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兵马俑作为一个惊人的攻城 史书上为何对此只字不提

古代兵马俑作为一个惊人的攻城 史书上为何对此只字不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70 更新时间:2024/1/23 23:00:45

还不了解:古代兵马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何史书中却没有相关记载?

关于兵马俑的讨论,从古至今就没有停止过,很多人都对兵马俑充满好奇,觉得这样一个惊天大工程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不过在惊叹的同时,很多人也会产生诸多疑问,比如兵马俑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史书中没有兵马俑的记载,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疑惑,如此大的一个工程,史书中居然只字未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关兵马俑的讨论

在诸多讨论中,其实最激烈的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另外一个则是兵马俑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人们讨论的结果。

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原本最开始阶段,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争论的,可是随着一些专家不断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在兵马俑中存在一些特殊的东西以及规律,比如说兵马俑的颜色都是五颜六色的,这和当时秦始皇一统服装颜色,或者和秦国喜欢黑色有很大差别。

此外就是兵马俑的发髻有很多是歪的,这种发髻不适合秦国的标准,反而比较适合楚国的标准,结合兵马俑颜色以及发髻特点,有人提出兵马俑可能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是秦宣太后芈月的陪葬品。

关于这个结论,最开始阶段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可是随着兵马俑中发现的兵器上刻着“吕不韦造”的字样之后,专家提出的结论就彻底被推翻了,吕不韦总不可能给芈月弄陪葬品吧,不管是年代还是历史情况都不适合,要了解芈月可是秦昭襄时期的人物,而吕不韦是靠着投资秦始皇他父亲嬴异人而走上政治舞台的,在此之前,他也仅仅是个商人而已,不可能负责秦国兵器制造。

至于说为何兵马俑的颜色以及发髻有所不同,其实这个更加容易理解,根据兵马俑的建造时间来看,明显是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前就开始建造的了,那个时候天下还没有一统标准,兵马俑的颜色自然没有那么苛刻了。

其次再来说一说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兵马俑的用途,事实上这个问题还不太好给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兵马俑不管是像有人所说的用于军事训练,还是用于给秦始皇陪葬,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料以及证据肯定,但是又都有一定道理。

比如说有人觉得兵马俑是用来训练士兵的,理由是兵马俑陪葬坑距离秦始皇陵墓有1.6公里,这样的距离比较远,不太适合陪葬的标准,再加上兵马俑中发现的兵器都是真实的兵器,这就让人更加疑惑了,要是仅仅陪葬,为何又要用真实兵器呢?

不过很明显,仅仅是这些理由,完全无法确认兵马俑的真实用途,所以我们就不继续对这个问题纠结了,下边开始来讲一讲为何史书中没有兵马俑的记载呢。

为何史书中没有兵马俑的记载

从上述对兵马俑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到一些答案了,很明显,要是兵马俑真的是芈月的陪葬品,那么史书中没有理由不记载,毕竟一个太后用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品,绝对是世间少有,史学家就算冒着诸多危险,估计也会记上一笔,可是史学家没有记载,更加说明兵马俑应该和芈月没有关系。

要说史学家不敢记载,只能说明兵马俑和秦始皇息息相关,不管其用途是训练士兵还是用于陪葬,都不可能有记载,首先我们按照训练士兵的用途来分析,要是兵马俑真的是用来训练士兵的,那么这就是一个秘密军事基地,试问这样一个军事基地,别说史学家了解的可能性小了,就算是了解军事基地的存在,试问哪个史学家又敢记载呢?

再说兵马俑是秦始皇陪葬品的情况,要是真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明显秦始皇也是不会让人记录下来的,我们可以从秦始皇陵的情况来看就明白了,秦始皇陵规模那么大,但是至今也没有人了解里边的具体情况,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到秦始皇陵内部的少许构造,其余的则无法知晓了。

为什么会无法知晓呢?司马迁也写出了一些原因,比如司马迁写到为了对秦始皇陵进行保密,当初修建皇陵的工匠都被秦二世直接封闭在秦始皇陵当中,保证不会有任何人了解秦始皇陵内部的消息。

同样的道理,要是兵马俑真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的话,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不会让人谈及此事,任何人只要敢于谈论,必然会惹来杀身之祸,至于说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为了保密,也不会给那些修建兵马俑的人活着出去,大概率也会像对待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一样将其直接活埋了。

