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其实是全球局势的受益者。当时,英国为了阻挡沙俄在黑海的扩张,与日本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更是为日本提供了不少战争贷款。而对美国来说日本也有不少用处。
为了阻挡苏联意识形态的扩张,阻止苏联在中国东北任何南下的可能,美国在日俄战争中站到了日本的一边放开手脚向它出口了不少石油和废钢铁。
可以说这个时候日本对俄国的侵略,符合英美的利益,尤其是保障了英美在中国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英美对日本的态度都是以“拉拢”为主。
但等到日本表露出侵略全中国的野心之后,它就超出了英美对日本框定的限度,反过来损害到了英美的利益,并对它们产生了威胁。
英美对日本的态度就从“拉拢”变成了“忌惮”。美国更是以掐断对日本的石油和废钢铁出口为要挟,严令日本撤出中国。
双方开始了多轮谈判,后者在美国的威逼下,头脑一热,上演了偷袭珍珠港事件。这样一来,原本就在和苏联、中国作战的日本,正式惹上了新一个强敌。就这样,原本计划一个个单挑的日本,被迫打起了最不擅长的群架。
在美对日作战之后,日本尤其重视西太平洋的战况,并为保护本国领土,抢先攻占了西太平洋中心的马里亚纳群岛。日军称呼其为“太平洋的防波堤”。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称呼,是因为占据马里亚纳群岛后,日军就扼守住了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可以更好为其远洋作战提供补给,同时,还能凭借地理优势,阻断美国空袭日本本土尤其是东京的可能。
因此,日本极其重视这个“太平洋的防波堤”,一直不断向马里亚纳群岛调集大量部队和兵器,努力加强该地区的防御力量。
作为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塞班岛更是设置有陆军第三十一军军部和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日本在为加强自己的防御能力不断做着准备,美国观察到这一动静,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在日本不断向塞班岛增派部队的时候,美国也在沿途关卡进行了严密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船只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日本也损失了不少武器和士兵。
但由于其不断尝试增兵,到了塞班岛战役快到爆发的时候,驻守在塞班岛上的日本陆军部队还是达到了2.8万人,海军部队则达到了4.3万人。
同时,在塞班岛上及附近海域,日军还配备有260门火炮、49辆坦克以及9艘航母,做好了与美国夏威夷岛隔洋对峙的准备。与其同时,和塞班岛相距近5000海里的美国,却对塞班岛知之甚少。
为了成功攻占塞班岛,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1944年2月,在作战来临之前,美国不断设法了解塞班岛上的情况。
一方面,美国通过航空拍照方式,对塞班岛有关地域进行了反复侦察。这使得美国相继掌握了日军在岛上的设防、机场建设和岸滩登陆条件等情况。
另一方面,根据掌握到的情况,美国还设法让参战部队在与塞班岛地形近似的毛伊岛阿拉埃阿湾和卡胡拉弗岛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和演习。这使得塞班岛战役爆发时,美军的登陆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像美国一直在关注日本的动作一样,美军的动静也很快引起了塞班岛上日军的警惕。
为确保塞班岛作战的“突然性”,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真正作战之前,美军先是对太平洋区域的日占岛进行了无差别的空中轰炸,后又散布假情报,误导日军将更多兵力转移至菲律宾方向。
美军抢滩成功,登上塞班岛后,以陆地部队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同时,在海空方面,美军也开始了“马里亚纳猎火鸡”作战。
美军针对日军准备了航母舰队和潜艇部队,在登陆作战开始后,潜艇部队毁伤了多艘日军舰艇,击沉了日军的后勤船只,航母舰队则实行了轰炸和袭击,摧毁了日军在岛上的防御工事,延缓了日军的兵力投送。
除此之外,日军在硫磺列岛、父岛列岛和关岛等地机场也相继遭到了破坏。美舰载机群炸毁了日军几乎全部岸基飞机,重创了日军长途奔袭而来的机动舰队,夺取了绝对的海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几乎没有反抗之力。
在战场局势一面倒的情况下,战争的胜负也就变得格外明晰。1944年7月,日军在塞班岛上的最后防线被突破,大量日本守军被歼灭。日本也不再具备扭转战局的可能。
眼见美军即将将胜利收入囊中,塞班岛上残余的5000名日本官兵自动集中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自杀冲锋队。几个小时里,就有2000名美军士兵被收割了性命,而日军则付出了4000人战死的代价。
这些尸体都被推土机一并推入了挖掘出的大坑里,进行了集体掩埋。但类似的事情在不久之后再次重演。被俘虏的日军士兵生出了反抗的心理,却又在无力感的驱使下,索性饮弹自尽。被放弃的2万多名平民,也因丧失希望,相继跳崖自尽。
期间,美军一再表示不会对他们出手,还承诺会给他们食物和安全,但这些劝说也无法改变其中大多数人的想法。这种疯狂令在场美军毛骨悚然。
到了最后,除2000人投降、被美军俘虏外,其余4.1万日军全部阵亡,2.2万平民也因跳崖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