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武门之变实乃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殊死搏杀

玄武门之变实乃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殊死搏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79 更新时间:2023/12/17 9:03:33

太原留守李渊是如何推翻隋王朝

615年,李渊靠镇压母端儿的农民起义军,收编了一万人。接着,李渊又击败了绛州的盗贼柴保昌,又获得了数万人。617年,李渊又讨伐历山飞贼甄翟儿,又获得不少人马。后来,他在打突厥的过程中,又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样在起兵之前,李渊实际上已经有好几万人马了。这些人马,为李渊起兵造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五,隋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向长安进发。李渊出生在一个关陇贵族高门的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国公。其父李,北周时位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母独孤氏是西魏开国功臣、与李虎并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与北周明帝皇后和隋文帝皇后是亲姐妹。李渊生于周天和元年(566年),幼年丧父,七岁袭爵唐国公,少年时读过书,并养成了倜傥豁达,任情真率,宽仁容众的性格。隋取代北周后,十五岁的李渊被任命为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官千牛备身,在姨母文帝独孤皇后的关照下,很快出任刺史,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唐高祖李渊(生卒: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隋炀帝时,李渊先后任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辽东,李渊督运于怀远镇,六月,在黎阳督运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以"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为天下解倒悬之急"为辞,起兵反隋,炀帝急调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负责长安以西的防务,这时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了近两年,场帝两次征辽东,天下骚扰,民怨沸腾,迫使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激化,杨玄感的起兵就是一次公开的爆发。李渊的妻兄窦抗也劝李渊乘机反隋。李渊看到时机尚不成熟,对他说:"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要他不要乱说,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随着隋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炀帝对关陇贵族集团内部门望高,有可能取其而代之的家族的疑忌也日益加深。特别对隋的开国功臣李穆之子李浑,门族强盛,更是放心不下。方士安伽陀迎合说,"李氏当为天子",劝炀帝尽杀海内李姓者。大业十一年五月,炀帝以谋反罪名杀李浑及宗族三十二人。这件事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四月,炀帝以李渊为河东抚慰大使。副使夏侯端就以此劝说李渊及早起兵反隋。他对李渊道:"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忌,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即李浑)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

"作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又是皇亲国戚的李渊,门望不下于李浑,且久蓄反隋之心,故对夏侯端的分析深以为然。但是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也看到,这时隋炀帝已停止了对高丽的战争,辽东的精兵已经调回,驻屯在涿郡(今北京市);长安、洛阳也驻有重兵。隋王朝的军事力量还很强大。如果马上起兵,隋炀帝就会立即调重兵前来镇压。他还不敢贸然起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受命北御突厥,不久为太原留守场帝对这位比他大两岁的表兄虽委以镇守方面的重任,但又很不放心,派亲信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对他进行监视,年底,农民起义军甄翟儿攻太原,李渊领兵南下镇压。

突厥乘机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马邑太守王仁恭和太原副留守高君雅为突厥所败。隋炀帝非常震怒,派使臣因捕李渊和王仁恭,准备送到炀帝所在的江都治罪,不久又遣使释放了他们。在此之前,许世绪、唐俭等地主官僚一再敦促李渊起兵,李渊也明确表示:"今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溺,卿宜自爱,吾将思之。"说明自己正在考虑此事。因此被释后立即开始了起兵的具体准备工作。分明是统一最快的开国皇帝后世为何写成老好人

起兵首先要有兵,李渊被囚时,其二子李世民曾想利用结纳的死士"举兵,因李渊不同意而未行。李渊很清楚,凭这一点"死士"搞一次暴动,把自己救出来,然后如李世民所建议的那样亡命山泽,"以观时变"是可以的,但要起兵反隋,则要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真正的军队隋朝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有事则征集作战,无事则兵归于农,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发兵,因此,李渊虽身为太原留守,手中却无兵。只有碰到紧急军情,来不及奏报皇帝,他才能发兵、募兵,因此,要起兵就要想办法造成一种形势,使李渊可以发兵、募兵。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或十三年初,李渊与手下密谋,先由晋阳令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敕书,内容是发太原、西河、马邑、雁门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悉为兵,岁末集涿郡,击高丽,这一伪造的敕书传开后,就引起了今山西北边诸郡反隋情绪的高涨。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乘机在马邑杀太守王仁恭起兵,三月十七日进据粉阳宫(今山西宁武南),围雁门。

仅在马邑杀王仁恭,还不能构成征募军队的借口,而到刘武周南下据汾阳宫,临时发兵就有充分的理由了,李渊召集将佐,对他们说:"武周据汾阳宫,吾辈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不能守卫离宫的罪名,王威虽为场帝亲信但也担当不起,便请李渊拿主意,李渊进一步对他们说: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阻,复有他贼据之,如果往来请示,敌兵前来进攻,连太原也保不住,王威等不得已,只好同意李渊"然则先当集兵"的意见。

这样,就以备御刘武周为名,取得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同意,开始招募军队李渊一面让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负责募兵,同时派人密招在河东(今山西永济)照顾家小的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五月十五日,又先发制人,以"潜引突厥入寇"的罪名,杀掉王威、高君雅,除去了在太原起兵的主要障碍。当时太原还面临着刘武周的威胁,而刘武周又是受突厥支持的。

隋末北方各武装力量,从窦建德到薛举,俱北面称臣于突厥,以取得突厥的支持,突厥则给予他们可汗等称号,并授以狼头。刘武周亦被立为定杨可汗,李渊为取得突厥的支持,也只有向突厥称臣。他亲自写信,派刘文静带了厚礼去见突厥始毕可汗,始毕以李渊自为天子,公开打出反隋旗号为条件,答应支持李渊。

突厥派柱国康鞘利来到太原,并送来马千匹。李渊以臣礼接受了始毕可汗的书信,买下了五百匹战马,同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突厥派少量军队以为声势。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后,最后还有一个起兵的时机问题。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六月间,各路起义军已经把隋的势力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长安到江都的道路二月以后就已经不通了,边远地区的一些地主官僚也纷纷起来割据一方,其中占据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离关中最近,又有强大的骑兵,已开始准备向东发展。李密在四月发布的《移郡县书》中也已经号召地主豪强纠率子弟,若萧何之奉刘邦,做起了改朝换代的美梦。再不起兵,就可能鹿入他人之手。而此时,关中兵力相对较弱,李密又顾恋仓粟,未逸远略";特别是到七月,随炀帝调集各路兵马讨伐李密,李密与隋军相持于洛阳城下,更不可能西进。

李渊抓住这个时机,从太原起兵南下。由于李密在洛阳牵制了大量隋军,大大减轻了李渊进军的阻力。李渊是大贵族,在关中有势力,在地主官僚中有影响,因此从太原起兵后,"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强兄弟,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地主、官僚和贵族都像丧家犬重新找到了主人,纷纷投奔李渊在进军的过程中,李渊收编了关中最强的孙华起义军;他的女儿李氏、从弟李神通、女婿段纶也收编了关中一带的几支武装力量。

他并且采取"接待人伦,不限贵贱","卜祝庸保,量能使用",.对作战有功的部曲、奴隶同样授给勋赏等办法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九月十二日渡过黄河后,二十四进屯冯翊(今陕西大荔),十月初,进围长安。十一月九日,攻占长安城,为了争取隋的官僚们的支持,李渊立炀帝孙代王侑为皇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执掌一切大权。同时改易旗帜,改隋的红旗为红白旗,向突厥表明自己是准备取代隋朝的。

李世民被李渊宠妃所害最后也因为他们得到皇位

李渊为何没有阻止玄武门之变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朝皇室内部发生了一件极其惨烈的事,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准备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到达离玄武门不远的临湖殿时,察觉有异,立刻掉转马头向外奔逃。李世民及其部属哪能容他们逃走?冲出来杀向二人,李世民亲手射杀长兄李建成,李元吉则倒在尉迟恭的铁鞭之下。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朝野动荡。唐高祖李渊一日之内痛失两子,悲伤得无法言语。

那他为什么不能阻止呢?是能力问题吗?我认为不是,而是他想不到李世民会这么做。

玄武门之变是一件突然发生的兵变,没有经过长久的谋划,三天之内就计划好了,非常地快速,消息的范围也控制得很好。

六月初一“太白经天”,按照古代星象家的理解,这代表着“变天”,当权者即将发生更替。据史料记载,李渊因此猜疑李世民,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针对李世民的举动,秦王府的幕僚们便劝李世民发动兵变,以武力手段夺取政权。

初一定下计划,初四就实施了。筹谋的周期太短,降低了泄密的可能性。倘若事前有一点预兆的话,别说身为皇帝的李渊,就是李建成或李元吉,也未必不能反杀李世民。只是大家都想不到,因而被李世民钻了这个空子。

不过,哪怕不是在这一天,李家三兄弟也迟早要反目。他们是同母所生,按理来说感情应该很好。也的确如此,李建成和李世民很长时间内都是好兄弟,但权势让人面目全非,也让人忘却兄弟之情。

后世的史书虽然对唐太宗李世民各种歌功颂德,但李渊最喜欢最看重的儿子却不是李世民,而是长子李建成。

李建成小名毗沙门,自幼聪慧,又极有责任感,担得起大事。李家是陇西的望族,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的时候,李世民跟在他身边。李建成则带着族人们居住在河东,秘密结交有才能的人,暗中培养李家的势力。

李渊对李建成看重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李建成不到太原的时候,无论裴寂、李世民如何劝说,李渊都不同意起兵。后来李建成到了,也劝说父亲时机已到,李渊这才举起了义旗。

建立唐朝之前的很多战役,李建成都立下大功。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下于李世民,平定西河时,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非常高兴地说“用这样的方式打仗,可以横行天下”,当即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予他极大的军权。

只是建立唐朝之后,李渊认为长子已是皇太子,国之储君身份贵重,不宜再上战场,李建成才由武转文,研究治国之道,李渊也给他“实习”的机会,很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见。

也正是因为李建成退出前线,李世民才能有这么大的军功。按照李渊的设想,未来长子为帝王,次子手握重兵,维护兄长的统治,这天下就稳了。但李渊没想到,人是会变的。

当李世民军功越来越大的时候,他逐渐不满足了,他的部将们也不满足了。是做秦王的部将好,还是做太子的部将好?答案很明显。

以至于最后李渊封无可封,特设天策将军给李世民,并允许李世民开府自置官署,李世民从此可以有了自己的正式班底,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开了府的李世民不仅在武将方面人才济济,文臣方面也渐渐收罗了一批人才,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房玄龄等。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两年,秦王府制造了杨文干事件,诬赖李建成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打算谋反。这杨文干也的确反了,李建成百口莫辩。

李渊很生气,派李世民去平叛,还允诺回来就让他当太子。但说是这么说的,最后李渊还是选择维护李建成,只说兄弟不睦,骂了两人一顿,流放了东宫和秦王府的一些属下。

此事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虽有矛盾,但大家还是兄弟。此事过后,那是真成仇人了。李建成看出了李世民一心取代自己,两人无法共容;李世民则看出了无论发生什么事,父皇都会站在长兄那边,想让父皇换太子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有了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

当事实既成,李渊再伤心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总共三个活着的嫡子,两个死了,要是再治罪活着的这个,江山难道交到庶子或侄子手里?不可能。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李世民才敢行此险招。

但是,虽说玄武门之变能成功是因为太突然,但李渊也有责任。如果他不是一味和稀泥,而是早点打消李世民的野心,或者限制他的军权,不给他那么多的权力,兄弟之间未必会到这一步。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十大功臣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功臣远不止十人,在两唐书中至少有两份名单,一份是“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另一份则是“特战队十二人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

这两份名单中除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三人重合外,其余人员并不一致。那么,到底是哪一份名单更准确呢?史书怎么会搞出两份名单呢?

我个人认为,这两份名单中的十九人都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只不过他们的任务各不相同。第一份名单中的十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而第二份名单中的十二人,他们执行的是史书不能记载的特别任务,所以被刻意隐藏了。

这个秘密任务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呢?您应该想到了,“特战组”的目标直指大唐第一人李渊,且要在玄武门伏击战之前完成。

也就是说,咱们从史书中读到的紧张刺激的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毛毛雨”,重头戏只有拿着VIP票的人才能看得到,它发生的地点就在武德殿,结果就是李渊被劫持。

秦王府的人怎么就能轻松闯进皇宫劫持了皇帝呢?因为李世民几年前就开始挖老爸的墙角,禁军中很多将领早就成了他的奸细。比如玄武门守将常何,左屯卫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甚至包括左翊卫大将军柴绍。

李渊靠这些人给他当保安,等于让黄鼠狼替鸡站岗放哨!

