬼方”,就是在《史记》里,他们也被称为“犬戎”—像狗一样卑贱的人。

尽管戎在周的兴起和从殷朝手中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他们的骁勇与侵扰一直是西周王朝的心病,从穆王到宣王,曾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双方时战时和的状态贯穿了整个周王朝。周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周朝和义渠诸戎的战争以周朝的失败而告终,周朝将五戎安置在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一带,而五戎之中的义渠戎主要留居在今天的宁夏六盘山一带。

西周时,著名的谋士、重臣姜子牙知道戎部落善战,于是建议周文王有效利用,并派大将南宫适带着无数美女、精美的青铜器以及周朝生产的美酒和特产出使戎部落。事实上,南宫适此行不是单纯地为了讨好戎部落首领,而是为了换取戎人制造的战车。

六盘山一带茂密的森林,促成了戎人善于用木造房、制车。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和战车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中《中国文化的黎明》一节中写道:“青铜与车的使用在中国文化圈里引发过十分重大且深远的变化。两者之间,青铜的出现较为有迹可寻;中国何时开始用车,在考古学上尚未能找到确切的时间。但这两项重要发明的信息进入中国地区很可能是同时发生的,而且可能都是经过中亚与内亚草原上的交通路线,间接传递进入的。”

从姜子牙派人向戎人求战车这个历史事实来看,戎人造战车早于且先进于周人。而南宫适是目前文字记载中,从中原地区到戎部落地区的第一个使者,他将战车引进到周后,对西周政权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战车走向中国军事史的开端。

双方的修好,给义渠戎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也使西周的建立加快了进程。然而,整个周朝时期,义渠戎人始终没放弃寻找机会进行军事扩张,他们犹如一把两千年里没有生锈的战刀,划过当时中国西北的天幕,其中最耀眼的一笔,是将历史上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而知名的周幽王斩杀于战刀之下,并以此为标志,结束了西周的统治。

《史记》中载,自从进入周朝的后宫,美人褒姒就从没笑过,周幽王用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悬赏,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最后,幽王身边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叫“烽火戏诸侯”。

当时,周朝在国内修建了许多烽火台用来报警,相临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发生敌情,就点燃上面晒干的狼粪,靠狼烟来传递情报。一天,幽王带领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高远望,随着他的一声令下,烽火台上的狼烟被点燃,远近的诸侯看到狼烟四起,便纷纷带着兵马赶来救驾。但远道而来的诸侯到了镐京却发现没一丝敌情,都面露诧异之色。褒姒看到诸侯们如此慌张,终于一笑。褒姒的这一笑,贵不在千金,而在于一个周朝因此被断送掉了。

公元前771年,幽王除掉申太后,申侯(申太后的父亲)大怒,起了反叛之心,并联合西夷犬戎兵(即义渠戎人)以及山东枣庄一带的缯人起事,后来戎兵又开始攻打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急忙命人点燃烽火,然而,“狼来了”的故事在这位因美人一笑而失去信用的君主身上得到了印证,诸侯们以为这次又是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而玩的把戏,没人发兵救主。就这样,戎人追杀幽王到骊山脚下,将一代美妃褒姒俘虏,带着周朝的财物回到了戎地。

这次兵变,迫使周朝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阳一带,开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义渠戎首领消灭西周后,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国。从此,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了“义渠国”这个名称。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向四面扩张,其疆域不断扩大,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陇东,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标签: 历史史记姜子牙周宣王利特春秋

更多文章

  •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迫不得已 曾遭周瑜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曹操,孙权,刘备,史记,刘表

    在刘备看来,从头到尾就不存在借的问题,凭什么要还?双方没有打欠条,史书又是各家写各家的,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法官,看看原告孙权、被告刘备怎么各自陈述理由的。 历史上都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而且是一借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赖”。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一

  •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苏轼,宋高宗,宋孝宗,谢灵运,辛弃疾,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宋太宗,宋仁宗,皇帝,天子,宋太祖

    中央制度宋朝的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

  • 刘备简介_刘备生平资料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曹操,孙权,曹丕,刘备,诸葛亮

    刘备(公元161年7月16日—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根据《三国志·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

  •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汉光武帝,汉明帝,班超,张骞,汉和帝

    班超简介: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

  • 垓下之战项羽曾率楚军激烈反击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刘邦,司马迁,项羽,汉宣帝,史记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 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中国历史上三个才高命薄的亡国之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孔子,杨坚,杨广,赵匡胤,梁武帝

    萧绎萧绎(508-554年)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小名叫七符,于承圣元年(552年)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然而仅仅两年,江陵城就被西魏攻破,萧绎兵败出降。虽然仍有西魏扶持的傀儡萧�在,但梁朝实际上已经灭亡。元帝出降后,先被幽囚,然后就被侄子萧�派人用土囊给压死了,终年47岁。萧绎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

  • 最后的铁帽子王 大清庆亲王奕恋纳意经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李鸿章,宋孝宗,荣禄,载沣,溥仪

    文/靳鹏 1917年,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奕了涝谔旖颍时年七十九岁。庆王府按惯例,向北京紫禁城中的小朝廷讨谥号,为其评定一生功业,故而停尸不殓。 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亲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为“谬、丑、幽、厉”。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

  • 司马炎为何将皇位传给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晋武帝,房玄龄,司马伦,吕思勉,晋惠帝

    中国古代史上最动荡、最复杂时期的到来,牵扯到一个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他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儿子,也是西晋皇室的第一任继承人。因为白痴,司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虚设,司马氏祸起萧墙,朝政废弛。国内的纷争,边疆的不稳,最终导致北方民族的趁机涌入,开始了北方长达130多年的纷争乱世。客观上说,

  •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晁错,刘濞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早已埋下祸根,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造“半两”钱,煮海水制盐,设立官家集市,并且免去 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世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下棋,因为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