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

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74 更新时间:2024/2/24 5:37:48

说到白登之围这次战役想必知道的人还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的人对这场战役也是非常的陌生的,因为这场战役真的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而且也体现了汉军的不屈不挠打不夸的精神,但是其实大家也有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白登之围汉军虽然突围了,但是其实背后还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的,其实突围之后也险些全军覆没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再继续看看吧!

陈平献奇计的疑点且按下不表,只说一下后续记载的发展,就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

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韩信卢綰列传》)

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匈奴列传》)

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周勃世家》)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夏侯婴列传》)

前三条,都说到了一个点,就是“救兵”、“大军”,也就是周勃所统帅的后路大军,攻击前进到了平城之下,汉高祖领着被包围在白登的部队与其合流。

问题处在第三条和第四条,“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和“三陷阵”,都发生在两军合流解围之后,我们知道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一直在刘邦的身边,为什么还需要在句注北大破胡骑?又为什么到平城南去多次“陷阵”?

既然双方都已经默契地退兵,后来的战事和阻击又有什么玄机呢?

还是那句话,看地理,汉军退却的道路有以下几条:

一,经广武(雁门关)原路过句注山退回滹沱河谷地带,南下太原,或东进翻越太行山,到达各个《列传》都明言的目的地东垣,也就是常山郡的郡治;

二,经马邑过楼烦(宁武关)南下,经忻定盆地退往太原;

三,自平城(今大同)南下或东进至桑干河河谷平原地带,一路向东绕行至代郡(今河北蔚县),与陈豨(或樊哙)的代郡兵会合,再过太行山陉口到东垣。

那么,刘邦最后选了哪一条呢?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有答案: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

陈平封曲逆侯,封国就在此地,而经曲逆至东垣,只能走的是第三条路,再南下邯郸,到洛阳、长安。“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史记·;高祖本纪》)

而这个路线,再结合周勃和夏侯婴的经历,就可以解释了。

事实上,在“硰石之战”后,周勃已经发现了自南面重新占领“楼烦三城”的韩王信、匈奴偏师,也就是与冒顿约期合攻刘邦的王黄、赵利所部,周勃的战场嗅觉非常灵敏,立刻“还攻”三城,但需要注意的是,“攻”并非“攻克”,而且这三城中,按照地理来说,极有可能就包括马邑。

所以,才有了周勃平陈豨之乱时“屠马邑”之举,这不是因为抵抗剧烈,而是因为马邑等地的抵抗,险些葬送了刘邦的性命和汉王朝的希望。

当周勃所部看到攻城无望,只能快速北上解平城之围,而面对突围而出的刘邦和车骑部队,周勃的步兵只能是“所将卒当驰道为多”,也就是顶在驰道上防御追兵,作为殿后的主力。

归心似箭的刘邦所统车骑部队,先是选择原路,打通广武一线的句注山交通,接应后续的10几万大军,所以,才有了夏侯婴这个太仆在句注山北与胡骑的大战,然而,“大破之”的结果并没有打通交通,而是被王黄、赵利和匈奴的联军所梗阻,汉军车骑只得退回平城附近,转向桑干河谷地的第三条路。

所以,才有了夏侯婴在平城南的“三陷阵,功为多”,进而突破重围,与代郡方向来接应的陈豨(或樊哙)的代郡兵会合,缓缓退却。

陈豨后来的显贵:

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樊哙的专任:

令樊哙止定代地。

之所以会有这个安排,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雁门郡失守的情况下,大同盆地丢失,其直通的桑干河谷无险可守,只能以大军屯驻,命令樊哙“止定”、让陈豨将监边兵,既是对他们救驾的酬功,也属于迫于无奈之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史记·;匈奴列传》里写得清楚:

是後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

韩王信的旧部屡屡“侵盗代、云中”,却没有雁门什么事儿,而等到他们与陈豨合兵谋反时,三郡又全部被攻克,只能说明在这之间,雁门郡已经在汉高祖刘邦的默许下丢失了,没办法,打不回来。

事实上,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也确实看不到雁门郡的相关记载,而陈豨反叛时匈奴的相对“坐视”,其实也是汉高祖采纳刘敬的“和亲政策”换来的短暂蜜月期,当然,也和匈奴面临西方的威胁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汉高祖在自己生前总算是将北方边界的篱笆扎了起来。