“特战队”控制李渊后,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宰相班子成员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入宫议事。这几位大佬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就当了人质,并且与李渊一起被押往海池去“划船赏景”。

皇帝与宰相班子都被秦王府的人掐在手上,事变就基本上大局已定了。此时,一部分人留下来“伺候”皇帝,一部分人去执行其它任务,而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则直奔“玄武门伏击小组”增援。

执行其它任务的人都有谁?都做了什么呢?

史书中至少记载了一件事:高士廉释放囚犯,将他们临时武装起来占领了芳林门。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刑部的主要官员也早就是李世民的人,宫城的几个城门也应该不同程度地被控制了。这支队伍应该属于第三梯队,以防前两个小组出现意外时从外围提供增援。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这几位武将,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为没有具体描述,那么他们干嘛去了呢?

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拿着李渊的手令,去接管被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党所控制的军队去了。按史书记载,这个动作是在李建成被杀,李渊被迫将军权交给李世民后才执行的。其实这个动作应该是在李渊被控制后,与玄武门伏击战同步展开的,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就是执行人。

相对于“特战队十二人组”的大佬们,“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的资历比较浅,后人相对陌生:

1.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总指挥,两个小组的行动他都参加了,因此战后他被列为首功,封齐国公,食邑1300户。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同母哥哥,因为这曾经关系,加上拥立之功,长孙无忌成了李世民团队核心中的核心,并出任宰相。

李世民曾经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可见这位大舅哥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李世民在位期间,对房玄龄不断敲打,对魏征有过不满,唯独对长孙无忌的信任无以复加。

由于在更立太子事件中长孙无忌坚持支持晋王李治,所以李世民临终前令长孙无忌出任首席辅政大臣。

可惜的是,人们都低估了那位看似柔弱的李治,长孙无忌也是如此,他大权在握,呼风唤雨,却因此遭到了外甥的忌惮。于是李治联合武则天,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展开疯狂报复。

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罢职夺爵,全家被流放岭南。不久,李治又以谋反罪赐长孙无忌自尽于黔州。

2.尉迟恭

尉迟恭与长孙无忌、侯君集一起,是玄武门之变的指挥部成员之一,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行动,并与长孙无忌一起位列首功,封吴国公,食邑1300户。

相对于长孙无忌的后步宽宏,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后却变成了塑料花,看着美,其实就是个样子货。

事变后尉迟恭被调出了军队,出任地方官,而作为一员武将,尉迟恭又不善于文职。很显然,李世民对尉迟恭产生了忌惮心理。有一次李世民当面责问他:有人说你要谋反,你解释解释。

尉迟恭气愤地脱掉上衣:“你看看我满身的箭伤刀伤,都是为陛下征战时留下的,当初我没有谋反,为何天下太平了要谋反?”

其实我们没必要指责李世民,我认为“忌惮是所有伟大君王的优良品质”,倘若没有这些敲打,谁也不敢保证他绝对不会走上歧途。当年,尉迟恭仗着自己的功劳,竟然因为作为先后的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将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几乎打瞎了眼。

被李世民严正警告了一次后,尉迟恭才惊出一身冷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从此以后,他远离朝堂,将自己关在家里修仙,十六年不与外界接触。

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恭病逝,享年73岁,总算功德圆满了。

3.侯君集

侯君集是“十人组”中唯一一位被李世民处死的功臣,理由是谋反。

侯君集在大唐统一战争中并不显眼,但由于常年在李世民身边参与军机谋划,而得到李世民的赏识。玄武门之变后侯君集被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并被李世民寄予厚望,曾经受命跟李靖学习兵法。

侯君集却在李世民面前摆了李靖一刀:李靖可能要造反,因为他教我兵法总是避重就轻,明显想留一手。李世民就拿这话问李靖,李靖回答说:“我看要造反的是侯君集,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征伐四夷,他却想掏空我,明显心怀异志。”

李世民当然不相信,或者说他宁可相信侯君集也不相信李靖。后来凌烟阁功臣榜另一位功臣张亮谋反被捕,他检举侯君集曾经鼓动他谋反,李世民依然不相信。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果然反了,他企图与太子李承乾合谋反动政变,结果被人举报,李承乾被废黜,侯君集被处死。

4.张公瑾

张公瑾是“十人组”中相对名气较大的一个,在大唐统一战争中他曾经在孤立无援,忠诚度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守住虞城,地方住了徐园朗的叛军。

玄武门之变时出了个意外,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交上手时,城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马拼命向城里冲,守城的人想关闭城门,无奈大门太重关不上。

一旦这支军队冲进去,李世民就悬了。千钧一发之际,张公瑾如同楚霸王再世,他居然力拔千钧,独自关闭了大门。

事变之后张公瑾升任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张公瑾以行军副总管身份随李靖出征,第二年唐军灭东突厥,并活捉颉利可汗。

贞观六年,张公瑾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8岁。

5.刘师立

刘师立名气不算大,但绝对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亲随之一,长期担任李世民的亲卫。事变后刘师立升任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食邑千户。

因为地位太高,他也曾经遭到过李世民的忌惮。后来刘师立受累于与罗艺的关系而被免职,不久又出任岐州都督,两次征讨吐谷浑,于贞观十四年病逝。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在李渊起兵攻入冯翊时前来投靠,后来他一直追随李世民征战,因战功出任秦王府右三军骠骑。贞观年间,公孙武达曾经以肃州刺史身份截杀突厥人,那一战他以计谋全歼突厥数千人。

高宗永徽年间,公孙武达病逝于右武卫大将军任上。

7.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跟刘师立相似,都是李世民的亲信,事变后出任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在征伐东突厥时牺牲在战场,是“十人组”中唯一的烈士。

为了表彰独孤彦云,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安康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独孤谋。不过,由于独孤彦云的事迹相对模糊,有人认为独孤谋就是独孤彦云。按照这个说法,独孤彦云又成了李世民的女婿。

8.杜君绰

杜君绰是从义军转投唐军的,跟尉迟恭的经历有点相似。玄武门之变后杜君绰授封开国县侯,与郑仁泰一起,是“十人组”中地位最低的两位功臣。

不过杜君绰比较能活,在贞观年间他一直充当李世民的宿卫官,高宗在位时多次出征高句丽,地位得到迅速蹿升,出任左领军大将军,封开国县公。

龙朔二年,在等待上朝时,杜君绰突然暴卒于庑廊之下,享年61岁。

9.郑仁泰

郑仁泰的起点也比较低,事变后才封了县侯,混了个杂牌的游击将军。不过郑仁泰在玄武门之变后蹿升的速度却远超过杜君绰,人家在贞观年间就做到了右屯卫大将军,封县公,食邑增加到2000户。

高宗李治时期,郑仁泰频繁出征,是当时重要的将领之一,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战绩。龙朔三年,郑仁泰病逝于凉州,享年63岁。

10.李孟尝

李孟尝出身官宦之家,却在隋末成了破落户,不得已落草为寇,后来与王君廓一起投唐,被李渊授开府仪同三司,从此追随在李世民左右。

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授封开国县公,先后追随李道宗、李勣征伐突厥,改封汉东郡开国公。

李孟尝是“十人组”中寿数最长的一个,他一直活到乾封元年,以74岁高龄病逝。不过相对于郑仁泰、杜君绰的厚积薄发,李孟尝的后期却显得比较平庸。

除了以上两个小组的十九人外,我个人判断还有一个人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王君廓。不过由于此人后来叛国,企图投奔突厥而被诛杀。估计是这个原因,李世民将他划出了功臣名单。

李渊家族传承欠理性设计酿成悲剧

玄武门之变与中央王朝传承的死穴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有违礼法,以道理论,这话没错;也有人说“玄武门之变”变出了中国的千古一帝,以唐太宗文皇帝的成就论,这话也一样没错。但不论如何,这场悲剧都是中央王朝传承问题的真实写照。

在浩如烟海的中央王朝历史之中,皇权的传承始终主宰着中华帝国的命运。其中最为众说纷纭且具有决定性的传承事件大概就要数“玄武门之变”了。唐高祖李渊共4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夭),四子元吉。其中,长子建成、元吉和魏徵、王珪等大臣为一派,次子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和尉迟敬德等人是另一派。天下初定后,李渊立长子建成为太子,这便引起了最大功臣李世民的不满。其实,太子一党也一直提防着李世民一派,双方明争暗斗,势如水火。最终,李世民集团先发制人,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李元吉,并逼迫李渊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渊以宽仁容众著称,加之他父母早亡,因而素来重视亲情,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疼爱。自晋阳起兵以来,李渊一直给诸皇子安排立功的机会,建成、世民、元吉三人皆经过团结奋战,最终独当一面,功勋显赫,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皇帝李渊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位皇子“共天下”的开国政局。其中,以秦王李世民功劳最大,他所剿灭的王世充与窦建德都是李家的头号敌人。

于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得以形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方和秦王李世民一方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如太子的东宫和齐王府,另外建成还控制着左右护军府、左右亲事帐内府等等;秦王李世民一方则有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并且控制着左陕东道大行台、文学馆等等。同时,双方都有立法权。当时太子李建成的令、秦王和齐王发出的命令与高祖李渊颁布的诏敕同时并行,官员们甚至无所适从,经常只能根据得到命令的先后来实行。

面对这种局面,最为痛心疾首的其实是李渊。一方面,太子李建成性颇仁厚,很有乃父之风,又功勋卓著,并无大的过错,鉴于隋朝更换太子,动摇国本而迅速灭亡的前车之鉴,李渊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废太子;另一方面,秦王世民翦灭群雄,是李家王朝的第一功臣,若李渊为了维护太子而废黜次子,又于心何忍呢?素来重视亲情的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因此李渊尽可能地调停三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兄友弟恭。

应该说,在立长和立贤之间,李渊最后的规划就是希望贤子世民可以辅佐长子建成。但李渊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自己的儿子未必能够理解,李世民志在皇位,岂会甘心屈居于建成之下,更何况,就算李世民愿意收手,他麾下的谋士武将为了自己的前途计,也会逼迫他夺嫡。最终,李渊未能调解建成与世民的矛盾,李氏三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剧不可避免。

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指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这段话的意思,将嫡长子立为太子,是礼制的正常法则。然而,高祖之所以拥有天下,完全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劳。隐太子李建成平庸低劣,却位居李世民之上,所处的地位易生嫌猜,所拥有的权力相互威胁,兄弟二人必然不能相容。假如高祖有周文王的明智,隐太子李建成有泰伯的贤达,太宗有子臧的节操,(周文王姬昌舍弃伯邑考而立周武王姬发为继承人;吴泰伯让位于三弟季历;子臧将王位让给他人而离国)变乱又会从哪里产生出来呢!可以看出,司马光对这出悲剧也甚为无奈,但历史显然不能建立在假设之上。

皇帝在立长还是立贤的选择中挣扎,为了维护家族和谐而难以做出果敢的决断,最终引发零和的权力游戏,这就是中央王朝传承制度设计上的死穴。历史确实是过去之事,但现实并未见得比历史更为高明。

“李建成谋反案”草草收场

话说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攻打洛阳的李世民在房玄龄的带领下拜访了远知道士,惜口如金的道士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意思就是说,你马上就要成为天子了,要多加保重啊。李世民闻言后,心里很激动,到了“眷言风范,无忘寤寐”的地步。

于是乎,李世民在攻下洛阳后,便打着“为国广纳人才”的幌子,上表要求成立“文学馆”,把天下精英都吸纳到自己门下,使本已人才济济的天策府更加锦上添花,名重一时,其中尤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学士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等十八学士盛称于世。

拥有人才就拥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此时面对太子集团的咄咄逼人,李世民以不变应万变,开始忍让。忍让是为了抓住李建成在出招时露出的“狐狸尾巴”,从而来个后发制人,对太子集团进行致命一击。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李世民就等来了怒剑狂花、反戈一击的机会。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天气渐热。李渊率领文武官员前往仁智宫(今陕西宜君境内)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随同前往。

待掌朝政大权的李建成觉得这是一个打造自己势力和实力的绝好机会,于是派东宫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一批盔甲给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当都督的亲信杨文干,让他好好武装军队,以备紧急之需。

李建成原本以为这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事。但没有料到,李世民早已睁着一双火眼金睛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

李建成私运盔甲的事很快就败露了,原因是尔朱焕和桥公山前脚刚出长安城,后脚就往仁智宫赶,再接着做了一件事,两个字:告密。罪名简单明了,同样两个字:谋反。

大家看到这里就会疑惑了,这个李建成既然派尔朱焕和桥公山干这样的大事,两人肯定是他的心腹了。事实上,在告密之前,李建成也这么认为,毕竟,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没有亏待这两个人。然而,李建成不会料到,就在他挖李世民的墙脚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暗中也来挖太子集团的墙脚。很不幸,尔朱焕和桥公深便被李世民的糖衣炮弹所俘虏了。

这样一来,尔朱焕和桥公山的角色马上就发生了转变,由李建成的心腹演变成了“无间道”,可悲的是,李建成还蒙在鼓里。

听说太子谋反,李渊这一怒非同小可,马上来了个两步走。第一步:擒贼先擒王。连夜下旨要李建成上仁智宫,理由是有事相商。

接到李渊的召唤令,李建成的脸色顿时煞白如纸,心里暗叫道:糟了,一定是事情败露了。派人一打听,果然是自己偷运盔甲的事被李渊知道了。偷鸡不成反蚀米,李建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下怎么办,这仁智宫去还是不去呢?

