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金隆兴和议丧权辱国 金宋关系由君臣之国变为了叔侄之国 宋金隆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宋金隆兴和议丧权辱国 金宋关系由君臣之国变为了叔侄之国 宋金隆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69 更新时间:2024/2/9 9:51:48

隆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主要内容为: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1141年,南宋在宋金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他们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为了取悦金人,甚至一手制造岳飞冤案。同年11月,宋金双方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具体内容如下:

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康王赵构为南宋皇帝;宋割唐、邓二州以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两国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此后宋、金之间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在中华历史上,汉族政权首次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堪称耻辱。后海陵王南征失败,兵败被杀,宋孝宗趁机北伐,但也遭到失败,宋金双方记过一段拉锯战后,宋孝宗遭受了朝野内外极大的压力,1164年,在金朝大军胁迫下达成和议,被迫与金人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具体内容如下:

南宋对金国不再称臣,改称叔皇帝,自称侄皇帝;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南宋割让已经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此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国。对于南宋来说,隆兴和议也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和议之后,双方四十年未动刀兵,南宋在宋孝宗治理之下,出现“乾淳之治”,而金朝也在金世宗的管理下达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后人称为“小舜”。

1206年,南宋权臣韩侂胄为提高自身威望,贸然发动北伐,结果各路宋军除毕再遇连战皆捷外,几乎全线溃败。为实现议和,南宋统治者不惜杀死韩侂胄,将他的首级送给金国赔罪。1208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嘉定和议”,具体内容如下:

南宋对金国改称伯,自称侄;南宋输金国的岁币由银绢二十万两、匹改为三十万两、匹;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南宋另给金国犒军银三百万两。

常言道知耻而后勇,但南宋皇帝签订和约后,并没有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洗刷耻辱,他们只是想延续自己“快乐”的生活,嘉定和议后,宋宁宗对大臣们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然后又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了。

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自然无法抑制来自北方的强劲对手,虽然南宋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功亏一篑。1279年,崖山一战,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彻底覆灭了。

宋金对“叔侄之国”的不同认识

在繁缛的交聘仪节中,“受书仪”备受宋金两国重视,是因为其有着特殊的政治寓意。根据和议,金宋双方,无视年齿,金方恒为“叔国”,宋方恒为“侄国”,既肯定了金宋是国与国的关系,又表现出双方地位有一定等差,但“叔侄”的拟亲关系又让这种“等差”显得含混而微妙。当然,正是这种只可意会、不能凿实的关系才使宋金在谈判时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也为双方留下了对“叔侄”的解释空间。

但是,一旦这种关系需要和象征性的礼仪精确匹配时,问题就出现了。在宋方看来,金宋关系已从“君臣之国”转变为可以分庭抗礼的“敌国”,让宋帝行象征君臣关系的受书礼节自然需要改变。金方则认为,宋金虽不再是“君臣之国”,但是“叔侄”关系并不意味着两国的关系实现对等,两国仍旧是金尊宋卑,必要的礼仪象征当然必不可少。

简而言之,对于意涵模糊的“叔侄之国”,宋金双方的阐释各有侧重,宋方强调敌国对等,金方强调尊卑等差。到底以谁为准,作为双方关系象征的“受书仪”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故而双方在“受书仪”问题上一直争持不下。

祈请与周旋

对于如何推动受书仪式的改变,宋孝宗大致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派使节赴金“祈请”,希图金国的应允。自乾道六年范成大作为祈请国信使争议河南陵寝和受书仪二事开始,宋孝宗多次派遣使节赴金争论“受书仪”一事。使节以“祈请”为名,也体现出宋孝宗以小事大的姿态。这种软弱的斗争方式不仅未收到任何实际的效果,反而自损国家尊严,也遭到了部分朝臣的质疑。

第二种是在完成仪式时与金使周旋,造成“受书仪”不被履行的既成事实。为了维护体面和尊严,宋孝宗常会设法与金方来使交涉,企图变通或规避起立接书的礼仪,这些举动也总会招致金方的抵制和抗议。无论是派遣使节“祈请”,还是与来宋金使围绕“受书仪”的执行进行周旋,宋方都未占据主动。总体来看,宋孝宗始终以一种低姿态与金交锋,以一种“非暴力”的手段向金抗议,虽然偶有强硬的表现,“祈请”行为本身也有挑衅的意味,但也并未将冲突升级。

