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县”≠“县令”有什么不同?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知县”≠“县令”有什么不同?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85 更新时间:2023/12/31 8:16:37

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经常会出现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的情况,在生活中也出现过不少因为打错一个字而闹出的笑话。

而我国又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过许多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词语虽然延用至今,但是意思已经和之前大相径庭。比如“名字”一词,如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古代指的却是一个人的“名”和“字”两个意思。

由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进入封建社会,因此在官僚体系衍化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的职称,有的看起来非常相似,然而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封建制度的演变

在古装影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县令这个官职。县令可以算是我国官场中的“老前辈”了,它的出现甚至比皇帝还要早,如果要追溯县令的出现,还要从远古时期讲起。

由于大禹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权力,因此在成功治水之后,大禹当上了华夏民族的领袖。

经过多年的经营,大禹对各部落的管理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制度,于是在大禹在临死前将领导位置传给了儿子,中国正式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王朝。

大禹之所以敢于开创先河,摒弃禅让制而采取继承制来承袭王位,凭借的就是他所制定的制度。人们在制度的约束下生活了多年,早已习惯了统治者的管理。因此只要制度继续传承,谁来当领袖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行完善,以便稳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对国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到了周朝,其封建制度发展为分封制,即周天子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任命王室成员和有功之臣到不同的地区进行治理。周天子对分封的诸侯进行约束,封地的所有行政制度完全由这些诸侯自行掌握。

在周王朝初期,这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因为各地诸侯都是十分贤明睿智而忠于周天子的人。然而到了周朝后期,由于世袭制度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导致各地的诸侯不一定有能力治理好封地,而且诸侯们对周天子的忠诚度也大不如前,因此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混乱。

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近乎崩溃,新的行政制度也随之产生。

“古老”的县令

县令这一官职的产生,与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有很大关系。在此之前,诸侯国之间即便发生战争,也不会出现吞并其他诸侯国的情况。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已无力约束诸侯,诸侯国之间开始出现吞并现象。

地盘扩大之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对吞并土地的管理问题,县令这一官职就在此时应运而生。

由于要管理的地方是诸侯国通过战争掠夺过来的,因此当地的居民对侵略者必然会产生抵抗情绪。为了扩大战争利益,征服者通常会对该地的居民横征暴敛,以补偿战争中受到的损失。如此一来,更加剧了统治阶级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

因此对该地区的管理也就成了十分棘手的问题。为了维持征服地区的稳定,征服者通常会安排当地比较有威望的人来担任管理者,这个管理者的职位就是县令。

此时的县令主要以维持治安,征收钱粮为主要工作,权力并不是很大。

县令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发动“速杞之战”,子姓诸侯国权国被楚国所灭,之后楚武王为了掌控属于权国的地盘,他就在这里设置了“县”的行政区划,并任命大夫斗缗为县尹,让他执掌权地。而后,随着楚国开始了大力向外扩张的道路,并先后吞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楚王就依旧遵循楚武王的作法,在这些地方相继设“县”,作为边防重镇,其长官称县尹,拥有征赋之权,统重兵。

随后,魏、赵、韩、秦等国也追随着楚国的作法,在各边疆之地设“县”,但与楚国不一样的是,秦魏赵韩等国称县长官为“令”,而非“尹”,同时与日后的县令不同的是,此时县令的地位颇高,他直隶于国君,由国君直接管理,是地方上地位最高的官员之一。春秋后期,各国将“县”推向内地,而后又在边疆之地设“郡”,置“郡守”,当然此时郡守的地位要略低于县令。战国时期,随着边疆地区越来越繁荣,各国开始在郡下设县,而这就是郡、县两级制的雏形。

汉朝官制

前221年,始皇帝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一统天下,建秦朝。随后始皇帝正式确立郡、县二级制,当时他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此时县属于郡,如此县令也就成为了郡守的下属。而后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秦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的县,县官称县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因此在秦朝,县令的地位要高于县长。刘邦代秦建汉后,在地方上对于县一级长官的任命依旧延续秦制。