答案是肯定的。去向李渊解释,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不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李建成连夜来到了仁智宫。然而,他一路上精心准备的解说词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李渊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一到仁智宫,李渊对他说了一句话,唯一的一句话,接下来可以恭喜李建成了,他被光荣地“拘留”了。

控制了李建成,李渊原本紧锁的眉头这才舒缓下来,于是马上进行第二步:解铃还需系铃人。派司农卿(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宇文颖去庆州召杨文干来见。

李渊的策略很简单明了,只要把“当事人”杨文干找来当面对质,太子谋反是真是假便水落石出了。想法是好的,策略是对的,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问题出就出在宇文颖身上。因为宇文颖到庆州非但没有把杨文干请来,还把杨文干逼上了梁山正式扯大旗公开谋反。

其实,杨文干之所以这么快就选择公然谋反,完全得益于宇文颖的传话,宇文颖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一句很致命的话:皇上把李建成打入了死牢,择日问斩。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死党,什么叫死党,就是为了党可以死。此时,李建成在杨文干眼里就是一直追随的忠贞不渝的“党”。原本借他一千个胆,也不敢造反,但此时听说“党”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杨文干要“武干”了,公然起兵,准备和李渊进行鱼死网破的拼死一搏。

杨文干一造反,李建成谋反的事情就变成事实了。消息传来,不说李渊大出意外,连李建成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啊,没有自己的命令,杨文干应该不会做出这样鲁莽的事情来啊。他这一造反,岂不是要我的命么?

其实,这不是杨文干要他的命,而是李世民要他的命。李世民蓄势已久,一出手自然非同小可,他使出的是连环计,欲借偷运盔甲一事致李建成于死地。既然尔朱焕和桥公山他能收买过来,宇文颖自然也能收买过来。宇文颖到庆州后,马上按照李世民的“指示”,说了那样一句煽风点火的话。而事实证明,杨文干果然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类型,他除了一身蛮力外,根本就没有大脑,宇文颖的激将法一使,他便中计了。

这正是李世民所期待的结果。

李渊听闻杨文干造反后,惊怒之下,马上又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立马派李世民率钱九龙、杨师道等将领前往庆州平叛。

第二步,立马把太子李建成打入冷宫。

并且给了前去征讨的李世民两项公然承诺:

第一、平乱凯旋之日,便是立你为太子之日。

第二、到时候把太子李建成贬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后倘若能够听从你的话,你就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拾他易如反掌。

面对这样沉甸甸的承诺,李世民听了喜不自胜,感动得无与伦比,是啊,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他多少年来的政治夙愿,能不感动么?

乐颠颠的李世民上路了,当他的大军行到半路时,又一个喜讯传来,杨文干被属下干掉了,这真是又一次幸福来敲门啊。李渊派他来简直不是打仗,而是来官费旅游,收捡战利品的。

载着战利品,李世民凯旋而归,想到临行前老爸对自己的承诺,他的心情好得不能再好,甚至哼起了“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是啊,一回去自己就是太子了,而李建成将被贬到一毛不拔的四川去吹冷风了,想不到自己这一击如此的畅快淋漓,如此的犀利如刀!

然而,李世民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他凯旋后,李渊回报他的不是兑现太子的承诺,而是一张空头支票:辛苦了,回府休息吧。随后闭口不谈废立太子之事。

李渊之所以改变了主意,原因有二。

一是,李世民出兵征讨杨文干后,李渊冷静下来,再思考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越来越觉得其中蹊跷。李建成现在太子当得好好的,没必要造反啊。再说,即便要造反,在他控制李建成后,李建成的死党杨文干应该及时偃旗息鼓才对,没必要再造反啊,这个时候再造反,连傻子都知道,等于把李建成往绝路上逼。看来,这其中必有隐情。李渊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什么,这是不是李世民精心设下的一个局呢?

二是,李建成被拘留后,李建成的心腹们全面出动来营救他。李元吉一方面联合李渊宠爱的嫔妃们求情,另一方面又重贿中书令封德彝劝说李渊。在嫔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本来就觉得李建成造反的事是子虚乌有的李渊改变了主意。

于是,李渊马上改变了决定,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师留守,然后各打五十大板,责备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后从东宫和秦王府找了几只替罪羊,把他们全部流放嶲州,他们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夏天的“李建成谋反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唐高祖李渊以这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勉强维系了太子与秦王之间的平衡,然而,太子之争并没有因此而了结,真正的大决斗还在后面。

另一个版本说法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带李世民、李元吉及群臣到仁智宫避暑。这日深夜李渊和张婕妤刚就寝,宫外忽然有喧哗声把他惊醒。马上有卫士进来说:“陛下,东宫有臣子求见说有惊天大事,太子李建成反叛攻打仁智宫谋害陛下!”

李渊一听大惊失色,一把推开张婕妤自己急忙穿好衣服,对卫士说道:“把东宫之人带到正殿,朕亲自询问。另外把秦王、齐王及群臣叫来!”

来到大殿李渊就坐,此时群臣都已赶到。台阶下站着两个告密之人。

李渊问道:“是你二人说太子谋反?”

两人说道:“臣尔朱焕(乔东山)参见陛下。陛下,臣两人都是太子属官,前日太子让我们押运一批武器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同时协助杨文干发兵攻打仁智宫,说是亲君侧。臣等惶恐不安,故而向陛下告发,以免连累妻儿。现在军械都在外面,上面都有东宫标识。请陛下明察!”

李渊一听大怒,没想到平日看上去浓眉大眼忠厚老实的大儿子也会起这样的心思。他当即下诏让太子李建成到仁智宫,同时让宇文颍飞马前往庆州让杨文干单骑到仁智宫见驾。

使者回到京城见到李建成,李建成听闻后大惊失色。他问计于东宫属下该如何处理?有人劝他说:“此去危险,殿下干脆占据长安,再联合杨文干。最后……”

但是此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李建成也对此不赞成。最后赵弘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自贬车驾,前往谢罪。

他说道:“殿下,如今皇上是因为一时听从奸人的挑拨而发怒,您如果前往说明情况后,再加上宰相裴寂、后宫张婕妤都与您交好。肯定会从中周旋,陛下就算一时生气也只会臭骂您一顿而不会把您如何的。但是您如果惊慌失措仓促举兵。能够成功吗?秦王久经战阵,手下猛将甚多。只怕他巴不得您举兵,他好带兵平叛。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可就是他的啦!”

李建成一想有道理,他就微服只身前往。他一见到李渊,就投身叩头请罪,痛哭流涕的说自己冤枉。李渊将其痛斥一番,令左右将他监禁起来。

但是此时,字文颖来到庆州,因为和杨文干相好,便把实情告诉了他,杨文干心里大惊,他知道谋反可是死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立刻举兵。消息传回仁智宫,李渊命问计于李世民该如何处理啊!

李世民说道:“杨文干只有一州之地,也敢谋反?地方官吏如不能剿灭,但派一军讨伐即可踏平庆州。”

但是李渊担心宫内还有人策应他,便对李世民说:“杨文干牵连到太子,只怕战事胶着恐怕宫内生变啊!还是麻烦二郎前往速战速决,平叛之后当立你为太子!至于大郎吗,也是我的儿子,我不忍心下手杀他就贬为蜀王。如果日后他肯臣服于你,你就放他一条生路如何?”

李世民大喜,他表示立马出兵踏平庆州。李世民走后,李渊害怕祸起萧墙,便带领侍卫走出宫内,在外面呆了一夜才回到宫内。

他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理李建成,但是齐王李元吉和大臣裴寂都替李建成说好话,认为他只是识人不明被人构陷而已。这让李渊有点犹豫不决,回到后宫张婕妤等也为李建成说好话。张婕妤为何也是如此?

原来李建成平日对她多有交集,经常入宫之时带给她许多财物。而李世民却从来对后妃不假辞色,她想着日后李建成登基为帝自己也好有个依靠。于是便拼命的为李建成说好话。

李渊原本年老,耳朵根软。经过大臣和后妃的一再哀求,他把李建成责备一顿,父子两人抱头痛哭。然后又派李建成回京师留守。只是怪罪于太子左右官员不明是非,把他们流放了事。

这边李世民率军至庆州击溃叛军,杨文干被杀,抓到了宇文颖以泄露机密的罪名斩首示众。

李世民兴高采烈的回到宫内,发现李渊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作法心中愤懑不已,从此太子齐王一派和秦王一派就彻底决裂,直到最后在玄武门才决出胜负。

庆州之变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是不是李建成指使的杨文干谋反,突袭仁智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都是说李建成指使的,目的是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秦王李世民。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此次告变是李世民暗中操作的,尔朱焕和乔东山实际上是被李世民收买了,借着押运军械到庆州的机会诬陷李建成和杨文干,然后自己好兵不血刃的登上太子之位。

理由之一是如果李建成存心要如此的话,怎么会把如此机密之事告知两个地位低下的小官员?他不怕泄露吗?李建成肯定会派自己的亲信单独去庆州。

理由之二就是李建成本来就是太子,而且一直都被李渊信任。何必兵行险着的冒险兵变?李建成以前有机会除去李世民,比如齐王有一次在卧室埋伏甲兵,就是要等李世民到来之时杀害他,但是被李建成阻拦让李世民逃出升天。如今怎么会连父亲都要一锅端掉?而且唐书这段历史都是根据唐太宗实录编纂的,其中有没有什么别的蹊跷?

总而言之,这次事变到底是不是李建成主使的,已经成为历史的迷案。但是重要的是李渊这种模棱两可,两头承诺的做法没有解决事情的关键。让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心怀不满,结果最后酿成大祸!看来当皇帝的最心烦的就是儿子们都优秀,自己左挑右选最后不仅挑花了眼,还让儿子们都不满意!

又一个版本

武德七年五月十七日,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城以北300里的玉华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名曰仁智宫。

这座行宫的地理位置,比长安城更靠近北部的边防地区,所以修建它的一个目的,自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这座行宫坐落在风景优美的玉华山之上,所以修建它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出于避暑休闲的考虑。

同年六月三日,唐高祖李渊就率众到新修建的仁智宫去避暑。

此时,大唐帝国已经统一了天下;所以它更多的精力,已开始用于内讧之上了。

虽然说,此时距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还有整整的两年时间(一点不多、一点不少,真是整整的两年时间,因为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但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此时已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李建成作为大唐帝国的太子,按制度就拥有着非常可观的东宫卫队。

但是李建成对此并不满足,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己私人武装。据说,他曾私自招募2000骁勇的人加强东宫的军事力量。

对于李建成的这种行为,唐高祖李渊虽然感觉非常不爽,终于还是接受了。因为李建成这样作,也算事出有因,更主要的是,在这件事上,唐高祖李渊也有责任。

李建成是大唐帝国的合法太子,但是唐高祖李渊却一直有意无意的默许、甚至是纵容秦王李世民窥视太子之位。李建成出于恐惧、自卫的心理,擅自加强东宫的军事力量,肯定是不合法的,但也不能过分苛责。

李建成看到老爸默许自己这样做,于是就越玩越大,后来竟然让自己的小弟,从燕王李艺那里调来300精锐骑兵加强东宫力量。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李渊的接受范围。

李艺原名罗艺,在天下纷争之际,罗艺就是一方诸侯。在《隋唐演义》中,罗艺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因为在演义故事中,罗艺是北平王,还是秦琼的姑父,更是罗成的老爸。

在正史中,李渊占据关中后,罗艺就带着广阔的地盘、众多的人马投降了李渊,被赐姓李、封为燕王。太子和这种地方强藩勾勾挂挂到这种地步,实在有些越界了。

但是李建成是太子,李艺是地方强藩,李渊也实在不愿意过分追究这件事,于是帮李建成负责此事的小弟就成了替罪羊。然后这件事,就这样稀里稀里糊涂的结束了。

李建成玩得过分吗?应该不算过分!

