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年,陆逊在夷陵纵火七百里,刘备一路狼狈,狼狈地回到了白帝城。刘备望着仅存的残兵,痛哭流涕地说道:“只可惜,我没有听黄公衡的劝告,否则,就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刘备所说的“黄公衡”是什么人?这人的名字叫做黄权,他的名字叫做公衡,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刘璋迎刘备,黄权为刘璋参议,劝告说:「刘备是一代枭雄,一国不可二君,不可为恶。」刘璋却不肯,结果被刘备所杀。
刘备听闻黄权的好名声,于是亲自去见黄权,于是就投靠了刘备。在军师中,仅次于法正和诸葛亮,排名第三。
关羽于220年在荆州遭遇东吴伏击,战死沙场。刘备勃然大怒,亲自出马,为关羽报仇。黄权谏道:“我们南征北战,将士疲惫不堪,吴军又在荆州大获全胜,我们若与之交手,只会适得其反。”刘备却是不肯。
刘备于221年率领七万兵马,张南为前锋,吴班冯习为左军,廖化陈式赵融为副将,黄权马良为参谋。从白帝城向东,沿着江面,兵锋直抵夷陵。
刘备志胜一场,认为东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率领大军,沿着河道向南推进七百多里,一连四十多个营,以确保补给线的安全。
黄权闻言,对刘备说:“四十个营,相距甚远,一有异动,首尾难以兼顾,只怕会一败涂地。”
根据《智囊》中的记载,黄权继续劝道:“吴人悍勇善战,而我们的水军却是顺势而上,进退不易,臣愿为先锋,以尝倭寇,陛下当后镇。”
刘备却不以为然,不但坚决地回绝了黄泉的提议,更将他作为唯一的军事顾问,派往江北镇守魏军。从那以后,黄权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了夷陵的战场上。
之后的半年中,刘备数次向陆逊发起挑战,陆逊却始终没有出手。蜀军的后勤压力很大,先锋部队已经失去了斗志。
黄权急忙写信劝告:“我军利于速,敌人之利在于固守。若是没有机会,不妨先退一步,再做打算!”刘备还是不肯。
《智囊》中说,吴军统领陆逊见得机会,乘着蜀军防御松懈,命令众兵“一枝一枝,以火攻之,一尔势成,通领众兵齐上。”刘备大败,败退而去,险些被吴将孙桓生擒。
《智囊》中说,蜀兵在夷陵之战中,“船只、器械、步兵、步兵,都在顷刻间被消耗殆尽,尸体随河而下!”更有无数的文官将领战死,刘备的失败,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刘备大惊失色,翻过一座大山,只带了一小部分人,由赵云护送,返回白帝城。于是,就有了这一幕。
《智囊全集》中有这一故事。刘备在夷陵战役中大败,但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自己作死!让我们来仔细地研究。
第一,没有听从劝告。刘备东征,是因为义愤,所以在军事上,群臣都强烈反对。秦宓谏,入了大牢。赵云谏。黄权谏了一句,没有理会。除了刘备,其他人都不看好这一战。
第二,不能用好员工。赵云魏延马超三人,刘备只派了一群默默无闻的武将。马良被调往军部,只有黄权一个人,被调到了一旁。
第三个是策略上的错误。蜀七万,吴军五万,人数上处于劣势。刘备竟胆大包天,一连四十多个营,这是兵法上的禁忌。他们在不易撤退的地区安营扎寨,用枯木搭帐篷,最后被大火烧毁。
第四,他低估了对手。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至于名声不显的陆逊,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刘备早就以为自己会赢了,他还写了一封信,对孙权说:“但愿你能安然入睡,不要过于惊慌。”
只可惜,刘备若能戒骄傲自满,听从黄泉的建议,就算不能取胜,也不会一败涂地。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在东吴的掌控之下,黄全在江北回不来,不得已向魏国投降。蜀汉有司要抓黄权的家人,刘备却不答应,叹道:「我对不起黄泉,不是他对不起我。」
《智囊》中有一句名言:“自大的人,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弱小,自大,必死无疑。”指的是高傲的人,会变得懦弱。弱者自大,必死无疑。
这件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高气傲,永远不要用在敌人身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