到了西晋,随着全国的“县”变得越来越多,西晋开始放宽秦汉对于县令、县长的任命,《晋令》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此时普通的县只要有千户以上的人口,而州郡的治所更是只要满足五百户以上的人口,就可设县令,而不满足以上条件的,则依然设县长。

而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的增多,各国所设的县也就开始越来越多,而随着县的增多,各县所拥有的人口也就越来越少,如此之后的各县长官大多不再称县长,而是称“县令”,当然也有县长,但较之之前已经很少。

隋朝官制

隋时,县一级长官也大多称“县令”,少数县依然有“县长”(《姜謩墓志》载:“隋文受禅,授秦王右府司兵,迁长史东阁祭酒,除博州清平县令……病免久之,除并州晋阳县长),且开始有了另外的区分。《隋书.百官志》载:“(开皇)十四年……改九等州县为上、中、中下、下,凡四等”,此时的县令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以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的县令为最尊,这四县县令位列正五品,高于从六品上的上县令。同时隋朝划分县的等级主要是以“诸县皆以所管闲剧及冲要以为等级”(《隋书.卷二十八》)为依据,而县令的品级就是以县的等第来决定。

唐时,县一级的最高长官皆称为“县令”,其余同隋制大相径庭,唐朝的县令有京县令、畿县令、上县令、中县令、中下县令、下县令之分,其中以京县令为尊,位列正五品上,以下县令最次,位列从七品下。到了宋朝,《宋史.职官志》载:“县令,建隆元年,令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若京、朝、幕官则为知县事”,此时因宋朝的职官是采取官称与实职是相分离的措施,因此“县令”逐渐只存虚名,开始被“知县”所替代。

唐朝官制

元时,县一级长官称“县尹”,《元史.百官志》载:“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自此“县令”作为地方县一级的最高长官的官职一去不复还,它彻底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知县

上面我们也说了在北宋的时候,宋皇吸取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王朝朝不保夕的局面,他采取了官称与实职相分离的措施,《宋史.职官志》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就是说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的长官,但除非皇帝特命,一般是不管本部职事的,比如礼部,礼部虽有礼部尚书,但实际掌控礼部的一般情况下却并不是他,而是“判礼部事”。

如此,此后宋廷几乎不再任命专职的县令去治理一县,而是专门由朝廷大员去地方上兼领一县,这称为“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当然此时有京官去地方上兼领一县的大多是地域广,或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县,而一些较偏远地区还是有专职“县令”的存在的。不过到了南宋中后期不管是哪个县,它的最高长官都开始被称为“知县事”,这点从嘉定十二年,宋宁宗下诏“两经作令满替者,实历九考、有政声无过犯、举员及格,改官人特免再作知县,许受签判或干官,以当知县履历”的诏书中没有出现县令,而只出现知县就可看出。

宋朝知县

当然,知县曾短暂的在元朝消失过,此时一县的长官叫“县尹”,而非“知县”,《元史.百官志》载:“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之后明朝建立,朱元璋仿宋制,“知县”开始正式被当做官职名来使用,《明史.职官志》载:“县。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其属,典史一人。”。

同时在明初,朱元璋曾将知县定位三等,“定县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明史.职官志》),就是缴纳赋税达十万石以下的为上县,设从六品知县;缴纳赋税达六万石以下的为中县,设正七品知县;缴纳赋税达三万石以下的为下县,设从七品知县。当然以上这种规定,在不久就被废除,此后不管是上县,还是下县,除京县的知县是第六品,其余知县全为正七品。

明朝知县

随后清朝亦仿照明制,无区别。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成立,而随着帝制的消失,知县这一封建产物随之也被抛弃,一县的长官就变成了“县知事”,自此知县的称呼也随之消失。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那么说了这么多县令、知县的渊源,现在我们就来说说他们之中到底有何不同的地方吧!虽说县令、知县都是地方上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长官,都是一县之长,职掌的也都是一县的事务,但在职权、地位上他们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县令的地位普遍要比知县高。虽然在古代县令和知县都为一县长官,但是宋之前的县令的地位却是要比知县来的高。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县是大于郡的,也就是说县令是大于郡守的,同时当时的县令是受国君直辖的,而据《说文》载:“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就是说只有上大夫才可授封县,可以说毋庸置疑此时的县令绝对是属于地方上的“封疆大吏”。