上纲上线的说,李建成上述行为,肯定都是非法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另一个事实,那就是秦王李世民的许多行为,更都是非法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关键是一直还得到李渊的默许与纵容。

最简单而言,秦王李世民作为亲王,一直处心积虑的谋求太子之位,更构建起忠于自己的小团队,而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小团队,这一切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了。这种行为,从哪个角度来说,也是非法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千万不要说李世民的人格魅力高于李建成;更不要说李世民的功劳比太子建成大。

因为老话早就说了,周公是圣人,而且还是周文王的亲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无论从人格、能力、功劳,肯定都能秒杀周武王的儿子啊!怎么从来没有人说,周公应该当周天子啊!

更主要的是,一个统帅战功卓著,深得众人之心,就应该君临天下,这不是扯犊子嘛。

不要说皇权时代了,就是民权时代,它也是歪理邪说啊。

这种道理,只能在某些特殊的历史片段中适用。

这就好像,鸟参鱼汤的禅让革命,只能在某些特殊的历史片段中适用。

帝国一片祥和稳定,如果有人敢扯什么某某战功卓著,就应该君临天下;皇帝昏庸无能,所以臣子就应该和他玩禅让革命,那就是想死全家了。因为这种歪理邪说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宣扬,皇权的神圣性,又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在李建成、李世民相争之争时,从法理上李建成就拥有先天性的优势。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继续从唐高祖李渊六月三日到仁智宫避暑说起。

李渊到仁智宫避暑时,由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陪同;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现在由太子李建成负责。

开始一切风平浪静。

但是六月二十四日,唐高祖李渊突然接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那就是留守长安城的太子建成要发动武装政变。听到这个消息,李渊那是大吃一惊!

李建成在中央政府主持日常工作,而且东宫拥有着强大的军事武装,更主要的是,这里面还有众多李建成的私人武装;如果李建成突然发难,就是有可能控制长安城。

据告密者所言,李渊离开长安城的这段时间里,李建成让庆州军区主管杨文干,向长安城输送了大批死士;这意味着李建成东宫系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了,而且李建成的私人武装,也更加强大。

这意味着,李建成如果突然发难,控制长安城的机率就更大了。

向李渊告密的两个人,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而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受李建成之命,给庆州军区私自押送大量的盔甲。

这两个之所以要向李渊汇报这件事,是因为他们感觉李建成造反的意图已快图穷匕现了,所以越想越害怕,就在押送盔甲的途中,选择了向李渊告密。

杨文干以前是太子建成的警卫员,而杨文干现在坐镇的庆州军区,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关键是,李渊现在避暑的仁智宫,在长安城以北300里;而这个庆州军区,又在仁智宫西北200里。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李建成突然在长安城发难,一举控制了长安城;庆州军区主管杨文干在庆州发难,一举控制了相关地区;李渊在仁智宫就毫无安全感了。

最可怕的还在于,据说,李建成还让皇帝身边的齐王李元吉,也配合他们的行动。

这样一来,李渊就更无安全感了。太子突然发难控制长安城,太子的亲信杨文干在庆州造反,已把仁智宫的李渊夹在中间了;如果仁智宫的李元吉再突然发难,李渊这就是要玩完的节奏啊!

这个消息可靠吗?

基本事实,应该是非常可靠的,我是说杨文干向长安城输送了大批死士;李建成也曾让人给庆州杨文干押送了大批盔甲。

但是细节,显然就云遮雾罩了。因为以李建成此时的掌控能力,似乎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说他会这样轻举妄动,李渊多少是有些不敢相信的。

总的来说,帝国是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几千万人口、十几个、几十个军区构成的庞大系统;如果你认为自己控制了皇帝、或是控制了帝国都城,就可以控制整个帝国,那你实在是把军国大事当童话去看了。

因为出其不意的用武力控制皇帝很容易,甚至出其不意的控制帝国都城也很容易。但是你想控制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几千万、几十个分散各的军区,那可实在太难了。

历史上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哥,一个想不开,直接就用武力控制了皇帝,也控制了帝国都城。结果呢?十八路诸侯很快从各个方面赶了过来,于是这位大哥折腾了半天,终于全家死光光了!

这个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因为它的主角叫董卓!

历史上有两个禁军将领,也是一个想不开,直接就用武力控制了皇帝,控制了中央政府,也控制了帝国都城。结果呢?无非是给其它大哥作盘菜罢了,因为周边的大哥很快组织起勤王大军逼近帝国都城。最后,这两个禁军将领,只能率众跑路了。

皇帝对一个勤王的大哥说,你一定替我杀了这两个乱臣贼子;这个勤王的大哥就说了,我一定会把这两个王八旦活捉回来了。换而言之,杀了他们,实在便宜死他们了。我把他们活捉回来,你想怎么收拾他们,就怎么收拾他们。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的主角,相信大家也一定听说过,因为他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世忠!

当然了,韩世忠是勤王的大哥;绝不是造反的大哥。而那个皇帝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宗赵构。

按理说,赵构一心卖国、畏敌如虎,有人打着主战的旗号、北复中原的旗号,一举控制了赵构、控制了中央政府、控制了当时的帝国都城,怎么看也是改天换日的节奏啊。但是很不幸,人们就是都打着忠君的旗号过来勤王。

类似的例子很多。

甚至而言,有一个皇帝不满被权臣控制,于是找了机会,直接就把权臣砍翻在地。当然了,很快也控制了控制了帝国都城。

结果呢,权臣的小弟率众纷纷赶过来,这个皇帝只能死了。

这个故事,虽然比较小众,但是主角也非常著名,因为这就是孝庄帝、与尔朱荣的故事。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时代的合力、历史的合力,突然会怎么走?上帝知道,凡人有时候真心说很难猜透。

遥想当年,陈胜在大泽乡率领九百小弟,就要对大秦帝国宣战,不知道后来历史的人物,肯定无法想象,这将成为中国历史最著名的时刻、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陈胜要势力没势力,要名气没名气,要资源没资源,领着九百乌合之众,直接就让整个天下历史改写了。

许多年以后,有两个士兵喝酒耍钱输了,回到军营越想想憋屈,就出门发表大逆不道的言论,于是对帝国不满的人,开始纷纷行动起来,神功无敌的唐庄宗,当时就只能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了!

虽然说,控制了皇帝,控制了中央政府、控制了帝国都城,距离控制帝国,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问题是,你控制了皇帝,控制了中央政府,控制了帝国都城,紧接着就是天下响应,你就取得胜利了呀!

任何一个用武力发动政变的大哥,都是这样想问题的。

总而言之,我一举控制了皇帝,控制了帝国都城。然后再派人安抚天下、拉拢各色人等,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天下就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问题是,后来的发展变化会是什么样子?真心说,上帝知道,凡人不知道。这就好像,硬币落在地桌面上,最后哪面朝上,多少有点赌的成份!

彩票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愿意玩,谁敢说你用两块钱,换不来五百万呢?

虽然说这概率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问题是万一梦想成真呢?

皇帝高高在上,之所以永远会感觉到危机伺服,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总的来说,不管皇帝设计的权力格局,看起来多精妙、看起来多牢不可破,也会有很多人会提着全家人的脑袋去撞击它,关键死了一拨,还会有另一拨人继续顶上。

因为,这就好像买彩票一样,人们通常只看到那个用两块钱赢得五百万的人;却很少看到常年白扔两块钱的人。

更主要的是,你不买彩票,最多也就是没了两块换五百万的希望。而你不造反呢,却依然有可能会死全家啊!

最经典的就是,李建成一直没有造反,最后还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带着五个儿子,一块领盒饭上路了!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你说在武德七年时,李建成会怎么做呢?赌一把输了,最多也不过如此吧!

因为类似的原因,听到坐镇帝国都城、主持中央政府日常工作的太子建成要造反,李渊实在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虽然说,李建成并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但是造反这种事,本身就是赌博啊。

遥想当年,宋文帝的太子并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问题是,太子并不这样认为,所以一通火并下来,宋文帝脑袋就被太子砍掉了。虽然说,太子很快被他弟弟正法了。但是,宋文帝却再也活不过来了。

许多年以后,唐玄宗也认为太子并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问题是太子就是率军突然杀进了皇宫。因为没有正式火并,太子就被活捉了,所以支持太子的人都说,这是一个悬刀误入白虎节堂的升级版,问题是,唐玄宗根本不信这套说词,于是唐玄宗直接就把太子和他的两个同母弟弟都砍了脑袋。

唐中宗也认为太子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问题是,太子就是率军杀到了唐中宗眼跟前。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候,禁军继续站在唐中宗一边,估计唐中宗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唐高李渊的结局;如果命不好一点,稀里糊涂缴了粮本,也是很平常的事啊!

甚至而言,玄武门之变前,李渊也认为李世民不具备造反的能力、实力,但是李世民握住机会,一举在玄武门击杀太子、齐王,更让小弟全副武装的冲到李渊面前,李渊遂一招不慎,落了个满盘皆输。

李渊处于那种高胜不寒的位置上,突然听到太子建成马上就要造反的消息,虽然说有点将信将疑,却也依然马上行动了起来。

李渊为何下令迁都?实为打破李世民的死局

历史上曾有一个民族很有意思,打得赢就继续打,变本加厉地来搞你,打不赢就赶紧求和,然后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一旦吃了败仗又赶紧求和,如此反复不断。

这个民族就是突厥族。

不习惯这种画风的人一定很奇怪:竟然还有这种操作?好意思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人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这是能伸能屈的大丈夫,你不屑这样,只能说明你傻。

隋朝就吃过这种画风的苦头,隋朝灭亡后,接下来是唐朝。

当时的突厥人头头是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最后一任可汗。

据《新唐书》,颉利可汗名叫咄苾,是民可汗第三子,处罗可汗的弟弟。

武德三年,处罗可汗挂了,本该其子奥射设继位,但处罗可汗之妻义成公主(隋朝的和亲公主)认为奥射设又丑又弱,而时为军事统帅的咄苾还行,就让奥射设哪里凉快哪里呆着,立咄苾为可汗,号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继位时,虽然唐王朝建立三年了,但远未统一,到处都是割据势力,而且包括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群雄,都臣服于突厥,可见其势力之大。

阻止唐王朝统一,便成了颉利可汗令唐高祖李渊最头痛的事情,凭借兵强马壮,年年侵扰唐朝,同时对唐朝大肆敲诈勒索,“求请无厌”,天下初定的李渊除了有啥给啥,别无选择,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满足其贪婪之心。

颉利可汗阻止唐王朝统一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效法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你若统一了,还有我的戏吗?

据《旧唐书》,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就给了唐朝一个下马威,亲率一万多人,与归附突厥的马邑人苑君璋的六千多人,联合攻打雁门,虽然被定襄王李大恩击退,但颉利可汗却耍起了无赖,把唐朝使者汉阳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等人抓了,李渊以牙还牙,也扣留了突厥不少使者。

颉利可汗见占不到便宜,便转而入侵代州,虽然打败了行军总管王孝基,并穿越了延州要塞,但此次“试探”,也使他领教了唐军的厉害。

掂量了一下敌我双方的斤两后,颉利可汗害怕唐军反击吃亏,主动把抓走的人送还唐朝,请求和解,还献鱼胶为礼。

鱼胶这玩意儿可是“八珍”之一,与燕窝、鱼翅齐名,他把这玩意儿献给李渊,可不是给他做菜吃的,而是两国和解后,用来粘牢两国关系的,尽管他知道这玩意儿不是胶水,更不是502。

那时候的李渊,还不知道突厥人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求和这个德行,真以为调皮的孩子学乖了,不但“来而不往非礼”地放还了对方的人,还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颉利可汗的“迷途知返”高祖嘉之,放其使者特勒热寒、阿史德等还蕃,赐以金帛。

上次击退过突厥人的定襄王李大恩,却建议李渊趁突厥发生饥荒之机夺取马邑,李渊说好吧,这倒是个机会,那么你就和殿中少监独孤晟一起,先弄死苑君璋那个认贼作父的龟儿子。

没想到独孤晟误期,未能及时赶来会合,李大恩不敢独自进兵,把部队驻扎在新城,结果被颉利可汗与刘黑闼包围,李大恩战死,还损失了数千士兵。

在新城占了便宜后,颉利可汗等人乘胜攻打忻州,却被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击败。

颉利可汗又玩老套路,此地不欢迎爷,自有地方欢迎,亲率十五万人马,转而进入雁门,攻打并州、汾州、潞州,抢了五千多人后,又去劫掠原州、灵州等地。

没想到这一次捅了马蜂窝,把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惊动”了,他们分别兵出豳州道和蒲州道迎击,其后部又被右武卫将军李子和掩杀,害怕碰到李世民的颉利可汗,在汾东被干掉五百多人、损失两千匹马,在汾州损失了五千人马,在弘州损失几千头马匹、骆驼后,听说李世民要来,慌忙溜之大吉。

老实了不到一年,武德六年,颉利可汗就与刘黑闼、苑君璋等人一起,再次侵扰唐朝定、匡、原、朔等州。

虽未造成大麻烦,但边境总是被骚扰,李渊烦得要死,做什么都静不下心来,更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迫使他不得不“舍”出两个最能干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屯守北部边陲。

这两位的厉害,颉利可汗心中,那是相当有数的,虽然没有迹象显示他们有反攻突厥的打算,但为了避免这个可能,他又向唐朝请和,并把刚夺走的马邑还给了唐朝。

正当李渊以为可以松口气时,没想到第二年这家伙又来了,先是亲自带兵攻打原、朔二州,又与苑君璋沆瀣一气,合攻陇州以及阴般城,并州也遭攻击。

一时间,原州朔州忻州并州等地,到处出现突厥兵和苑君璋的军队,上述各州惨遭掳掠、骚扰,日夜不得安宁。

当年八月,甚至发展到突厥人举国入寇,而且颉利可汗亲自打头阵,从原州一路南下。

此次危机,虽然被李世民利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颉利可汗任命的小可汗)的矛盾化解,但年年遭突厥人侵扰,朝廷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付,把李渊搞得都快崩溃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开这个祸害就好啦!

