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之最窝囊太子 紫禁城的第一任主人

大明王朝之最窝囊太子 紫禁城的第一任主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45 更新时间:2023/12/15 20:01:48

明仁宗画像

话接上一回,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上台后的朱允炆在近臣黄子澄、方孝孺的鼓捣下削藩,从而引起诸王的不满,四叔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称“靖难之役”。结果南京城被攻破,朱允炆失踪,朱棣登基史称“明太宗”,后嘉靖皇帝改文宗为成祖,又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明成祖画像

咱们这位永乐大帝登基时,已经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嫡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遂和永安公主。并且孙子朱瞻基也5岁了,可谓是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可就是咱们这位鼎鼎大名的成祖皇帝却不怎么待见这个嫡长子朱高炽。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1378年8月16日朱高炽出生在北京的燕王府,母亲是永乐皇帝的原配,仁孝皇后徐氏,这仁孝皇后可不是一般的人,父亲徐达是大明朝开国功臣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可谓背景相当的深厚。当年的这桩婚事还是朱棣的母亲孝慈高皇后作的主。看看咱们这位胖胖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家庭配置就让人垂涎三尺:爷爷是明太祖朱元璋、奶奶是孝慈高皇后、父亲是明成祖朱棣、母亲是仁孝皇后、儿子是明宣宗朱瞻基。可谓是满堂喝彩。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朱高炽出生的时候正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朝10年时间,只比明惠宗朱允炆小一岁,所以他是朱允炆的堂弟。朱高炽在8岁的时候随父亲朱棣进京朝拜,朱元璋见到这个孙子喜欢的不得了,从早稀罕到晚,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的朱高炽胖嘟嘟的很是可爱,很讨祖父的欢心,其实据史料记载,朱高炽从小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和太祖对话都能对答如流,还经常引用儒家经典中的名句名篇,这使得太祖和孝慈高皇后都非常高兴,认为朱棣辅导得很好,孩子将来一定大有所成。

太祖朱元璋还对朱高炽及朱棣说了一句“好圣孙”,正是因为爷爷的这句话才保住了他皇太子的地位,最终顺利登基成为“明仁宗”。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朱棣在次子三子四子出生后,对于嫡长子朱高炽就不怎么待见,因为什么呢?因为朱高炽个高但是比较肥胖,因为肥胖有时候走路都不怎么稳,和一身征战英明神武的朱棣比起来差远了,朱棣有时候都觉得他不是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完全不一样,这简直是给徐皇后抹黑呀,也不知道晚上会不会给朱棣跪榴莲。

朱高炽母亲徐皇后

待到老二朱高煦长大后,老二随着朱棣漠北征战,和老爹一样英明神武,和老爹一样帅,成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干将,所以朱棣都想废了朱高炽的世子位传给次子朱高煦,后面孝仁皇后可不愿意了,和朱棣直接开怼。现在朱元璋还在,他老人家规定的嫡长子袭爵,如果随意更改就坏了祖宗规矩,老爷子一发火你这燕王是不是也不准备要了,这一大家子人也不想要了,所以朱棣打消了这个念头。

影视剧中的朱棣

在史料中朱棣和朱元璋对朱高炽的看法是真的不一样: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13岁时上报朱元璋被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教授朱高炽的老师们十分欣喜的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文学、以及仁孝方面,所以使得燕王府的文臣都很是喜欢,但是就因为这样缺少运动才使得他比较肥胖身体也不怎么健康,但是对于登基后实施仁政也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亲自关心朱棣的几个儿子。一次,朱元璋派这个少年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后者回来报告之快令人吃惊,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他的祖父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和仁心所打动。

朱高炽画像

所以这就是两个人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祖父更喜欢偏爱这个孙子,而父亲却觉得不怎么像自己所以不怎么喜欢,有很多次都想废了朱高炽的世子位。殊不知开国才靠武力,治国就得要文治了。这个时候北京城中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使得在次朱棣打消了这个念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至此皇储空缺,算资历算功劳朱棣是排的上号的,更何况太祖非常喜欢朱高炽这个孙子,所以朱棣觉得自己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所以在没有想过废朱高炽世子之位,静候北京的佳音。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可惜事与愿违,太祖朱元璋“爱屋及乌”因为太疼爱朱标这个嫡长子,所以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称为皇太孙。这下朱棣的希望落空,心里的不满和愤怒便洒在了这个不喜欢的嫡长子身上,时不时的就责罚,时不时的就怒骂,就使得这个孩子很怕这个父亲,做事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活的也很困惑,好在母亲孝仁徐皇后一直都爱护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得到父爱,母爱却温暖了他的一生。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登基后的建文帝迅速开展削藩运动,引起诸王不满,在周王自焚后,朱棣于北京起兵开反叛之路,史称“靖难之役”。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得朱棣没有后顾之忧,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从而奠定了其世子之位乃至后面的太子之位的稳固。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登基史称明太宗。在朱高炽继位的道路上,最大的威胁便是二弟朱高煦,而朱高煦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也曾许愿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这在平常人眼里肯定会生嫌隙,但是身为大哥的朱高炽不但没有怪这个使坏的弟弟,而且在犯错误的时候还经常在父亲朱棣面前替他求情,无时无刻都在帮助这些弟弟。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朱元璋称朱高炽为"好圣孙"来说服成祖,并且说孝仁皇后在生朱高炽时,燕王府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当朱高炽出生后,王府顿刻“五光十色”、“芳香扑鼻”、“晴空万里”、传位给朱高炽才是大明万年传承的命数。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在后面的岁月里,朱棣远征漠北,命太子监国,一切国务交由太子朱高炽处理,太子朱高炽广施仁政,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为朱棣北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民生逐步好转,也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之役后回朝时去世,朱高炽登基史称明仁宗。这标志着强有力的军事扩张的结束和一个内部改造的时代的开始。这些新的为政的态度和理念被继位的朱高炽制度化了。但是不甘心的朱高煦毅然起兵反叛,兵败后仁宗皇帝没有处死他们,而是好心相劝,放他们回封地,待遇还涨了三层,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兄弟骨肉相残,施以仁心,殊不知这是放虎归山。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7岁。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有人对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

