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司马炎为何将皇位传给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炎为何将皇位传给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63 更新时间:2024/1/18 3:55:51

中国古代史上最动荡、最复杂时期的到来,牵扯到一个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他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儿子,也是西晋皇室的第一任继承人。因为白痴,司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虚设,司马氏祸起萧墙,朝政废弛。国内的纷争,边疆的不稳,最终导致北方民族的趁机涌入,开始了北方长达130多年的纷争乱世。客观上说,这个白痴皇帝,加速了五胡十六国的到来。那么,一向“聪明神武”(《晋书》)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在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当中,偏偏选中了司马衷这个白痴继任呢?

关于晋惠帝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白痴,史学家历来有争议。说其白痴,源于《晋书》记载的两个一直当笑话相传的经典事例。一是惠帝“闻声”,就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问这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二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又出雷人语“何不食肉糜?”没粮食咋不吃肉尼?众皆晕倒。然而,否认司马衷为白痴的也不少,吕思勉先生举了“血染帝衣”的例子:司马衷被追杀,侍中嵇绍拼死护驾,血溅了司马衷一身,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说“嵇侍中血,勿浣”(《晋书》),不让洗,意思是留着有个念想啥的。吕思勉评语说此“绝不类痴呆人语”(《吕着中国通史》),认为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不像白痴。还有一个例子,赵王司马伦逼司马衷禅位,司马衷的堂叔——义阳王司马威去抢司马衷的玺绶,司马衷死活不放手,司马威硬掰开司马衷的手指把玺绶抢去。后来司马衷复位,秋后算账,在量刑时,有人觉得司马威罪不至死,想要皇帝赦免,这时司马衷说话了,“阿皮(司马威的小名)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晋书》)。他掰我手指,抢我的玺绶,不杀哪行。这两个例子又似乎都说明司马衷的脑子和正常人没啥两样。

那么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白痴呢?回答是肯定的:是。白痴,在字典中的解释为:一种疾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司马衷不至于生活不能自理,但智力低下是肯定的。说他是白痴,还有三个理由:一是史书的严谨。《晋书》对司马衷的定语是“蒙蔽皆此类”,就是白痴一个。《晋书》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组织编纂的,房玄龄一向以治学严谨着称,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今人分析未必有古威。时间相去甚远,今人也只能通过古代留下的史料加以分析(反驳的例子也是源于《晋书》,而该书已有定论),并无绝对的说服性的材料。唐朝离晋朝相去未远,远较今人有发言权;三是例证并不充分。说他不是白痴的两个例子,说服力不够,不让擦血衣,能分出好赖人,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即便是白痴,也未必就没有喜恶之分,未必不能分辨周边人对他的好坏。大街上的智障者,你给他吃的,他也不是一点反应都没有,除非傻到生活不能自理。司马衷受到刀光剑影的刺激,谁好谁坏也还是能分清的。况且,白痴也不是没有大脑,没有记忆影像,能记住掰他手指抢他东西的人,和他本身是白痴,二者也并不矛盾。

