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杨广和李世民拥有着同样身份,干着差不多同样的事情 为何却同路殊归 相差甚远?

杨广和李世民拥有着同样身份,干着差不多同样的事情 为何却同路殊归 相差甚远?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00 更新时间:2024/1/24 1:37:09

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在后世的评价是天差地别,一个昏君,一个明君。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一模一样。也许这就是天才与疯子的那一线区别才造就不同历史影响。杨广和李世民,同样是弑兄夺位,为何后世评价相差甚远?

杨广和李世民,都很牛掰,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他俩不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具有很深的渊源。人生的前半程,他们步调极其一致,只是后半场走散了,同路殊归,最后的命运天壤之别,让人惊愕。

杨广比李世民大二十九岁,他们是亲戚。李世民是杨广他姨哥的孩子,因此李世民管杨广叫叔。估计李渊过年带全家去给姨夫拜年时,杨广边给李世民掏压岁钱边夸赞:“渊哥,你这老二一看就是个咥货的!”不仅如此,杨广还是李世民的人生导师。李世民当了皇上后,整天把他杨广叔的画像挂在大殿上,让大臣帮他从上面汲取失败教训,这也是养分。如果没有杨广这个鲜活的反面教材,估计李世民也不会有那么大作为,开创一个大唐盛世来。

他俩的家庭环境高度相似。都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子弟,祖辈位列八大柱国,且父亲是开国皇帝,他们都是第二任。杨广祖籍弘农华阴人,出生地是长安。李世民祖籍是陇西成纪人,出生地是陕西武功县。他们都拥有一个非常贤惠厉害的母亲。杨广的母亲孤独皇后能管住老公,不让他有沾花惹草的机会,这一管就是一辈子。直到孤独皇后去世了,一代雄主隋文帝杨坚才敢找妃子。

中国帝王一夫一妻堪称奇葩。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当杨坚篡夺北周宇文家江山后,窦氏立马跳下床,愤愤地说:“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吓得她父亲急忙捂住她的嘴。杨广弟兄四个,他是老二,有个哥叫杨勇。李世民也亲弟兄四,也是老二,有个哥叫李建民。

杨广李世民都是少年英雄。不仅颜值高,而且聪慧阳刚,文韬武略,这是现在荧屏上那些小鲜肉所无法比拟的。大业十一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就孤身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表叔隋炀帝,此后一直随父亲李渊在山西和突厥人征战。晋阳起兵时,年仅十九岁的李世民率领右三军攻入长安。

此后四五年的时间,二十出头的李世民作为元帅亲自指挥四场大战役,先后西、北、东三面出击,破薛举,大败宋金刚、刘武周,歼灭王世充、窦建德,重创刘黑闼徐圆朗,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领兵打仗,不仅仅是运筹帷幄,更是冲锋陷阵,往往是第一个冲向敌阵,他集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儒雅、张飞的勇猛于一身。

杨广二十岁时,被任命为南征大军主帅,率领五十一万八千人马,挥兵南下。何等意气风发。战线横亘数千华里,东接东海,西接巴蜀,旌旗连接,船舰相衔。不到半年时间,一举灭掉陈国,包括陈国皇帝陈叔宝在内的所有俘虏被押解去长安,队伍延绵五百华里,从而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估计曹阿满和周郎组合在一起也只能望其项背。

杨广李世民都有文艺范,兴致上来也舞文弄墨一番,堪称一流的诗人。杨广的代表作之一,《饮马长城窟行》中有“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一句,雄迈高远,千古佳句。他既有文人的浪漫,也很硬气,譬如生命最后看到大势已去,对着镜子对萧皇后说:“大好头颅,任谁斩之”。

李世民也喜欢文学,经常写些咏物、赠人、言志的作品,譬如贞观九年给宰相萧瑀的写了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虽不能和李白杜甫一流诗人相提并论,但在非专业队伍里也属佳作,比那个乾隆皇帝要高出许多。李世民喜欢书法也是出了名的,据说“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成了他的陪葬品。

最诡异的是,他们皇位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的,而且手足相残,充满血腥味。原罪感是他们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他们的政治动力。尽管两人能力超群、功勋卓著、群众基础超好,且深受父皇的厚爱,可这都抵不过嫡长制继承传统。第一任太子都不是他们,杨广被封为晋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然而杨广会“装”,欺骗父母,买通权臣,骗得太子的位子,背着弑父的嫌疑登上龙椅,以致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死得不明不白。李世民在生命收到威胁时绝地反击,发动玄武门之变,抢到太子的位子,一代开国之主李渊不得不让出皇位,过上太上皇的囚禁生活。他们俩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残酷无情,凡对于自己有威胁的人物绝不手软,哪怕是自己的兄弟、父子,这叫斩草除根。

杨广和李世民都有雄心壮志,志向高远,他们不想当一个平庸的皇帝,秦皇汉武成为他们的偶像,于是开疆拓土,东征西讨,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帝国不懈奋斗着,不辞辛劳,努力工作。客观地讲,他们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杨广完善科举度,改进人才选拔机制;修建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攻灭吐谷浑,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此外调兵遣将,陆续攻灭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大大扩张华夏疆域,亦是东汉之后首次收复越南南部。可谓功在后世,利在千秋。

