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559位皇帝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虞舜重华
商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周朝
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
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春秋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战国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
秦朝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
汉朝
西汉: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前少皇帝(刘恭)后少皇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平帝(刘衎)孺子(刘婴)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灵帝(刘宏)献帝(刘协)
三国
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奂)
蜀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
吴: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乌程候(孙晧);
晋朝
西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
东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五胡乱华):
蜀(成汉):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末主(李势)
前赵:高祖(刘渊)昭武帝(刘聪)隐帝(刘桀)刘曜
后赵:明帝(石勒)海阳王(石弘)武帝(石虎)谯王(石世)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赵王(石祗)
前燕:文明帝(慕容煌)景昭帝(慕容儁)幽帝(慕容暐)
前秦:景明帝(苻健)厉王(苻生)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高帝(苻登)苻崇
前凉:昭王(张寔)成王(张茂)文王(张骏桓)王(张重华)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公(张天锡)
后秦:武昭帝(姚萇)文桓帝(姚兴)姚泓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宝)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太上帝(慕容超)
北燕:冯跋冯弘
后凉:懿武帝(吕光)灵帝(吕纂)建康公(吕隆)
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辱檀)
西凉:武昭(王李嵩)后主(李歆)永建(王李恂)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楗)
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文昭王(乞伏炽磐)末王(乞伏暮末)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昌秦王(赫连昌)平原王(赫连定)
南北朝
南朝
南朝-宋: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废帝(刘予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文帝(武帝侄)废帝(陈伯宗)宣帝(文帝弟)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朝-魏:道武帝(拓拔珪)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焘)南安王(拓拔余)文成帝(拓拔浚)献文帝(拓拔弘)孝文帝(拓拔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后废帝(元朗)出帝(元修)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帝(拓拔廓)
北朝-齐: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北朝-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静帝(宇文衍)
隋朝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唐朝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武则天(武曌)中宗(李显,重祚)睿宗(李旦,重祚)>温王(李重茂)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太祖(朱温)郢王(朱友珪)末帝(朱友贞)
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帝(李嗣源)愍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后汉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
后周太祖(郭威)世宗(郭荣)恭帝(郭宗训)
十国
前蜀:高祖(王建)后主(王衍)
后蜀: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吴: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祖(杨隆演)睿帝(杨溥)
南唐:烈祖(李昪)元宗(李景)
楚: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留王(马希崇)
闽:闽太祖(王审知)闽太宗(王延均)闽康宗(王继鹏)闽景宗(王延义)和帝(王延政)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海)贞懿王(高保融)贞安王(高保勗)德仁王(高继冲)
南汉:襄帝(刘隐)天皇大帝(刘岩)殇帝(刘玢)明孝皇帝(刘晟)惠帝(刘鋹)
吴越:武孝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
北汉:汉世祖(刘崇)孝和皇帝(刘钧)少平皇帝(刘继恩)英武皇帝(刘继元)
宋朝
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禥)恭帝(赵显)端宗(赵昰)端宗(赵昺)
元朝(孛儿只斤氏):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刺吉八)文宗(图帖木尔)明宗(和世)宁宗(懿磷质班)顺帝(妥欢帖睦尔)
明朝: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骢)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清朝(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祯)乾隆帝(弘历)嘉庆帝(喁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帝和王有什么区别?
区别巨大。
“帝”属于宗教范畴。本意就是上帝,上天。
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来统治世界。去世后祭祀的时候要配上天,因此死后被称为“帝”。过去三皇五帝,都是去世了之后,人们对他们的尊称。
战国后,宗教意识淡薄,帝这个概念也很少用了。
秦始皇灭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比三皇五帝都强,就让大臣称呼他自己为“皇帝”,从此,天子活着的时候也被称为“帝”。
“王”是政治范畴。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统一。
《说文解子》说:王者,往也。“王”靠道德和优秀的统治方式,天下人都希望被“王”来统治,因此,都往“王”的地方来靠拢。
因此,“王”是天下最高统治者。
西周时期,王是天子,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后来秦始皇称“皇帝”后,王降为下一级统治者,就不再是天子了。
中国人认为天子只有一个。因此,同一时候,只有一个是真的天子,就是皇帝。其他的王不是天子,因此,可以有很多个。
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亲戚可以被封为王,来巩固皇帝的统治。中国的附属国的国君也可以称王,以显示天下统一。例如朝鲜王。
中国在分裂的时候,会出现好几个皇帝,他们互相之间都不承认。因为“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三国时期,三个皇帝。呵呵。
五代时期,全国分裂为好几个国家,越南也是其中的一个。但这些国家后来大多数统一于宋朝。而越南由于太远而没有统一,越南因此而独立。越南认为他们和宋朝都是中国,宋朝是北朝,越南是南朝。越南统治者也自称皇帝。类似现在的大陆和台湾。
在东亚的国家中,只有日本从来没被中国占领过。因此,日本的统治者可以暗地里自称皇帝。但日本的统治者没有实权,故而称“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