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帕特农神庙:一片废墟,为何会被全世界捧上天?

帕特农神庙:一片废墟,为何会被全世界捧上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0 更新时间:2023/12/24 22:43:37

关于雅典娜的传说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在爱琴海边建造了一座城市,智慧女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都希望成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他们互不相让,争夺了起来。

面对争执不下的雅典娜和波塞冬,宙斯裁定,谁能给这座城市的人民一件最有用的东西,这座城市就归谁。

波塞冬用三叉戟敲了敲岩石,从里面跑出了一匹战马,这象征着在战争中无往不利。

雅典娜用长矛也敲了敲岩石,石头上迅速生长出了一株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橄榄树,这象征着和平和丰收。

人们选择了雅典娜,她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保护神,人们用她的名字将这座城市命名为雅典。

雅典黄金时期的产物:帕特农神庙

为纪念一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出兵攻打希腊各城邦,失败而回。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集结了一支20多万人的军队再次攻打希腊,侵占了希腊2/3的领土。

当波斯军队进攻至雅典时,发现雅典人早已全部撤离,愤怒的波斯统帅下令火烧雅典城,雅典城被焚毁。

但是,雅典人并未丧失斗志,他们与希腊各城邦结成同盟,经过三十多年的抗击终于将强大的波斯帝国打败,波西战争结束,希腊获得新生。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希腊人决定修筑卫城,其中核心建筑就是为雅典娜而建的帕特农神庙。

波西战争结束后的50年时间,是希腊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雅典人被胜利的喜悦激励着去创造各种美妙的事物,而其中最美妙的莫过于著名的帕特农神庙。

拥有“黄金分割”比例的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最高处石灰岩的山岗上,是一座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建设于公元前447年,9年后封顶,之后又用了整整6年时间完成了神庙的雕刻工作。

帕特农神庙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1米,墙顶距地面19米,也就是说高与宽的比例是19:31,也就是黄金比例0.618,这个比例让整个建筑处于一个最和谐、最稳定,也最优美的状态。

雅典娜神像:

神庙大殿内原本供奉着雅典娜女神雕像。这座雕像由雅典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于公元前438年完成,高12米,木质结构,外表覆满黄金和象牙,眼睛是宝石做的,极其奢华。

雅典娜女神昂首挺立,身披铠甲,一手持盾牌,另一手托着一尊较小的胜利女神雕像,神态自信且尊贵。

此为雅典娜雕像复制品

设计者在雕像的前方设计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利用这个水池的反射功能,雅典娜女神身上洒满阳光,使其显得格外神圣。

可惜的是,几经战火的破坏和岁月的变迁,雅典娜神像早已消失不在。

帕特农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而它也同时见证了希腊黄金时期民主制度的初现。

希腊黄金时期的另一个产物:民主制度初现

在希波战争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黄金五十年,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和先进的科学,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政府形态:民主政府。

帕特农神庙的浮雕上即呈现出了当时雅典人民的社会生活。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浮雕,厚约5厘米,细节之精美让人惊叹。

浮雕以表现大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为主题,普通公民的形象第一次被列于庙堂之上。它表明了修建神庙的决定来源于城内所有公民的投票,工程的预算和开支也都被刻在了石头上,以供公民监督。

现存的浮雕让我们不仅感叹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更惊叹于雅典在那个遥远的时期,就已产生了民主制的萌芽。

一片废墟,却被全世界捧上天

历经沧桑岁月,终成一片废墟:

五世纪中叶,帕特农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徒,雅典娜神像被移去,大量雕塑被破坏。

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帕特农神庙改为清真寺。

1687年,土耳其与威尼斯交战,当威尼斯人进攻雅典时,帕特农神庙居然被土耳其人当成弹药库。当威尼斯人的迫击炮在山顶对着神庙开火时,就已注定了它被摧毁的命运。

被当成军火库的帕特农神庙爆炸了,四面墙壁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数大理石碎片散落各处,几乎3/5的雕塑被毁。

1801年-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陆续将半数幸存的雕像运回了英国,并于1817年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承载着雅典人美好愿望的帕特农神庙,在历经沧桑岁月后,终成了一片废墟。原属于神庙的物,如今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即便已成一片废墟,帕特农神庙依然被认为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修复

