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 其中真正掌权的人是谁

清朝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 其中真正掌权的人是谁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60 更新时间:2024/1/8 1:28:48

还不了解:清代兵部尚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兵部,作为封建王朝设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设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等五兵,长官称五兵尚书。

到隋朝,兵部正式成为朝廷六部之一,主管军事,并确定尚书为兵部主官,侍郎为兵部次官(后来分为左右两人),后世一直沿用。唐代曾一度改名为司戎、武部等,不过后来复名。

到了宋代时期,为了遏制兵部权力,又设枢密院掌管军事,兵部权力受到削弱。明代时期,则又设置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而兵部则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到了清代时期随着皇权的空前加强,皇帝直接通过南书房(康熙设)、军机处(雍正设)等“新贵部门”发号施令,兵部也沦为具体执行办事机构。

尽管如此,作为帝国军事机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依然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存在(清代时为从一品)。然而有意思的是,有清一朝,兵部尚书的人数竟然远不止一人,有时竟然多达十余人之多,那么是什么造成此种情况的存在呢?

在中央,朝廷兵部尚书分为满汉两人

清代时期,满族统治阶层出于对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将朝廷兵部尚书一职分设为满族和汉族两位大臣担任。

而这种“满汉双配”制度也是不平等的,满族兵部尚书才是真正掌权执印的,而汉族兵部尚书更多的只是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可以说只是个清廷的高级“工具人”(一向以风流文人面目出现的纪晓岚也担任过兵部尚书)。

除了尚书以外,兵部的左右两位侍郎(清代官品为正二品)也都是满汉分设,这样一来,兵部的“领导班子”就出现了“三职六人”的现象(其他五部也是如此),清代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戒备心理也可略见一斑。

此外,清代沿袭明代旧制,在陪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也设置了一套“中央部委”班子其中包括兵部(不过盛京只设“五部”而没有吏部,是因为“阉割”了陪都的人事权),不过盛京的兵部却没有尚书,只有侍郎“主持工作”,而且只有一名满人充任。

在地方,很多总督同时拥有兵部尚书头衔

明代时期总督并不常设,也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到清代时期,总督正式成为正二品的地方最高级军政长官(属于文官系统),一般管辖两至三省,可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势很大。从康熙时期起,为了提高总督的地位和待遇开始给一些资深或受宠信的总督委任以“兵部尚书”头衔,比如与施琅一起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圣,以及被称为“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都被授予兵部尚书头衔,而这些人的官品则也随之对应的升到从一品。

到了清代后期,随着战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总督开始步入此行列,比如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领兵部尚书衔,张之洞则是以两广总督领兵部尚书衔,而李鸿章更是后来居上,直接以直隶总督领大学士衔,进入了正一品行列。

之所以赋予这些总督以兵部尚书的头衔。

首先在于清代对于地方事务的重视,对地方大员进行笼络。

这些加兵部尚书头衔的总督,不仅可以在官品上得以提升一级,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再只是地方大员,更在中央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套笼络人心的手段也并非清代首创,其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和五代十国的使相制度,当时朝廷为了笼络一些手握重兵、实际已经军阀化的节度使,特意赐予其“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代后期及五代行使宰相职权)头衔,比如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十国杨吴奠基人杨行密等一代枭雄,都曾做过唐代的使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督领兵部尚书衔,也可视为使相的山寨和缩小版。

其次,也便于优化作为文官的总督和地方武官之间的工作对接和品级对应。

清代军制类似于北宋(以禁军为中央军,以厢军为地方军),以八旗军为中央军,驻防京师和其他要地,高阶长官称为将军,为正一品;以绿营军为地方军,主要驻防各省,高阶长官为提督,为从一品(一般管理一到两省的绿营军)。此外,提督之下还设置了总兵,为正二品。总督尽管手握重权,但不过是正二品,仅仅和总兵平级,与将军、提督根本不能对等。

而加了兵部尚书头衔,则在品级与提督平级,也缩小了和将军的差距。这样一来优化了双方的品级关系,便于双方的交往联系;二来作为文官的总督也能以兵部的名义和高级武官在军事上进行工作对接。

最后,这也是清末朝廷对于地方大员自行建立武装力量的一种变相认可。

清末随着太平天国、捻军等义军纷纷兴起,加之八旗和绿营都腐朽不堪,无力镇压,于是“被迫”允许一些汉族地方实力派招兵买马、自建武装,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而赋予这些总督们以兵部尚书头衔,也就让其有了兵部的名义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募大军。

