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解析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

解析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51 更新时间:2023/12/8 22:26:56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1]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2]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3],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4]。刘表坐观成败[5],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更多文章

  • 解析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战争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官渡之战曹军的战略部署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

  • 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18]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

  • 官渡之战结果: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

  • 莫须有罪名不只岳飞,他们无罪赐死,无过被杀,最惨挨千刀变肉泥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恬,袁崇焕,彭越,莫须有

    古代“莫须有”罪名不只岳飞,他们更冤更惨,无罪赐死,无过被杀,最冤无故挨千刀,最惨无故变肉泥。蒙恬无罪赐死。蒙恬是秦朝开国大将,在秦朝平定六国战争中,蒙恬功居第三,因而深得秦始皇尊宠。秦朝统一天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率军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促进了北方各族

  • 三国最逆天的十大猛将,邓艾暂居第二,第一个人搞死三大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猛将,邓艾,卫灌,三国历史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虽然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战乱不断的时代,但不可否认,三国的确有着太多的英雄值得我们去缅怀。特别是三国当中无数位武艺非凡、忠勇无畏的武将们更是为三国增添了另一番美景。在阅读一些三国类的架空小说的时候,很多作者都会将三国里的一些武将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三流武将,二流武将,一流武将,超

  • 一战成名,血战昆阳,两万破四十二万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云台二十八将,昆阳之战,汉朝战争

    云台二十八将(三):一战成名,血战昆阳,两万破四十二万王莽末年南阳形势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农民军起义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北方农民军以赤眉为主,南方以绿林军为主。王莽认为赤眉军威胁更大,所以采取先北后南的方针,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北方赤眉军,让南方的绿林军有的发展的空间。当南方的绿林军杀掉大将酎阜立刘玄为

  • 昆阳之战兵力悬殊太大,刘秀为什么能获胜?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昆阳之战,汉朝战争,汉朝历史,刘秀

    光武帝刘秀,毛主席评价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而说道刘秀就不得不提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昆阳之战。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王莽便征召能人异士,以王寻、王邑为统帅,率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大军进攻昆阳。昆阳的守军只有八九千人。看到敌军强大想放弃昆阳逃跑。而刘秀认为:逃跑是死路一条,之后坚守等待援军方有胜利之机。

  • 昆阳之战中的王莽简直就是一个穿越而来的逗比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昆阳之战,王莽,汉朝战争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这一战决定了王莽的失败,也大大提高了刘秀的声誉。在这场战争中,王莽简直就是一个穿越而来的逗比,把个正经的战争搞得让人啼笑皆非。西汉末年,赤眉、绿林两大起义集团让王莽非常焦虑。王莽把围剿的重点放在赤眉军,对绿林军,则只用一些拼凑的军队对付。可是,当绿林军拥立刘

  • 王莽的噩梦:昆阳之战,位面之子刘秀的绝地反击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昆阳之战,王莽,汉朝战争,刘秀

    王莽对社会的一系列不切合实际改革,已使人民受苦受难,社会己动荡不安,如果地不发动战争,新朝的统治也不会那么短,他发动的战争,成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使王莽的统治迅速走向崩溃。汉朝长期以来和边境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建立了和睦友好关系,王莽上台以后,自以为了不起,高傲自大,新朝刚刚建立,他就派出大使,

  • 中印战争结束后,我军“王牌师”师长董占林,被授予何种军衔?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印战争,董占林,印度,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我们邻国的印度却和我们并不对付,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也是时有发生,就在最近这几个月,就有传出过印度侵犯我们边境的新闻。其实中印虽然是邻居,但在历史上却总是冲突不断,近代就曾经有过一次印度大举侵犯我们边境,并最终引发了一场战争的记录,这场战争即是中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