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半岛一直都是东北亚地区的混战之地,从古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王朝再到朝鲜王国等等,在朝鲜半岛上,历代王朝始终都处在一个被周围列强虎视眈眈的威胁之下。朝鲜西有国力雄厚的中国中原王朝,东有侵略性极强的日本,北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因而,朝鲜执政王朝始终是如履薄冰。
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王朝,也就是建立在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朝鲜政权,李氏王朝是一个很特殊的王朝,他们的兴衰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李氏王朝国策偏向武备之时,国家就强盛起来,而一旦偏向文治方面,国家就不断的衰败;那么,李氏朝鲜的命运为何和文武息息相关?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氏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成桂。
李成桂最开始是高丽王朝的一个将领,他所在的时期,正是高丽王朝不断衰败的时期。李成桂因为抵御东北的女真族和中原北部蒙古族等外敌有功,而被高丽统治者重用,参与军机中枢论事,从这个阶段开始,李成桂就一点点地接近高丽王朝的权力核心。
随着李成桂的权力越来越大,他渐渐成为了高丽王朝东部部队的总指挥,换句话说,高丽王朝防备日本倭寇的部队,基本都是李成桂一人执掌。而那时高丽王朝总兵力不过2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李成桂一人掌控,从这点来看,手握重兵的李成桂是有颠覆高丽王朝统治的实力。
后来,高丽王朝内部陷入政变,国家一片混乱,高丽国王整日贪图享乐,没有丝毫进取心,甚至为了作乐,还大肆地提高国家赋税,这也使得高丽王朝,民心怨气很重。
不过,即便李成桂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但他明白现在还不是兵变的时候,此时,李成桂所领导的东部将士们的粮饷也因国库亏空而拖延发放,因此将士们将怨气全部发泄到李成桂这边。李成桂首要任务就是安抚好将士们,打消他们的怨气,在获得将士们的支持和拥护下,李成桂才可能拥有实力兵变。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李成桂料想的那样,他多次向朝廷索要粮饷,但得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一些把持朝政的昏臣,甚至直接把粮饷扣下了;拿不到粮饷的李成桂,这时候有些慌了神,没有粮饷,自己怎么可能号令将士们跟着自己造反。
不过,将士们也并非像李成桂想象中的那样,把所有不满和怨气都发泄到他身上,事实上,长期以来,东路部队已经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忽视,他们都知道,粮饷并不是统帅部不愿意下发,而是朝廷刻意的克扣。
正当李成桂为粮饷一筹莫展时,部队的一些重要将领自发集合来到他的面前,提出兵变的想法;李成桂有点不敢想象,按照他原本的逻辑,将士们拿不到粮饷,只会出现哗变。然而,将士们没有哗变,反而还主动要求李成桂带着他们去造反。
成功总是那么突然,往往在想不到的时候悄然地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在将士们的支持下,李成桂发动了兵变,在李芳远(李成桂之子)刺杀了高丽的最大权臣郑梦周后,时年58岁的李成桂轻而易举地成为了高丽新主,由此开创了李氏朝鲜的500年基业。
对于李成桂的篡国而建立李氏王朝,历史学家对此看法不一,一些评论家认为,李成桂之所以能够建立新王朝,根本原因就是底层将士对旧王朝的深恶痛绝,李成桂能成王,与他的能力不相符,他这个王是将士们推上去的,而不是自己凭实力打下的。
不过,另外一些评论家却认为,李成桂能够成为“王”,是他长期以来处心积虑,多方谋划的结果,如果没有李成桂的谋划,他是很难坐上王位的。不管李成桂到底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坐上去,还是别人推上去,至少他推翻了腐败的高丽王朝,而建立了新的王朝。