还真有人想到了这样的办法,至于是谁,《新唐书》未透露其大名,只是记载了这件事。

武德七年,刚刚平定天下的大唐再次遭到突厥入侵,这次不仅来头势猛,还有位于西域的吐谷浑参与,一时间大唐北方及陇右诸州县频频告急;这时有人向李渊进言,突厥之所以入侵皆因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之故,“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

李渊觉得有理,就下令宇文士及南下考察新都,并且强令“太宗将三十余骑行刬”;关于迁都是否可行,除了李元吉等少数人支持外,像萧瑀等重臣都知道不可以,只不过鉴于李渊态度坚定不敢直谏。

李世民行刬归来后继续力陈不可迁都之由,李渊才逐步打消这个荒谬念头。那么问题来了,一直高屋建瓴的李渊为何害关键时候犯这样的糊涂,当年薛举父子卧于陇右之榻李渊都未曾怕过,为何今日偏偏怕南下劫掠的突厥人呢?

李渊迁都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唐内部,归根结底还是家事;武德四年后,李世民与太子之争已日趋白热化,不久前“杨文干事件”让李渊认识到李世民的能力有多大,幸亏醒悟及时,不然差点废了李建成。

“杨文干事件”草草了解后,为了缓和兄弟感情,李渊就不断撮合兄弟俩,结果又发生了“胡马事件”,李建成与齐王反咬一口,诬陷李世民“有天命”,天命之说历来都是帝王最反感的,再加上李世民最近频繁的小动作,令李渊非常失望,并于裴寂面前发牢骚:“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李渊深知李世民在军中的影响,自己曾经动过易储君的念想,可李建成做得一直不错,又是长子,怎能无缘无故就废掉呢!因此只有委屈李世民了,可谁曾想李世民一次次的“咄咄逼人”让李渊实在头痛,因此当面呵斥“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

李渊本来就想借这几件事好好敲打李世民,希望他本分一点,做个太平王爷;然而此时突厥入侵让李渊不得不暂时放下对李世民的怒意,强颜欢笑让李世民出战。

太子与齐王大失所望,把突厥祖祖辈辈问候了一遍,每当关键时刻李世民就借突战事过一劫,他们向李渊进谏“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李渊细细一想也有道理,尤其是当年派刘文静与突厥结盟之事,都是由李世民全权负责的,再加上李世民与突利关系暧昧,这不得不让李渊心存疑虑。

不管这个假设是否为真,李渊相信只要突厥为祸一天,大唐就不能少了李世民,摆脱不了这层束缚,李渊就无法将大唐安全交于太子;为了彻底打破死局,李渊不得不出此下策,同意迁都。

如果真迁都成功,突厥将不再直接威胁京城,到时派一两员大将镇守北方,使突厥不敢深入内陆,其威胁便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样李世民便彻底失去这个“外援”,死局也就破了,到时可以把李世民封个边垂小王,使其永镇一隅,便可保全这对冤家兄弟。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能否领悟李渊这层用意呢?李渊相信李世民有这样的政治觉悟,李世民之所以频频向太子出招,正是基于军事上的优势,当有一天李世民发现,大唐连长安都舍得时,也许就不会再如此放纵了。

那人对李渊说,突厥人不停地来搞事,是因为这旮沓有府库和美女,我们如果离开长安(把府库和美女带走),他们就会死心啦。

离开长安,这不是迁都吗?这么大的事,李渊竟然不与大臣们商量,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可以有,而且真的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过终南山到樊、邓一带去考察、选址。

对于李渊的决定,众大臣也都赞成,看来他们也被突厥人搞得头大,离这个祸害越远越好,只有李世民坚决反对:“有边患是正常的,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边患?可是你们听说过有边患就迁都的朝代吗?反正我没听说过。如能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把颉利可汗那小子生擒活捉!”

这个老二的本事,李渊心中也是相当有数的,他相信他能做到,便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并将当初因崇尚文治而撤销的十二军,重新置军操练,专门用来对付突厥人。

再说了,遇到困难就逃避,那也是很丢脸的事情啊,今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

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四年,又经过无数次拉锯似的PK,不作不死的颉利可汗,终于玩过了头,当实力已不如从前的他又想玩儿求和的老把戏时,被讨贼总指挥李靖趁机袭击,颉利可汗单身一人逃走,途中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抓了活口,东突厥也宣告灭亡。

颉利可汗被押送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对他可谓仁慈之至,不但赐以田宅,还授了他一个右卫大将军的官职,养了他和其家属整整四年,直到贞观八年,颉利可汗才死于长安。当然这是后话……

全家愚蠢的基因都被他给占了,历史上的李元吉,扯淡至极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对李元吉这个名字,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此人也是李渊的儿子,是李世民的亲弟弟,与李世民同父同母。在玄武门事变当中,李元吉和大哥李建成一起,被李世民杀掉,成了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踏脚石。

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很多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曾写过文章,为李建成翻案,证明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并非真的昏庸荒淫,反倒是十分的英明神武。但对于李元吉,好像从来都没有人给他翻过案。仿佛演义小说里那个白痴一样的,一点都没有错误一样。

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答案很简单!因为正史上的李元吉,确实是一个近乎不学无术的白痴。和他的两个哥哥相比,确实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1.不学无术的李元吉

李元吉本名李劼,小名三胡,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

关于李元吉在李家的一些关系,我们有必要先说明一下。

李元吉出生于公元603年,比李世民小四岁,比李建成小十四岁。

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元吉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元霸,赫赫有名的隋末第一好汉。但是在正史当中,李元霸其实叫李玄霸,而且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元吉才是老四。

而且,李玄霸和李世民的生年比较接近,甚至有专家推断,说李世民和李玄霸极有可能是双胞胎。只可惜的是,李玄霸早夭,大业十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年仅十六岁。

而李元吉的生母窦氏,是李渊的原配正室夫人。窦氏和李渊一共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再加上一个女儿平阳公主。

介绍了李元吉家里的大致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看看,早年李元吉都做过哪些可乐的事情了。

据《新唐书*李元吉传》记载:"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

据史书记载,李元吉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生母窦氏,竟然因为厌恶他的长相,而不愿抚养他,直接把他给扔了!

很多史学家考证了一圈,都没有找到窦皇后生李元吉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迫使她不得不丢弃掉这个刚刚生下的儿子。所以,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情,我们这些后人也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史书上确实是这样记载的。

如果真的没有任何隐情,真的是窦皇后觉得李元吉长得太难看,就想把他给扔了,那这个事情就太可乐了。

一个孩子,到底得丑成什么样子,才能让母亲刚刚生下他以后,就想把他给扔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这时候李元吉真的直接死掉了,恐怕还能少很多麻烦。但幸运的是,李元吉运气不错。当时李家有个侍女叫陈善意,偷偷把李元吉给抱了回来,偷偷抚养他。等到李渊回来之后,陈善意将这件事告诉了李渊,才让李元吉免得一死。

但是,这个名叫陈善意的侍女兼乳母,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好的结果。据史书记载,后来李元吉稍稍长大一些以后,残忍好兵,荒淫无度,陈善意好心去劝阻当时还是孩子的李元吉,却被李元吉直接下令给杀了!

做人做到这一步,也真是够了。

李渊几个嫡子,都算是比较优秀的。不管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亦或是早夭的李玄霸,在史书上名声都不错。唯有李元吉,似乎李家的聪明伶俐,都被他爹和他几个哥哥占尽了。到了他这里,就只剩下了白痴。

不过,对于李元吉这个人的性格成长,历史学家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李元吉出生于公元603年,而隋文帝去世于公元604年。隋文帝死后,随着杨广的登基,李渊虽然身为杨广的表哥,但却一直受到杨广的猜忌。所以从李元吉稍稍大一些之后,李渊就开始筹划反隋的大业,估计也没空搭理这个小儿子了。再加上李元吉的生母窦氏,去世于公元613年,也就是李元吉十岁这一年。在这之后,李元吉等于是爹娘都不管的情况,养成一个无法无天的糟糕性子,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2.李家最大的拖后腿

公元616年,李渊升任为太原留守,前往太原任职。在去太原的时候,李渊只带了次子李世民前去赴任。其他家眷,基本上都留在了河东郡,以他的长子李建成为主。

后世史家推测,当时李渊之所以将李建成留在了河东郡,其实是父子二人分头行动的把戏。李渊这边前往太原赴任,而李建成这边,则继续留在河东郡招募各路英雄豪杰。

这一年,李元吉13岁。

一年之后,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

而李渊起兵之前,李渊曾密令李建成和李元吉,带领家眷前往太原,以免在河东郡遭遇不幸。但就在这次撤退过程中,李元吉又搞出了一个很恶心的事情。

当时李渊除了三个还活着的嫡子之外,还有一名庶子,名叫李智云,和李元吉同岁。当时李智云也和李建成他们一起居住在河东郡,但是就在撤退的时候,李元吉竟然直接把李智云给直接丢下了!

在史书当中,这件事是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干的。但是很多历史学家考证之后,却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因为当时李建成虽然在河东郡,但是却极有可能并不在家,而是在各地招揽下属。等到李家撤退的时候,应该是以李元吉这个唯一的嫡子为主的。结果李元吉竟然直接丢下了李智云,独自带着家人上路了。

等到李建成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再回去接李智云了。只能自我安慰,认为李智云年纪小,目标也比较小,不会出什么大事。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李建成显然是错了。就在李渊起兵之后不久,李智云就被当地的隋朝官吏抓住,然后送往长安被杀,年仅14岁。

如果说,在李智云这件事上面,李元吉做的还比较隐晦,让人很难抓住他的把柄的话。那么接下来,李元吉所做的事情,就更加离谱了。

李渊起兵之后,率领主力大军,一路奔袭长安,最终一战成功。拿下了长安之后,李渊就已经等于掌握了半个关中,可以说是奠定了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

当时的李元吉,年纪还比较小,也不可能上阵厮杀。所以,李渊就给了他另外一个职务:太原郡守,让李元吉留下来看家。

当时的李元吉,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按照李家的传统,已经可以出来做事了。要知道,李世民十五岁的时候,已经被李渊扔到军队里,去和突厥人玩命了。再加上当时太原作为李渊的老巢,经营了很久,基础非常牢靠。当时李渊虽然让李元吉留守太原,但同时也没指望他能独自承担所有的防守任务,还给他留下了宇文歆、刘德威等不少猛人。所以,当时的太原虽然名义上是由李元吉防守,实际上却是由这些老将在驻守的。

但李渊万万都没想到,就算这样的布置,依然让他这个三儿子给彻底毁了。

在当上太原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后,老爹和两个哥哥都远在长安,李元吉就更没人管了。当时太原北面的刘武周虎视眈眈,想要趁着李渊南下,带兵打下李家的太原老巢。当然,这并不容易。按照李渊的布置,只要李元吉老老实实听从下属的安排,固守城池,坚守一段时间还是很轻松的。到时候,李渊自然会派大军前来救援,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然而,李元吉接下来的一顿骚操作,却让大家见识到,蠢是真的没有下限的。

面对刘武周的来袭,李元吉非但没有领兵抵抗,反倒是沉迷于打猎这项娱乐活动。纵容手下肆意抢夺老百姓的财物,甚至让手下直接拿箭去射路人取乐,搞得民怨沸腾。

等到刘武周兵发太原的时候,李元吉原本依仗城池坚守即可。偏偏他又让一个叫张达的部下,仅率一百人前去试探刘武周。后来这位张达在知道必死无疑的情况下,直接就投降了刘武周,成了刘武周的向导。

面对张达的投降,李元吉无比恐慌。一方面忽悠手下刘德威率军抵抗,另一方面,自己则是带着家眷,连夜逃回了太原!

