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庙号,可以说是“免死金牌”,所谓“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有了称祖道宗的庙号,就可以避免“亲尽迭毁”。
所谓庙号,是指皇帝死后,于宗庙祭祀时起的名号。对于亲亲尊尊的古人来说,立庙祭祀祖先,是自然的。不过按照礼制,只有四个亲庙供奉至亲,等到差四辈的后世子孙那里,毁掉八竿子打不着的祖先的庙,换上更亲近的父亲的庙,也是自然的。
这个时候,拥有一个庙号,可以说是“免死金牌”,所谓“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有了称祖道宗的庙号,就可以避免“亲尽迭毁”。但是拥有庙号的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只有有功德的皇帝才能享有庙号,数量一开始是很稀少的。
举例来说,西汉十二位皇帝中拥有庙号的只有五人,东汉十三位皇帝中拥有庙号的只有七人,比例还不到一半。饶是如此,古人还是觉得有庙号的皇帝太多了。汉献帝时期,相国董卓觉得汉和帝以后的皇帝不但没有功劳,过失还一大堆,根本不配称宗祭祀,于是把他们的庙号全部取消,只保留了真正有功绩的七个皇帝的庙号。
董卓以擅权而闻名,想不到对礼制还这么有“正义感”
事实上,庙号不仅难得,不同的庙号也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和等级次第。有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是汉朝的建立者刘邦,虽然大家习惯上称他为汉高祖,其实他谥号为“高”,庙号是“太祖”。太祖这个庙号尊贵无比,按古代的传统,天子可以立七个宗庙,东向正位祭祀的就是太祖,一般只有王朝的开创者才能拥有,或者是开国皇帝追尊其有特殊功绩的先人的庙号,例如汉太祖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魏太祖曹操(平定中原,建立魏国,曹魏事实上的建立者)。
当然,刚刚说的都只是一般性的情况,历史有意思之处在于总有特殊情况。
汉元帝毁庙
在读《汉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汉元帝在做皇帝的时候,居然让人毁坏了汉朝昔日某些皇帝的宗庙,这是让人有些想不通的事情。因为这些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皇后、太上皇。难道汉元帝不够孝顺吗?自然不会如此,汉元帝是出了名的尊崇儒家,所以他必然也是一个孝子,那为何要毁坏祖宗宗庙呢?
汉朝的拜祭可不是普通人家的拜祭方式,需要很多礼节和花销。这对历代帝王来说,可是一件比较破费的事情,虽然代价颇大,却也必须要去做。
汉朝的宗庙制度十分复杂,七庙制让帝王压力山大。
在汉宣帝时期,需要将前面所有做过皇帝和太上皇的祖先一一拜个遍,这么一算就有七个,后来丞相韦玄成又提出建议,汉宣帝本人的父亲刘进,虽然没有做皇帝,但是他也是汉家嫡系子孙,而且儿子又是皇帝,所以也应该入庙。这一招十分高明,彻底缓解了汉宣帝拜祭宗庙的压抑心情,毕竟汉宣帝拜祭祖宗却没法拜祭父亲,这是天理难容的。
此刻所执行的是七庙制度,也就是往上拜六代君主以及开国君主的宗庙必须要拜祭。也就是说,到了第九代的话,那么第二代君主的庙第九代皇帝就不用拜祭了。虽然缓解了汉宣帝内心的压抑,却也使得这件事更加繁重。不仅天子如此,各地诸侯王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也必须要在自己的封国内建立祖先宗庙来拜祭。
汉元帝毁坏宗庙,到底有怎样的理由。元帝之前,皇帝宗庙数量多达一百七十六所,祭祀对象不仅繁复,而且频率极高。汉元帝时期,长安城内有九庙,从太上皇刘太公开始,一直到汉宣帝这一代,体量实在是太大,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银也十分多,所以很多懂得宗庙制度的大臣们,主动向汉元帝提出了宗庙制度改革。汉元帝之前的汉宣帝,一直祭拜八代祖宗,所以这前面的八庙都存在于长安,其实祭拜起来,对汉宣帝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毁太上皇、孝惠、孝景皇帝庙。罢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寝园。秋七月丙戌,葬渭陵。---《汉书》
到了汉元帝时期,一次性要拜祭九庙,这体量就更大了。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后世君主什么都不用做,整天拜祭宗庙就行了。所以汉元帝认为必须要改革宗庙制度。毁坏部分先祖的宗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贡禹主张七庙制度,而韦玄成则主张五庙制度。
贡禹的理由十分充分,他认为古代商周时期的天子,全都遵循的七庙制度,所以现在大汉天子也遵循七庙制度,这样也不会过于繁琐,却也达到了尽孝的义务。所谓七庙制度,就是从上一代帝王开始往上数六代,再加上开国之君的太祖庙。所以按照贡禹的说法,需要毁掉的是汉惠帝和汉景帝的庙宇,因为他们已经亲尽了。这么看来贡禹是主张以太上皇刘太公的庙为太祖庙,而刘邦则被他晾在了一边,这是绝对不能答应的事情。
所以丞相韦玄成索性就提出了一个更加简便的办法,那就是天子五庙制度。汉太祖刘邦的庙是绝对不能毁的,剩余四座庙则是按照辈分往上排四代。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汉元帝现在要拜祭的只有汉太祖刘邦、汉宣帝刘询、皇考刘进、汉昭帝刘弗陵以及汉武帝刘彻。这倒是简单了,如果真的能这么实行倒也不错,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提出了质疑,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么伟大的皇帝,以后就不祭拜了?
