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

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61 更新时间:2024/1/23 13:16:12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雨花台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862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太平天国前后投入13王20万大军,与湘军4万精兵进行为期44天大战,双方在雨花台一线厮杀搏斗,血流成河,非常惨烈、悲怆。此战结果,大伙都知道,李秀成无功而返,被迫撤兵;曾国荃依靠“龟壳战术”,虽说损失惨重,却守住了大营。

从战略目标上看,李秀成发动雨花台之战以失败告终,但战争过程表明:现代化火器威力惊人,是战场获胜关键因素之一;不思变革的军队,现代化战争中只能被动挨打,败亡终究不可避免。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现代火器威力惊人,曾国荃几乎绝望。备注,第一阶段时间:10月13日至11月3日,太平军连续不断发起攻势。

01、湘军进驻雨花台

1862年3月,九帅曾国荃率14000湘军“吉字营”东下,连克巢县、含山、和州、东西梁山、芜湖、金柱关,锐不可当。5月,“吉字营”进驻雨花台,扎下大营,挖掘壕沟、构筑栅栏、修筑炮台,准备攻城拒援。

与此同时,曾国葆率4000精兵进驻三岔河、金柱关,确保湘军粮道畅通,为“吉字营”提供掩护。“雪帅”彭玉麟,率长江水师6000余人,由金柱关东下,直接停泊在天京护城河口,控制长江运输通道。此时,太平军已经没了水师,彭玉麟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5月,湘军各部相继扎营完毕,却也遇到大麻烦,就是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曾国藩奏折说:“宁国鲍超部,病者万余;金陵营中,病者亦逾万”,为前线情况担忧。不过,湘军有水师优势,可以源源不断补充兵力,前后参加雨花台之战的湘军,总计约4万人。

02、李秀成决策,调遣军队

5月进驻雨花台,适逢瘟疫流行,湘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所以,曾国荃并没直接攻打天京,而是修筑营垒,挖掘长壕,以求自保。此时,若是李秀成能从大局出发,直接率军回援天京,曾国荃估计招架不住,雨花台之战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李秀成东征苏常,并未了解湘军实际情况,因而作出误判:“曾帅军队从上而下,水师优势明显,不宜与之争锋;应输送大批粮草、弹药、枪炮、物资、钱粮等回京,二十四个月后再决战。”如此,李秀成继续经略苏常,太平军错过歼灭湘军之最佳机会。

后来,李秀成经不住洪秀全压力,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抽调13王,20万大军回援天京,与湘军决战。当然,除李秀成、李世贤兄弟赶往战场,其余诸侯并不卖力,20万大军没能真正全部投入战斗。

03、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

10月13日,李秀成率军越过秣陵关,直接杀向雨花台,从方山到板桥,连营一百余座,“旗帜如林,层层排列”,声势十分浩大。声势浩大不是关键,太平军最大优势就是火器,曾国荃给曾国藩信中言:“此次贼之布阵,比安庆大三倍,洋枪则十百倍,尽是苏杭得来之西洋火器。”

李秀成东征获胜,占据江苏、浙江,具备了购买西洋枪炮之财力及渠道,麾下士兵素质虽一般,但依靠火器,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战斗表明,若是李秀成后勤充足,湘军肯定会被西洋火器团灭。

战斗开始后,李秀成东、西两路同时发起进攻,“日夜攻打不休”,利用洋炮狂轰湘军防线,击毙了副将左传贵。不过,由于兵力分散,太平军作战效果不理想,除打死打伤数百人,别无所得。

10月19日,李秀成集中兵力攻打东路方山,也就是曾国荃大营,数百门西洋火炮齐射,摧毁湘军炮台,给曾国荃巨大威胁。22日,侍王李世贤率6万大军从浙江赶到战场,也全部投入东线作战,猛攻方山大营,形成第一次攻击高潮。

23日,太平军“洋枪洋炮,骤若飞蝗”,无数炮弹倾泻在湘军营垒,摧毁了营垒前防御工事。此时,李秀成下令士兵冲锋,手持洋枪扫射湘军,从缺口处杀入大营,击毙了悍将倪桂,湘军阵亡千余人。

太平军蜂拥而入,锐不可当,曾国荃也不顾性命危险,亲自操刀上阵,骑着马来回奔驰,指挥湘军反击。战斗中,曾国荃被枪弹击中左额,鲜血淋漓,却依然不撤退,显示出超强之战斗意志。如此,太平军虽杀入缺口,结果还是被赶出来。