不过,当李成桂刚坐上国王的位置,他就有些发憷了,自己成为半岛之主,是不是该知会明朝一声,毕竟在数百年来,甚至一千年来,中原王朝一直都是朝鲜半岛政权的父国;半岛政权也是因为依附于强大的中原王朝政权才得以发展。
如果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新兴的李氏政权迟早会朝不保夕。于是,李成桂就直接派人主动去给大明进贡,并希望让大明给新兴的李氏政权题国名。
当李氏政权的使臣千里迢迢地赶赴大明应天之后,大明天子朱元璋很是诧异,他不知道这个李氏政权到底是哪个国家;使臣赶紧自报家门,陈说自己国家原本是高丽王朝,因为国王昏庸,臣子腐败,子民疾苦,因而原将军李成桂就推翻了高丽的统治,建立了新王朝。
但如今新王朝还没有名字,国王就命自己来到大明,请求大明皇帝赐名。朱元璋一听就来了兴趣,他想了很久,如果继续叫高丽的话,就不合适了,这时朱元璋想到了一个词语,朝日鲜明,既然,我们大明取字“日月”,那么,李氏政权就取作朝鲜吧!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李成桂建立朝鲜后,开始有点好大喜功,除了最开始搞了几次改革,给国家带来了较不错的变化之外,李成桂就没有给朝鲜王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不过,好在李成桂这个人不太爱折腾,在他的手里,朝鲜王国得以休养生息,国内外也没有什么大战。
然而,在李成桂的晚年,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和犯糊涂,使得朝鲜王国陷入了几次大的动乱。
第一次动乱史称王子之乱,李成桂成为朝鲜国王后,他并没有册封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儿子李芳远(五子)为世子,反而是立了自己的小儿子李芳硕为世子,这一举动直接激怒了李芳远。
此时的李芳远,实力十分雄厚,他掌控朝鲜王国的军权,于是,在新王朝仅仅建立的第6年,李芳远就效仿李成桂,又来了一次兵变。
李芳远带着军队冲入王宫内,诛杀了世子李芳硕,还顺带诛杀了十八岁的弟弟李芳番。
不仅如此,李芳远还继续带兵诛杀了李氏王朝开国功臣郑道传;李芳远的这次叛乱也让刚建立的李氏王朝陷入了严重的动乱。
经历第一次王子叛乱后的李成桂,依旧是不愿意把王位传给五子李芳远,他甚至自己直接隐退,把王位让给二儿子李芳果,也不把王位传给手握重兵,功勋卓越的李芳远。但是,李芳果显然不是弟弟李芳远的对手,李芳果王位还没坐多久,就被李芳远给赶了下来,最终,李芳远再次通过政变成为了朝鲜的国王,并且囚禁了李成桂,而李芳远被后世称为太宗。
朝鲜史书对李芳远的功过都有精彩的记载,但是,世人都认为李芳远其实是功大于过,至少在他和儿子手里的朝鲜王朝才是历代最兴盛的时期。
朝鲜的崇武之风,是从太宗李芳远时期开始,
太宗夺位后,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和巩固权力,这个时期的朝鲜,可以说,是权力极为集中,军事十分强大的时期。不过,太宗崇尚军事并不代表就贬低文治,相反,他的文治武功都非常优秀。
太宗善于平衡文臣和武官的关系,在朝中,文臣和武官不存在哪一方强,哪一方弱,都是按照品级论高低。在李芳远的手里,朝鲜进入了兴盛黄金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朝鲜,并不是历史上最为强大时期,朝鲜最强大的时期当属太宗之后,世宗执政时期。
世宗李祹22岁就继位了,在父亲李芳远的长期熏陶和教导下,李祹既有父亲刚武独断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忠厚仁慈的一面;在世宗时期,朝鲜李氏王朝继续按照太宗定下的国策进行发展;不过,这个时期的世宗,在处理朝政上更偏向武官一些,他大力任用各种军事指挥人才,并大力练兵。
在东部防线上,世宗建立严密的海防防线,主要用来阻挡倭寇的骚扰,保卫朝鲜半岛一方安宁。世宗被称为世宗大王,在朝鲜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大王的也只有世宗一人。
从太宗、世宗时代,朝鲜基本上都是比较强盛的。然而从成宗时代,朝鲜开始进入下坡路。原因就是王朝统治者开始重文轻武,大力使用文臣治国,国王对文臣的宠信远超武将,并且伴随着半岛多年无战事,武将存在的意义越来越低。