而到秦汉时期,虽然县令不再受国君直辖,而是有郡守来管理,但是不管如何此时的县令也是六百石至千石的大官,要知道在汉朝廷尉(后来的大理寺卿)也才是秩皆六百石的官员,而在明朝,大理寺卿可是正三品官,远比正七品的知县来的高。因此此时县令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知县的。

清朝知县

之后到隋唐时期随着县越来越多,县令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品级也被降至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但是跟明清都只是位列七品的知县相比,此时县令的地位还是要略高于知县的。

第二、县令大多掌兵而知县大多不掌兵。春秋战国时期,县令大多是负责边疆地区的,因此为了保证边疆地区的安全,他们往往是手握重兵的。而后,到了秦、西汉时期,县令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掌兵,此时地方一旦有战乱,县令可直接调正卒镇压亦或抵御。到了东汉,东汉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政权,遂罢郡国兵,如此县令失去兵权,之后东汉凡遇有战争,常派京师兵出征,或根据需要临时从州郡招募或征发,由皇帝派将军统帅。

东汉末年,因各地起义不断,为了镇压起义,朝廷于是又将募兵权下放给地方官,自此县令又开始有了掌兵权。此后隋开国后,知县的兵权又被收回,但到了隋炀帝末年,因战乱,朝廷又将兵权下放给县令。到唐时,县令的兵权又被收回,唐末又下放。因此,县令在大部分时间都使用拥有兵权的,除东汉、隋、唐的前中期县令是没有兵权的,其余时间都有兵权。

明朝知县

而反观“知县”,除宋朝外,知县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之职,即可掌兵权外,其余在明清时期,知县皆是不掌兵权的,如明朝的地方兵权则由都指挥使司负责。

第三、县令是大县的最高长官才能叫,而知县却只要是县的长官就可以叫。在隋唐之前,能叫做县令的就只有大县的最高长官,如秦汉只有担任万户以上县的长官才能叫县令,再如在西晋只有担任千户已上县的长官能叫县令。而在宋明清时期只要是一县的长官就都叫“知县”。所以说虽然县令和知县虽然都是一县的长官,但县令却是大县的长官才能如此叫,小县的长官只能叫县长,但是知县却不会如此区分,只要是一县的长官都叫知县。

第四、县令在隋唐是分六个等级的,而知县在明清时期却只分两个等级。隋唐县令是分京县令、畿县令、上县令、中县令、中下县令、下县令等六个等级的,而明清时期知县却只是分京县令和其他县令。

清朝知县审案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诸侯国的概念不复存在,整个中原大地统一为一个国家。秦始皇也将原来的行政制度从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县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县令也正式成为县这一行政区域的父母官。

由于人们在思想意识中仍保留分封制时期的概念,对于郡县制并不是完全接受,因此县令仍然是受累不讨好的工作,甚至属于高危职业。刘邦在起义之时,就是杀掉了沛县的县令,将沛县变成起义的根据地。

知县的由来

到了宋朝,皇帝重文轻武,因此当时的官僚机构异常庞大。为了给已被录用的官员安排工作,朝廷拟制出许多的官职,知县就是其中之一。

知县与县令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被赋予的行政职能却完全不一样。

当时的县令虽然仍旧处理的是民事诉讼,征收赋税,教化民众等工作,随着社会稳定,他们还配备了县衙,县令的人身安全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容易受到威胁。

作为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在当地的权力不可谓不大。腐败与舞弊也由此产生,比如征收赋税的时候,县令只需将数目稍作调整,将朝廷要求的数额缴纳后,多余的部分便可中饱私囊。如果县令是一个贪赃枉法之徒,一县百姓就真的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便派可靠之人担任知县一职,去制约县令。

在宋一朝,县令的官职最小是九品。而知县一般为正七品,比县令高出两个品级。而且知县属于中央官吏,是由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与县令有着本质的区别。

知县不仅可以任命幕僚,颁布政令,而且对县令还有任免、赏罚、举荐的权力,也就是说知县可以组建自己的智囊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将朝廷的政令颁布给地方,同时还可以对不称职的县令进行免职,或者对优秀的县令进行嘉奖和举荐。

