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说宋朝文化是历史巅峰?宋朝文化能到巅峰的原因

为什么说宋朝文化是历史巅峰?宋朝文化能到巅峰的原因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749 更新时间:2024/1/21 20:09:39

为什么说宋朝文化是历史巅峰?宋朝文化传承了唐代文化的精华,在宽松政治和良好社会风气的酝酿中逐步成长,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朝文化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宋朝涌现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文人居多

四朝元老、政治家赵普,理学大师、古代哲学思想家二程、朱熹;婉约派词人柳永、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主持“庆历新政啊”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文学家,自然科学家沈括;三朝元老贤臣韩琦;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一代宗师欧阳修;提倡“出污泥而不染”的学者周敦颐;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知名贤臣吕公著、文彦博、学者曾巩、苏轼、张载;科学家苏颂等等均出自于宋朝。还有议论先驱梅臣,行为疯狂的米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书法家黄庭坚,领军文人辛弃疾都是以词著名。

宋朝的贤臣都推崇任人唯贤,赵普就是杰出的代表: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贤士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位贤士。

二、宋朝文学空前繁荣

宋朝文学不但囊括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还发展了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

宋朝的文学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高产作家,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

宋朝的诗人估计有九千多人,词人约一千四百多人,创作词两万多篇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代望尘莫及。要不是战乱毁坏的、遗失的、无法可考的恐怕这一文学宝库早被全人类所敬仰。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谓凤毛麟角。宋诗从各个方面反应社会现象,视野之广阔,力度之深邃,许多作家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宋词作为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但短小精悍,便于传阅,而且是街头巷尾百姓取乐的群众性文艺载体,不但歌者喜爱,连普通百姓也喜欢即兴哼唱,雅俗共赏。它的娱乐性,群众性,传播力都是诗无法比拟的。

三、重文轻武,思想上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

由于宋朝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国家命运,宋朝统治者采用重文轻武的大政方针,思想上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这一点许多寺庙就是集中的反映。因此,宋词题材新颖、手法独特、创作风格俊逸。

北宋前期,词的主要领军人物是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人。特别是晏殊、欧阳修等一批词作者,创作的词,体裁新颖,不拘一格,自然流畅,说理畅达,便于哼唱。范仲淹的词又跌宕起伏,豪放悲壮,鼓舞人心;柳永则自创新调,以长调慢词代替小令,加人草根格调,突显楼阁茶馆,情思缠绵的格调。

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是苏轼。他以诗为词,诗词结合,体裁宽泛,内容充实,豪放奔放,便于激情高昂,南宋的爱国词派陆游等人与辛弃疾派词的一批词作家都受到苏轼的影响,创作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南宋前期,国难当头,许多词人除了保持豪放词风,还突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多为慷慨悲壮、沉郁苍凉。特别突出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细腻,底蕴深厚,风格自然清新令人赞不绝口。

到了南宋中期,主要词人辛弃疾、陈亮姜夔等表现突出。辛弃疾开创了爱国词派—稼轩体,以散文为词,豁达通俗,富有艺术的表现力;他的词以报国效忠为主题,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深邃,时而沉郁、时而明快,时而悲愤,时而激越,豪迈奔放,鼓舞人心。姜夔的词,艺术精湛,音律强劲,度曲自如,别具一格。

四、宋朝的科举改革,对宋朝文学影响极大

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出身贫苦,科举取士给他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良好机遇。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尚在吃奶的范仲淹改嫁朱家。范仲淹从小饱受人间寒苦,喝粥度日苦读不止。欧阳修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勇于个人奋斗,成为文豪,万人敬仰。王安石、苏询、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精英。苏轼又培养了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来。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以词为友。

总之,宋朝是文人群英荟萃,底蕴深厚,发展空前。

标签: 历史宋朝士大夫

更多文章

  • 元朝传言“十户一菜刀”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元朝,十户一菜刀

    元朝传言“十户一菜刀”是真的吗?传说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因为汉人太多,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元朝皇帝给各地官府下了命令,收缴汉人家中的菜刀,只允许每十户人家,留一把做饭使用,这种禁令实在过于荒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这个说法乍一看,有点荒唐,但细想之后,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当代很多历史书籍中,都

  • 西汉为什么会郡国并存?刘邦的无奈妥协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西汉,皇族

    西汉为什么会郡国并存?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是指西汉初年在推行郡县制同时,又采取分封制分封诸侯国的一种统治方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而刘邦在这两个阶段推行郡国制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异姓诸侯王阶段:刘邦

  • 《红楼梦》中的奢侈品竟然是它?现在寻常百姓个个都用得起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生活宝典,里面记载了奢靡的贵族生活。其中有个东西只有是贵族才能用的,现在寻常百姓个个都用得起,这个东西就是香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21回,贾宝玉在林黛玉的房间,看林黛玉和湘云洗漱。湘云洗完脸,翠缕便要将水泼掉。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

  • 明朝通宝分为几种?详解明朝通宝的发展史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明朝,通宝

    明朝通宝共有多少种?其实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下面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

  • 古人是怎么闹元宵的?尽情狂欢,还有“偷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闹元宵,偷俗

    在古代元宵节是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的最后欢庆高潮,那么古人是怎么闹元宵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俗话说“除夕火元宵灯”,说的是元宵节盛大的民俗活动观花灯,其源于开灯祈福的寓意。民间有正月十四夜“试灯”

  • 明朝九大边军重镇有多少兵力?不下百万众也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明朝,九边重镇

    还不知道:明朝九大边军重镇有多少兵力?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征虏大将军徐达率25万大军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赶回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不过,元顺帝虽然逃回蒙古草原,但还是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据史料记载,北元(元顺帝

  • 周朝的国野之制怎么样?国野之制是什么意思?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周朝,国野之制

    周朝的国野之制怎么样?国野之制是什么意思?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形,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周初周公东征和武装殖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周朝是由位于岐、渭至河洛之间的“小邦周”发展而来。成功取代“大邦殷”而有天下之之后,但势力并不能有效控制商朝所有的领土。原商朝大部分地

  • 西周的刑罚有多残忍?详解西周的法律和奴隶制度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西周,奴隶

    西周的刑罚有多残忍?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一下西周的法律和奴隶制度,接着往下看吧~《九刑》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严厉惩治那些所谓“盗”、“贼”的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墨(脸上刺字涂青)

  •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晒根与吞阳都有什么含义?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日不晒根,口不吞阳

    还不知道:俗语“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晒根与吞阳都有什么含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于这句俗语我们拆开来看,先看前半句“日不晒根”,这句话说的其实是指古代人在房屋建筑上的讲究,日指的是太阳,而根说的是墙根,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太阳不要照到墙根,因为在古人受风水学的影

  • 藩王制度的弊端那么多,明朝为什么还要封藩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藩王,明朝

    藩王制度的弊端那么多,明朝为什么还要封藩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