朱高炽画像

虽说是最不受待见的皇太子,但是确是最仁爱的君主,执政不到一年把仁心全部给了大明的子民,所以庙号------明仁宗,也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

朱高炽画像

虽不受老爹朱棣的待见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始端。并且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

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宣统皇帝溥仪,共有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这里曾经作为24位皇帝的家,古代中国人认定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微垣,天子的住地因而得名紫禁城。

每逢春节、冬至及皇帝生日,或者皇帝登基、大婚,宫室都要在太和殿举办盛大的典礼。而其中最重要的典礼,莫过于登基大典,登基大典标志着旧统治者统治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

那么,第一个在天安门城楼上登基的皇帝是谁呢?登基大典是怎样举行的呢?

在明代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炽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

明朝皇帝的登基仪式在《明史·礼记》中称为“登极仪”,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毫无疑问是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在封建礼制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安排和规定。

《明史·礼志》中记载:“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

是仪式前期的准备工作,所谓司设监、钦天监、尚宝司、教坊司,都是当时礼部的直属机关,“司设监”相当于今天的后勤部门,下设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

“钦天监”的工作就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有监正、监副等官,尚宝、教坊两个部门一个负责设备的安置,一个负责仪式中的文艺演出。这几个部门是筹备“登极仪”的主要机构。

“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陈设祭品的桌子,前面列有先帝、神灵的牌位)。”这是仪式的序幕。先要由礼部的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

“至时,鸣钟鼓,皇帝衮服御奉天门。”明朝的皇帝只有在特别盛大的仪式中才穿黄色的衮服,他们日常所穿的是黑色绣龙形的常服。身着黄色衮服的洪熙皇帝登上天安门城楼后,登基仪式才算正式开始。

早就等在天安门前的官员都身着朝服,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他们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但这时他们还不能进入“奉天殿”,因为皇帝还在奉天门上做祷告,所以,大臣们只能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

他们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两侧,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毕后从“奉天门”上下来。

明仁宗从天安门城楼上下来后,进入“奉天殿”就座。大臣们这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对新皇帝上表道贺。然后,“司礼太监”正式宣读诏书,确认新皇帝的身份。

一届王朝就此拉开序幕。这个仪式自此就被确定下来,明代皇帝的登基都大体沿用了这套规矩。换句话说,天安门广场见证了几乎所有明王朝帝王的尊荣。

明朝之后,紫禁城的登基大典

1644年4月25日上午,李自成起义军由德胜门进入皇宫,终于推翻了统治276年的朱明王朝。1644年6月3日,李自成回到北京仓皇登基,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但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忙离京,向西奔逃。自入城到离京,“大顺”政权仅存在了42天。

清朝入关后,曾举行过十次大典,这十次大典中,有两次是特殊情况,一次是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的登基。祟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沈阳),在一场混乱的王位之争后,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帝福临在大政殿登基,并向蒙古、朝鲜送去即位诏书,布告天下。第二年,福临的叔叔多尔衮,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统帅八旗劲旅走出白山黑水,跨过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迅速攻占北京。

同年九月,福临和清皇室人员由沈阳抵达北京。十月初一,福临在臣僚的簇拥下,亲到京师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正式颁诏天下,宣布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改年号为顺治,这一年为顺治元年。

另一次特殊的情况是嘉庆帝的登基。因为是其父乾隆亲自传位,名为授受大典,仪式隆重而又充满欢庆气氛。乾隆刚一即位,就密定了继承人。

乾隆当时选定的继承人是孝贤皇后所生的次子永琏。但是永琏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乾隆皇帝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将藏有立永琏为嗣的密诏取出,以太子的礼仪办理永琏的丧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再建密诏,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的铁匣中。1795年,85岁的乾隆皇帝召集所有的皇子皇孙王公及满汉大臣齐聚圆明园勤政殿,当众取下并打开了已经在“正大光明”匾后收藏多年的密旨。

