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何正史和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何正史和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66 更新时间:2024/2/2 5:12:31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夜,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与帝位绝缘。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小说,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赤壁之战亦是如此,然而,不仅仅是罗贯中对赤壁之战做了艺术加工,真实历史上吴国人对赤壁之战也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而记载到史书里,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无论是小说里,还是正史里都没有真实的记载赤壁之战,那么,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欲知答案,且往下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正史《三国志》里,魏蜀吴三国里对赤壁之的不同记载,具体如下——《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分别记载道:“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和“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在《三国志吴主传》里记载道:“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吴书》与《魏书》和《蜀书》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出入极大,在《魏书》和《蜀书》里,都提到了赤壁大战曹军被破,军士因水土不服染了瘟疫,曹操退军,而对于赤壁大战“火烧战船”这件事只字未提,不仅如此在《魏书》中甚至未曾提及与东吴周瑜大战一事,只说与刘备战,不利,并且关于“焚其舟船”,也特别点明了是在“大破之”之后,打败敌人顺便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和设备,这是最基本的战争意识。可是在《吴书》中,赤壁之战不仅记载了结果,而且详细描写了火攻过程,如果说吴国此举,仅仅是因为赤壁之战,吴国作为胜利者,举国有荣,所以大肆宣扬,似乎说不过去,

一来,史料对比的结果让人对赤壁之战更加了解,何况在曹操传中更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乃引军还。”曹军编的歌也唱道过“贼备占樊城”而不是贼人孙权。刘备传里也说到:“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曹公引归。”这些都表明,赤壁之战说到底是曹刘相打,而曹操最终退兵主要是由于出师不利。

二来,古代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史官,史官们追求历史真相成痴,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偏差太大,毕竟连曹操多疑梦中杀人这种性格都被完整的记录下来,赤壁大战这场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的战役不可能不被记录。如果赤壁大战是吴国火攻大胜的,没理由《魏书》和《蜀书》同时不提,只有一个吴国写的如此详细大肆宣扬。那么,吴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呢?笔者认为,一切可以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至于提到这段历史,后人的印象大都是刘备耍流氓,借荆州不还,可事实并非如此。

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郡。彼时,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而孙权在东吴鲁肃的劝说下也同意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上,荆州只有南郡是刘备借的,借荆州市属吴国编造出来的。而吴国不仅表编造了刘备借荆州,更编造出了“火烧赤壁”,目的就是为了蒙骗天下人,让人们以为东吴既出人又出力。而在这一些谎言的背后,掩饰掉的是孙权想得到荆州的野心。

对于这一切,罗贯中是否了然于心呢?笔者认为,他是看透没有说破,否则他不会将将计就计写火烧赤壁,要知道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压根就没有帆船,帆船是在东晋后期才诞生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扬帆借风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时代已经远去,赤壁之战的火光却依旧映照在历史中,在人们的脑海中熊熊燃烧,这或许就是三国历史的魅力吧,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有过那样一段历史令人心生向往,一闭上眼,时光深处,那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标签: 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更多文章

  • 鸦片战争英军为何没一举占领南京呢?这个“小东西”阻止了他们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清朝,鸦片战争

    1841年5月,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于既得利益,反而打算向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割断中国的内陆交通线,封锁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直接控制长江下游地区,迫使清政府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早在年初,义律便提出了进攻扬子江的计划,但没能在英国议会上正式通过,所以未能

  • 垂沙之战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其实不然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楚国,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联军共同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大军进攻楚国,对此,楚国派大将唐昧率军抗击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四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

  •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么没有派廉颇去迎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国

    长平之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长平之战的时候,四大名将之中,参与战争的有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白起。廉颇打仗的时候,对阵的秦国的将领,并不是白起。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并不是四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当初对于赵国来说,若是

  • 王昭远自诩为当世“诸葛亮”,兵败后居然被封为大将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宋朝,王昭远

    五代时期,成都郊外有户王姓农家,由于连年战乱、缺衣少食,便将13岁的儿子王昭远送到附近的寺里。住持看他生得聪明伶俐,便让他做了侍奉起居的童子。幼年的饥饿经历使他很怕被送回家,便用心讨好住持,久而久之练就了阿谀奉承的本领。公元925年,唐庄宗令太原尹孟知祥讨伐前蜀政权,大军压境之际蜀军望风而逃。随后孟

  • 引发“城濮之战”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城濮之战的地缘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城濮之战,晋国,楚国

    城濮之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楚人对齐国的军事行动,得到了鲁国的支持。对于鲁国来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削弱齐国的机会的。现在看来,唯一能够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

  •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没有趁势攻打东吴?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夷陵之战,刘备,陆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

  • 吴楚柏举之战简介 柏举之战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吴楚,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柏举之战影响有哪些?趣历史这就为你介绍:吴楚柏举之战简介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

  • 万历三大征巩固了中华疆土 三大征为什么还引发争议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明朝,万历三大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万历三大征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们,应该对万历三大征非常熟悉,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宁夏之役,李如松抗击日本丰田秀吉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的播州之役;这就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对外的三次重大军事活动。虽然万历三大征,在整个古代历史战争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对历史

  • 历史上真实的“雍熙北伐”,把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雍熙北伐,宋朝,辽朝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雍熙北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儿皇帝”之称的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为了将割地夺回,便派遣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向辽国发起进攻,这次讨伐被称作“雍熙北伐”。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之旅,最终,却以北宋十万大军的覆没,以

  • 美国南北双方都不想用战争解决矛盾,为何战争还是爆发了?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美国,林肯

    南北战争(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 ,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其实,当时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变革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