1975年,希腊政府决定拨款2300万美元用于修复帕特农神庙;1983年,修复工程得到了欧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修复浮雕,因为即使再精密的现代仪器,也比不过古代工匠们的巧手。经过建筑专家们的推算,要想全面修复这座当时仅用了9年时间建成的神庙,预计需要50年时间。

希腊神话作为和基督教并肩的西方文明两大源头之一,蕴含现代文明的胚芽,居然有传世遗迹,相比耶稣的耶路撒,吹上天过分吗?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无论哲学还是科学,又是民主制度的创建者,这都比神话重要的多。

现在看希腊文明的很多东西仍然很牛:欧拉创立了公理定理推论证明的体系,这个是一切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也是为什么西方科学是体系的中国是零散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在2千多年前对于社会和政治体系的总结现在都能用,也是后来罗马民主的基础。如果不是三大一神教荼毒,西方文明也不至于停滞不前很多年。

也有人认为欧洲用石头建筑,几千年都有遗迹。要是房宫用石头建,现在也能看到当年的辉煌吧,圆明园遗迹就都是砖石的,木头材料的早没影了。

不对呀,那你说说北京的城墙是用什么建的呢?!南京故宫的石料木料被辫子军和太平军拿去修大院子了。圆明园一个破园子都能被捧上天,没有任价值的水龙头都在吹。

雅典卫城,修复还是重建?

都说修旧如旧,可破到没法修了呢?

最近,围绕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雅典卫城(Acropolis)西入口的一项大型翻新重建工程计划遭到了希腊乃至全世界考古学家的强烈反对。

来自牛津大学、达勒姆大学和布朗大学的学者教授们在公开信中签了字,联合呼吁取消这一导致“雅典考古、艺术宝藏贬值、被掩盖和退化”的翻新项目。因为翻新会改变历史悠久的雅典卫城遗址的“正确外观”,而且“与国际上公认的有关保存和保护文物的原则背道而驰”。

1687年9月26日被威尼斯人的炮弹损毁后,雅典卫城遗址在300多年间已经历了多次挖掘、修复和增建,却始终处于破损、修复、再破损、再修复的尴尬无休止循环中。

而随着这次争议的爆发,这座历经26个世纪的古老建筑群似乎再次站到了是重建还是修复的岔路口

01

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至今已有2600年历史。

是欧洲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典文明遗迹,也被认为是欧洲文明诞生地之一、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和希腊人心中的圣地。

雅典卫城复原画

卫城最初是用于御敌的要塞,后增建雅典娜神庙、帕提农神庙、阿尔忒弥斯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等宗教建筑,成为集军事、宗教和庆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群。

雅典卫城平面图

雅典卫城内主要建筑分布图

千百年来,受战争、地震、气候等综合因素影响,以石灰石和大理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主体已经严重损坏,山门、帕提侬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等早已残缺不全,山门甚至只剩下几根柱子,但始终屹立不倒。

为保护珍贵而脆弱的遗迹,雅典政府颁布了雅典卫城文物保护法令,开始将所有雕像和珍贵的文物搬到于2009年用的雅典卫城新博物馆,并委派由建筑师、考古学家、工程师、制图员、大理石泥瓦匠和工人等组成的雅典卫城修复服务局(YSMA)进行定期修复。

修复的内容主要涉及清洁细部和结构改进,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和人为活动中不会进一步破坏受损。

图片来自雅典官网

而由于修复过程反复、修复时间漫长,包括帕提侬神庙在内的建筑长期被脚手架覆盖,从外来游客和当地政府中渐渐传出翻新重建的声音。

翻新重建的一派认为卫城的大多数古迹都太过老旧且遭到了严重破坏,无法完全修复,而且恢复和维护的成本非高。重建既可以恢复卫城部分建筑的原始面貌,也可以节省时间和开支。

此外,翻新的是一些损毁严重的建筑(如文章开头的西入口),并非帕提侬神庙这样的关键遗迹,故不会影响遗址的整体风貌。

雅典卫城西入口处山门遗迹

而不出所料,翻新计划一提出,就遭到了一致反对。

反对者普遍认为:

首先,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建筑本身就毫无意义,修复和保护的意义在于发掘和传承遗迹背后的历史和文明,而不在于恢复其完整性。重建不仅无法保护遗迹,反而会破坏那些未被发掘的东西。

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帕提农神庙完整1:1复制品

其次,重建所用的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缺失,或在殖民期间被英国殖民者掠夺至国内至今尚未归还,所以重建只能使用新的石料。如何将新旧材料融合也是个大问题。

最后,即使已经具备重建所需的材料,如何保证建完后的建筑形象和原始形象是吻合的?