洋枪洋炮威力无穷,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荃只好将曾国葆部湘军调往雨花台,协助防守,三岔河、金柱关防御空虚,仅有1500人而已。此时,李秀成若是分兵攻打金柱关、三岔河,截断湘军粮道,则雨花台之战有望获胜。可惜,李秀成太急于摧雨花台营垒,早日返回苏常,故而没分兵。

太平军全力攻击雨花台,曾国荃只好在营垒里再挖掘一道长壕、构筑城墙,作为第二道防线。为增援雨花台,曾国藩从宁国、皖北抽调军队,并送来10万两白银,以激励士气;李鸿章则将购买西洋的火器,从水路运送而来,支援湘军。

湘军增兵,李秀成则加大攻击力度:炮兵狂轰,工兵挖掘地道,在营垒下面埋炸药,双管齐下。11月3日,太平军炸毁湘军防御工事,工兵也引爆炸药,湘军第一外围工事全部被摧毁,再次冲入营内厮杀。

可惜,曾国荃已经修筑好第二道城墙,让湘军抛射火罐、火球、枪炮还击,烧死从地道冲杀进来的太平军,再一次守住了营垒。如其所言:“贼轰开头一层,尚有第二层在手,否则事不妙矣;若贼连续攻击,官兵势必不支。”战后,曾国藩言:肝胆俱碎,忧心忡忡。

11月3日大战后,太平军继续进攻,但频率锐减,因为粮草、弹药等告竭,难以持续高强度作战。如此,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此后,湘军持续增兵,粮饷补给充足,局势开始逆转。

此战表明,现代作战武器、后勤才是关键。可惜,湘军并未意识到这点,30多年后牛庄之战,日军千余火炮齐射,手持先进西洋枪冲锋;魏光焘、李光久等虽顽强抵抗,可毕竟是血肉之躯,死伤惨重,也未能守住阵地。

标签: 历史雨花台之战清朝

更多文章

  • 白狼山之战: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白狼山之战,曹操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

  • 真实历史上“借东风”的皇甫嵩,他是如何做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汉朝,皇甫嵩

    赤壁一役,莫须有的诸葛亮借东风似乎功不可没,而火烧连营则令名不见经传的陆逊霎时扬名天下。因此人们就顺其自然地把这两项军事奇策的原创权归于诸葛亮与陆逊。可事实上,借东风与火烧连营的原创者另有其人。在大汉政权还不那么名存实亡的灵帝时期,准备充分的黄巾军揭竿而起,转眼间便控制了北方数个州郡,震惊朝野。身负

  •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涿鹿之战,黄帝,蚩尤

    对逐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黄帝之时,一片金戈鼓鸣声。根据《五帝本纪》的说法,统治中原地区的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黄帝炎帝振臂而起,像后来的曹操一样,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服了炎帝部落,哥儿俩重归于好。就在这哥儿俩

  •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何正史和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

  • 鸦片战争英军为何没一举占领南京呢?这个“小东西”阻止了他们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清朝,鸦片战争

    1841年5月,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于既得利益,反而打算向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割断中国的内陆交通线,封锁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直接控制长江下游地区,迫使清政府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早在年初,义律便提出了进攻扬子江的计划,但没能在英国议会上正式通过,所以未能

  • 垂沙之战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其实不然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楚国,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联军共同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大军进攻楚国,对此,楚国派大将唐昧率军抗击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四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

  •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么没有派廉颇去迎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国

    长平之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长平之战的时候,四大名将之中,参与战争的有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白起。廉颇打仗的时候,对阵的秦国的将领,并不是白起。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并不是四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当初对于赵国来说,若是

  • 王昭远自诩为当世“诸葛亮”,兵败后居然被封为大将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宋朝,王昭远

    五代时期,成都郊外有户王姓农家,由于连年战乱、缺衣少食,便将13岁的儿子王昭远送到附近的寺里。住持看他生得聪明伶俐,便让他做了侍奉起居的童子。幼年的饥饿经历使他很怕被送回家,便用心讨好住持,久而久之练就了阿谀奉承的本领。公元925年,唐庄宗令太原尹孟知祥讨伐前蜀政权,大军压境之际蜀军望风而逃。随后孟

  • 引发“城濮之战”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城濮之战的地缘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城濮之战,晋国,楚国

    城濮之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楚人对齐国的军事行动,得到了鲁国的支持。对于鲁国来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削弱齐国的机会的。现在看来,唯一能够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

  •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没有趁势攻打东吴?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夷陵之战,刘备,陆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