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22 更新时间:2024/1/24 9:06:46

对逐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黄帝之时,一片金戈鼓鸣声。

根据《五帝本纪》的说法,统治中原地区的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黄帝炎帝振臂而起,像后来的曹操一样,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服了炎帝部落,哥儿俩重归于好。

就在这哥儿俩互掐的同时,东方的蚩尤部落(九黎族)也迅速崛起,成了争夺帝位的种子选手。蚩尤部落在东方是很尴尬的存在,他本来是炎帝部落的后裔,生活在河南鲁山县一带,后来慢慢的独立起来向东发展,迁到了东夷地区。

而东夷地区本来是两昊之地,到神农之时是少昊氏当家,而好战的蚩尤部落屡屡与两昊后裔发生冲突,后来甚至灭掉了两昊,自己搬到了“少昊之虚”,成了东夷地区最大的诸侯,足以和炎黄部落相抗衡。

随着蚩尤部落的发展,势力范围发展到了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地区,与炎黄部落毗邻,成了炎黄二族在东方最大的劲敌,而蚩尤也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于是,黄帝、炎帝、蚩尤三族鼎立之势形成,先是炎帝和蚩尤打,打不过,结果炎帝又被黄帝揍了,投降了,合二为一成为了炎黄部落。

后是黄帝和蚩尤打,才发现蚩尤的战斗力绝对剽悍,史书中对炎黄之争的记载非常简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了三次就服了,可见炎帝是这三股力量中最弱的。插句题外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么菜的炎帝,黄帝是不可能跟他搞什么“部落联盟”的,看看后来的帝王世系就知道了,帝王贵族统统都是黄帝的后裔,炎帝后裔连影子都找不到。

(黄帝和炎帝)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绎史》引《新书》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炎黄部落”,黄帝跟炎帝根本不是联盟,而是收编。我们天天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虽然在前面,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董事”而已,没有一点实际的权力,甚至股权恐怕都是少得可怜。之所以要说“炎黄子孙”,恐怕是黄帝为了名正言顺,毕竟,炎帝是根正苗红的“神农氏”,拉上他,自己的合法性就有保障了。

言归正传,收服了炎帝之后,就轮到蚩尤了。对于中原部落来说,蚩尤已经属于外族,是东夷人。这就像明末时期,大明朝正在和张献忠、李自成互掐的时候,强大的满清突然半路杀出来。蚩尤,就有点类似于明末时期的满清,不过,他跟中原部落是有渊源的。

黄帝跟蚩尤的战争非常残酷,所以,遗留下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也就非常多,由此可见,枪杆子里面也藏着话语权,只有足够的强大,人间才会留下你的传说。

蚩尤显然和炎帝不是一个量级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首先是战争旷日持久,“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从战争次数上来说,打一个蚩尤可以付出的力量,可以打十七个炎帝了。

其次,战争的难度非常高,蚩尤部落虽然文化落后,但是战斗力强悍,更重要的是科技发达,具有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无兵”。蚩尤的战斗力非常恐怖,在诸侯混战时期,他曾经让各路诸侯闻风丧胆,被誉为“兵神”,后来蚩尤死后,天下复乱,黄帝令人画蚩尤画像震慑八万,结果“万邦皆弭服”。

所以,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最后虽然赢了,但也仅仅是险胜而已。我们现在不知道战争的具体经过,我们知道的只是江湖留下的传说。

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带领的士兵都是铜头铁额,手持刀戟弓弩,威震天下。又有风伯雨师相助,风雨骤至,大雾迷途,使黄帝的士兵寸步难行。黄帝得玄女相助,授兵信神符,制指南车,使应龙蓄水,使女魃止雨,这才能顺利的进军。

又使玄女作防牛鼓八十面,历经大小数十战,血流漂杵,这才打败蚩尤,最后“杀之于中冀”。蚩尤部落自此灭亡,老蚩尤被杀,身首异地,新任的蚩尤成了黄帝的臣子,为黄帝主兵,后来还担任了黄帝仪仗队成员,而同样担任仪仗队成员的还有曾经帮助蚩尤的风伯雨师:

师旷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韩非子·十过》

泰山本来是蚩尤的地盘,结果蚩尤战败后就成了黄帝的地盘,而蚩尤占据的少昊地盘,也还给了一个叫“少昊清”的少昊后裔。

蚩尤部落从此消亡,其众一分为三,一部分归顺了黄帝,一部分被黄帝强制迁徙:

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古今姓氏书辩证》

据说,现在的邹姓和屠姓就是蚩尤的后裔。还有一部分九黎族的人,不愿意臣服于黄帝,于是向南迁入江淮荆楚地区,和当地的土著杂居相处,他们就是后来三苗族的祖先,也就是所谓的“南蛮”。

标签: 历史涿鹿之战黄帝蚩尤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何正史和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

  • 鸦片战争英军为何没一举占领南京呢?这个“小东西”阻止了他们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清朝,鸦片战争

    1841年5月,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于既得利益,反而打算向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割断中国的内陆交通线,封锁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直接控制长江下游地区,迫使清政府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早在年初,义律便提出了进攻扬子江的计划,但没能在英国议会上正式通过,所以未能

  • 垂沙之战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其实不然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楚国,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联军共同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大军进攻楚国,对此,楚国派大将唐昧率军抗击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四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

  •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么没有派廉颇去迎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国

    长平之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长平之战的时候,四大名将之中,参与战争的有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白起。廉颇打仗的时候,对阵的秦国的将领,并不是白起。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并不是四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当初对于赵国来说,若是

  • 王昭远自诩为当世“诸葛亮”,兵败后居然被封为大将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宋朝,王昭远

    五代时期,成都郊外有户王姓农家,由于连年战乱、缺衣少食,便将13岁的儿子王昭远送到附近的寺里。住持看他生得聪明伶俐,便让他做了侍奉起居的童子。幼年的饥饿经历使他很怕被送回家,便用心讨好住持,久而久之练就了阿谀奉承的本领。公元925年,唐庄宗令太原尹孟知祥讨伐前蜀政权,大军压境之际蜀军望风而逃。随后孟

  • 引发“城濮之战”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城濮之战的地缘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城濮之战,晋国,楚国

    城濮之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楚人对齐国的军事行动,得到了鲁国的支持。对于鲁国来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削弱齐国的机会的。现在看来,唯一能够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

  •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没有趁势攻打东吴?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夷陵之战,刘备,陆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

  • 吴楚柏举之战简介 柏举之战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吴楚,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柏举之战影响有哪些?趣历史这就为你介绍:吴楚柏举之战简介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

  • 万历三大征巩固了中华疆土 三大征为什么还引发争议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明朝,万历三大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万历三大征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们,应该对万历三大征非常熟悉,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宁夏之役,李如松抗击日本丰田秀吉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的播州之役;这就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对外的三次重大军事活动。虽然万历三大征,在整个古代历史战争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对历史

  • 历史上真实的“雍熙北伐”,把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雍熙北伐,宋朝,辽朝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雍熙北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儿皇帝”之称的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辽国。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为了将割地夺回,便派遣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向辽国发起进攻,这次讨伐被称作“雍熙北伐”。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之旅,最终,却以北宋十万大军的覆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