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除了深厚的才学和严格的家教之外,他一手组建的湘军更是消灭了祸乱一时的太平天国。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仕途之路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27岁那年,才考中进士。之后的十多年里,曾国藩一直在京城做官,在曾国藩的努力下,十年里七次升官,最后成为权倾朝野的二品大员。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事,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展开。
当时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根本抽不出兵力去平定叛乱。曾国藩主动向咸丰帝提出,由各地团练使组建军队镇压太平天国的叛军。
曾国藩在自己的老家,借助当地的人际关系,迅速组建起一支能征善战的湘军,曾国藩主动向西方学习,购买洋枪洋炮,还建立了一支精锐水军。
就是这支在当时可以算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军队,在战场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胜利。
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英勇,战场上冲杀起来真的是不怕死,指挥方面更有指挥战斗神出鬼没的“翼王”石达开。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被石达开击溃,“轻重尽失,不复成军。”曾国藩更是被逼的投河自尽,多亏了部下的及时营救,一代名臣才没有英年早逝。
痛定思痛的曾国藩,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屡战屡败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英勇,冲杀起来全靠一股莽劲,尤其是近身之后的白刃战更是所向无敌。
反观清朝军队,早已破败不堪,面对敌人只敢在远处开炮开枪,一旦敌人冲到了阵前,根本不敢和他们近身肉搏。
想清楚双方的差距后,曾国藩采取了最“笨”的方法,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意思就是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以此为依托,一点一点的蚕食对方的兵力。
曾国藩的这一作战思路可是让太平天国的将领吃尽了苦头,在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下,太平天国的优势荡然无存。
为了进一步拖垮敌人,曾国藩让他的湘军在战场附近不断地修堡垒,挖战壕,为的就是彻底破坏敌人的后方支援。在后勤方面,太平天国的军队肯定是比不上清朝的。
很快,湘军就打到了太平天国的老巢天京城,曾国藩还是用他的老战术,用深达四五米的战壕,把整个天京城包围起来,断绝了城内的粮食和用水。成为一座孤城的天京很快就被曾国藩拿下。
正是凭着这份功绩,曾国藩在晚清官场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他的这一套防守反击的战术也被欧洲人学了去。英国著名的工兵上将戈登在中国的时候就被曾国藩的这一战术所折服,并把它推广到了欧洲。
回到英国后的戈登在泰晤士河畔就修建了坚固的要塞。在之后与苏丹的战争,戈登正是利用“战壕战术”彻底击溃了苏丹人引以为傲的骑兵。
一战当中,对于“战壕战术”的应用更是达到了顶峰,在坦克、飞机广泛应用到战场之前,那无数的壕沟和碉堡,就是德国军队难以逾越的天堑。
最终德国军队也和当初的太平天国一样,被这种战术彻底拖垮了。据统计,大约有1000多万人死于一战,这也成为历史上非常惨烈的一幕。
曾国藩的战术虽“傻”,但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这里有一专栏《学曾国藩处世智慧,做高情商的的人》,在专栏里收集了37个曾国藩的故事去阐述他的智慧。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许用不上曾国藩的战术,但他的智慧是能够融会贯通的。非常推荐购买一份,去学习他的智慧,做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