很多人认为雅典卫城的建筑和雕塑是纯白色的,但在古希腊时不是这种情况。古希腊人是热爱色彩,他们喜欢把雕像和庙宇涂上五颜六色,正如我们如今去希腊旅行所看到的建筑那样色彩缤纷。相比当今课本里的白色古典建筑,褪色前的雅典卫城风格或许更接近当今的媚俗艺术。

帕提农神庙内景油画,AlmaTadema,1868-9

著名的奥古斯都雕像(左)和彩色复原品(右),右图与原始雕像形象会更接近

因此,如何复原这些色彩、复原后的形象是否符合当今审美也有待商榷。

重绘后的佛像,或许真是它的原始形象?

更何况,早在200年前就有一个名为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Schliemann)的德国业考古学家认为必须恢复雅典卫城的原始模样,并擅自修复,结果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考古学家风评被害hellip;hellip;)。

站在著名的迈锡尼狮子门上的海因里希·施利曼

综上原因,考古学家们大多采用修旧如旧,而非重建的办法,尤其是面对遭受广泛破坏的古老遗迹时,比如巨石阵,吴哥窟,波斯波利斯,玛雅神庙等。

重建圆明园也似乎终究只是美好的幻想,重建圆明园建的是什么?别拿爱国当噱头?

02

尽管目前大多数人都秉持修复而非重建的主张,但和世界上的大多数文物古迹一样,雅典卫城始终要面临这几个问题:

一.如何平衡游客访问和古迹保护?

人体呼吸、体温和汗液导致的化学热工环境改变和由此带来的影响,对有木漆保护的国内木建筑来说可能有限,但对以大理石为主要材料的雅典卫城而言却不容忽视。

每年雅典卫城都吸引着超过300万游客,这笔巨大的门票收入是修复古迹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但无疑也加重了古迹的负担。

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全世界文物保护组织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美丽而脆弱的莫高窟壁画,也曾一度因过度接待游客而加速氧化

二.当修无可修时,该怎么办?

都说修旧如旧,可东西到没法修了呢?

除了每年超过300万的游客,希腊多发的地震、当地的大气污染和地中海气候都在缓慢破坏侵蚀着脆弱的卫城。

当修复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建筑损毁至修无可修、无法再修之时,还能继续修旧如旧吗?

真到了那时候,雅典卫城或许只能一面留下断壁残垣供人怀念,一面在赛博世界里涅槃重生了。

允许访客使用VR设备参观的奥林匹亚考古遗址虚拟景象

三.重建真的不可取吗?

为什么公众都支持巴黎圣母院重建,而不赞成复原雅典卫城?

除了二者的损毁程度、修复难度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者的损毁年代不同。雅典卫城历经多次战乱,往往上一次毁坏尚未修复,下一次打击就已经到来,始终是支离破碎的遗迹状态。

17世纪建于雅典卫城中的奥斯曼清真寺

1941年被纳粹占领之时,神庙仍处于毁损状态,图片来自网络

久而久之,在公众眼里雅典卫城就成了古代遗迹,而非巴黎圣母院那样使用至今的公共建筑。

如果暂不论历史文化意义和还原度这些因素,将原有的古代大理石、雕塑搬迁至博物馆内加以保护,再大刀阔斧地将遗迹全部重建,并作为新的公共建筑呢?恐怕也未尝不可。

这一点早有人设想过

至于重建后的雅典卫城是否还是雅典卫城这样的忒修斯悖论(亦称为忒修斯之船,是一种同一性的悖论。假定某物体的构成要素被置换后,但它依旧是原来的物体吗?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学家认为不是),考虑到日本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就要举行一次的“式年迁宫”,雅典卫城还是那个雅典卫城的决论也同样合情合理。

每隔20年就式年迁宫焚毁重建的日本伊势神宫,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重建雅典卫城的做法只是笔者个人的狂想。

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在虚拟世界里重现或许比在现实里强求更有意义。

在这个被拧上了加速发条的时代,新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涌现,而传统文化也无时不刻不在消亡。

