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北宋的经济已经空前繁荣了,为何还要进行深刻变革?

北宋的经济已经空前繁荣了,为何还要进行深刻变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796 更新时间:2024/2/2 12:41:03

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车水马龙,到中学生口中反复念叨的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柳永等文学名家,再到《清平乐》《知否知否》等影视剧描绘的太平盛世……无不一遍遍地告诉世人北宋的经济文化的昌盛繁荣。

经过后世的严谨考证,北宋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并非虚言,除了军事之外的各项指标(包括税收、人口、粮食产量、对外贸易、科技等)远超前代甚至是后世。然而,这么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却经历了三次变革——“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其中,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深刻程度甚至经常被史学界拿来和商鞅变法相提并论。这就有一个疑问了,经济文化空前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北宋为何要进行深刻变革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着自己隐藏的危机和难题。例如两汉时期的外戚干政、西晋的宗室内斗和民族矛盾、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明朝的党争和宦官乱政、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政治高压等。北宋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其特殊性,面临的危机和困难也有着比较显著的特色。

北宋“首屈一指”的难题就是“三冗”。

“三冗”是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的总称,这个说法最早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熙宁二年(1069年)给宋神宗的《上皇帝书》中提出来的,他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日冗费。”

所谓“冗官”是指北宋的行政机构庞大、官员数量极多且不断逐年增加,“冗兵”是指北宋军队规模和兵员人数极多的现象,至于“冗费”则是为了应对“冗官”“冗兵”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因为庞大的官员、军队数量均由国家财政供养,必然造成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巨大花费。

客观上讲,“三冗”问题并不是北宋独有,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但北宋的“三冗”问题最为严重(没有之一)是毫无疑问。

1、分权严重,广设官僚。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乱局中走来,自己又是通过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的手段当上了皇帝。

因此,北宋从开国之初,为防止专权造反,就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权体系。例如中央设立了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 和枢密副使)用以分割宰相军权,又设立

“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削弱宰相行政权;又设三司——下设盐铁、户部、度之三部(长官为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赋税用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地方设路、州、县三级,各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掌管户籍、财政、司法、救恤。各州设知州,为防止其权力过重又加设通判一职相互制约。

除此之外,北宋还在地方搞了很多非正式职位,例如节度使、承宣使、

观察使、防御使等等。虽然这些分权的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地方对抗中央,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问题是,这些广泛设立的官职其职能很多都重叠,造成了“一官多做”“十羊九牧”的臃肿官僚体系,官员数量只多不少。

2、科举扩招,恩荫泛滥。北宋堪称读书人的黄金时期,其重文轻武的国策在科举制中体现的淋淋尽致,据《宋史》的记载“隋唐初设进士 ,岁取不过三十人 ……咸亨

、上元 中 增至七八十”“太平兴国八年多至万二百六十人 ,淳化二年至万七千三百人”可见,北宋科举选官的名额相对于隋唐呈几何倍数增长。

当然,这给了广大寒门出身的子弟上升的通道,维护了社会公平,但与此同时也与广设官僚的措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冗官”的发展。不过,相对于科举制度的公平选拔,北宋的恩荫制度的泛滥则是加剧“冗官”问题的巨大推手。

恩荫实际上中国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祖辈有功劳可以而给予其后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并非北宋独有,但北宋恩荫的名目花样翻新堪称空前绝后,分为致仕恩荫、奖功恩荫、盛典恩荫等等,例如“曹彬卒,官其亲族门客亲校二十余人

”“雷有终卒,官其子八人,此以功臣加荫者也”。北宋的恩荫制度化,因这项制度而做官的人数仅次于科举,而且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恩荫制度更加泛滥不受控制,无疑导致官员数量急剧增加。

3、防范起义,募兵宽松。根据《国史大纲》《廿二史札记》《宋会要辑稿》《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的记载,可以总结出北宋兵员的来源主要有这几种:营伍子弟(接替父兄)、灾荒时的饥民、罪犯充军等。

其中,灾荒年将饥民征入军中的做法也是宋太祖制定的,既可以为了防止底层百姓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又可以增加兵员数量,可谓一举两得,可问题是在封建社会发生灾荒的几率极大,灾荒的次数与兵员的数量成正比,这种比历朝历代都宽松的募兵制度绝对会造成兵员数量的大规模增加。

4、役期超长,只增不减。北宋“冗兵”问题严重还和兵员服役的超长年限,因为北宋当兵几乎没有复员一说,从年轻时当兵直至衰老无力,相当于终身制。《国史大纲》中就曾说:“募兵终身在营伍

,自二十以上至衰老 ,其间四十余年 ,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终身 ,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

北宋当兵平均每人一生有四十年的时间在军营,然而真正有能力为朝廷出力的时间仅有二十年,剩余的二十年则是由国家财政一直供养。这就导致,北宋军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人数增不减。据统计,北宋兵员人数从开国初年的20多万增长到庆历年间巅峰时的120多万,仅用了70多年的时间。

5、待遇优厚,成本较高。供养庞大的兵员和官员数量本身就是极大的财政负担,但官员丰厚的待遇以及其他成本更是让“冗费”问题雪上加霜。因为据考证,北宋官员的俸禄待遇应该算得上历朝历代最好的。“冗兵”和“冗官”的又一项重要开支便是知州调换和军队换防。为防止地方官员和武将在地方经营时间过长形成派系,威胁中央,北宋的知州和地方军队要实行每三年就换地方的制度,形成了“官不识民”“将不识兵”的局面。