汉宣帝给汉文帝和汉武帝都追封了庙号,所以不能废除。
大司马许嘉以及廷尉尹忠分别认为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是贡献很大的汉朝皇帝,必须要给后世子孙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所以他们俩的宗庙是不能拆毁的。也就间接地否定了韦玄成的说法,不过他们也支持刘邦为太祖庙,也不能拆毁,所以也否定了贡禹的一部分说法。
而汉宣帝刘询在位的时候,曾经给汉文帝刘恒上了庙号汉太宗,又给汉武帝刘彻上了庙号汉世宗。这两位皇帝都是有庙号的,而且功勋卓著,绝对不能毁掉宗庙。所以按照当时大臣们的建议,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这三个人的庙是绝对不能拆除的。
不耐烦的汉元帝终于决定使用五庙制度。
汉元帝被这帮大臣搞烦了,本来祭祀宗庙就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现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让事情就更加复杂了,所以汉元帝结合了大家所说的,选择了五庙制度。不过这个五庙制度和韦玄成的有所不同。汉元帝认为汉太祖刘邦的庙不能动,汉文帝刘恒是汉太宗,所以他的庙也不能动。
皇考刘进没做过皇帝,所以可以毁掉,剩下三个就往上排好了,分别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这就等于将汉武帝的庙列入了下一代皇帝可毁的处境之中,汉武帝对汉朝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一直到了汉元帝时期,都有不少对汉武帝崇敬的人。韦玄成本人也是其中之一,所以他当然不能让这件事发生。于是戏剧性的事情再次发生了,韦玄成再次宣布,自己同意七庙制度。
汉元帝最终敲定六庙制度,改革了汉朝的宗庙制度。
韦玄成的理由很简单,皇帝也要遵守宗法亲亲之义。一般五代以后算是亲尽,而汉元帝的五庙制度直接将亲亲之义降为三代,这是十分不合宗法的。所以韦玄成认为,还是恢复七庙制度的好。
我认为汉元帝的脾气算好的了,要是我,非拿个砖头扔过去不可。汉元帝再次修改了自己的方案,认为汉太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这一祖二宗的庙不能动。然后再往上排三代凑六个位置出来,变成了六庙制度。
最终得到汉元帝祭拜的宗庙有:汉太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皇考刘进、汉宣帝刘询这六位的庙。剩下的庙,则被汉元帝所毁掉,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毁灭汉朝宗庙的真正原因。
将帅之才,奸雄之志的司马懿
比如,西晋开国之后,晋武帝司马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高祖,但是自己的父亲司马昭却是太祖。司马懿是晋朝实际的肇基人,不仅仅现代人这么想,而且晋人也都是认同这一点的,东晋的官员徐邈就公开说过:“宣皇帝(司马懿)创基之主,实惟太祖,亲则王考。”连朝臣都这么想,司马炎不可能不知道司马懿对晋朝的意义。那么之所以没有追尊司马懿为太祖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
一种说法是,司马懿虽然是晋朝的肇基人,但是司马家受封晋王,建立宗庙社稷则是从司马昭开始。司马昭作为始受封之君,称为太祖也是站得住脚的,一如李唐的太祖是始封唐国公的李虎。
还有一种说法就颇有阴谋论的味道了,司马昭以及他的儿子司马炎一系是由于兄长司马师意外死亡而继承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尊崇司马懿为太祖,就等于承认了司马师一系作为嫡长子的继承权。虽然司马师本人无子,但是却有个从司马昭过继的儿子司马攸,而且是司马懿亲自指定的,被认为才能超过司马炎,素有贤名,在朝堂之上很有威望。不仅司马昭曾经考虑过要立司马攸代替司马炎,即使是司马炎继位后,也有很多朝臣建议立司马攸而不是司马炎的儿子为储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了司马懿“太祖”的庙号,等于给了作为嫡长孙的司马攸更加强大的合法性。而把“太祖”庙号给到司马昭,已经过继出去的司马攸不再是太祖子孙,作为旁支的合法性自然就会弱化,这样一来,从礼法讲就保证了司马炎一系作为太祖嫡长子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在这两者之外,司马炎的内心似乎也在摇摆,古代封建王朝有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叫做“郊祭”,就是皇帝带着王公大臣在郊外祭祀上天,这时候需要一位先祖以配祭,周代配天的是太祖后稷,曹魏配天的是太祖曹操。而西晋“初以文帝(司马昭)配,后复以宣帝,寻复还以文帝配”,反反复复。更直接的证据是司马炎在建庙祭祀的时候,没有按古制立七庙,只建了六个,干脆把居中祭祀的太祖位置空了出来,司马懿、司马昭都放到了两侧昭穆的位置上。
这一点连后面想要篡位的桓玄都看不下去,为司马懿“抱不平”,“礼,太祖东向,左昭右穆。如晋室之庙,则宣帝在昭穆之列,不得在太祖之位。昭穆既错,太祖无寄,失之远矣”,讥讽晋朝礼制错乱。等到晋安帝时期,群臣提议正司马懿太祖之位,居中祭祀,才算结束了这场争议。
如果说司马懿与司马昭的“太祖”之争还能勉强说得上各有各理的话,南朝刘宋的“太祖”持有者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庙号是高祖,太祖这一庙号属于他的儿子,第三任皇帝刘义隆。刘义隆统治时期虽然有“元嘉之治”的美誉,但是他最出名的事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直接导致刘宋国力大损,南北朝攻守异势,怎么看也够不上“祖有功”的标准,为什么能得到“太祖”的庙号呢?
