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名震千秋的大秦战神,落了个自刎的凄凉下场。我们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功高盖主”,也会心有不平地叹息“招人嫉恨”,但白起有没有缺憾呢?
白起,秦国武安君,唐朝武庙十哲之一,战国四名将之首。
没错,白起是战国四名将“之首”,而不是“之一”。
无论怎样吹捧李牧,论战绩李牧还是要被白起碾压。
李牧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赵守北大门,抵御匈奴,他主动出击的时候,并不太多。
而且,李牧主要负责的战役规模,也不及白起。
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连一场平局都没有,全胜。
他什么样的仗都打过,有千里奔袭,也有高垒攻坚;有以少胜多,也有以众凌寡。
白起作为大秦锋利的战刀,为秦国的崛起,为秦王的扫六合,起到了很强的加速作用。
不败战神
纵观白起一生,他指挥了许多秦国重要的战役,为秦国扫六合,吞八荒,平定四海。
白起跟战国时期的其他武将不同,其他武将一般都是武将世家,累世王侯。
换句话说,其他武将的起点就是将领,而白起的起点是普通士卒。
白起是从一个普通的秦军士卒,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白起经历过战场上的厮杀,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新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伊阙之战,白起率10万秦卒击溃韩、魏二十多万联军,他一战名动天下。
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白起击败楚国,打得楚国迁都,从此楚国人听见白起的名号就哆嗦。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一举击溃赵卒45万,而且全埋到了坑里。
长平之战奠定了他被后世尊为战神的基础,白起也因此战饱受后世诟病。
据考证,整个战国期间战死约200万,倒在白起之手的大概有100万。
就这样一位不败战神,却敌不过一张嘴。
战场上的千军万马都奈何不了白起,可是一张嘴却夺走了这位不败战神的生命。
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的详细过程不再赘述,白起让赵国元气大伤,此后再无力与秦国争雄。
长平之战后,白起向秦王请命,想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
因为此时赵国士气低落,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防御,是伐赵的好时机。
但是赵国让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找到了秦国的相国,范雎。
赵国使者对范雎说:“白起的功劳已经很大了,如果他打下赵国,肯定会位列三公,地位就比你高了。所以,不能让白起攻打赵国。”
范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收下了赵国送来的金银财宝。
继而范雎以粮草不济,秦卒需要休养生息为理由,劝说秦王退兵。
长平之战获胜的虽然是秦国,但秦国也是惨胜,损失了大概30万秦人。
秦王觉得范雎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就下令让白起班师。
白起接到秦王让他班师的诏令后,气得都快疯了。
前线三十万秦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果被范雎的几句话毁于一旦。
此时不攻赵,以后再打可就难于登天了,因为赵国能缓过来。
白起因为此事与范雎结下了不解之仇,多次跟范雎争吵。
事实证明,白起的判断是正确的。
长平之战后,本来命悬一线的赵国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赵国派使臣交好燕国、齐国,联合魏国、楚国一起抵抗秦国。
其余几国也不傻,再不帮忙肯定会被秦国一一吞并,于是纷纷支援赵国。
战神之死
秦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秦王决定再次起兵伐赵。
秦王下令让白起去前线做主将,白起称病不去。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赵国根本打不下来。
秦王看白起不去,就让大将王陵攻打邯郸,但是出师不利,王陵被赵打得大败,损失了四万多秦卒。
秦王一看不行,还得是白起去做主将,但是白起又一次拒绝了秦王。
他说:“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亡者过半,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必矣。”
秦王没有办法,就派秦将王龁代替王陵指挥作战。
可正赶上魏国、楚国的援兵过来支援赵国,把王龁打得大败而逃。
这下秦王彻底恼了,让白起马上奔赴邯郸前线。
前方败报不断传来,秦王派范雎催促白起赶快出发。
白起一看情形危急,也就同意了前去做主将。
但他在范雎面前抱怨了几句,就这几句无心的抱怨,让范雎抓住了把柄。
白起刚走,范雎就去秦王面前告了白起一状,说白起:“不服王命,颇有余言。”
秦王一听大怒,下令赐死白起。
白起走到杜邮时,接到了秦王赐剑,他无奈之下,挥剑自刎。
一代战神白起,就此陨落。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刎史记
令人唏嘘的是,白起威震七国,七十余战不曾一败。
他打败了六国,打败了天下英雄,却败给了范雎的一张嘴。
范雎简单的两句话,就害了这位不败战神。
李牧的结局跟白起一样,也是败给了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