而在通讯交通均不发达的古代,三年的调换肯定会间接增加成本,加剧“冗费”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宋仁宗之后的北宋每年的税收仅用于养兵就超过了一半,算上养官、养宗室贵族、辽和西夏的岁币,北宋中后期坐拥数倍于前代的财政收入,却依旧入不敷出。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北宋统治者不得不将庞大的财政支出转嫁到底层农民的身上,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而北宋继承自五代的差役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关于宋代差役法的内容较多,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宋会要辑稿》中就曾记载:“催科常不及分,民间欠负无时可了。虽无水旱之变,而逃租其产,漂寓他乡者,往往而是也。”因为沉重的徭役赋税,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北宋依旧有大量的农民破产变成流民。两宋国祚319年,见于史籍记载的农民起义数量就高达430多次,平均一年就爆发一至两次,不过,由于宋朝特殊的募兵制度以及庞大的军队数量,农民起义规模远不如其他朝代。

仔细翻看史籍,会发现北宋所谓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士大夫和工商业阶层,也仅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负担不断加重的农民,而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老弱皆有的兵员体系,势必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和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最终让史学界对宋朝有了一个“积贫积弱”的评价。

而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宋神宗的“熙宁变法”“元丰改制”都试图改变这些矛盾,但无一例外地均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北宋一直都缺乏魄力果断的君主,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背后是面对官僚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改革无法推进,富国强兵成为泡影的无奈。

标签: 历史北宋变革

更多文章

  • 周武王为何不选择姜子牙来做辅政大臣,反而是弟弟周公?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周武王,姜子牙

    周公这个名字,很多人一定特别熟悉,但也有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不了解周公到底是谁。在历史上,周公就是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也是周武王死后的辅政大臣。不过这就让人感觉很奇怪了,周武王死的时候,姜子牙还活着,为什么他不选择姜子牙来做辅政大臣?姜子牙名望很高,为什么周武王没看中他,却选择了自己

  • 赵国接手上党郡明显是引火上身,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赵国,上党郡

    东周末年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数十万乃至近百万规模战争的纷争之世,在那个出兵十万都是小当量战争的年代里,我们印象最深的大战当属秦赵长平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顶级对决中,秦赵两国先后投入了近百万军队(还不包括外围预备力量),战争规模之大可以说是

  • 曹叡在位14年后,为何要将皇位传给来历不明的曹芳?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曹叡,曹芳

    曹操虽然活了66岁,可他的继承人曹丕、曹叡两父子却并不长寿,一个活了40岁,一个却只活到36岁。曹丕在位仅7年,就不得不忙着寻找皇位的继承人,最后选择了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曹叡,而曹叡虽然在位14年,最后却只能将皇位传给来历不明的养子曹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叡在位14年,

  • 既然宋朝的经济这么发达,为何不将其转化为军事优势?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宋朝,经济

    一提到两宋,大家基本上都持两极分化的态度。要么夸两宋的社会经济发达,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繁荣王朝,要么就是吐槽两宋的军事羸弱,被周边游牧民族欺负的只能靠割地赔款换取太平。那么,两宋为何不能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优势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翻阅宋朝的历史,从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

  • 司马师与司马昭为何没有兵戈相向?只因忙于处理内忧外患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司马师,司马昭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

  • 六国为何不效仿商鞅变法,也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六国,商鞅变法

    如果评选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当稳居榜首。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在以后雄踞天下统一全国。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后来的历代王朝都在延续这次变法的主要精神,形成“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局面。不过,后人有一个疑问,商鞅变法如此成功,其他六国为何不效仿秦国,也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呢?下面小

  • 在汉武帝晚年时期,巫蛊之祸是怎么牵扯到太子刘据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汉武帝,刘据

    西汉武帝时期,一场巫蛊之祸让汉武帝失去了太子刘据,以及皇后卫子夫,还让自己有了不可磨灭的污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汉武帝晚年时期的巫蛊之祸是怎么牵扯到太子刘据的?所谓的巫蛊就是在木偶人身上施法,借此诅咒想要除去的人。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但在古代,却是非常让人害怕的,尤其是对皇帝而言

  • 为何说招安是大部分人的意愿,宋江不过是个代表而已?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宋江,招安

    宋江,《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带头大哥,带领着兄弟们把梁山一步步发展壮大,可最后却选择了招安,结果兄弟们是死的死,散的散,惹得各位看官一肚子怨气,说他就是个伪君子,真小人啥的,难堪大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北宋是咋灭亡的?是被内部的叛乱势力或是起义军所灭吗?并不是,虽说当时奸

  • 如果夏侯渊不分兵去救张郃,夏侯渊最终还会战死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夏侯渊,张郃

    夏侯渊是曹魏名将,是曹操非常喜欢的宗族大将之一,一直负责曹操的西部军事战线,夏侯渊率军横扫羌氐,虎步关右,一举平定了宋健三十多年的叛乱,连曹操都自叹不如,这充分肯定了夏侯渊的军事才能。然而,一代名将,戎马一生,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最后却在阴沟里翻船了。众所周知,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因为轻敌,被刘

  • 晁盖是梁山第二代首领,他为何对宋江却是抵触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晁盖,宋江

    在《水浒传》中,晁盖是梁山第二代首领,他是一位非常讲义气的大哥,还将梁山的大堂命名为“聚义堂”。但是随着宋江的到来,晁盖越来越觉得有压力了,他的压力并不说丢失自己的位置,而是担心宋江会带偏了梁上众多兄弟们,因为他早看出宋江有招安的计划,而这个想法,晁盖是抵触的,是不会同意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