在成宗时期,朝廷开始了以勋旧势力和士林势力为主的两个文臣势力斗争,文臣势力的斗争,直接使得王朝进入了一个慢性死循环,武将在朝廷插不上话,文臣在朝廷上还分为了几派,文臣为了党争甚至还衍发了“四大士祸”祸乱。
“四大士祸”
也因为这个时期朝纲败坏,武备松弛,“壬辰倭乱”使得朝鲜王朝遭受到极大的屈辱,这场倭乱也让李氏政权第一次遭受到子民的质疑,也让政权威信空前低落。
由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鲜,历经26位君王,横跨明清两朝,国祚长达519年,这在政权周期普遍是200-300余年的东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造成李氏朝鲜衰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朝鲜内部的农民起义和权力斗争,外族的入侵等等,但李氏朝鲜的兴衰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兴于崇文”、“衰于崇文”的。
李氏出自嬴姓,人口众多,在排名第四。百家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采用四言体例,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朝鲜王朝(1392-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
公元14世纪末,在一系列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一位高丽将军脱颖而出--这就是李氏朝鲜王国的开国者李成桂。李成桂夺取政治和军事大权后,与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公元1392年,恭让王被迫退位,李成桂的追随者立李成桂为国王,由此结束了王氏家族的统治,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李氏治朝鲜五百一十八年,历二十六主,传世三十二(追尊四,废位二),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李氏朝鲜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1395年定都于汉阳(今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
历代国王:
太祖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
太宗李芳远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
世宗李?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
朝鲜李氏王朝世系表(李氏家谱字辈明细)
公元1392年,明朝建立已有二十五年,而对于朝鲜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时年五十八岁的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次年改国号朝鲜国,由此开创了朝鲜李氏王朝五百年的基业。然而,很少人知道,这位姓李的朝鲜王却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辽东李氏的一支。
众所周知,老子姓李,名聃,在周平王时担任过太史。老子的儿子却鲜有人知。老子的儿子名叫李宗,魏国将其封在段地,为干木大夫。李宗生李同,在赵国担任大将军,后来其子李兑,已成为赵国的宰相。李兑生李跻,在赵国被封为阳安君。李跻后生两个儿子:李云、李恪。其中,二子李恪生李洪,却成为秦国的太子太傅。之后,李恪这一支后裔多人在秦国做官为将。李洪之子李兴族,一名李汪,为秦国将军,李兴族生李昙,在秦国担任御史大夫。
李昙后生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其中,长子李崇为陇西房始迁祖,而四子李玑为赵郡房始迁祖。因此,我们可知从老子李耳到李玑的世系链:
李耳李宗李同李兑李跻李恪李兴族李昙(李崇、李辨、李昭、李玑)
李崇作为陇西房始迁祖,其后裔子孙繁衍到汉朝时,有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这一支。而李玑作为赵郡房始祖,其十四世孙李宝在后汉时迁往辽东襄平,成为辽东李氏的始祖。
