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义援朝满腔火,金城一战定江山。”
这首诗歌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最好的概括和总结,而作为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不仅成为我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之一,其中的将领杨勇也因此名震天下。
但其实很少人知道,本来金城战役不一定会发动,由于南韩领导人李承晚的突然反悔,我军不得已才发动了金城战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拒绝签字
1953年,耗时三年的抗美援朝已经接近了尾声。当时美国已经被攻击地失去了再战的信心,连同南朝鲜部队一起准备和中国进行谈判。
这是能让美军从朝鲜体面退出的唯一办法,联合军内部也是一致认为这是最终的结局,但是对于南朝鲜来说,这是非常难接受的一个结果。
1888年,13岁的李承晚开始参加朝鲜的科举考试,但是一直考了7年都没有考上。之后他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思想,将这些西方的文献名著翻译成朝鲜文章在朝鲜内广泛传播。
然而此时的朝鲜已经沦为日军的殖民地,日军不会允许这种“反动思想”在自己统治的领地上大肆横行,于是他被日军抓捕进监狱,一呆就是五年。
此后日俄战争爆发,他从监狱中被放了出来,之后他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读了博士,成为亚洲第一个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获得了自己独立的机会,此时的李承晚已经70岁了,但是他的野心并没有因此磨灭。美军方面知道李承晚是亲美的,于是大力扶持他当上了韩国的首任总统。
朝鲜进入了分裂的夺权时代,南北朝鲜都想统一,南北战争就此爆发。
李承晚的能力远没有达到当好一个总统的水平,在战争期间,他只能依靠美军的力量苟延残喘,可是此时已经进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尾声,无论李承晚再怎么不甘,也不会改变这个结局。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他坚决不同意在这个协议上签字。他心里清楚地知道,一旦美军从朝鲜撤走,他就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此后如果想要再东山再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只好把美军死死地拖在这里,只要战争不结束,他的总统位置就还有保住的一天。
他下令将战俘营中的所有战俘强制抓来补充到自己的南韩部队中去,这一举动让美军十分气愤,这也破坏了和平谈判中战俘应该交给中立国的一项决议。
停战谈判就这样被李承晚破坏了,他还大言不惭地说:“就算联合国军全部投降,我也不投降!我们要死战到底。”
面对李承晚的坚持,我国的外交官也多次进行交涉,我方对李承晚提出疑问你有能力治理南朝鲜吗?
美方对这个不听话的下属也毫无办法,毛主席听闻此事之后,他说:“再送一个‘羊过去,美国就会认输了!”
对于这个办法周总理也说:“把他们三个派去朝鲜,正好叫‘三羊开泰,这事儿一定成了。”
那么他们口中的“羊”又是何人?最终此事是如何解决的呢?
最后一只羊
周总理口中的“三羊开泰”说的其实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三位将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年,杨得志、杨成武二位将军早就先后加入了朝鲜作战,这两位将军将美军打得节节败退,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毛主席口中的这第三只“羊”就是杨勇将军了。
1913年,杨勇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之中。他的原名是杨世峻,父亲是武学宗师,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武学的学习十分上心。
长大之后,他也经常惩恶扬善,由于常为他人出头,并且功夫厉害,周边的人都说你干脆叫杨勇好了,他一听觉得很合心意,所以将名字改为了杨勇。
之后杨勇参了军,当了686团的副团长,他不仅在全面抗战、平型关战役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敢打、敢拼,是一个很有血性的将领,就连毛主席也多次夸奖他,称他是个虎将,身上有使不完的虎气。
此时若是将杨勇将军这名虎将派去,一定能起到震慑作用。
于是,杨勇作为志愿军副司令,率领着部队通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此刻,三位杨将军终于碰头了,他们带着自己的兵团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朝鲜地区。
三杨
美军方面其实早就已经想停战,奈何李承晚死不答应签署协议,中央只好将停战协议的签订仪式临时取消,既然好言相劝没用,就只能采取强制武力手段,打到心服口服。因此,金城战役爆发了。
杨勇将军一入朝鲜,就立马根据当时的志愿军战术作出了调整。他仔细研究了朝鲜的地形和他们的打法,坐在板凳上拿着地图反复观看,几个小时都没动过一下。
研究透彻之后,杨勇做了一个决定将原来准备派出三个军队的方案推翻,打全面压制的歼灭战。
当时杨勇带进朝鲜的20兵团实力很强,加上还在朝鲜的5个军队,一共会有20万人,物资也十分充足,大炮就有1000多门,还有20多辆坦克。
这些装备还是中央专门派人从苏联采买回来的先进的军备物资,但这个方案其实遭到了众人的质疑,他们觉得这样过于消耗人力、物力。
当时朝鲜的志愿军指挥部有三个军团,3兵团的司令是许世友,9兵团的司令是王建安,20兵团的司令是杨勇。
这三位将领战功赫赫、足智多谋,大家都想把这关键的一仗打好,于是许世友问杨勇,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杨勇认为,现在只有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强行覆盖住敌军的火力,才有可能成功。他心里一直觉得,一定要让每一位将士以最好的状态和武力打赢这漂亮的一仗,彻底结束朝鲜战争。
于是三个司令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彭老总还是决定将这次战役的主攻任务交给了离金城最近的20兵团。
此战一定要万无一失,中央为了表示重视,还特给杨勇调来重炮和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杨勇看着这些武器不禁大喜,战胜的信心也大增,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压力。
他经常失眠,每天都在想最优的战略方案,他知道打仗很多时候不是看谁更拼命,反而计谋才是战争的核心。
他经常召开战前的会议讨论,将大家的观点和看法都记下来,然后综合一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
当时杨勇重新计算了一下,发现不仅在兵力还是火力,我方都已经是朝鲜的接近两倍或以上,如此充分的战前准备,大大增加了军中的信心。
于是杨勇对作战计划做了详细的部署,首先67军和68军的202师、54军的135师的任务是从东北面进攻,而68军的其余师和54军的130师则从西北面进行突击,在东面有60军、21军和68军的202师其余团进行钳制阻挠美军的进攻。
这个方案其实不是最稳妥的进攻方案,在朝鲜战争前期根本没用过这种打法。
但是兵贵神速,杨勇深知这个战术的精髓。如果能快速将南朝鲜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仅可以展示我国强大的军事压制能力,还能让李承晚知道抵抗是没用的,从而放弃拒绝停战的念头。
发起进攻
7月13日21时,我军各个部队都完成了杨勇的部署计划。
当时浓云密布,风雨欲来,杨勇突然发布了战斗的指令:“都给我打!”