稍微了解一些情况的人,都会被收拾,活下来的人,自然就不了解秦始皇陵的情况以及兵马俑的真实情况了,在不知情的环境下,不管是按照史学家治学严谨的态度,还是按照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都不可能有人敢留下史料,就算真有人胆大包天记录了一些相关史料,估计也会被销毁。

结合这些真实情况来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史料中没有记载兵马俑的本质原因了,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不敢”,史学家也是要养家糊口的,史学家也是拖家带口的,要是冒着危险在史料中记下兵马俑的相关情况,结果被秦始皇或者秦二世知晓的话,轻则丢了自己小命,重则被灭族,这样的风险,可没有人愿意承担,再说了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后来的兵马俑居然那么出名。

结语

兵马俑是十分神秘的东西,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生活在秦朝时期的史学家以及人,都不敢冒着生命危险谈论兵马俑的,甚至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以当时的信息传递情况来看,很可能兵马俑这个东西的存在,都没有多少人知晓,毕竟这样的工程,保密程度不言而喻,普通人自然没机会了解,了解的人也不普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们比我们还要清楚!

标签: 历史古代兵马俑

更多文章

  • 古代打仗将军为什么都要穿披风 这东西到底有什么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将军

    对古代将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行军打仗时,将军为何都爱穿披风?难道仅仅是为了装酷?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战场上的将军身披披风的场景。鲜衣怒马,在战场上十分抢眼,给人很酷的感觉。因此,有人以为将军打仗时系披风,就是为了装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并非如此。今天就

  • 古代打仗会出现很多旗子 古人用那么多旗子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打仗时,为什么要举那么多的旗子?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打仗的双方军队中会有很多士兵举着旗子,而且这些旗子可不像现在的国旗,都是些大将的姓氏等等。那么,古代打仗时为什么要举那么多的旗子呢?1、传递将令。冷兵器时代传递信息的方

  • 古代旗手没有武器还需要往前冲 古人为什么还要抢着去做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古代,旗手

    对古代旗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旗手没有武器,没有自保之力还奋勇当先,为何人人想做?古代的历史充满这传奇色彩,更能调动起人们的血性,在古代的时候,主动当兵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民族大义所驱使的,保家卫国马革裹尸还也不眨眼的民族英雄,另一种则是建功立业的热心人士。可以说正是

  • 古代武将拥有兵权就会威胁到皇权 皇帝是怎么解除武将的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皇帝,武将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和武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是如何解除武将兵权的?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

  • 古代虎符能够调动千军万马 皇帝为什么不担心被篡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虎符

    还不了解:古代虎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一枚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皇帝为何不担心将领叛变谋朝篡位?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性的小物件,看着不起眼,威慑力却极大,有时能轻易改变历史进程。兵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一个重要的凭证,“虎符”是兵符的一种,又称兵甲之符,是皇帝授予最高将

  • 古代将领打仗都会叫阵吗 会有什么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将领真的会单挑叫阵吗,古代打仗靠什么,叫阵会有何结果?大家基本上都了解古人两国对决时是这样的过程:双方将领单枪匹马出来叫阵喝骂。一方趾高气扬地持枪喝骂,一方悄无声息地一马冲出军阵,抬手一刀立把喝骂之将斩于马下,于是胜方挥刀大呼

  • 卫庄公:卫国第30任国君,为人荒唐在位仅三年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卫庄公卫蒯聩,音kuǎikuì,姬姓卫氏,卫灵公之子,卫出公的父亲,春秋时期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前480年—前478年在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卫后庄公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姬扬(即卫前庄公)的谥号相同,均为“庄公”。后世为了区别,故称之为“后庄公”。卫后庄公曾暗杀卫灵公

  •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曹操,三国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曹魏代汉的过程中,所谓的汉臣基本都被和平演变,曹丕以汉献帝禅让的形式来取得政权,不仅没有搞政治清洗,还给给了自称秉持儒家价值观的世家大族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曹操杀杨修事件则

  • 卫成公:卫国第21任国君,继位后迁都于帝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卫成公卫郑,姬姓卫氏,卫文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21任国君,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卫成公在位时,将卫国首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卫成公,姬姓,卫氏,名郑,是卫文公之子

  •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详解其消失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仰韶文化,消失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专家猜想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天气,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河北古夷人与中原古苗人的彩陶文化,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更准确的说,是4920年前左右(以西元2000年为基准前推,同后文)。在那之后,彩陶技术似乎突然失传,各大族群的陶器,一律变成了素纹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