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马嵬驿兵变不是偶然爆发的,与禁军大将陈玄礼有何关系?

马嵬驿兵变不是偶然爆发的,与禁军大将陈玄礼有何关系?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878 更新时间:2024/1/9 21:14:26

"马嵬驿兵变"指的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文武百官逃至马嵬驿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最终杀死了宰相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一次军事政变。这次兵变的结果是玄宗赴四川避难,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残局。不久后李亨自立为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从此失去了权力。

作为一场军事政变,"马嵬驿兵变"绝对不是偶然爆发的。它的导演是谁,为什么要发动这个兵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禁军大将陈玄礼主谋说,有太子李亨主谋说,也有大太监高力士主谋说。但是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还是两种意见,就是太子李亨主谋或者高力士主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高力士可不是普通太监,他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他权力极盛时,天下进呈给皇帝的奏折,必先送高力士阅览,由其分出轻重,大事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

如果高力士是主谋,那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就是高力士的合谋人,因为出面发动兵变的是陈玄礼。可是陈玄礼是如何与高力士勾结的,并无历史证据。陈玄礼是因为除韦后、安乐公主有功而晋升禁军龙武大将军的,他并不是高力士提拔的将领,而且如果是高力士主导了马嵬之变,事后也未见对陈玄礼有什么封赏。

高力士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与杨国忠并无太大的矛盾,他也不具备操纵朝廷的本事和实力。实际上,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高力士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态度是两不得罪的。唐代的宦官专权是始于肃宗和代宗时期,唐玄宗时还没有这个先例,玄宗虽然信任高力士,但也没有要把朝政交给一个太监来打理的意愿。因此,高力士不可能产生除掉杨国忠,自己来把持朝政的想法,他也没有发动兵变的理由。

从事后看来,高力士并不是这场兵变的受益者,唐玄宗失去权力,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高力士了。最后高力士还因为被李辅国陷害,流放黔中道,得知唐玄宗的死讯之后,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所以说高力士操纵了"马嵬驿兵变"之说,证据难以服人。

禁军随着玄宗出逃之后,第一站是咸阳。按照原定计划,军士们要在此略作休整,进食后再出发的。

《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辰时至咸阳驿,官吏骇窜,无复贵贱,坐宫门大树下。亭午,上犹未食。俄有老父献食,帝令具饭,始得食”,其他的人都没有吃东西。直到人马走到金城县,才筹措了一点点粮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从唐玄宗的伙食可以看出来,这时他和部下的士兵基本上是处在断粮的状态下的,军士们又饥又累,不满的情绪才会持续发酵。正是有一只幕后的手利用了将士们的不满情绪,导演了接下来的兵变。

这只幕后之后会是陈玄礼吗?这是不可能的。陈玄礼只是一名将领,他不具备导演这出有预谋,有计划的兵变的实力,也没有这个胆量。而且唐玄宗的出逃并没有什么事先预案,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在出逃前两天,唐玄宗还喊出了“御驾亲征”叛军的口号,直到七月十二日,唐玄宗见百官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才知道长安保不住了。这天天黑以后,玄宗命令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金钱布帛,又挑选了闲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十三日天刚亮便从延秋门出发,开始了狼狈的出逃之旅。这一天,百官还有入朝的,见到仪仗队的卫士们仍然整齐地站在宫门两边,只是皇上不见了。所以从时间上看,陈玄礼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布置安排将士们发动兵变。

事实上,出逃的一行人到了马嵬驿,是因为随从的将士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纷纷向陈玄礼表示不满。在一只幕后的手的挑动下,陈玄礼接受了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法,所以才带领士兵包围了唐玄宗的住所,杀掉了杨国忠。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幕后指挥者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位置一直不稳固。其实唐朝的太子都差不多,无论是最早的李建成,还是高宗的太子李贤,还有唐玄宗原来所立的太子李瑛,下场都不好。李瑛死后,李林甫力主立寿王为太子,只是没有被唐玄宗采纳。

李亨当了太子后,李林甫仍然想把他弄下去,按《新唐书-杨国忠传》上的说法,李林甫在陷害太子党的韦坚等人的时候,就把杨国忠推到前台,让他借韦坚一案,构陷太子。杨国忠当时想借这个机会升官,所以也比较积极,欲置太子于死地而后快。在对待太子李亨这件事上,杨国忠和李林甫虽是政敌,但是态度是一致的,都想换容易控制的寿王当太子,方便将来把持朝政。

李亨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史载他“聪明强纪,属辞曲丽,耳目之所览,不复遗忘”,对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构陷,他表面上装做若无其事,其实心里早就记下了这笔账。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想传位给太子,杨国忠大惊失色,连忙通过杨贵妃“衔土请命”,阻止了李亨接班。为了防止再发生什么意外,李亨就必须要干掉杨国忠,这才是"马嵬驿兵变"的真正原因。

李亨的聪明在"马嵬驿兵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借口就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天底下所有受到战争影响的人,都把矛头对准了杨国忠。这时的杨国忠已是众矢之的。特别是那些军中将领,更是早就有了除掉杨国忠的想法。

据《资治通鉴》记载,另一位大将王思礼就曾派人联络过大将军哥舒翰,要求哥舒翰振臂一呼,请诛杨国忠,但是哥舒翰没有同意。这件事也不知道怎么被杨国忠知道了,他怕哥舒翰会对自己不利,这才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本来按哥舒翰的坚守之计,潼关并不一定会丢,唐玄宗也不一定会逃难。因此潼关失守,无数唐军被杀,形势急剧恶化,很多人认为杨国忠对此要负全部责任,王思礼甚至想派数十骑赶到长安杀杨国忠。

