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
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后来才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人们习惯称杨广为隋炀帝,“炀帝”是他的谥号,而且“炀”字并不是一个好词,《周书·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好内远礼(贪恋女色不遵礼法),去礼远众(破坏礼制背弃公众),逆天虐民(违背天理虐待人民)。前两条就是昏,后一条则是暴。把“炀”这个字用在杨广身上,等于为他做了个好色无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鉴定。“炀”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
弑父淫母,杀兄屠侄,大兴土木,修建运河,不顾民苦数征高丽,奢华耗费三游江都,导致民怨沸腾,隋炀帝的罪恶是罄竹难书,最终直接致使隋朝灭亡……杨广的历史评价实在不能再低了。一提杨广,往往是与其谥号隋炀帝相伴而称。唐太宗曾这样评价杨广,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对于前朝末位皇帝,唐太宗这般盖棺定论,杨广只能千年来背上炀帝的黑锅了。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前一个王朝往往只能任由后继者涂改历史。为了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新政权往往要把前朝或末世说得一团漆黑,这已经几乎是所有短命王朝或亡国之君难以逃脱的宿命。末代王朝的皇帝往往难逃马明,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夏桀商纣都是如此。
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两个意义完全不同不同的谥号。
第一个。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继位后,给杨广上谥号“明”,庙号世祖,也就是世祖明皇帝。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他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
第二个。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也就是隋闵帝。
“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三个谥号,贯穿杨广的一生。
历史也有开玩笑的一面。开皇九年(589)隋朝灭陈立有大功的年轻统帅晋王杨广,将陈后主等一大批俘虏押往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后主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这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后主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后主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适合的。给陈叔宝冠上一个骂名,以彰显自己灭陈的正义性。然而杨广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也会重蹈陈叔宝的覆辙,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后主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后主叫得响,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味了。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坐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