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支外国军队,选择来到中国定居,为什么,他们又是谁?原来是康熙年间,中俄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这场战争的结局,可以说中俄双方都有所得失。而那支在中国定居的军队,就是在雅克萨之战后,被康熙俘虏的俄罗斯卫队。他们这些人要么是自己甘愿投降的,要么就是被抓获的,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只能留在中国,无法回到他们的故土。
而那些“俄罗斯逃人”,他们渐渐熟悉了在中国的生活,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直到现在,他们的后人还在北京生活。
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十七十八世纪的俄国依旧是比较落后的,但是他们也是一个强大的沙皇帝国。在清朝时期,中国与沙俄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在十七世纪中叶,沙皇向中国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俄国称臣,而顺治则要求沙皇俄国来中国朝贡。
可以说是两个当时都很强盛的国家互不相让,实际上,在晚明时期,因为明朝与农民起义之间的争斗,无力去维护北方的政权,沙俄政权就经常去到黑龙江流域进行骚扰烧杀抢掠。
后来是满清入关,中国政权更迭,俄国更是趁此机会占领了雅克萨地区。这里历来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满清入关以后,也是设立了各种执政官员,但是却遭到了俄国的野蛮入侵,他们甚至以此为据点,妄图继续向中国其他地区进行侵占。
面对俄国无耻的侵略行径,康熙帝曾多次做出警告(康熙自七岁登基以来,面临许多内忧外患,在充分解决政务上存在的隐患以后,他有时间可以腾出手去处理当时的外患),但是康熙和俄国之间多次的交涉,并没有让俄国人们认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触犯到了中国的权益,所以这坚定了康熙想要以武力打败俄国侵略军,将俄国军队赶出中国的决心。这也就是雅克萨之战的大体原因。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二年,康熙皇帝就下旨要去关东东巡,了解黑龙江一带正面临的情况。关于雅克萨之战的过程,就不多做叙述了,历史书中对于此相比会有比较详尽的介绍。
经过雅克萨之战,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的边界,从外兴安岭到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东段边界,实际上在这一次战争中,我们还是割让了很大一部分土地给俄国,但是这次的条约,却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中国”的名义签订的条约。
在雅克萨之战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俄国士兵都潜逃了出来,被清军抓获了,或者是自愿被清军俘虏的,这些人被称呼为俄罗斯逃人。当然从名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的精神生活上可能不会过得很好,因为“逃人”这样的称呼多少还是带了一些贬斥的色彩。
但是实际上,清政府对于那些被俘虏的俄罗斯逃人,还是给了他们一套比较优待的体系的,因为这些人能够满足清政府在对外交往方面所需要进行的一些交涉。
有些身处在中俄边境上的俄国人,在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之后,还会时常于两个之间往返,也会被抓住,被留在中国,所以那一批俄罗斯人就会越来越多,清政府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这一批俄罗斯人进行管理,清政府设置了佐领,“编为一佐领,令其彼此相依,庶有资籍”,那些留在中国的俄罗斯人被统一编入了佐领,被称作是俄罗斯佐领。
这些佐领可以像满洲八旗子弟一样生活,但是他们同样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那么作为战斗民族,这些俄罗斯佐领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作战,是与自己曾经的同胞们站在了对立面。
并不是每一个俄罗斯佐领都愿意做这种伤害自己原本的同胞的事情的,他们也会想要出逃,不过清朝政府面对那些出逃的佐领,自然也不会心软,一旦被抓住就会就地处决。
当然作为俄罗斯佐领,还需要承担除了作战以外的责任,比如进行文书的翻译,教授俄语,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络,甚至是在爆发的中俄战争中将被俘虏的俄罗斯士兵劝降。
也许会有很多俄罗斯人会对俄罗斯佐领的这些行为感到很不齿,但是那些俄罗斯佐领既然接受了在清朝享受一些优待,也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哪怕这个代价是和曾经的同胞们反目成仇。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更迭,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佐领,从原本的俄罗斯民族,越来越向中国人靠拢,他们也许和自己故乡的人通婚,或许和中国人通婚,总之原本在俄罗斯佐领身上,属于俄罗斯人的那一部分特征越来越被中国人的特征所取代了。
直到今天,原本的那些俄罗斯佐领的后人们,依旧生活在北京、天津、哈尔滨一带。
虽然百年之前,我们与俄罗斯的方式,实际上并不能说得上很好。不过在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民族融合以后,这些俄罗斯佐领终究还是融入了我们的国家。
而且现在科技的发展,俄罗斯也不再是他们回不去的家乡了,那些俄罗斯佐领的后人们,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回到他们祖先曾经的故土,去探寻他们的祖先曾经经历过的某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