能够重现历史固然是好的,但珍惜和保护眼前拥有的东西无疑更有意义。

参考来源:

http://archinect.com/news/article/150261449/planned-acropolis-renovation-draws-opposition-from-experts

http://www.quora.com/Why-is-the-Parthenon-on-the-Acropolis-always-in-renovation-1

http://www.kathmanduandbeyond.com/why-acropolis-always-covered-scaffolding-athens/renovationtothewesternentranceoftheAcropolis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inrich_Schliemann

http://www.thecollector.com/acropolis-of-athens-parthenon/

http://www.greece-is.com/healing-parthenon-inside-mammoth-restoration-project/

更多文章

  • 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穿着戏服登基的皇帝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聿鐭,绍武帝,南明皇帝,南明,明朝

    隆武皇帝被杀,赣州失守,江西和福建全境落入清人之手,南明王朝的形势愈发严峻,而清军进攻的号角却依旧不停。1646年十月初九,明朝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监国,仅仅九天之后,肇庆众官便拥立朱由榔登基,改明年为永历元年,追崇桂端王朱常瀛为端皇帝,太妃王氏为孝正皇太后、马氏为

  • 前秦的版图被严重低估:它是五胡面积最大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前秦版图,前秦,五胡十六国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权,曾经一度统一了中国北方。由于前秦统一的时间非常短暂,人们对其疆域规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谭其骧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前秦的疆域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比东晋大不了多少。然而在《中国史稿地图》中,前秦的版图不仅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还包括了西域和大漠地区。那么,到底哪一个

  • 为什么说高句丽不是高丽?和朝鲜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高句丽,高丽,朝鲜

    不熟悉东北亚历史的人,往往弄不清楚,高句丽、高丽到底有什么区别!听到别人说高句丽不是高丽时,首先的第一个感觉是懵了为什么啊?不都是在朝鲜半岛吗?很多人都知道高丽,高句丽,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王国,他们只差一个字,有啥关系吗?其实,他们没啥关系!对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自从契丹灭了渤海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政

  • 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帝王为何对丞相“又爱又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相权,宰相,皇帝

    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成为相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可是在作为统治者的君主眼中,相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相权作为补充和制衡皇权的存在,两千多年来让历代君主是又爱又恨。一、“相”存在的政治意义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产生的文明,中国产生的文

  • 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 也为西汉政局埋下严重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宣帝,汉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

    引言:在汉代历史上,还有一次公认的中兴,这就是“昭宣中兴”。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半个世纪的统治后,“户口减半”面临崩溃边缘的汉朝迎来了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时代,与汉昭帝时政权被权臣霍光把持不同,汉宣帝,这位从小在监狱中长大的传奇天子事必躬亲,为西汉迎来了最后

  • 古代臣子见君王真的都下跪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跪拜,下跪,叩首,磕头

    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个朝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见到皇帝,莫不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见皇帝就要下跪、磕头,好像自来有之,然而……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而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清朝灭亡,中国经历了2000多前的封建王朝,但不管哪个朝代,皇帝想要治理国

  • “南京是安徽省会”不只是个梗,这梗是有依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京是安徽省会,南京,安徽省会

    江苏和安徽的历史纠葛在今天,江苏与安徽是并列的南方两省,网友对江苏与安徽的讨论还是网络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江苏省会南京离安徽近在咫尺,与南京交界处的安徽居民去江苏省会南京要比去自家省会方便得多,以至于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欢乐的梗“南京是安徽省会”,细品之下,这个梗

  • 冶金工业部撤销后…… 中国不缺钢铁产能过剩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冶金工业部,钢铁

    当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建设工业企业,先后成立了很多专门的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等),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就曾同时有过好几个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hellip

  • 古代皇权传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外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权,世袭

    世袭制的诞生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

  • 贞节牌坊是怎么立起来的?中国贞节观念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牌坊,贞节牌坊,贞节

    如果是以建筑或装饰门楣的方式表彰守节女子的话,秦始皇时就已经有了。中国是宋代之后,才有了贞节牌坊这类糟粕。如果纯粹是问“牌坊”这个形式的话,是从明太祖时开始的。首先,宋代之前,妇女再嫁是很正常的事情。宋以后理学风气日益高涨造成了社会风气的保守和原教旨主义化。其次,牌坊建筑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