综上所述,“白登之围”其实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经典战例,匈奴冒顿单于一方战略水准占优,而汉朝刘邦的精兵良将在战术层面更加强悍,并不存在某一方的轻敌或者说愚蠢,只是在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而经此一战,刘邦也终于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北方的游牧人,而是中原各国心思各异的遗民们,仅仅是韩王信的余孽和赵王的血脉发生的一点点化学反应,就让整个雁门郡彻底糜烂,他的三十二万大军和他的帝国,都险些灰飞烟灭,这也让他加快了对各个异姓诸侯王的诛灭,哪怕是自己的“发小”卢綰,一样无法逃脱他的屠刀。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揭秘赤壁之战上不为人知的细节,这场战役可能改变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战争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而且是魏蜀吴三方都有参加。而且最后的结果直接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国分得荆州后立马壮大了起来。不过这场战役存在着很多变数和细节,可能一个地方不对就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局势,这次我们就帮大家分析一下,赤壁之战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役,赶快一起来看看吧。史书上记载的赤壁

  •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把廉颇换走?廉颇用防守战能打赢秦国么?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长平之战是秦国能完成统一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最后赵国全军覆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不过急于求胜的赵王在这场战斗中把善于防守的廉颇换成了赵括,很多人把这个举动当做了一个转折点,但是就算没换人赵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么?其实也是非常渺茫的,毕竟秦国的国力远强于赵国,打持久战对赵国更加不利。关于长平之

  • 夷陵之战蜀汉这么大损失,东吴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蜀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夷陵之战很多网友也都知道这个战役也还是真的很可怕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战役让蜀汉机会损失了所有的主要兵力了,所以对蜀汉来说真的是太可怕了,其实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个时候如果东吴乘胜追击的话,那么东吴能不能吞并蜀汉呢?东吴当时又为什么不吞并蜀汉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分析,曹操用荆州瓦解吴蜀联盟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赤壁之战上,刘备和孙权组成的联盟首次正面击败了曹操,也是让曹操遭到了重创。当时正是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所以非常有信息击败刘备和孙劝,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输,所以等到输的那一刻曹操才终于觉醒,不过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如果曹操能更加谨慎一点,说不定就不会惨败了,但是曹操派兵到荆州驻守也是想瓦解吴蜀联

  • 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总共有多少伤亡?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战争

    抗战胜利之后,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虽然我们在书上读起来,可能只有几段话、几行概括性的字,但是从时间上来算,毕竟也是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而在这其中,有很著名的三大战役,其中一个就是淮海战役。那么在这一场很多个“最”的战役中,国共双方兵力损失究竟是多少呢?淮

  • 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东晋和前秦的兵力各有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在淝水之战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例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但是像淝水之战只用8万人就战胜兵力多余自己十倍的前秦还是非常少有的,所以说古代打仗人数多真的不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走向,更多的还是要靠战略和人心。虽然前秦军有80万部队,但是凝聚力并不高,只要捅破一个口子其他人立马就会瓦

  • 古代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为何选在一艘军舰上?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其实,小编觉得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就是一部惨不忍睹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特别是清朝非常的落后,所以外国侵略者总是向中国发起侵略,不仅如此,侵略后总是中国倒霉,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那么,算得上扬眉吐气的一次战争肯定要数抗日战争了。那么,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

  •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是有什么目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战争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了主动反击的策略,发动了淞沪会战,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和日本两方投入了非常大的兵力,共计约有一百万人,死伤人数也非常多,成为整个战争时段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前后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并不是什么巧合,那么,持续三个月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呢?之所以选在淞沪另辟战场,是因

  • 巨鹿之战项羽一共有多少兵力?揭秘项羽封神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秦朝完成统一后仅仅存活了14年就被推翻,这其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巨鹿之战。而且项羽能在巨鹿之战中获胜简直堪称奇迹,因为当时项羽的总兵力只有几万人,而秦军有四十多万人的部队,虽然有联军帮助项羽,但是总兵力还是相差非常远。不过就是在实力非常悬殊的情况下,项羽带领着诸侯联军把秦军打的节节败退,最后还有20万

  • 中国古代史上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非常屈辱的战争,相传当时日本已经蓄谋已经,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最后,日本向中国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非常的薄弱,日本却因为当时自己要扩张,但是由于自己国土有限,不得不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邻国中国。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