就这样,刘武周轻而易举,就拿下了的李渊起兵的老巢。

刘武周攻占太原这件事,也对当时的唐朝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好在当时李渊已经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又解决了西面的薛举和李轨,大致掌握了关中,这才没有因为太原陷落而彻底失败。要不然的话,单凭太原沦陷这一件事,说不定就足以让李家彻底消失了!

对于这样的李元吉,李渊自然也是勃然大怒。但对于这个小儿子,李渊也不好太过严厉的处罚。再加上后来以李纲为首的一众大臣,又公开给李元吉求情,李渊也就只能赦免了他,继而任命李元吉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

3.李元吉的功劳

李元吉闯下了大祸,李渊虽然恼怒,但到底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得想办法给他擦屁股。在太原陷落之后,李渊派出自己最能打的二儿子李世民,前去征讨刘武周。

不得不说,同样的爹娘,也能生出完全不一样的儿子来。李元吉虽然啥都不是,但他哥李世民确实是很能打。在经过一番战斗之后,终于击败了刘武周,夺回了太原。

击败了刘武周,稳定了后方之后,接下来的李家,开始将触角伸出关中,打算对付洛阳的王世充了。

为了解决王世充,李渊依然派李世民统兵,同时又让小儿子李元吉一起跟着。当时的李渊,大概是觉得有必要让自己的小儿子,和自己的二儿子一起去战场上走一走,去和自己的二儿子学习一下领兵打仗的本事。

在李世民的照拂下,李元吉总算没有惹出什么大祸。李世民一通猛攻之后,将王世充的大部分地盘全都蚕食掉,将其围困于洛阳城内。就在李世民刚刚完成了对王世充的合围之后,旁边的窦建德忽然率大军前来摘果子,打算趁着王世充和李世民双方都人困马乏,一举将双方都收拾掉。

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果断让李元吉继续留守,继续率军围困洛阳,并且让名将屈突通辅佐李元吉。他自己则是带着麾下最精锐的数千玄甲军,前往虎牢关阻击窦建德。

再之后,虎牢关大战爆发。这场大战,堪称李世民一生当中的封神之战。最终,李世民以仅仅数千人的兵力,打垮了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

而在李世民打这场虎牢关大战期间,负责继续围困洛阳的李元吉,又在做什么呢?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在这段时间内,李元吉能够考证到的战斗,就只有两场。一场是王世充主动出击,被李元吉设伏给打了回去,杀了几百人。但这场战斗,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屈突通占主要原因,李元吉就是一个看热闹的。

而另一场战斗,则是唐军被王世充打败了,连行军总管卢君谔都被杀了。

显然,李元吉的本事,实在是很不怎么样。

当然,对于李元吉这样一个从小就没有爹娘教育的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的。至少,在李世民打那场虎牢关大战期间,李元吉没有搞得王世充破开包围圈,反方向夹击虎牢关,已经算是做得很好了。这一战之后,李世民和李元吉返回了长安,两人都有很高的加赏。

这一年,李元吉18岁。

十八岁之后的李元吉,总算是有了点李家人的样子。在解决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后来窦建德的旧部刘黑再次起兵作乱,李世民再次被派去对战刘黑闼的时候,李元吉也跟随左右,后来打垮了刘黑之后,又捎带手收拾了徐元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元吉发挥的作用基本趋近于零,最多也就是没给他二哥拖后腿而已。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李世民本人。

再后来,刘黑从突厥返回,二次作乱的时候,李渊又派太子李建成前去征讨。在这个过程中,李元吉也在其身边,算是有了一些功劳。

4.距离皇位最近的一天

击溃了刘黑闼之后,李家统一天下之势,基本上已经无可阻挡。在此之后,就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的小型割据势力了。等到两年之后,又收拾了江南反叛的辅公祏以后,李家就彻底统一天下了。

不过,随着外部矛盾的渐渐消除,李家内部的矛盾,开始越来越凸显出来。

这种矛盾,体现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对太子之位的争夺上。

关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这件事,我们可以再写出一篇十万字的论文来,这里就不加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我们只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李元吉到底在干甚。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的时候,李元吉的站位一直十分清楚,那就是坚定的支持李建成。

至于为什么李元吉会做出这种选择,史学家们就有很多说法了。在这其中,最广为大家接受的,应该就是联合一说了。在这种说法当中,当时的李元吉虽然刚刚年满二十,但对太子的位置,也是有些想法的。不过,在当时李渊的三个嫡子当中,李世民的功劳和声望是最大的,李建成次之,李元吉最差。在这种局面下,老二联合老三去对付老大,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里说的老大老二,不是李家的那个年龄排序,而是军功排序。

经过几年的斗争之后,加上老爹一直在拉偏架,李建成和李元吉这边,终于成功占据了上风,压制了李世民。不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大概打死都没想到,李世民会那么狠,直接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事变爆发。

对于玄武门事变,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当时李世民指控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和李渊的女人有染。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入宫面见李渊。但是,在进宫途中,路过玄武门的时候,却被李世民派人埋伏给干掉了。

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李世民其实也比较发怵,毕竟是杀自己的亲兄弟。所以当时,李世民先是一箭射杀了李建成,然后就直接吓得拿不起刀来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李元吉杀了过来,差一点就直接干掉了李世民。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李元吉距离皇位最近的时候了。如果李元吉干掉了李世民,那他就成了李渊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嫡子,自然就能顺顺当当的即位做皇帝了。

然而在他只差一步就能登上皇位的时候,有个黑脸大汉站了出来,粉碎了他的梦想。

这个男人,名叫尉迟恭。

据史书记载,当时李元吉已经将李世民追的从马上掉了下来,已经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了。偏偏这个时候,尉迟恭赶到了。李元吉自知不是尉迟恭的对手,连忙开始逃命,想要逃到李渊那边去寻求庇护。但是就在他刚刚逃出去不远之后,就被赶来的尉迟恭一箭射死了。

李元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尾声

李元吉死后,李世民迫使李渊禅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同时,李世民将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都一并杀了。

非但如此,出于种种原因,李世民还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给霸占了。再后来,李世民将自己和杨氏所生的儿子,过继到了已经被他杀掉的李元吉名下,算是给李元吉留了个后。

对于李家的这事,后世史家对此一直是有些不屑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果由李元吉登基的话,那唐朝后来估计也就是二世而亡的下场了。

李建成派一刺客刺杀李世民,李世民说了几句话,刺客羞愧自刎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陪同高祖前往齐王府,李元吉安排自己的府将宇文宝提前潜伏在自己的卧室,准备等李世民进来的时候当场杀死他,李建成担心不能成功就制止了,李元吉气愤地说:“为大哥计,于我何干”。

话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争暗斗到了白热化阶段,李元吉就跟李建成商量,李世民每天在秦王府后花园烧香,也不知道在干啥,估计是诅咒咱俩早死。明天李世民过生日,咱俩以祝寿为名,你从家将中找个高手,暗藏利刃,抽空把他杀了。到时候大唐皇位非您莫属。李建成大喜,三弟说的对。如果能把李世民杀了,我当上皇帝,我死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我家将中有个名叫宇文宝的,可以重用。当夜,雾烟迷古道,星月满瑶空。

第二天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和宇文宝来给李世民祝寿,李世民一看来者不善,于是婉拒道,今日正值母难之日,不忍宴饮欢乐。李世民和母亲的感情特别好,一生中很少过生日,因为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生日这天不应该快乐,而应该悲伤。但是李建成说,来都来了,你还把我们推出去咋地。哥仨分宾主落座,共忆似水流年,袅娜红裙,妙舞清歌。看看天色已晚,李建成和李元吉打道回府,宇文宝趁机藏在了秦王府后花园的假山中。

夜深人静,李世民来到后花园,焚香祈祷,希望上天保佑李渊龙体安康,保佑大唐江山永固,张尹二妃同善念,侍皇同享百年春。保兄建成常安乐,齐王元吉少灾迍。年丰国泰民生乐,万里江山让二人。宇文宝一听,原来李世民是个仁义之人,不仅没有加害李建成李元吉的心,反而以德报怨,希望尹德妃和张婕妤长命百岁,希望李建成和李元吉多福多寿,平安喜乐。一番话把宇文宝的凶恶念头化作良善心肠。宇文宝心想,秦王这等仁义,我怎么忍心下手。我如果杀了他,还算人吗?

宇文宝于是手提钢剑从假山中跳了出来,李世民一看大惊,你是谁,你想干啥。宇文宝说,殿下不要怕。我是太子府的宇文宝,奉命前来杀你的。我刚才听了你对上天的祷告,一下把我感动了。我下不了手,但是如果无功而返,又交代不了太子。你说我该咋整?李世民说,你虽然是个杀手,但是不一定非要强求像专诸一样成功。你可以学习豫让聂政,自刎了局啊。我南征北战打下大唐江山,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杨隋的涂炭之苦。今朝我死犹余事,万里江山不太平!

宇文宝一听,说的对啊,我咋忘了这一茬呢。宝剑不仅能杀人,还能自杀啊。于是自刎而死。李世民一看他死了,连忙把驸马柴绍叫来,挖个坑把宇文宝埋了,并且叮嘱,此事千万不可声张。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看宇文宝音讯全无,还以为他不敢下手,跑哪里去了呢,于是也把此事按下,就当啥都没有发生过。

又有一次,李世民到李建成的太子东宫赴宴,李元吉又暗中在酒菜里下毒,李世民回家后“吐血数升、体弱无力”,差点因此丢掉性命。李元吉还秘密向高祖进言请求除掉功高震主的李世民,高祖因为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没有应允。高祖好色,日夜御幸妃嫔,李建成与李元吉乃暗结后宫,献以金银财宝,教他们在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至使高祖与秦王关系逐渐疏远。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想尽各种办法要绊倒杀死李世民,无奈李世民在朝中根据深厚,有大批勋旧武将的支持,因此始终不能打破僵局,李世民的地位依然非常牢固,直到最后两派公开决裂,李世民最终接受秦王党的建议,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手刃太子和齐王。

玄武之变过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从而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除掉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此基础上,秦王李世民被唐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对于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之间的较量,无疑是李渊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那么,问题来了,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在哪,为何不阻止李世民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玄武门之变爆发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对此,秦王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护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唐高祖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对此,很多人要问来了,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为什么在船上,而不是宫殿之中呢?而这,无疑要从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开始说起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一天,秦王李世民秘密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宫有问题。对此,唐高祖李渊即便偏向于太子李建成,还是表示要在明天亲自审问这件事情。所以,到了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需要入宫,并经过玄武门。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唐高祖李渊理应在宫中等待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入宫,以此明察秋毫。但是,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新唐书》,都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海池上划船。更为关键的是,唐高祖李渊身边没有护卫,是秦王李世民让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来护卫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可能不给自己安排禁军护卫的。

对此,笔者有一个猜测,也即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的护卫被清除掉了,这导致原本在宫殿中的李渊,被挟持到了船上。至于隋唐之际的猛将尉迟恭,更是肩负了挟持李渊的重任。在此基础上,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自然无法阻止李世民了。换而言之,当时李渊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玄武门之变可谓惊心动魄有惊有险。根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描述政变经过:“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挂,坠不能起。元吉趋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李世民射杀李元吉的过程中两人双双坠马,凶狠彪悍的李元吉乘李世民坠地不能起,竟趋步向前拿起弓玄要扼杀李世民,如果没有尉迟敬德及时赶来救驾后果不堪设想。

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后,随即遭到了东宫和齐王府将士的反击。彼时,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在这个危急时刻,又是尉迟恭站了出来,他拿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这才让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失去战意,并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猛攻玄武门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并没有出现,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所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很可能此时秦王府的力量此时已经一分为二,也即一部分留下抵挡东宫和齐王府的进攻,另一部分则用来挟持唐高祖李渊了。