前线唐军的情绪也蔓延到了陈玄礼的禁军之中,就是陈玄礼本人,也对杨国忠的不满越来越大。所以李亨一与陈玄礼联系,就得到了陈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是前有太子支持,后有军士支持,陈玄礼权衡再三,便抛却了所有的顾虑。从陈玄礼的角度来说,杨国忠已成天下千夫所指,跟着太子干才会有前途。

说李亨是幕后指挥是有证据的。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兵变之前,“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太子”,而兵变之后,李亨却不见了,唐玄宗四下都找不到太子,还派兵四处寻找。这是不正常的,是李亨有意躲避的结果。他为什么要躲?一是不知道兵变能否成功,自己离得远远的可以撇开干系,二是怕失败后杨国忠会报复,自己离远点能有个应对的时间。兵变成功后,他立刻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也是想尽快摆脱父亲的控制,去自立门户罢了。

但是有一件事是李亨没有想到的,陈玄礼在处死贵妃后,居然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陈玄礼虽然在处死杨国忠这件事上,与李亨站在了一起,但是他仍然是忠于玄宗的大将,这也正是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令致仕的真实原因。

《旧唐书》说得很清楚:“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为什么不敢?从李亨的角度来说,四川是杨国忠苦心经营的大本营,杨国忠的势力还没有铲除干净,他不愿意和玄宗一起去四川冒险,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他情愿“北上渡渭,一日百战”,直到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后,才登基为帝。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画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标签: 历史马嵬驿兵变陈玄礼

更多文章

  • 如果赵国聚焦在长平之战的关键局部,它有胜出的可能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赵国,长平之战

    赵括不见得是废物,而廉颇也不见得就是英雄,但长平之战,赵国只能被吊打,而且肯定会被打得很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赵国VS秦国,从整体局势到关键局部的力量对比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成为公认强国。此时之势,楚国最大、齐国最富、秦国最强。而能建统一之功的,要么楚、要么秦。除了秦

  • 一战成名的英雄有很多,可赵括的评价为何却是负面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赵括,评价

    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连绵不断,涌现出了不少英雄豪杰,它让人们记住了那些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那个时候“一战成名”的人很容易成为英雄,可是今天趣历史要说的这个人,他确实也是因为一场战争出了名,可惜的是这个名气不仅断送了他的性命,他的战争经历还被演绎成了一个负面的历史

  • 张角谋划了黄巾起义十多年,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张角,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与其他农民起义不太相同,这一场农民起义是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大规模民变,对东汉影响极大。这场起义张角谋划了十多年,好不容易聚众三十万余,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而且东汉为何在这一次民变之后再也无力回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的建立离不开豪强地主的

  • 吕蒙制定的白衣渡江,为何说是三国最精彩的奇袭战?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吕蒙,白衣渡江

    公元219年,夜色笼罩在寂静的湘江上,一艘艘商船缓缓开往江陵,沿途的士兵只是简单地检查了船上的人员,面对商家递上的过路钱,打着哈哈便给他们放行,一切似乎都在寂静与平和中度过。然而,谁又能想到,在短短几天之后,这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三国历史上最精彩一场奇袭战——白衣渡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

  • 项羽在“鸿沟和议”时是什么实力?为何却败在了垓下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项羽,垓下之战

    作为楚汉争霸之战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登基称帝。那么,一向以正面作战见长的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被韩信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呢?事实上,在撤往垓下途中,项羽已经接连受挫,后路被断的他撤往垓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他的战败已经不可避免。下

  • 曹丕绝不会学宋襄公讲仁义之战,那他为何不偷袭蜀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曹丕,蜀汉

    三足鼎立、三国争霸,这就是一个博弈死局。所以,没啥别的出路,就得互相往死里掐。因此,只要有机会,曹丕绝不会学什么宋襄公,讲仁义之战。他之所以不偷袭蜀汉,是因为局面不允许、时机不成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夷陵之战前,曹军已经元气大伤这个看时间就可以了。公元217年到219

  • 十常侍之乱发生于东汉末年,但为何又叫它“何进之乱”?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十常侍之乱,东汉

    十常侍之乱是引爆东汉帝国的炸弹,是东汉帝国政治斗争的集中爆发点。不过说实话,“十常侍之乱”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准确来说应该叫“何进之乱”,或者叫“袁绍之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何太后反对何进诛杀十常侍,就是内部矛盾复杂性的体现,不能简单看做是何太后个人的私利。实际上,包括陈

  • 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发动叛乱为何却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杨玄感,杨广

    杨玄感的父亲是杨素,而杨素又是隋朝的最大功臣,所以杨玄感很是受隋朝两代皇帝的信任,而且杨广在东征高句丽时,还将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发动叛乱为何却失败了?杨玄感在叛乱之初,就有李密来与他共商大事,当时还提出了三大对策。第一种是北上,直取燕赵之

  • 刘备能依托襄樊与荆州之地,最终灭了魏吴而统一三国?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刘备,魏吴

    我们都知道刘备集团失去荆州是十分惋惜的一件事,那么我们来推翻历史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关羽也打赢了襄樊之战,占领了这两个地方,那么刘备集团能否以襄樊为依托统一三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对刘备来说依然不容易,只能说形势对于刘备来说更加乐观,是利好消息。

  • 陈桥兵变为何如此顺利,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陈桥兵变,朝廷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