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晋书

晋书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晋书就是以此诏书为背景编纂的。

有关“晋书”的历史故事

  • (晋书司马衷)司马衷简介: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骤然离世)

    晋惠帝司马忠,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轶事很多,大部分都是他开的玩笑,比如名句"为什么不吃肉末"他是这么说的。据说司马忠是历史上有名的痴呆皇帝,所以被其他政权控制,做了很长时间的傀儡,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司马忠简介三年前太师年仅九岁的司马忠被立为太子,八年前太师年十三岁的司马忠嫁给了十五岁的贾南风。后

  • 为什么说一代魏臣终入晋书?可能司马孚并不这样想(司马孚与曹魏结局)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比司马懿长寿,活到了93岁。司马孚一生辅佐五帝,从汉到魏,再从魏到晋。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孚帮助司马懿控制都城,最终曹爽、曹实宗族中的夷人被彻底陷害空,朝廷正式由司马嘉接管。但是,司马孚并没有因此而骄傲。相反,他称自己为陈为,直到他去世。据说一代最终进了晋书。或许司马孚宁愿留在魏国,

  • 晋书有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诸葛亮上朝要带100名侍卫)

    说到诸葛亮,他其实是蜀汉地区一个灵魂般的人物。不夸张的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国,所以蜀国的人其实应该是非常热爱和尊敬诸葛亮的。但是最近有人在晋书上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描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居然带了一百个侍卫上庭,而且他还经常这样带。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是诸葛亮。让我们继续揭示和分析这个

  • 司马懿传统印象的形成源自于《晋书》,这是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吗?

    司马懿传统印象的形成源自于《晋书》。《晋书》是唐朝人编纂的,不仅没有为司马懿洗白,甚至还一定程度上贬低司马懿,以为人臣者戒。问题是这部书的质量在二十四史中几乎垫底,虽然搜集了不少资料,却完全不加甄别和取舍,什么神神怪怪的荒诞内容全都往里塞。晋朝皇室对于自家老祖宗,自然多有溢美之词,可是粉涂错了地方,

  • 这,就是魏晋风度!魏晋书法赏析

    这,就是魏晋风度!魏晋书法赏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风度嫣然,其中魏晋

  •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谁的书法造诣更高?

    东晋时期因为出了两位绝世书法家而显得熠熠生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一直作为佳话流传到现在,那么在后人的评价中,二王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一些呢?王羲之、王献之后世并称为“二王”。但从他们死后到南朝的宋、齐间,书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献之,力压老爸,独领风骚上百年。王献之的“江湖”地位不仅缘于他后天的刻苦勤奋,同时

  •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书圣”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精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炼)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

  • 胡威——《晋书》卷九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他父亲胡质在三国魏政权中以忠正清廉而着称,任官至征东将军、荆州(治今河南新野)刺史。胡威自小就廉洁谨慎,他从京城洛阳去荆州探望父亲时,没有车队仆从,只是单身骑驴而行。在归途中,当他发现沿途对他加以照顾的人是父亲帐下的都督时,就把父亲给的一匹绢偿还给都督

  • 吴隐之——《晋书》卷九〇

    吴隐之(?413)字处默,濮阳鄄城人,是三国时期魏国待中吴质的六世孙。他少时家中贫困,却清高廉洁,从不非分妄取。在为父母守丧时,以孝着称,并由此得到当时有权势者的赏识,因而一出仕就担任士族所任的清官。以后,他在朝内外历任要职,但俸禄大部分给亲戚与族人,自己的生活与庶民一样。朝廷因历任广州刺史皆贪赃枉

  • 邓攸——《晋书》卷九〇

    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小时以孝着称,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出任吴王文学,后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可马越参军、吏部郎、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西晋怀帝永嘉(307313)末,他被石勒所俘虏,携带妻子逃出。由于考虑无法两全,他舍弃亲生儿子,而带侄子逃生。以后,他辗

  •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被新安公主看上,为了拒婚,他竟然将自己双腿烧伤变为瘸子,谁知公主还是不改痴心!

    东晋时期,书法家因美貌被公主觊觎,并勒令他休妻再娶。可他为了拒婚,不惜用艾草烧伤双脚,他说:“臣已残疾,配不上公主!”没想到公主却噗嗤一笑:“没关系,本公主喜的是你的脸和才华,就算是瘸子,我也乐意嫁你!”这位书法家便是王献之,老王家的儿郎都生得貌美,王

  • 东晋书法家,东晋书法家有哪些?

    [摘要]:东晋书法家,东晋书法家有哪些?是一段晋朝历史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有书圣之称的是东晋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书圣是王羲之。1、生平生于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东晋出了哪些名人?】作业帮竹

  • 《寒切帖》:唐代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原作的勾填本

    《寒切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代勾填本,有乌丝栏。收刻于《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邻苏园帖》。著录于《清河书画舫》。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鉴定为唐代勾填本。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

  • 《晋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的原文是什么

    ◎忠义○嵇绍(从子含王豹刘沉麹允)焦嵩贾浑王育韦忠辛勉刘敏元周该桓雄韩阶周崎易雄乐道融虞悝沈劲吉挹王谅宋矩车济丁穆辛恭靖罗企生张祎古人有言:"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又云:"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信哉斯言也!是知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

  • 史部《晋书》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原文

    ◎孝友○李密盛彦夏方王裒许孜庾衮孙晷颜含刘殷王延王谈桑虞何琦吴逵大矣哉,孝之为德也!分浑元而立体,道贯三灵;资品汇以顺名,功苞万象。用之于国,动天地而降休征;行之于家,感鬼神而昭景福。若乃博施备物,尊仁安义,柔色承颜,怡怡尽乐,击鲜就养,亹癖忘劬,集包思艺黍之勤,循陔有采兰之咏,事亲之道也。属属如在

  • 三马同槽语出《晋书·宣帝纪》,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马同槽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三

  • 羊陆之交语出《晋书·羊祜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羊陆之交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羊

  • 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东

  • 看杀卫玠语出《晋书·卫玠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看

  • 渐入佳境语出《晋书·顾恺之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渐入佳境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