随着杨勇的一声令下,志愿军们的炮火一齐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短短20多分钟,从北汉江到下甘岭的几十里地仿佛下了一场密密麻麻的弹雨。
朝鲜军此时根本还没反应过来,根据杨勇的部署,志愿军们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早就将朝鲜军从三面包围了。
此时朝鲜军的道路和防御工事被尽数炸毁,喀秋莎火箭炮发出呼啸的声音,敌方阵营陷入了一片火海。
南韩的军队在炮火猛烈的攻击之下根本不堪一击,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的防御工事就被完全毁灭。
当时的将领回忆起那个场景时说:“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不停地装炮弹,打炮弹,根本不想停下来。”
当时最难打的是南韩的“首都师”,也被称为白虎团,首都师当时在朝鲜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守住了三八线和三八线以北的唯一地盘。
就连美军的将领都对这支军队刮目相看,甚至被称为大韩民国第一荣誉师。
只要拿下首都师,就相当于拿住了韩军的命门。而且对于擒拿白虎团,杨勇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68军。
68军师我军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但是在之前的朝鲜战争之中都表现很突出,很有冲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时,大量的炮火冲击让首都师的部队中产生了慌乱,一个中尉军官被我军68军团俘获,经过审问,他说出了白虎团团部的所在地,并且我军假扮成美军混过了层层关卡,来到了白虎团内部。
此时,两个手榴弹突然被丢进了白虎团的作战指挥帐篷。
68军团小队的一个侦查军趁还在开会的首都师军官们没注意,将手榴弹扔进了帐篷。一时间,所有的指挥官都被炸死,不仅我军无一伤亡,还重伤了首都师,没有了上层的指挥,首都师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成不了气候。
一边战火连天,一边趁乱偷袭,这种速度和果断的打法将杨勇的作战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就算此时美军介入想要挽救一下局面,也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最终,这场战役也成为史上赫赫有名的“奇袭白虎团”战役,在战后,68军还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插的勇猛,守的顽强”的称赞和表彰,这也让“白虎团”颜面扫地,成为朝鲜军不愿回忆起的惨痛记忆。
此时的李承晚看到这个景象,深知已经毫无回天之力,可以说,战争几乎还没有开始,就以压倒性的优势结束了。
金城战役在志愿军的奋战下,15天收复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歼灭了敌人近8万人,缴获了45辆坦克、近300辆汽车,还有各类枪支、飞机。
李承晚见大势已去,只能被迫同意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就此,朝鲜战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志愿军那令人窒息的大量炮火从头顶呼啸而过,无数炮弹向韩军阵地砸去,地面部队压着炮火前进,对防线进行最后的摧毁。”
美国原陆军上将李奇微曾经在《朝鲜战争》中评价过这场战役,称当时中国军队对朝鲜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几乎将他们全部歼灭,这是一场准确而凶狠的虎口掏心战。
而韩国陆军参谋总长白善烨也说,这场战役给自己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毛主席后来在总结朝鲜战争的时候说:“我们刚开始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打,后来变成能不能守,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都解决了,还能怎么办?我们不会主动挨打,我们要主动出击。美国人攻不动我们,他们会被我们吃掉”。
在大规模的进攻战之中,我军表现出的无所畏惧和坚定的抗敌精神,都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能顺利结束的基础。
此后,美军想要介入越南战争,也因为此次战役留下的忌惮而不敢跨过我国划定的北纬17度线一步。
这次战役彻底打击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的嚣张气焰,中国在用实力和力量向世人宣布:中国的领土是完整的,不可侵犯的,谁要是敢侵犯,必将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