最后,基于此,因为力量被一分为二,所以秦王府的将士一时间无法抵挡东宫和齐王府的进攻,如果不是尉迟恭的及时出现,恐怕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要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来说,在玄武门之变中,仅仅是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能说是大获全胜,还需要控制住李渊,避免后者干涉,这才意味着李世民可以大获全胜。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请求唐高祖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唐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而这,促使李世民可以掌控唐朝都城长安一带的兵马,避免再出现什么变数了。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玄武门之变才过去几天,唐高祖李渊就册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这进一步说明李渊已经无法掌控唐朝朝廷了,尤其是失去了对唐朝都城长安禁军的掌握,只能主动退让,并于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将皇帝之位传给了李世民。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李渊:被架上皇位的悲催的帝王和悲情的父亲。

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吧,战争中死了很多人,是李世民兄弟之间争权夺利引起的内战。这场内战让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让李渊失去了两个儿子,才夺得太子之位,后来继承了李渊的皇位。兄弟相残,是做父母的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造就了这场悲剧呢?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

封了李世民天策将军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三号人物,又因为李世民身兼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尚书府的尚书令,所以常常对朝廷下属发号施令,这给了李世民的巨大权力。而朝臣能够接到的命令就有皇帝旨意、东宫旨意以及天策将军府旨意,因为都是上司,所以常常以命令先后来执行。而李世民能够积极鼓动李渊起兵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掌握巨大的权力后,李世民夺嗣的野心难免会产生。

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这里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描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关东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与之类似的关东群豪甚多。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怕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就连玄武门之变的李靖、李绩两大军中巨头,竟然对“亲王谋皇位害太子”这种大逆不道行径,持所谓“中立”态度,其真实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对他们来说,李世民同样比关陇本位的李渊更能代表其利益。

这才是李渊早已经下场与李世民为政敌,却迟迟不能武力解决他的根本原因,此时两人父子亲情早已淡漠无比了。一切不过是利益与局势所致。

杀李世民个人,对李渊或许不算很难,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烂摊子绝非异事,所谓的皇帝诏命,天策府谁也不会当回事。如果只会杀人却没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样,并不叫果决、只能叫鲁莽无谋。

因此历史上李渊才会扶植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软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属,力图政治解决之。

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借题发挥,忽悠了李渊上当,甚至更阴谋论点,就是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和杨文干身边的人搞出这场乱事。

至于「李渊许诺李世民平乱后当太子」云云,要信李世民的胡扯,干脆就连他是被逼无奈才“周公诛管蔡”一起信得了。

二、李渊和李世民:是父子,更是皇权路上定要分胜负的政敌。

最迟至武德六年,由太子李建成而非李世民出征刘黑闼起,李渊便开始着手遏制李世民集团权势,加入了李建成一方;那以后的数年,李渊与李世民与其说是君臣父子,不如说是定要分出输赢的政敌;

之所以不似皇帝对通常政敌那样雷霆霹雳,而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其争位行动;这也并非因为李渊的心慈手软或是父子情深,天家无父子,政治家怎会将亲情看得多重?

而是因为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之大,竟可以与东宫太子并行行文号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

这一切并非是李渊对次子无节制溺爱所制,也不单是为酬其战功,而是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借机招降纳叛、不断培植自身势力,早已经到了势大难制的地位。

李世民的势力根基、支撑他和李渊对抗的根本,就在于收拢了这些非关陇势力的精英人才。他们迫切需要在新帝国政治舞台从关陇集团虎口夺食,是以选中了李世民这个代言人。

李世民的能力足以让关东群豪们折服,他们更坚信追随李世民前景远大,因此天策府一时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若想强行用武力解决掉天策府实力,便意味着大唐朝廷的空前动荡,若不能成功斩首,而让李世民及其党羽逃出长安成外,唐朝江山分崩离析,再打一场大规模内战,而各方群雄趁势而起,亦非危言耸听。

从开国君主与李唐皇族族长的双重立场,从李渊的角度设身处地,确实很难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这等于要一次性大清洗大半个唐朝开国功臣集团,这是连后世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做得到的。看看老朱对明初功臣集团是怎么分化瓦解、依次打击,循序渐进历时数十年,才大算功告成。

何况当时天下刚平,人心未定,突厥年年寇边,李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关中,迁都襄阳,此时开启内战,其巨大代价李渊承受不起。

到了此时双方都早已是骑虎难下,不解决掉天策府这个畸形怪胎,唐朝政府的政治体制的正规化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对天策府的任何削权行为,都必然遭致李世民集团的剧烈反弹,让朝局更加动荡。

李世民竟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从其短短数日后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可知,天策府势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时隐忍,也不过是其策略与假象罢了。一如他在沙场中对决宋金刚、刘黑闼这些劲敌,所惯用的“避实击虚”兵法。

天策上将或许玩政治玩不过老谋深算的老爹,可是当他将卓越的兵法化用到政争中时,李渊便万不能敌了。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以牺牲李渊的权柄与自由、及其二子十孙,几千将士性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规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内战。让天策府集团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枢,对李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不幸之万幸了。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对决,若当真演绎起来,其精彩程度岂是如清代康熙诸子夺嫡那般的儿戏程度可比的?

三、李世民对相关历史的篡改真相。

李世民篡改玄武门事变相关史料,可为青史定论,却绝不是因为那个他询问起居注被阻止的记载。以当时皇权远比秦汉更高的集中程度,他若是真不想让这个记载传下来,自然就不会传下来,显然这是被当成大唐太宗皇帝的纳谏美德之一而记述的。

断定李世民必定改史,是因为他和李唐官方史官宣布的“玄武门事件真相”,稍一分析就知道纯粹是侮辱后人智商的产品: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萧瑀、陈叔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尉抚之曰:“朕几有投杼之惑。”秦王号泣不能止。建成死年三十八。长子承宗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皆坐诛。诏除建成、元吉属籍。】

李世民在官方版唐史中,诉说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自卫反击,包括所谓“毒酒不死”事件。而对此类记载的看法是,一个字都别信就好。

这至多只能勉强解释,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而完全解释不了一个若还能操控大局掌握禁军与中枢的开国之君、实权皇帝,居然就这么屈服于逆子、选择让位了。

是日政变关键不在玄武门,而在皇宫大内;不在李建成,而在李渊。李世民作乱时,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而是弑父夺位;

(李世民+天策府)VS(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大唐中枢政事堂)

李世民此次成败关键,在于就他以斩首战术挟制了李渊,他老子不是史书和相关影视小说里的窝囊老好人,而是大一统王朝众得天下最速的开国之君。

英雄一世的李渊,临老居然会千古艰难唯一死,让李世民省去了一番说服天下的周折与整合中枢的血腥。堂堂开国皇帝居然能忍下两子十孙惨死、自己被逼宫的奇耻大辱,想来也在李世民及其同党的意料之外。难怪李世民事后竟会喜极而泣,抱着李渊肉麻表演一番。

当然,若解释成李渊出于王朝建立者与家长族长的立场,选择了顾全大局妥协,而不是为帝王尊严去鱼死网破,亦无不可,也可以因此对他略加赞美。

史料篡改的关键,正在于将李世民的对手从李渊变成了李建成李元吉,关键点放在了三兄弟在玄武门的肉搏战,完全抹杀了政变真正关键,在于突袭并挟制李渊与政事堂诸宰相,把李渊为了保命被逼传位写成了完全自主的主动传位。

李世民之所以要抹去自己逼父篡位的记载,正因按专制帝制的标准,他的真实行径肯定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之事,更无以教化子孙万民,所以为后世计,才非改不可。

因此,就算当天在玄武门前,真有李元吉以弓弦勒李世民之事,然后就算他当真撞大运把李世民勒死了,那就怎么样呢?

天策府集团已定,势力已成,如长孙无忌这些人,在突袭控制李渊之后,难道不会以李渊名义,下诏杀了李元吉,然后扶植自己的好外甥李承乾上台么?

按此推演下去,只怕又是一个西魏八柱国平衡下的宇文护幕府式执政了。

至于「李渊因建成、元吉死,心灰意冷,只得传位李世民」的传统观点,同样太失之片面。

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大程度上都是李渊在武德年间用来制衡李世民的棋子,非他们个人品行、意愿所能决定。李渊难道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孙子?这当是起码常识了。就算当真非李世民一系的子孙当真全死绝了又如何?

如果李渊那时还能号令禁军与中枢,肯定是先杀了这个犯上作乱的逆子,然后大可从李世民几个幼小儿子里选一个出来,当新的皇储来培养。

如果觉得逆子的子孙养不熟,李渊又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了,开后宫继续生便是。莫忘他当太上皇后,还继续生了不少儿子,也是囚居深宫的最大乐趣了。

以专制帝王来说,儿孙再重要,难道还及得上自己和自己的权柄重要?以为杀光其他兄弟就能逼老爹让位,传统史书鼓吹的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傻太天真。

四、死斗或者投降,李渊的两难抉择。

事后推演,即使是李渊选择牺牲李建成,而更立李世民为太子,若李渊不肯让位让权,还是同样根本无法令李世民及其追随者满意,李世民是沙场戎马杀出来的厮杀汉,断然不会为一个太子虚名就放弃手中权柄,而甘心等李渊老死接班的。

天策府势大不可制,李世民这个太子一样必然会在短时期逼宫篡位。否则他身后的天策府集团,也就是招降纳叛收罗的那伙关东群豪绝不答应。因为只有李世民成为皇帝,才能兑现他们封妻荫子、公侯万代的欲求。

不论谁处于李渊的位置,都绝不可能对李世民放得下心,相信他会是一个兄友弟恭、孝顺听话的好太子;

而同样不论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也同样绝不可能甘心交出兵权、自削羽翼当个任人宰割的闲王;或是一个如刘据杨勇李建成那样束手束脚、仰君鼻息的太子。在根本利益冲突面前,两人父子之情的分量微不足道。

处于此时李渊的立场,要么拼着半个江山动荡的风险,迅速囚禁并赐死李世民,同时全力扑杀天策府集团,至少只杀李世民一人,可保得他几个年幼儿女性命,更勿论建成、元吉并其子孙。自己亦可得保权位终身。

如秦始皇汉高祖至朱元璋朱棣,一切雄才伟略帝王定做是举。

要么便尽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翦除建成、元吉党羽,将其本人流放远州,与李世民誓约保他们并子孙终寿考,之后尽快让出皇位。等同拉着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尽早放手,来保全他们身家性命,如李旦等中平之主那般;如此亦可保得所有子孙性命,不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惨景。

舍此之外,更无他选。

李渊的问题,就在于他既放不下帝王权柄,又始终首属两端。若他在大唐一统、李世民已无价值时,以皇帝名义,用斩首行动击杀李世民,剿灭天策府,亦不失为枭雄本色,又何至于落得被逼宫退位,还不得不下令将建成、元吉所生的十个孙儿全部杀死的惨景呢?

【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司马光《资治通鉴》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没有调兵杀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去了,难道都伸着脖子旁观夺嫡大戏?

