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的军长秦基伟点名要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21师209团来支援。
一时间,美军的阵地火光冲天,地动山摇,哀嚎声不绝,战士们也都没有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上甘岭结束后,209团获得“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的锦旗。
喀秋莎火箭炮早在二战时就大显神威,只不过美军还未体验过。这是苏联在1939年设计出来的一款多轨自行火箭炮,最初的命名是BM13型火箭炮,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款火箭炮。
因该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负责生产,而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便将K这个字母印在炮车上。
当时这款武器属于最高级的机密,所以没有几个人知道真正的名称。列装部队后,士兵们见炮车上印有字母k,联想到正流行的歌曲喀秋莎,于是就将其取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利用导轨将炮弹发射出去。一辆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装备16枚132毫米的炮弹,理论最大射程8.5公里,发射架还可以进行90度的自由旋转。
一次齐射最多只需要十秒,装满一次齐射弹药最多十分钟,可设置单射、部分连射、一次齐射,方便在复杂的情况下作战。
炮弹的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的爆炸来杀伤目标,最适合针对集群目标。苏联还根据不同的地形研制出履带型,山地型等多种型号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7月14日,德军第一次领教了喀秋莎的厉害。当时德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利用缴获的苏军火车装载物资。但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呼啸声,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火车和车站都化为了废墟。
因为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武器,竟然能在短时间内发射这么多的炮弹,德军官兵一度将喀秋莎称为魔鬼火炮。
直到莫斯科战役时,德军缴获了一辆喀秋莎火箭炮,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在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得到苏联大量武器装备的支援,其中就包括在二战中闻名遐迩,令德军为之胆寒的喀秋莎火箭炮。
当时志愿军装备落后,每一次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只能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顶住联合国军的进攻。直到喀秋莎火箭炮的到来,才让志愿军轻松了一些。
中央将这批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的五个团。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训练,师长吴荣正亲自率201团,203团先期入朝,很快就在后洞里战斗中大显身手。
1951年9月1日,21师203团配合79师235团攻占后洞里的战斗,美军知道志愿军缺乏炮火支援,认为守住阵地没有问题。
但随着一声令下,203团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开火,384枚炮弹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就摧毁了美军两个营的阵地,哀嚎声一片。
美军从没有被志愿军如此猛烈的炮火招呼过。紧接着,步兵利用这个机会立即发起冲锋,夺回了阵地。喀秋莎首战告捷。
喀秋莎这一次出击给美军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幸存的美军一度认为志愿军利用了微型原子武器,将喀秋莎称为原子炮。
让喀秋莎火箭炮真正声名鹊起的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在面积不足3.7平方公里的地方鏖战43天,美军倾泻了190余万发的炮弹,硬生生将山头削平了两米。
志司知道第15军守得非常艰苦,问军长秦基伟要什么,秦基伟想都没想,直接说要喀秋莎。很快,志司就将21师209团配属给秦基伟统一指挥。
10月19日,209团的24门火箭炮到达预设阵地。16:30,喀秋莎在15军炮兵假火力的掩护下来了一轮齐射,炮弹像一道道追逐的闪电,准确地落在美军的阵地上。
一时间,上甘岭的天空被炮火映得通红。209团的两轮齐射前后仅用了13分钟,基本摧毁了联合国军的阵地。
因为喀秋莎的机动性很强,打完就走,美军始终无法找到喀秋莎的具体位置。在之后的时间里,209团又参加了数十次的战斗,令敌人闻风丧胆,直到取得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战斗结束后,209团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