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这样一位战士,从未上过战场消灭过敌人,却被评为“特等功臣”。朝鲜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座山、一条河和一所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叫罗盛教。
1951年,罗盛教自愿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担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的文书。随后,他便跟战友们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一次,他随着部队,在下着冰雹的晚上前进,恶劣的天气,再加上黑得啥也看不见的夜晚,给行军增加了不少难度。可一位朝鲜大娘,却全然不顾这些砸得人生疼的冰雹,手提着保险灯,为志愿军战士们照亮前进的道路,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小心泥坑。”
朝鲜人民的热情朴素,让罗盛教更加仇恨美帝国主义,他觉得只有上阵杀敌,才能对得起朝鲜人民对他们的深厚友谊。
但他几次上前线的申请,都被驳回了。指导员说:“你想上阵杀敌的决心是好的,但革命也有分工,你做文书工作,是对前线的一种支持,对杀敌也是有作用的!”
于是,罗盛教更加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抢着去前线给战友们送饭,帮忙抢救伤员,或者去驻地附近的村民那里,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他跟驻地周围的朝鲜老百姓,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大家都夸他很不错。
但这个不错的青年,有一天出去之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1952年1月的一天早晨,罗盛教出完早操后,跟往常一样,和战友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手榴弹。大冬天的河面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几个少年在附近的冰面上滑冰,笑声传得老远,罗盛教听了,也是微微一笑。
正当罗盛教专心练习的时候,却听到几个少年慌乱的哭喊声。
“坏了!”罗盛教转身朝那边奔去。虽然听不懂朝鲜语,但看到几个少年的手势,再加上少了一个人,罗盛教立马明白,这是有人掉进河里去了。
“你去找东西来!”他一边朝战友喊道,一边狂奔。跑的时候,顺手摘掉帽子,脱掉棉衣棉裤,零下20℃的冷风,吹得他忍不住发抖,但他也顾不了那么多,跑到冰窟窿前,直接跳下去找人。战友则急忙去寻找适合的工具,准备帮他一起把人救上来。
罗盛教在冰冷的河水里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这名落水的少年,并将他推了上来。可是,正当少年攀住冰面,想借力往上爬的时候,冰又“咔嚓咔嚓”地裂开了,少年又掉了下去。
反复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罗盛教浑身的力气都快耗尽了,嘴唇也冻得发紫,浑身忍不住地哆嗦,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头和肩膀把少年顶出水面。
“快,你们抓住杆子!”此时,战友找到一个杆子,匆匆递了过来。
“你伸手抓住!”罗盛教咬着牙关,把少年往上一送。
少年紧紧抓住杆子,被拉了上去。
“罗盛教!罗盛教!”等战友拿着杆子,想把罗盛教拉上来时,却再也没看到他从水里浮上来。
得知消息匆匆赶来的村民们,都痛哭出声。找到罗盛教的遗体之后,在村民们的再三要求下,他们以当地最隆重的葬礼仪式,安葬了这位年仅21岁的英雄。
为了纪念和感谢罗盛教,才有了开头命名的那一幕,而朝鲜的金日成主席也为他的纪念碑,亲笔题词。
同样,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记特等,同时,追授他为“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
抗美援朝战争中,像罗盛教这样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战士还有很多,虽然并不是每个战士的名字,都被大众所熟知,但他们义无反顾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的尊重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