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好像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古代打仗有东征、西征、南征之说,为什么自南向北却用“北伐”?
像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东晋祖逖北伐,南朝陈庆之北伐,宋朝岳飞北伐,明朝朱元璋北伐,包括后来的民国时期的北伐等等,就是没有叫“北征”的。
北伐不但频繁出现,而且每次北伐似乎都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键。那么,为何只有向北叫“伐”,其他方向的战争都叫“征”?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丰都(今陕西先户县)。之后创立分封制,实行“礼乐制度”。当周天子遇到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矛盾时,便首选礼乐制度进行调和,当解决不了的时候,便只能诉诸于武力战争。
对于分封的这些诸侯国,如果遇到有反叛情况的发生,周天子就会派兵平乱。
《孟子》记载:“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即便是增兵平叛,那时候也讲究“先礼后兵”。而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征”是上级对下级的军事行为。可以看出,无论是东征、西征、南征,都有军事礼数存乎其中。
那么,向北发动战争为何叫法不同?
因为彼时的北方是“狄”的地盘,“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是一种蔑称。而且北狄部落作战不讲礼法,且野蛮凶残,因此和他们作战,中原王朝根本不用讲究军事礼仪,直接开打即是,而且大有把他们彻底击杀的痛恨之情。
在封建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开化程度低于南方,他们经常滋扰边境,杀人劫货、抢夺资源,可谓无恶不作,因此跟他们交战,根本不需要用军事礼仪的“征”字,而是用一个带有砍伐、击杀意思的“伐”字来表述即可。
那么,选择“伐”有什么讲究呢?“伐”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用字,它的本意是一个戈刃架在人的脖子上的形象文字。杀伐、攻伐、讨伐等等,经过演变,逐渐用语战争。包括后来文人也用“伐”发明了“口诛笔伐”这个成语。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历史上有很多次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北伐,东晋北伐、南宋北伐等等,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北方士兵的整体素质要高于南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善于骑马打天下,而且北伐广袤的场地有利于士兵实战操练;其次,南方高山盆地不利于士兵实战,南方江河较多,所以水兵的数量相对很多,而北方则没有用到水兵的地方。
因此,北伐的很多战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就不难理解了。
本质上来看,“北伐”和“北征”的性质一样,不过“北伐”确实更得所有人偏爱。中国自古讲究“恩怨分明”,在那些游牧民族滋扰边疆这件事上,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非常痛恨,在他们看来,这些人肆意妄为,目无法纪,四处流窜,使得国家不得安宁,因此,他们只会用“伐”,而不用“征”。
这里面,既包含一种决心和愤怒,也包含着征服和必胜的信念,通过攻伐,势必让北方民族臣服,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突然想起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后一次带着遗憾于五丈原去世。直到闭眼的那一刻,他“克复中原”的愿望终究还是未能实现。在三国时代,曹魏势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而当时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身为名士的诸葛亮不免怒火中烧,所以,他看到汉室衰微极为痛心,于是下定决心要举全国之力进行北伐。
以诸葛亮之聪明,他未必不知北伐就是一次无功而返的徒劳之战,不过他依然不辞辛劳、不计成本要达成“北伐”的心愿,他不单单是要做给蜀汉看,更是要震慑曹操的狂妄。此外,诸葛亮北伐也不单单只是以卵击石,他有自己的考量。
当时蜀汉内部有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有以谯周为首的土著集团,还有以李严为首的东州集团。三股势力在刘备尚在时,还能平衡,刘备一死,各方利益失衡,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他不能任由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于是靠转嫁于战争来转移视线,转移工作重心。不提。
《孟子》里还有一句话叫,“春秋无义战”。无论是北伐还是北征,一旦战火燃起,受伤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无论谁当统治者,无辜的百姓都要生活,所以,我们今天珍爱和平,寻求和平发展,就是要争取一个和平的发展空间,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