35岁的嘉亲王永琰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改名颙琰,移居毓庆宫。在册立皇太子的同时,乾隆还决定履行自己曾经公开许下的退位归政之愿,颁布了一道禅位诏书,决定于冬至日禅位皇太子。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清晨,清王朝的唯一一次帝位禅让大典,正式在紫禁城举行。禅位之礼举行之后,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典隆重开锣。

除了这两次情况特殊之外,其余八次都是新皇帝在上一代皇帝丧期内即位的。朝廷大典,初登基、授受大典外,还有亲政,晚清的垂帘听政,上皇帝的尊号、徽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等。

标签: 朱高炽明仁宗明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孔子爸爸几岁生的他?孔子爸爸为何叫叔梁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爸爸,孔子,叔梁纥

    孔子父亲几岁生的孔子孔子的父亲生孔子时已经73岁了,母亲颜征在17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的先人是殷商王朝的王室成员微子,他的墓就在山东微山湖。在殷王朝向周王朝转化的过程中他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周王朝的重用,被周成王封为宋国的国君。孔子说自己是殷人之后,就是和微子这个祖先有关。孔子的前五代,为了避

  • 李氏朝鲜:26位君王519年历史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氏朝鲜,朝鲜,朝鲜国王

    古代朝鲜半岛一直都是东北亚地区的混战之地,从古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王朝再到朝鲜王国等等,在朝鲜半岛上,历代王朝始终都处在一个被周围列强虎视眈眈的威胁之下。朝鲜西有国力雄厚的中国中原王朝,东有侵略性极强的日本,北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因而,朝鲜执政王朝始终是如履薄冰。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王朝

  • 南宋“联蒙灭金”唇亡齿寒 这已经是南宋最佳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联蒙灭金,唇亡齿寒,南宋

    “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假途灭虢在后来的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仅在宋朝时期,就发生过至少两次:一次是北宋的“联金灭辽”,导致北宋也

  • 日本投降后,为何要在芷江和南京举行两次受降仪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投降,芷江受降仪式,南京受降仪式,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此开始了侵略中华的序幕,一时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紧接着,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武汉大轰炸、重庆大轰炸、细菌战、“三光”扫荡……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一系列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 1840年鸦片战争那年,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领土面积,最大的十个国家

    184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从此开始了中国百年的磨难,那么在这段时间左右,当时的世界各国面积有多大呢?做一个排行,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次排行各国的殖民地也算在其中,只统计1840年前后时间段,所以曾经面积很大的国家如葡萄牙等就无法上榜。丹麦面积由于格陵兰比较特殊,没有算

  • 康熙熟悉西学只是为了嘚瑟 就说明他有多自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皇帝,康熙,西方科学,清朝皇帝

    许多爱国人士在眼看着祖国一步一个脚印“超英赶美”时,难免要对充满遗憾的一段历史作出一番感慨:要是当年满清不是那么愚昧无知,但凡对西方科技有那么一点了解,那么中国也就不至于在一百年后,还需花费那么大精力追赶强国的步伐了。紧接着,人们会痛心疾首,把矛头指向带头海禁的康熙。可是,康

  • 当代文字狱:台湾“诽谤韩愈”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诽谤韩愈案,韩愈,当代文字狱

    1976年10月,台湾《潮州文献》杂志上,赫然登出文章《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作者郭寿华提及:“韩愈为人尚不脱古文人风流才子的怪习气,妻妾之外,不免消磨于风花雪月,曾在潮州染风流病,以致体力过度消耗,及后误信方士硫磺下补剂。离潮州不久,果卒于硫磺中毒。”回眸历史,

  • “辫帅”张勋不仅是复辟怪人,而且还是炒房狂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勋,辫子军

    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个身着纱袍褂、黑红脸、浓眉毛、胖乎乎的花甲男子,来到毓庆宫,叩拜正在等候老师上课的溥仪。半个月后的7月1日早晨,这位仍然留着花白色辫子的男子,又来到紫禁城,在养心殿对溥仪说了一通“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的话语,接着对外宣布溥

  • 科举不仅仅只有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科举,状元,榜眼,探花

    不仅仅状元榜眼探花?记住科举考试流程关于科举考试,你是不是只知道状元、榜眼、探花?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你是不是还傻傻分不清?下面一个清新脱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带你走进明清时期的科举世界。考试流程我叫孙大壮,奶奶说贱名好养活。今年18岁,暴发户,相貌堂堂,传说中的高富帅。

  • 秦始皇“千古一帝”说法提出者:朱元璋才是“千万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千古一帝,朱元璋,千万古一帝,皇帝

    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盖棺定论指的是一个人死后,人们便会对他的是非功过做出结论,但有些人可能始终无法盖棺定论的。比如说秦始皇,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他无疑已经是名垂青史。但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