知县还可以对该县的兵勇进行调度,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但是县令只可以调度县衙中的衙役。由此看来,知县的权力比县令要大很多。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僚体制缩减,知县将县令所负责的部分兼并执行,县令便不复存在了。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催动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官僚制度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更新。

知县和县令作为官职名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而古人的智慧也正体现于此。

虽然同为县一级的行政长官,但一县之事也可以划分出许多部分,知县和县令各司其职,不可僭越,也可见古代君王的驭人之术。

总得说县令、知县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县令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知县的,同时县令大多时候是掌兵的,而知县多数是不掌兵的。

标签: 知县县令

更多文章

  • 元朝以宽仁失天下,朱元璋的明朝开辟暗黑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朝,明朝,朱元璋

    在朱元璋号称大明,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度时候,一道号令天下的檄文从这里开始发布,檄文之中内容大致的提出了南宋灭亡以来的历史总结,将元朝祖先从沙漠崛起主宰中原的既定历史予以承认,但将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历史预言也加大宣传,然后承认元朝是继宋以来的正统,但明朝却是要在越过元朝直接继承唐宋,这一点的做法和

  • 西汉和东汉合称两汉,两汉是不是一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西汉,东汉,前汉,后汉,两汉,朝代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由刘邦建立刘邦斩白蛇起义,经过漫长的楚汉争霸之后,建立了大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在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征伐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大帝国。在汉武帝的时候,藩王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西汉后期,外戚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外戚问题其实在西汉的历史上一

  • 说朱元璋是猪王咋了?嘻嘻网回复关于侵害朱元璋的名誉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猪王,明朝,名誉权,人格利益

    有位安徽的朱先生举报嘻嘻网发表过的一篇《十三陵免费对“朱”姓游客开放,朱明后人还有多少?》。举报类别:5.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8.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举报内容称:侮辱朱姓祖先,内容显示称呼朱元璋为“猪王”请问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家里人都是

  • 徐世勣为什么要改名李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徐世勣,徐茂公,李勣,避讳

    隋唐时期的乱世不输东汉末年,乱世中自然英才辈出,徐世勣就是隋唐乱世的英雄之一。他凭借这“从龙之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勋贵,臣子的成就莫过于此吧。徐世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又叫李世勣,李勣("勣"音"绩",后世人称其为李绩),字懋功,曹州离狐

  • 中国古代为何未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朝鲜,藩属国,朝鲜是中国的吗

    朝鲜离中国这么近,为什么没有被收入版图?历史上中国多次征服朝鲜,朝鲜却没有成为中国领土,这是为何?朝鲜半岛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半岛,西、南东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环绕,东北部与俄罗斯相连,西北方向便是中国,中间只隔着鸭绿江和图们江,可以说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正是因为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地

  • 大明王朝重复建藩的封国都有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藩王,明朝,藩王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元末农民起义最后的胜利者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郊外登坛祭告天地、向昊天上帝宣读祝文、汇报了自己起兵以来十六年里的成就、功业,然后正式下诏晓谕全国,向天下宣布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国号曰“大明”、年号曰“洪武”,是

  • 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儿子朱楠因为年幼早夭没有封王之外,其他25个儿子都分封了诸侯王。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最大的朱标当太子,最小的朱楠夭折没有封之外,朱元璋封24个儿子为藩王。他们的封号和封地:明代藩王分布图

  •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朝

    (又名《明史纪事》)〔清〕谷应泰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例﹐选录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始于元至正十二(1352)年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卷末并附作者史论。本书内容首尾一贯﹐简明扼要,详于政治﹐

  • 1949年内战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何选择去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内内战,播迁台湾,台湾,蒋介石

    1949年,内战后,国民政府败北,眼看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蒋介石开始考虑在惨败之际的退路了。那么蒋介石为何选择去台湾?蒋介石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蒋介石为什么要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生存之地?早在1948年,蒋介石已经有预感,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他正在筹谋退路。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命令国民党海空军

  • 秦始皇:一边焚书坑儒苛政,一边车同轨书同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天下统一后,秦王嬴政改称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