其实,刘义隆的庙号最初不是“太祖”而是“中宗”,还是恰当的,改为太祖,是在孝武帝刘骏继位后。刘骏是杀了前任皇帝元帝刘劭之后继位的,而刘劭又是弑父(就是刘义隆,在混乱的南北朝,子杀父,臣弑君比比皆是)继位。这样一来,刘骏以非常手段继位,除了要极力贬低刘劭(刘劭本人连本纪都没入,进了列传),被刘劭所弑的刘义隆也要倍加推崇,从而显示自己得位的正当性。刘骏即皇帝位,除了传统的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多了一项“崇改太祖号谥”,就是这个原因,可以说,刘义隆这个太祖的庙号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并不是名实相符的结果。
之前提到庙号对皇帝的一个特殊意义就是表示进入帝王统序,入太庙接受后世祭祀,而不用担心被迁毁。但是随着魏晋乃至隋唐之后庙号的泛滥,几乎每个皇帝都拥有庙号,时间一长,与当代皇帝血缘较远的先祖依然面临着被迁毁的命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皇帝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出现了魏明帝这种生前定庙号的闹剧:直接给自己定了烈祖的庙号,并要求自己的庙和曹操的太祖庙、曹丕的高祖庙一起,万世不毁,同时还表示,至于太庙的其他四庙,继续按照礼制,“亲尽迭毁”。自己首先违背了礼制生前定庙号,却要求后世“亲尽迭毁”,简直贻笑大方,遭到后世学人的讥讽,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毕竟绝大部分皇帝不敢明目张胆生前就给自己定庙号,想要万世不毁只有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例由周文武二王,成二祧而万世不毁,所谓二祧“其有殊功异德,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庙之数。”不少皇帝都动过这个心思。隋朝初建之时,只建了五庙,因此在隋炀帝的时候,就有人建议:“太祖、高祖各一殿,准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这个建议就是把太祖(杨忠)和高祖(杨坚)设为二祧而万世不毁。对此隋炀帝非常不满:“今始祖及二祧已具,今后子孙,处朕何所?”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后人把自己作为二祧之一,在太庙里万世不毁,最后隋炀帝只立了高祖一庙,空了一个位置的用意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只是隋祚不长,二世而亡,没能留给他万世不毁的机会。
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般而言,热衷于此的都是一些有作为或者想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自然也希望被后世铭记。另一个例子是唐玄宗。他曾经下诏,让李唐的献祖和懿祖成为二祧。献祖和懿祖都是李唐的远祖,不是专门研究的人恐怕连是谁都说不上来,实在是难说对李唐有什么功绩,如何能比拟周之文武而成为二祧?之前提到,李唐的太祖在李渊时期就定下来了,是始封唐国公的李虎,合情合理,大家都没有意见。要是李唐选两个比迹周文武的人,理应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唐玄宗却别出心裁,把这两位远祖设成二祧,显然只是想这二位德不配位的远祖暂居此位的虚设。等自己过世后,凭功绩挤掉这两位成为二祧。这种行为后人也都看得很清楚,《新唐书》直斥为“盖其率意而言尔,非本于礼也”。当然由于在玄宗手上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后世子孙也没给面子,到了他孙子代宗的时候,这两位先祖就被迁出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李渊与李世民。
成为祖宗,进入太庙,不迁不毁,这对生前拥有无限权力的古代皇帝来说,就成为他们想要追求的死后不朽哀荣的重要途径,也才会出现这么多围绕庙号的奇事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