李世民更是帝王的典范,开辟的贞观之治,把大唐帝国推向历史的高峰。《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李世民如此评价:“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就连他们的缺点,也非常类似。如都曾三次发动征高丽的战争,起初都战果辉煌,最后却损兵折将,没有完全解决高丽问题。杨广荒淫无度,有点变态,世人皆知,也成为他最大罪状。其实李世民这样的英主也非常好色,而且也是打破常规,如纳弟妇、收隋炀帝的萧皇后,后宫里还有一位妃子,就是杨广的女儿,此外到了晚年,他又想采选几个美人,其中之一便是武则天。所以后人称脏唐。

前半程,他们走同一条道,似乎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而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分道扬镳,南辕北辙。李世民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甚至他的污点也常被人有意忽视。然而杨广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代表,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句,从此成语罄竹难书因他而诞生,人们已经很难客观评价他的历史功绩。

杨广李世民同路殊归,这是为什么?这需要从李世民两句名言中寻找答案。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是李世民对魏征的赞扬“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的民本思想超越了历代统治者,帝王不是去奴役人民,而是肩负着让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重任,这恰恰是杨广所缺乏的、

他更看重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个人功勋和历史定位,而不顾人民的死活,终究被人民抛弃。李世民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而且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在古代皇权专制的封建社会非常难能可贵。与他截然相反,杨广听到不同声音便勃然大怒,后来只能被一群佞臣围绕,结果拒谏亡国丧命,把一个勃勃生机、制度健全、富庶威武的大隋帝国折腾地七零八落,自己最终身败名裂。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专门设置谏官一职,非常难能可贵,不仅体现统治者的气度,更关乎国家存亡。前提是谏官要发挥作用,不能只是摆设。

杨广和李世民,同样身份干差不多同样的事情 为和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做出的贡献上。隋炀帝继位之后虽然修建了大运河,而且还远征了高句丽,但是民众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多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推翻的原因,天下真正的掌权者依旧是民众。

李世民虽然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夺取了皇位,但是他继位之后,懂得虚心接受意见,对大臣们的意见都非常重视。其次他也很重视人民的生活货质量,只要人们能够吃饱喝足,又有谁愿意去造反呢?这两点李世民做的都很好,让大臣和民众都满意,基本上就已经把人心收买了。

李世民在位时期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还会有什不满足的地方呢?在百姓们的心里,判断一个皇帝是好是坏,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皇帝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谁当皇帝,皇帝做过什么事,他们是根本不关心的。因为李世民做的功绩比较多,所以他被称为是一代明君。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和珅的儿子为何不姓和?为什么叫丰绅殷德?和珅死后儿子丰绅殷德为何没被杀?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丰绅殷德是乾隆帝宠臣和珅嫡子,乾隆帝赐名丰绅殷德,迎娶十公主,成为额驸。史书上记载:和珅家中被查封的资产超十亿,这可等同于清政府十几年的税收,其罪当诛。和珅犯有弥天大罪,儿子丰绅殷德却为何能恩宠不绝?大贪官和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清代人物。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难不

  • 端平入洛拉开了南宋和蒙古帝国之间的战争 可惜终究只是大宋王朝的南柯一梦 端平入洛给南宋造成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但是由于粮草不济以及缺少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此次行动也成为了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端平元年,宋蒙联合灭金之战到了最后关头,联军围攻已经断粮三月的蔡州,蔡州沦陷,金国灭亡。

  • 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西晋为何被称为窃取的王朝?西晋为何仅传三帝便迅速走向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伯父、父亲两代三人的“光”,终于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然而,统一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间便走进历史。西晋经历了什么而走向灭亡?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中原多么动乱,总会有人出面建

  • 晋商与徽商作为历史上最出色的两大商帮 哪个才是最厉害的商帮?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晋商和徽商曾经是我国古代两个最大的商业集团,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到了近代,走的却是穷途末路,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息和感慨。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到底哪个更厉害一点呢?山西的晋商,是明代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盐、丝

  • 雄霸春秋战国,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史记,姜子牙,周宣王,利特,春秋

    一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信史, 历史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再没有中断。同时,从这一年开始,周朝开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这之后又恢复了帝王政治的原状。周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史时代的王朝,柏杨先生在《中国历史年表》中写道:“本世纪,周王朝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被蛮族

  •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迫不得已 曾遭周瑜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曹操,孙权,刘备,史记,刘表

    在刘备看来,从头到尾就不存在借的问题,凭什么要还?双方没有打欠条,史书又是各家写各家的,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法官,看看原告孙权、被告刘备怎么各自陈述理由的。 历史上都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而且是一借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赖”。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一

  •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苏轼,宋高宗,宋孝宗,谢灵运,辛弃疾,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宋太宗,宋仁宗,皇帝,天子,宋太祖

    中央制度宋朝的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

  • 刘备简介_刘备生平资料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曹操,孙权,曹丕,刘备,诸葛亮

    刘备(公元161年7月16日—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根据《三国志·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

  •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汉光武帝,汉明帝,班超,张骞,汉和帝

    班超简介: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