毕竟想要真的逼宫篡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宫中负责拱卫皇帝的精锐禁军,这可不是临时起意就能做到的。那历史上的李世民,究竟是如何摆平他父皇李渊身旁禁军的呢?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最大的困境是军力不足。别看秦王李世民久经战阵,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在国都长安城之内,即使是他本人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少得有限。

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在发动政变时可以调动的兵力,人数少得可怜,只有区区800人而已。相比之下,反倒是太子身份在身的李建成,拥有调动2000长林军亲兵的权力。

这种武力上的差距,也让李建成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弟弟,竟然会在夺嫡之争中突然选择掀桌子!但李世民却真的发现了破局之处,那就是拱卫皇帝李渊的禁军。

按理说,禁军作为天子亲卫,不应该也不需要和皇子接触。但事有例外,在李世民兄弟俩开始夺嫡之争后,李渊曾经试图居中调解。

但可惜的是,是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李渊,却并不善于处理这种骨肉至亲间的矛盾。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他的暧昧态度变得更加剧烈。

虽然在李唐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的确立下了不小的功绩,但李建成也绝对不是电视剧中昏聩无能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在李渊反隋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参与太多的战事,却一直充当内勤总管的角色。因此,李渊对于这个大儿子同样器重。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其实已经下定决心继续维持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为了打压李世民,他不惜让李建成的亲信何常充任禁军中的统帅。可万万没想到,何常正是之后替李世民打开玄武门的内应。

这样一位二五仔进了禁军中那还得了,所以秦王虽然并没有直接接触禁军,却因为李渊的这一次拉偏架的举动,成功与部分禁军联络起来。这些禁军或许并不多,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了导致李建成等人身死的重要因素。

一些正史中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唐朝正好遭遇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前往前线迎敌,两人准备在出行前除掉李世民。

因为兵力上的巨大差别,李世民并没有选择在长安城内,玩正面突击硬碰硬围杀李建成,而是借口向李渊禀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与后宫妃嫔淫乱,逼迫两人入宫辩白,玄武门就是当时入宫时的主要通道。

后面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李建成、李元吉两人进宫并未携带太多随从。在进入玄武门后,两人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就在此时已经埋伏多时的李世民等人出现。李世民先是抬手一箭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紧接着李元吉虽然屡屡躲闪,仍被尉迟恭杀死。

虽然李建成等人已死,但宫中禁军中大部分力量毕竟仍然是由李渊所掌控,因此在发动政变时,李世民除了要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更重要的还是要进宫稳住皇帝李渊。

没错!在政变当天,李世民根本就是在“双线作战”。前头在围杀李建成、李元吉,同时后头早就已经控制住了李渊,弹压住了所有的禁军。

这也能解释《资治通鉴》中记载蹊跷情景,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竟然在和亲信大臣一起游湖!显然,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决战前,抢先一步控制住了李渊和大臣,所谓的“游湖”,也就是被软禁在湖中心没办法掌控局势了。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砍下头颅,而之后的“决定权”,李世民就甩给李渊了。李渊当时面对的局面,最有出息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两个,是父子俩一起玉石俱焚还是选择交出权力?您品,您细品。

到了这种地步,面对杀气腾腾已然无所顾忌的儿子李世民,李渊的选择已经不出意料了吧。

可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既没有真正夺得禁军的控制权(否则就拉到玄武门参战了),也没有能够在皇城外拥有碾压对手的优势兵力,他仅仅是依靠李建成乃至李渊等人的心理盲区,以小博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不过,弑兄逼父的行为,也成了李世民一生中禁忌和污点。

经历了那么大的战乱,李渊为什么不杀了李世民呢,可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第一,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手里有不少兵马。第二,他已经背负了杀害亲兄弟的罪名,肯定不会再杀害自己的父亲了,所以,李渊相对是安全的了。第三,李渊已经死了两个儿子,能干的也没什么人了,如果再把李世民杀死了,皇位将来交给谁呢?怎么说,李世民也是李渊的亲生儿子。

所以,李渊不杀李世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发现他只有这一个能干的儿子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头号目标从来不是李建成,更不是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血腥、最泯灭人性的政变。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携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埋伏于玄武门,截杀了前来觐见唐高祖李渊的李建成、李元吉。而李渊,也不得不将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随后,李世民杀入东宫和齐王府,将自己10个侄儿杀得干干净净。

在很多人看来,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目标是李建成、李元吉。而在史料中,史官连篇累牍地控诉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迫害。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李世民诛杀亲兄弟,乃是无奈之举,是一种诛杀元恶,保全自身安全的自卫、无奈之举。但是历史现实真的如此吗?

一、李渊的“一碗水端平”

作为同母兄弟,李建成和李世民之所以会兵戎相见,其主要原因是皇位继承。而在这方面,两人都有资格,李建成是无可争议的嫡长子,在统一天下过程中颇有功劳;而李世民呢?乃是李唐攻城略地的主力,他连续消灭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几乎打下了大半个天下。

到底是立嫡以长还是立嫡以功,李渊很难做出抉择。在举棋不定之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势同水火、冰炭不容的境地。

但从李渊的心理倾向来看,他仍向着长子李建成、因为按照中国古代宗法,李建成是毫无争议的继承人。而作为次子的李世民,虽然功高卓著,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即使立他为太子,也会面临诸多争议。而隋朝,真是因为废长立幼而二世而亡,李渊自然不会不吸取教训。

因此,李渊应该逐步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将他贬官、囚禁甚至杀掉。然而,李渊却并不敢这么做。除了父子亲情的考虑外,实际还有国防方面的因素。因为唐朝虽然一统天下,但是中原久经战争,百业凋敝。而北方的东突厥则处于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曾多次南下至渭河,威胁长安,乃是唐朝的心腹之患。

因此,若将李世民废黜进而杀害,试问谁来抵御突厥?因此李渊不仅不能降低李世民地位,反而必须稳住他,进而将之步步高升。因此,李渊将李世民任命为古所未有的天策上将,掌握常人难望其项背的权力。不仅如此,他还让李世民开府置吏,在府内招募八百精兵。其中包括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盖世名将。而李渊这样做,无疑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警觉,进而激化与李世民的冲突。

二、李渊开始拉偏架

随着唐朝国力的恢复,突厥的威胁减轻,而李渊的天平便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李建成一边。因此,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开始拉偏架。

在一次狩猎活动中,李建成故意给了李世民一匹病马,害得他差点掉下马摔死。李世民起身后,满不在乎地说:“死生有命,看来我大难不死啊!”谁知李渊听到后,将之曲解为“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于是他当着建成、元吉的面,将李世民大骂一顿。

之后,李建成又用毒酒暗害李世民,害得李世民口吐鲜血,差点死掉。而李渊不仅没有对李建成做出任何惩罚,反而还“劝慰”李世民:“你少去会餐即可。”

到了后来,李渊甚至允许李元吉“借走”秦王府的猛将,比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与此同时,还将李世民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下放到地方。

李渊不仅偏袒李建成,如今还明目张胆地削除李世民的羽翼。但在表面上,李渊仍给李世民灌迷魂汤,说要他建天子旌旗于洛阳,让他李世民远离纷争。然而李世民已经渐渐看明白,自己父亲的行为,无疑是温水煮青蛙。如今李渊年事已高,若让李建成当上皇帝,李世民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而他目标与其说是李建成、李元吉,不如说是李渊本人。

三、常何与玄武门之变

1920年,甘肃敦煌的藏经洞中,发现了大量文书,被称为敦煌遗书。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敦煌文书大量流失海外,而其中一份更是被法国人伯希和劫去。其中一个编号为P.2640的文书中,发现一件足以改写史书的墓志《常何墓碑》。这个墓志是个抄本,已经失传了很多年。

而这则墓志,也让我们明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大目标根本就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渊。

常何,是守卫玄武门的重要将领。他先后跟随李世民和李建成打仗,而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常何乃是李渊的人。毕竟作为宫城禁兵,乃是皇帝本人的亲信,不仅不能听从李建成,也不能听从李世民。

然而根据墓志记载,这支绝对不能收买的禁兵,却悄悄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常何墓志记载: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骁勇之夫。趨奉藩朝,參聞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繞帐之深。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也就是说,早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两年,李世民就将常何作为突破口。2年间,李世民给了他大量黄金。而常何被收买后,或许用这些黄金,收买了其他战友。到了玄武门爆发前,常何刚好在玄武门值班。

要知道,收买皇帝禁兵乃是滔天大罪,即使是亲儿子也得杀头。李世民收买禁兵的行为,与其说是要对建成、元吉下手,实际是对李渊图谋不轨。如果直接对李建成下手,为何不收买东宫的人?因此从一开始,李世民最大的假想敌就不是李建成,而是他背后的李渊。

最终在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倾巢而出,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等九人,大摇大摆地穿着盔甲,拿着武器进入玄武门。而按照规定,禁兵有权收缴他们武器。当李世民发动暗杀时,近在咫尺的禁军却充耳不闻,放任建成和元吉被杀。

而当东宫、齐王府的士兵前来救援,北门禁军又随秦王府精兵一起,据城死守。此战中,甚至连玄武门最终军官敬君弘也战死了。由此可见,玄武门已经被李世民渗透得千疮百孔。

杀害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等人马不停蹄,直奔自己的主要目标李渊。而奇怪的是,李渊此时竟然在人工湖里泛舟。明明儿子们前来觐见,自己却在湖里玩,怎么看都不合常理。因此有人推测,李世民事先派亲信侯君集进入皇宫,已经先行控制了李渊。

随后,尉迟恭全副武装,拿着长矛,提着建成和元吉的头颅,前来觐见李渊,也上演了文章一开始的那一幕。杀人不眨眼的尉迟恭恶狠狠地说:“太子、齐王造反,已经被秦王平定,秦王特派我来保护你。”

事实上,尉迟恭不是来保护李渊,而是逼他就范。如果李渊敢说个“不”字,其下场恐怕和他儿子没什么两样。因此,李渊强忍悲痛,屈服于李世民。之后,他又忍痛看着李世民杀入东宫和齐王府,将他十个孙子全部杀害。

不久后,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则当了太上皇。在讲究孝道的古代,杀害父亲的名声很不好听,因此李世民也就顺势收了刀。此后,李渊被软禁在宫中,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惨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在司马光看来,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渊要负最大责任,如果他有“周文王”之明,能够及时在两个儿子之间做出抉择,又怎么会有如此血案呢?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血脉是靠不住的。如今社会,为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的亲属还少了?因此不如快刀斩乱麻,将冲突止于未萌。

更多文章

  • 杨广为什么被称隋炀帝?揭秘古代帝王谥号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广,隋炀帝,谥号

    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

  • 杯酒释兵权:宋朝最大的成功为何换回最大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杯酒释兵权,宋朝,宋朝皇帝,赵匡胤

    唐朝藩镇割据过程及影响唐朝是怎么被藩镇灭掉的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也不断激化,而各地的藩镇割据混战,唐末社会局面越来越混乱。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开创了大唐盛世局面的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 不是篡位是禅让 古代再想皇帝都得谦让推辞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劝进表,皇帝,禅让,受禅,篡位

    古代王朝的终结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暴力推翻,例如秦朝;二就是被权臣篡位,皇帝被迫将皇位“禅让”出去,如汉、魏。禅位的皇帝都是傀儡天子,命悬人手,做皇帝做得战战兢兢,最后被迫禅让皇位时,颁布的退位诏书,也是辛酸至极,这些诏书也是皇帝最后一份圣旨,诏书中第一会叙说自己无能,王

  • 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 就勉为其难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坚,隋朝,隋文帝,隋朝皇帝,禅让

    论如何才能当上皇帝?杨坚:很简单,把外孙的皇位抢过来就行了《廿二史札记》的作者,清朝史家赵翼是这么评价隋文帝的,“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好像也有点道理,历代开国皇帝中,像秦始皇,秦国历经几代帝王的努力才把六国给统一了,更别说死了多少人,刘邦的天下也来之不易,这时候

  • 曾经属于中国的故土 但被各朝代主动放弃了七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领土,各朝代疆域,疆域

    鼎盛时开拓,衰弱时收缩,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疆域变化上的规律。历史上,中原王朝一共主动放弃过七块土地,面积超过二百万平方公里。这里面,有的后来重新收复,有的则永久脱离版图。一、燕山以北、秦长城以南燕昭王中兴,不仅成功破齐,还将领土扩张至燕山以北,并通过修筑长城将之巩固下来。秦朝统一后,这一地区被称为塞

  • 《美人心计》中的窦漪房 在历史上真的如此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美人心计,窦漪房

    窦漪房原是赵国人,幼时父母去世成为孤儿,生活十分贫苦,早年被刘邦选美入宫,后成为刘恒皇后。她历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代(如加上高祖后时乖运蹇的惠帝算五代),一生充满了传奇,是个颇有故事的女人。(一)入宫后阴差阳错被送到代地窦漪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逝世后,她与哥窦长君和弟窦少君相依为命

  • 积贫积弱的宋朝经常挨打,为何有那么多人向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很多历史小白看到这句话铁定一脸懵圈: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挨打受虐。作为国民,一点儿大国崛起的荣誉感都没有,活在那个朝代,多窝囊,多憋屈呀!但反过来说,穷兵黩武的强国,人民就觉得很受用吗?明朝在太祖、成祖时代,国力强

  • 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时 西方国家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乌尔王朝时期苏美尔都城想象图西方的文明起源一点也不比中国文明晚,埃及、苏美尔都有实物出土的5000年以上历史,就连由游牧转入定居的波斯文明也有3000余年历史。而早期希腊文明在公元前2千年中期就已经达到了极盛,距今肯定超过4000年。中国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夏朝”目前没有确

  • 八国联军中意大利出兵85人 白捡三千万两白银赔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翻开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和饱经沧桑的历史。近代中国由于国力衰弱,被列强一次次借机侵犯,国家也几经遭遇凌辱。到公元1900年,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浩劫,由英、美、法、日、俄、德、奥、意等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对清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和掠夺,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清朝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清朝士兵,清朝兵和勇的区别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清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当时统治中国的是东北入关的满人。不过当时满族的人口还非常少,他们为了能够入主中原,将所有能够打仗的男子凑在一起打击明军,但是也只有十四万多人而已,剩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女人和孩子,由于他们充当后勤保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满族人却利用这支仅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