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有关“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

  • 赵光义谋杀赵匡胤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如何记载的?-趣历史网

    赵光义谋杀赵匡胤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如何记载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从东周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计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因为本朝不修本朝史书(只记录)的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表达的中国正统观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1.《周纪》,五卷。2.《秦纪》,三卷。3.《汉纪》,六十卷。4.《魏纪》,十卷。5.《晋纪》,四十卷。6.《宋纪》,十六卷。7.《齐纪》,十卷。8.《梁纪》,二十二卷。9.

  • (晋朝统治了多少年,怎么灭亡的)资治通鉴晋朝惨状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动荡的朝代,它的灭亡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反思。金朝虽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却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和教训。1.内部分裂,八王之乱,内乱不断,导致政权更迭,统治动荡,极大地挑战了金朝的统一和稳定。分裂的局面削弱了金朝的统治能力,使国家难以有效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内

  •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者的传奇故事)北宋司马光史书

    司马光是北宋的一位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纂的《子同治鉴》是中国四大编年体史书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说到司马光,世界上最知名的人是"司马光砸缸"它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和边肖一起认识司马光。一、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1086),本名军师,

  • (哪两部史书被称为史学双璧)史学双壁指的是哪两部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包括《史记》、《资治通鉴》,被称为历史的双壁。这两部史书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使用和研究价值,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部历史著作吧!史学双壁指的就是那两部史书。《史学双壁》是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和司马光编纂的《资同治鉴》,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

  • (宋朝司马光简介)司马光简介:北宋官员/资治通鉴编撰者砸缸流传千年

    司马光是北宋的一位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纂的《子同治鉴》是中国四大编年体史书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说到司马光,世界上最知名的人是"司马光砸缸"它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和边肖一起认识司马光。一、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1086),本名军师,

  • (资治通鉴是哪个朝代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司马光(编年体史书)

    《紫同治剑》的作者是司马光。《紫同治剑》全书都是关于历史的。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会发现,有些故事是看不懂的,看不懂宫廷里的各种宫斗。而且司马光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传播正能量。虽然历史上有记载,但为了满足私欲,也有一些篡改。一、《资同治鉴》与《史记》的区别《资治通鉴》和《史记》都记载了过去的历史,具有很高

  • 史学双壁指的是哪两部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和史记双壁)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包括《史记》、《资治通鉴》,被称为历史的双壁。这两部史书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使用和研究价值,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部历史著作吧!史学双壁指的就是那两部史书。《史学双壁》是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和司马光编纂的《资同治鉴》,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

  • 秦三世子婴为什么没有抵抗就向刘邦投降了(资治通鉴秦三世子婴投降刘邦)

    说到秦朝的历史,真的是来的快去的也快。秦朝统治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因为他在位的时候干的不错。但是秦二世真的毁了秦朝。秦三世掌权,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子英为什么不抵抗就直接向刘邦投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众所周知,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治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继位过程中发生了

  • 贺兰敏之与外祖母是真的吗资治通鉴中已经给出答案(贺兰敏之与外祖母视频)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贺兰·智敏和他的祖母,而且很多人还说这个贺兰·智敏似乎和她的祖母有一腿。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吗?这些问题也很有意思,值得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个秘密,看看这个贺兰·智敏和她的祖母有什么关系。我们来分析一下,多看看。在历史书《资治通鉴》中,贺兰·智敏确实和他

  • 资治通鉴为什么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而不是南阳隆中?(诸葛亮在襄阳种田,为何却说躬耕南阳?)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襄阳和南阳都在争论诸葛亮那些年到底献身在哪里。双方各执一词,很有道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过了一千多年,经过这么多朝代,会有很多变化,这很正常。然而,在《子同治简》中,却说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而不是南阳隆中。这是否意味着襄阳是诸葛亮修炼之地?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著名的史书《

  • 为什么《资治通鉴手稿》展览只剩下残稿?

    众所周知,《资同治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作。或许很多人想不到。至今仍有一些《子同治鉴》的残卷,是司马光当年写的原稿。这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了。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版本的子同治剑,但许多人仍然想亲眼目睹这个原始的司马光。这部手稿将于近期在北京展出。让我们看一看。国家图书馆收藏司马光手抄本,宽33.8

  • 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开始?究竟有何深意?(资治通鉴三家分晋的意义)

    任何一本书都有开头和结尾,而开头对于一本书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对于历史书来说也是如此。史书的记载也必须有一个开头,也许是一个人物,也许是一个事件,如果能作为史书的开篇,自然是有意义的。《子同治简》以晋三分这一历史事件为开篇,看似从战国时期开始,但实际上以这一事件为开篇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那么这种安排意

  • 原来司马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不是比肩《史记》的《资治通鉴》!

    说到司马光除了砸缸,让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就是他编撰定稿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几乎和《史记》并肩,然而对于司马光本人而言,最让他满意的作品却不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叫做《温公家范》。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呢?司马光婚后多年妻子一直没有生育,他当时在太原当官,他的下属刘蒙以为他没有钱纳不起妾,就写信跟他说愿意

  • 司马光与文史宝藏《资治通鉴》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着作中,《资治通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集合了诸多历史文献编纂而成的辉煌巨着,为后世人们了解北宋王朝以前的历史,提供了诸多的依据。至今,它依然是学者身边的案头书。它的主编是夏县人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实,号

  • 北宋司马光的一生以及与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生于北宋天禧三年,其家世代贵胄,远祖是西晋皇族平献王司马孚,原籍河内(治今河南沁阳)。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死后葬在夏县涑水乡高堠里。司马光的四世祖司马林、曾祖父司马炳都是以布衣终身。直到北宋初年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

  • 资治通鉴故事:蔡泽智取相位

    资治通鉴故事:蔡泽智取相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

  • 资治通鉴故事: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讲礼数,太子丹感到委屈,就偷偷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十分怨恨秦王,心思报复,就询问太傅鞠武有没有好计策。鞠武建议西面与韩、赵、魏结盟,南面联合齐、楚,北面结交匈奴,然后找

  • 资治通鉴故事:王翦破楚

    资治通鉴故事:王翦破楚,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二十一年,即前226年,秦王任命王贲为大将军,攻打楚国。很快,楚国的十几座城池就被攻下。秦王想一举消灭楚国。于是,秦王询问将军李信:“我想攻取楚国,将军估计需要多少兵马?李信说:二十万人就足够了。”秦王又去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要六十万人的军队

  • 《资治通鉴》记载北魏重视农业

    [摘要]:《资治通鉴》记载北魏重视农业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B.《齐民要术》C.《资治通鉴》D.《本草纲目》】作业帮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著作中,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作品.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资治通鉴》中记录了那些时期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