如此一来,清代的兵部尚书就会有好几位甚至十几位之多。从理论上说朝廷兵部的那位满族尚书才是掌印拿权的,汉族尚书是具体执行的,至于众多领着头衔的总督则只是享受其职级待遇和借助兵部的名义开展工作的。

但到了清代后期随着汉族大员的崛起,特别是其手上掌握了强大的大军,这些领有兵部尚书头衔的封疆大吏的实权与日俱增,开始逐渐成为帝国的中流砥柱,而朝廷的兵部其地位反而不断下降,权力不断减弱。到了1906年,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施行改革,兵部也被改设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陆军部。从此,兵部尚书这一位职务彻底成为了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汉族)吕海寰(也可算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传统家庭举人出身的他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观念,其对福利和公益事业抱有很大热忱,并主持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清代灭亡后民国政府继续让其负责红十字会事业,吕海寰不负所托,在救灾济民、慈善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这也是此位末代兵部尚书留给历史和后人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民国 赵尔巽等人著

标签: 历史清朝兵部尚书

更多文章

  • 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 古人从广州到北京需要多久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广州,北京

    还不了解:古代路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从广州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呢?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压力是每个年轻人必可少的,它不仅促使着年轻人的成长,也磨练着他们的意志。随着公司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在工作上都抽不开身,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仿佛成了天方夜谭。旅

  • 为何在古代,商人这个职业一直没什么存在感呢?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汉朝,商人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那么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

  • 唐传奇系列:娼妓李娃与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获得荣耀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李娃传》,唐朝

    《李娃传》是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所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成书于唐代,收录于《太平广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朝天宝年间,常州有一大户人家,户主荥阳公为常州刺史,在当地很有声望。年近五十,膝下只有一子,才满二十岁,英俊潇洒,才思敏捷,卓尔不群,荥阳公非常器重他,常常对人说,这

  • 古代政治大案为什么都是谋反之多 谋反罪名到底有哪里好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大案

    还不了解:古代政治大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政治大案为什么都是“谋反”?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谋反”可以说是各方势力打击政敌最常用的罪名。比如西汉初年的韩信就因“谋反”被杀;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也是用“谋反”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直到清末慈禧杀害“八大臣”用得还是

  •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古代皇室宗亲犯罪又会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犯罪

    还不了解:古代犯法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室宗亲违法犯罪的话,在明清两朝的后果严重吗?中国古代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封建专制下法律制度中有所谓“八议”的说法,即皇帝宗亲(议亲)、有功绩的人(议功)、有才能的人(议能)等八类群体违法犯罪

  • 影视中经常提起的“御林军”,其战斗力究竟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清朝,御林军

    在当今各种武侠小说以及古装影视剧的感染下,想必大家对“御林军”这一职位称呼简直如雷贯耳吧,这支神一般的军队肩负着皇帝以及整个皇宫的安全责任,在影视剧中,每当有人造反就快成功时,最后总是会被调动过来的“御林军”给控制了。在多数人心中,“御林军”里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的士兵,精英中的精英,有点类似现代的特种

  • 古代藩王没有坐上皇帝的位置 他们为何喜欢去守陵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藩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藩王守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代,为什么没当上皇帝的藩王们,都喜欢为先帝守灵?在古代,但凡是大统一的朝代,皇帝注定就只能有一个人。哪怕同为上一任皇帝的皇子,除了有一人能有太子之位以外,剩下的最多也就能被恩赐藩王。当一个逍遥王爷,不用管理政务、不用操心国

  • 关于成语的元宵节灯谜大全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关于成语的元宵节灯谜大全1、元宵同返家(打一成语)————众望所归2、元宵节后捷报多(打一成语)————喜出望外3、元宵灯火已阑珊(打一成语)————望多关照4、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5、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6、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7、盲人摸象(打一成语)—

  • 关于重阳节的成语 重阳节成语大全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关于重阳节的成语 重阳节成语大全明日黄花 (míng,rì,huáng,huā)解 释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出 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成语,读音:míng,rì,huáng,huā比

  • 有关描述鼠年诗词精选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一,山中五绝句•洞中蝙蝠(白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二,喜老自嘲(白居易)面黑头雪白,自嫌还自怜。毛龟蓍下老,蝙蝠鼠中仙。名籍同逋客,衣装类古贤。裘轻被白氎,靴暖蹋乌毡。周易休开卦,陶琴不上弦。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铁马因疲退,铅刀以钝全。行开第八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