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打仗一般情况下都会放箭 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打仗一般情况下都会放箭 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74 更新时间:2024/2/2 3:09:31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被弓箭射中很难生还?

在影视剧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两军对垒的过程中,如果将士们被弓箭射中,往往很难有机会生还。按照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被弓箭射中,考虑到弓弩射程的因素,往往只是皮肉受伤,很少伤害到脏器。但为什么,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伤亡?

1、弓箭的起源

弓箭,对于现代人来说算是一种古老但却并未完全被淘汰的兵器。说古老,是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确说清楚,弓箭是哪个朝代,什么人发明出来的。说没有被完全淘汰是因为时至今日,在世界上很多存在原始部族的地区,弓箭依旧是非常有杀伤力的武器。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弓箭是轩辕氏麾下的谋士风后发明的。当时是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蚩尤进行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战,这蚩尤本事很大、人脉很广,神通了得,他请了一大堆的妖魔鬼怪前来对付轩辕黄帝。如此强大的对手,依靠人力当然无法抗衡。不过,蚩尤能请来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轩辕氏则能请来神仙来助战——传说九天玄女下凡,给了轩辕氏重大帮助,并且,轩辕氏麾下的谋士风后,还发明了弓箭,用来射杀蚩尤的队伍。最终,轩辕氏战胜了蚩尤。

当然,这个传说古人都未必相信,现代人当然也只能当个神话来看。并且,在之后的神话传说中,弓箭始终是很重要的存在。比如帝在位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还是英雄后羿用弓箭,将这里面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维护了天下太平。从中华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原始人来说,弓箭的意义,不输于原子弹对现代人的意义。

而从考古视角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弓箭还真不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比如在中国的山西地区,就出土过大约二万多年前的箭头。从这可以看出,至少在二万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就已经懂得使用弓箭进行战争。此外,在一些原始社会时代留下的壁画里,也能看到弓箭的使用记录。

2、弓箭的意义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轻型远程武器,在古代中国,弓箭的生产和应用,是被历朝历代所重视的。甚至弓箭的生产,关系到国家命脉。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存在:因为韩国的经济体量很小,版图上也没有太大的缓冲余地。更让人感到危险的是:韩国和强大的秦国是紧邻。但是直到秦王政在位期间,秦才吞并韩国——按照虎狼秦国的秉性,秦居然到秦王政时代才吞并韩国。而且韩和强大的魏国也是邻居。这无疑让人感到很反常。

其实韩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和秦、魏这样的强国当邻居还没被吞并,主要的原因在于,韩国的弩箭生产水平曾经是七雄中最强大的,生产的兵刃也曾经是战国七雄中最具备优越性的。因此韩国虽然小,但还是被叫做“劲韩”。

在汉朝,根据《居延汉简》等史料记载,西汉朝廷曾严禁西汉商人向匈奴出口铜钱,或者带着铜钱进入匈奴境内。因为当时匈奴的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在冶金方面,其生产也是欠发达的。而匈奴人时常将从西汉引进的铜器,包括铜钱进行冶炼,而后用来生产弓箭的箭头。西汉朝廷为了切断匈奴的武器生产的供应链,于是颁布法律禁止西汉的铜器流入匈奴。从这也可以看出西汉和匈奴对弓箭的重视。

3、弓箭与“生化武器”

随着冶金产业的进步,交战双方的防护器具也随之升级。比如由于铠甲的广泛应用,在生产兵刃的时候,生产方往往需要考虑兵器的“破甲”性能——即兵刃能否砍破敌人的铠甲,对敌人造成杀伤。不过,早在《孙子兵法》里面,就有过这样的说法:那就是短兵相接和攻城,其实都不是什么上策。

所以在实际交战中,如果能用弓箭将敌人射退或者消灭,才是高明的选择。但是,由于铠甲的普及,弓箭即便射中敌人,往往可能只是皮外伤,无法给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杀伤。甚至因为铠甲的应用,再使用常规弓箭去对付敌人,可能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尴尬——毕竟生产弓箭也不是很便宜的事情。

不过,这个问题没难住古人。古人想到了一个将弓箭升级成“生化武器”的绝招:那就是在战争爆发前,命人将箭头在粪便中浸泡一番——当然理论上可以在箭头上涂抹剧毒,但是考虑生产成本问题,使用粪便无疑要经济实惠。

在粪便中浸泡过的箭头,一旦射在敌人身体上,箭头上的病菌,就可以起到感染中箭者的作用。并且,由于古代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水平也不发达。很多中箭的士兵,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来和炎症做抗争。一旦熬不过炎症的发作周期,士兵就会去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一旦被弓箭射中,很少生还的原因之一。

标签: 历史古代打仗

更多文章

  • 古代打仗伤亡肯定很大 古人能够躺着装死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士兵能不能通过装死来逃生?导言战争的场景都是十分悲凉,不计其数的士兵到了战场后陆续倒地牺牲,在战场上人命简直如同草芥啊!可是有一个难题,战斗冲锋的时候,士兵为什么不装死倒地,随后等战争结束再站起来呢,那样不就能防止牺牲了吗?在战场

  • 崔玄暐:唐朝时期宰相,曾发动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崔玄暐(639年~706年),本名崔晔,字玄暐,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宰相,前燕秘书监、博陵崔懿后裔,胡苏县令崔慎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历任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拜相,授凤

  • 刘祎之:唐朝时期宰相,倍受武则天的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刘祎之(631~687年),字希美, 临淮阳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参军。唐高宗上元年间,入选北门学士,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参决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后,授中书舍人、相王司马。

  • 历史上《辩亡论》是谁创作的?陆机是什么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陆机,三国

    陆机:江东豪门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贾谊有《过秦论》,回顾了秦国崛起至灭亡的过程,指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百多年后陆逊之孙陆机,也做了一篇《辩亡论》,回顾了吴国的崛起和灭亡,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回顾吴国立国过程

  • 李怀远:唐朝时期宰相,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李怀远(?-706),字广德,河北道邢州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唐中宗时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自赵郡李氏西祖。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徙官同州刺史。治尚清简,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郡公。虽久居荣位,而习而简朴。卒,谥曰成。史籍记载《旧唐书》少

  • 房融:唐朝时期宰相,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房融(?~705年),字号不详,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房琯父亲。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博识多闻,进士及第。武周时期,亲附宠臣张易之兄弟,累迁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神龙初年,追究坐罪流放岭南钦州,病死于高州。平生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人物

  • 韦嗣立:唐朝时期宰相,深得武则天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韦嗣立(654~719年),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唐朝时期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举进士及第,出任双流县令,政有殊绩,迁莱芜县令。得到武则天赏识,入为中书舍人,历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受到

  • 李迥秀:唐朝时期宰相,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李迥秀(?—?),字茂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李大亮族孙。初为相州参军,后累官凤阁舍人。长安中,同平章事。中宗朝,当过宰相,终兵部尚书。卒赠侍中。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初考中进士科,又考中英才杰出科。调任相州参军事。后来改任考功员外郎。武则天

  • 魏元忠:唐朝时期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唐朝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为太学生,学习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定徐敬业的扬州叛乱, 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

  • 史务滋:唐朝时期宰相,为保全名声而自尽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史务滋,宣州溧阳人。累至内史。天授中,雅州刺史刘行实及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感,并兄子左鹰扬将军虔通,并为侍御史来子珣诬以谋反诛。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史务滋,字体乾,又字树德,公元691年9月,武则天称帝,该唐为周,任司宾卿,史务滋为左纳言,武后命史务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