“受书仪”之争与“恢复”之议的起伏

内外政策是相互牵动的,宋孝宗在“受书仪”问题上的斗争与南宋朝堂的政治局势和对金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宋高宗南渡以后,“恢复”便成为了南宋朝野的一项核心议题。所谓“恢复”,指恢复北方失地,提高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但如何“恢复”、何时“恢复”,南宋朝臣间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稳健者虽不放弃“恢复”的目标,于眼下则主张“自治”,即把政治重心转向国家的治理,“内修政理”“外观时变”;激进者则主张积极备战,希图短期内实现“恢复”的目标。

“隆兴和议”之后,宋孝宗将政治重心转向国内,致力于提升国力,对“恢复”之议持谨慎态度。随着国力的提升,宋孝宗开始思虑向北用兵,大力提拔以允文为代表的主战派人士。一时间主战的言论在朝堂上占了上风。“受书仪”争端正是在这种急进恢复声浪高涨的背景下开的。乾道八年,宋孝宗派虞允文去经略四川,“谕以决策亲征”,准备和虞允文会师河南。

我们注意到,在孝宗紧锣密鼓地备战的同时,与金在“受书仪”问题上的斗争也变得激烈化。仅乾道九年,《宋史》关于宋金“受书仪”争端事件的记载就多达三次。无论是争议的频率还是白热化程度,宋金“受书仪”的斗争在这一年都达到了最高点。一年之后,虞允文突然离世,宋孝宗北上中原的计划落空,他对金的态度渐渐趋向缓和,士大夫也开始“讳言恢复”,淳熙三年以后,宋孝宗再未遣使争议受书之礼。

“隆兴和议”确立了金宋“叔侄”之国的相对关系。孝宗朝宋金“受书仪”之争的症结在于宋金对“叔侄”关系的不同理解。宋方希望改变“受书仪”以明确两国为“敌国”的对等关系;金方则坚持“受书仪”的执行以显示与南宋的尊卑秩序。金强宋弱的现实使得宋方在实际斗争过程中表现得姿态卑微、手段单一,最终毫无实效。

而宋金在“受书仪”问题上的斗争又与南宋国内“恢复”之议的声浪相为表里:当主张“恢复”的议论占据朝堂主流时,变更“受书仪”就成为宋方对金斗争的一项重要诉求;当朝臣讳言“恢复”时,“受书仪”的问题又会被束之高阁。因此可以说,“受书仪”之争侧面反映着南宋君臣在“恢复”议题上主流意见的变化。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何二世而亡?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秦朝仅仅二世就灭亡了。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公元前207年的11月14日,刘邦率领军队进入秦朝国都咸阳,

  • 三国时期机械大师​马钧是一位可以和张衡并齐的发明家 改造织绫机为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马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最突出的表现有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马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看似用最简单的话做了最成功的事 实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

  • 张居正变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明朝,张居正,变革

    张居正变革是指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变革。变革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然而,变革在张居正死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元年,以吏部左侍

  • 大明勇卫营:大明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 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明朝天启末年,京军按三大营的体制,分弓弩、短兵、火器三营,加以训练。崇祯年间改称勇卫营。勇卫营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所选之人都是真正忠勇能战之士。而经过训练,部队更是焕发出了活力,即便崇祯穷的叮当响,也依然给这支部队提供极为优厚的待遇。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辽东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

  • 初唐四杰都是天纵之才 然而他们一个个活成了天妒英才 初唐四杰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公元618年,唐朝开国。一年后,619年,骆宾王出生。又十余年后,卢照邻出生。又十多年后,650年左右,王勃和杨炯同年出生。此四

  • 大理国: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王朝 不为人熟知的古国 云南段氏大理国是怎样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大理国从未主动对外用兵,即使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国也一直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不予理会。最终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公元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联络云南东部贵族灭掉了大义宁称帝,改国号为大理。公

  •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 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有哪些?郑和下西洋为何后来停止了?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但是,郑和下西洋为何后来停止了呢?永乐三年,三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带领百余艘朦艟大船,越海渡

  • 古代辣椒从何而来,细说辣椒的简史,明末由海路传入,速席卷全国成为餐桌上的宠儿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辣椒作为现如今日常饭桌上常见的一种蔬菜,你知道它的从何而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细说辣椒的简史,明末由海路传入中国,速席卷全国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辣椒在明代晚期传入中国,大致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具体年代已经很难说清,确实的传播路线也尚在讨论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从海路传来的,先到达浙江、福建沿海,再

  • 辽国:契丹族的前世今生 盛极一时的辽国,究竟是如何建立和兴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契丹族源于东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