司马炎“素知太子�弱”(《晋书》),对他这个儿子的智力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还要选一个白痴做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导向。司马衷是嫡长子(之前有个哥哥夭折),长子继位符合传统思维。废长立幼也不是不可以,但当时朝中王公贵卿都倾向于立长,司马炎不得不“顺从王公卿士之议”(《晋书》);二是势力平衡。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一系,是当时的大士族弘农杨氏,而妻族一系,则是贾氏家族,在当时朝中都很有实力,其他人未必竞争得过。再者,让司马衷继位,也就笼络住了两大势力集团,形成政权格局的一个平衡;三是父凭子贵。司马衷虽傻,儿子司马�y却“幼儿聪慧”(《晋书》),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城楼观望,五岁的司马�y过去拽住司马炎的衣角,说“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通鉴》),晚上危险,不能让火光照到皇上。司马炎感觉这个孩子很不一般,感叹“此儿当兴吾家”(《晋书》),所以司马炎虽知“太子不才”,然而“恃�y明慧,故无废立之心”(《通鉴》),坚持让司马衷继位。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便是母后的力挺。司马衷能顺利继位,和他的亲生母亲杨皇后的力挺不无关系。杨皇后“姿质美丽,闲于女工”,不但“甚被宠遇”,还能做司马炎的主。在给司马衷选太子妃时,“帝欲娶卫��女”,杨皇后则“称贾后有淑德”,“上乃听之”。司马炎充实后宫,看上了卞氏女,杨皇后不同意,“帝乃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以说明司马炎是很尊重杨皇后的意见的,杨皇后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做司马炎的主。所以当司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和杨皇后商量想换立太子时,杨皇后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来了个一票否决。杨皇后临死还不忘她那白痴儿子,怕司马炎立胡夫人为后,而“虑太子不安”,于是向司马炎推荐了自己的堂妹,目的无非就是想保住司马衷的太子位,司马炎“流涕许之”(以上均见《晋书》),答应了杨皇后的政治遗言,也算是对司马衷的接班做出了承诺。杨皇后的力保,让司马衷的太子位变得稳固,最终得以继承大统。

更多文章

  •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晁错,刘濞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早已埋下祸根,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造“半两”钱,煮海水制盐,设立官家集市,并且免去 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世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下棋,因为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

  • 鄢陵大战,晋由于鄢陵之捷威震诸侯,欲霸天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晋文公,春秋,晋悼公,楚共王,战争

    鄢陵大战周简王十一年(前575),郑背叛晋国,郑子驷与楚君盟于武城。郑背晋与楚盟,晋怒,栾书认为不可失信于诸侯,于是发兵,晋厉公亲征。五月,渡黄河。郑国向楚告急,楚共王率军救援。晋范文子闻楚来救,劝厉公还。�S至却认为见强避之,无以令诸侯。于是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晋射中楚共王眼睛,楚兵败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春秋,阖闾,历史,文种,王夫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

  • 抗清名将袁崇焕的故事,宁远大捷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努尔哈赤,皇太极,袁崇焕,毛文龙,魏忠贤

    袁崇焕简介: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

  • 冯道:中国历史上的的"政治完人"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唐太宗,司马光,周世宗,刘知远,后唐庄宗

    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赢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他先后辅佐了5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冯道是如何在乱世政坛中得以“长乐”的呢? 善变而不失职守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因为冯道没有在王朝交替的时

  • 有关湖广填川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张献忠,乾隆,太阳,历史,战争

    似乎是公元1642年,大明崇祯十五年,冬月傍晚。暖昧的太阳余晖把月亮染得像绣楼小姐那一半嫣红一半洁白的花绷子,别样的明净与祥和。大巴山南麓的金山寺内,百岁高僧汝悟大师已闭关修练多日,算算也该这几日出关了。主持汝悔引领全寺僧侣为他打坐颂经,时至傍晚也未觉知。忽然,北风低啸,天色渐暗,暮霭沉沉而下。天边

  • 南宋时期的连蒙抗金和蒙古入侵历史资料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忽必烈,蒙哥,阿里不哥,贾似道,孟珙

    连蒙抗金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同时在北方,金国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让金成为宋的藩屏。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

  • 乾隆与香妃的故事_乾隆与香妃有没有孩子?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乾隆帝,武则天,嘉庆帝,乾隆,太平公主

    乾隆与香妃的故事这是发生在乾隆盛世,被后人广泛传颂的一个民族和亲、民族融合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乾隆初年,我国西疆维部圣裔阿里和卓家生下一位满身溢香的奇女,取名伊帕尔,这女孩被维部誉为“的使者”,她就是后来的“香妃”.伊帕尔从小就美丽聪颖,父母亲爱

  • 秦朝法律究竟有多严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秦始皇,司马迁,史记,贾谊,大学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 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

  •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唐玄宗,杜甫,韩愈,王维,白居易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 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