李宝的三十九世孙李翰,因避战乱,从世居已经四十代的辽东迁往朝鲜半岛,并在当时的新罗王朝官至司空。到李翰的十八世孙李安社时,李氏成为世居全州的豪族。然而,新上任的知州是个贪官,鱼肉百姓,李安社为了百姓,批评知州并要追究其责,遂与知州产生了矛盾。知州多次加害李安杜及其家人,为此,李安杜不得不携带家人迁回间岛(今吉林省延边一带)。之后,李安杜被元朝任命为管理五千户的达鲁花赤。
到李安杜的儿子李行里和孙子李椿时,都沿袭了千户的官职,曾孙李子春也在元朝官至双城(即永兴)万户兼兵马使。后来,李子春积极支援高丽闵恭王征伐倭寇有功,被授予大中大夫,官至司仆卿,成为高丽末年朝中之权臣。
至此,谁也不会想到辽东迁往朝鲜半岛的李氏,会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发生在了李子春次子李成桂的身上。李成桂,自幼智力超群,射术高强。1356年,高丽恭愍王朝起用其为大将。当时的高丽政权日渐衰落,秩序紊乱,内部叛乱四起,外部不断入侵,国势危在旦夕。此时,李成桂被任命为高丽金吾卫上将军、东北面上万户等军事要职,并率军四处征战。李成桂果然是一代将才,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威震四方。对内粉碎崔濡叛乱,对外抗击入侵之倭寇,并与崔莹强强联合,挫败林坚等一伙朝廷重臣。
随后,李成桂奉禑(xú)王之命率军出征辽东,并任右军都统使。然而,李成桂率军到达鸭绿江边后,却调转军队返回京都,除掉反对派,并废了禑王,拥立昌王。昌王无疑是李成桂权力的傀儡而已。1392年,李成桂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寿昌宫登上王位,为稳定民心,暂不改国号。第二年,李成桂正式宣布将高丽国改国号为朝鲜国。
李成桂当上朝鲜国王后,按照惯例,追尊四代祖分别为穆祖、翼祖、度祖、桓祖,并以世居地全州为祖籍,李成桂也成为全州李氏中始祖。后随着全州李氏繁衍昌盛,派系也越来越多。李成桂当国王之前的先祖称“璿(xuán)源先系”。其中,
有李翰的十五世孙李端信为始迁祖的侍中公派,以李翰的十六世孙李琚为始迁祖的平章事公派,以李翰的十八世孙李英袭为始迁祖的主簿同正公派等三个派系。又从穆祖、翼祖、度祖、桓祖的子孙中分出十八个派系。李成桂当国王后裔子孙称“璿源世系”。从太祖李成桂的王子王孙中共分出九十八个派系。这三个部分合起来共有一百一十九个派系,其中以李氏王朝世宗大王之子密城君为始迁祖的密城君派中,共出了六名政丞,三代大提学,成为李氏豪族中的名门,为全州李氏之冠,以定宗王之子李厚生为始迁祖的德泉君派中涌现出父子大提学三名和领政议的名家,位居第二。
李氏朝鲜自太祖李成桂于1392年开国到末代王昰李坧(zhǐ)时,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共传20代27王,历时五百一十九年,朝鲜史称“李氏王朝五百年”。之后,朝鲜末代王李坧之子李承晚,早年从事反日独立活动,后长期居住在美国。一九四五年,随美军返回南朝鲜。一九四八年,在美国支持下就任韩国总统。一九五零年,爆发朝鲜战争,美国侵朝,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结束后,李承晚仍鼓吹用武力统一,却在一九六零年爆发人民起义。李承晚不得不被迫辞职,后逃亡夏威夷,五年后死于此地。
统治朝鲜王朝五百年的李氏,作为辽东房李氏的后裔,不论如何繁衍世系,都与中国的李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在中国,中国才是他们的根。一张李氏世系传承链可一览无余。
李耳李宗李同李兑李跻李恪李兴族李昙(李崇、李辨、李昭、李玑)李齐(13世孙)李宝(39世孙)李翰李竞休李安杜李行里李椿李子春李成桂李芳远李祹李瑈李暲李娎李怿李峼李昖李琈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昑李愃李秉源李球李昰应李熙李坧李承晚。
朝鲜李氏王朝的历代君主,虽然并非一系嫡传,也有从旁支过继而来继承王位,但他们毫无疑问都是辽东李氏始祖李宝的一支,更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子孙。寻根问祖,还要追溯到老子。追溯得越久,与中国李氏的关系越密切,以血缘论,都不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