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说崖山事件本身就是一件丧尽天良的惨祸?

为什么说崖山事件本身就是一件丧尽天良的惨祸?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91 更新时间:2024/1/23 13:16:36

你知道崖山海战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1206年,蒙古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18年灭西辽,1234年灭金。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被蒙古军击败。当年夏,窝阔台与诸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到了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蒙元彻底颠覆了南宋,将宋宗室赶往崖山。此时的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崖山事件过后:“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万人。”

这段令人不忍目睹的场景,出自《宋史》,亦是“崖山之后无中国”论调的历史依据。然而,究竟这十万人是主动殉国,还是被人胁迫,由于,年代久远记载不详,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从《陆秀夫传》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情节,陆秀夫“乃杖剑驱妻子入海”,也就是在背着天子跳海自尽之前,他先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子全部逼死。陆秀夫此举令举世皆惊,甚至,连元朝人都对其行为感到不可思议。由此,陆秀夫名列《忠义传》。

就算陆秀夫没有胁迫十万人一块为大宋的覆灭买单,而是这些人自愿的,这起事件都给其它地区的汉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冲击——“不论你们向不向蒙古人投降,结果总是差不多的,蒙古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倒不如现在就自我了断得好。”

这种心态,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凶手在行凶之前,先干掉了自家的妻子儿女,不论他有多么正义的杀人理由,这种六亲不认的举动总是令人胆寒的。

所谓战争,不过是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暴力行为,也是解决矛盾最直观、最有效的办法。真正的正义,是尽快结束战争,或让战争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倘若想借助战争证明“大义”、“大忠”,那么,这些英雄存在的意义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在惨烈的崖山事件中,《宋史》似乎忘记表明一个细节,那就是:在这“十万人”里,究竟有多少“后宫及诸臣从死者”呢?

这个细节,将会直接影响到后人对这起历史事件的判断。

可以想象的是,就算满朝大臣都像陆秀夫一样,胁迫全家人为大宋陪葬,那么,海上的尸体也远远达不到“十万”这一数字。更何况,当时的小皇帝疲于奔命,其后宫女眷的人数也势必不会太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苏震、翟国秀等一大批官员在此事件之后投降蒙元。显然,这十万人根本不可能全都是后宫女眷、王公大臣及家眷。

于是,便有了这十万人均是寻常百姓的说法。

事到如今,也只有这种说法能够使人信服,我们不妨据此继续推测下去。

首先,陆秀夫胁迫自己的亲人跳海殉国,这样的行为在百官及后宫女眷看在眼里,这种氛围迅速弥漫开来,影响了在场的所有人。所以,当时的每个人都产生了“与其死于蒙古人之手,不如自我了断”的想法,这一想法影响到了逃难的老百姓。

其次,没人能说得清楚,这十万人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以身殉国,还是被陆秀夫等将领命令士兵驱赶入海的。士兵胁迫百姓跳海自杀,说起来有点儿骇人听闻,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存在发生的可能性的。

众所周知,南宋高层(皇室与官僚)向来不拿老百姓当人看,底层人民的地位非常低。所以,将百姓驱赶入海为国家及自己殉葬,亦不是不可能的。毕竟,殉葬制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即便是后来的明朝都未绝。谁都无法保证,这十万人不是南宋官僚、皇室的殉葬品。

若事实果真如此,非但“崖山之后无中国”是一句笑话,崖山事件本身就是一件丧尽天良的惨祸。

且看被列入《忠义传》的另一名宋将张世杰,他在崖山事件发生后,曾试着前往占城建立新政权。然而,在崖山事件里幸免于难的豪绅立即用强制手段制止了张的行为,并将它赶出了崖山地区。

这一记载出自《纲鉴易知录》,原文如下:“世杰将趋占城,土豪强之还广东,乃回舟舣南恩之海陵山,散溃稍集。”此事过后,张世杰又调集全部力量从海陆前往广东,谁知在行船期间遭遇不测,发生船难一命呜呼。不得不说,“强之还广东”的土豪或许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走投无路的张世杰在建立了流亡政权后,会不会做出陆秀夫“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一样的惨案,让更多的黎民百姓为大宋陪葬。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历史爱好者一面抨击程朱理学之害,一面为宋人之忠歌功颂德。

可以说,“崖山事件”本就是时代的一个悲哀,这种思维无疑是在让这种愚昧的悲哀延续至今。

标签: 历史崖山海战南宋

更多文章

  • 探索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牧野之战,周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牧野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在优秀的将领的带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当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一些战争的胜利,为后期建立新的王朝打下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吧。牧野

  • 探索南宋时期采石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采石之战,南宋

    采石之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采石之战的介绍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

  • 从四场战役中揭秘韩信究竟有多厉害,无愧“兵仙”的美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韩信,西汉

    韩信是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那么关于他韩信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韩信是楚汉时期的名将,最初效力于项氏,由于许久都没能得到项梁、项羽等人的赏识,转而投靠了刘邦。他到刘邦帐下后,先是通过萧何的荐举,成为了汉国的大将军,在汉中为刘邦制定了类似《隆中对》的战略总规划。随后韩信带着三万残兵败

  • 清朝在鸦片战争惨败是因为武器落后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清朝,鸦片战争

    还不知道:清朝惨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184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也掀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场战争发生之前,清朝的统治者一直认为清朝实力极为强大,不畏惧任何一个国家,可是在这场战争之中,英军以4000人的兵力

  • 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雨花台之战,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雨花台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862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太平天国前后投入13王20万大军,与湘军4万精兵进行为期44天大战,双方在雨花台一线厮杀搏斗,血流成河,非常惨烈、悲怆。此战结果,大伙都知道,李秀成无功而返,被迫撤兵;曾国荃依靠“龟壳战术”,虽说损

  • 白狼山之战: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白狼山之战,曹操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

  • 真实历史上“借东风”的皇甫嵩,他是如何做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汉朝,皇甫嵩

    赤壁一役,莫须有的诸葛亮借东风似乎功不可没,而火烧连营则令名不见经传的陆逊霎时扬名天下。因此人们就顺其自然地把这两项军事奇策的原创权归于诸葛亮与陆逊。可事实上,借东风与火烧连营的原创者另有其人。在大汉政权还不那么名存实亡的灵帝时期,准备充分的黄巾军揭竿而起,转眼间便控制了北方数个州郡,震惊朝野。身负

  •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涿鹿之战,黄帝,蚩尤

    对逐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黄帝之时,一片金戈鼓鸣声。根据《五帝本纪》的说法,统治中原地区的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黄帝炎帝振臂而起,像后来的曹操一样,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服了炎帝部落,哥儿俩重归于好。就在这哥儿俩

  •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何正史和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

  • 鸦片战争英军为何没一举占领南京呢?这个“小东西”阻止了他们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清朝,鸦片战争

    1841年5月,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于既得利益,反而打算向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割断中国的内陆交通线,封锁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直接控制长江下游地区,迫使清政府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早在年初,义律便提出了进攻扬子江的计划,但没能在英国议会上正式通过,所以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