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弘农杨氏”是什么来历?“弘农杨氏”的兴衰史!

“弘农杨氏”是什么来历?“弘农杨氏”的兴衰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59 更新时间:2023/12/7 17:57:28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役垓下之战,在楚军的兵败如山倒中,渐渐落下帷幕。

一代英雄楚霸王项羽,面对滚滚乌江,不肯再过江东,毅然自刎而死,这标志着刘邦彻底取得了最终胜利。

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

这里说的是,项羽死后,一共有5人分得了他的遗体,拿到汉王刘邦面前请功。

最后,其中一个叫杨喜的被封为了赤泉侯,封户1900户。此后,杨喜的子孙们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弘农杨氏”。

据此,有人说,是霸王之死,间接促成了这个家族的兴旺,然而这实在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那么,“弘农杨氏”到底是怎么崛起的?今天,我们作如下辟谣。

一、“弘农杨氏”奠基人杨敞父子

古今中外,一个大家族的确立,一般不是一代人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

杨喜及其子、孙,虽然是汉初的军功之一,但无人担任朝廷大员、封疆大吏,更谈不上对西汉朝政产生影响。

在汉武帝时期,杨喜的孙子杨毋害甚至因犯罪被剥夺了封地、爵位,家道中落。

“孝景四年,侯杨毋害嗣,六年,坐诈给人臧六百,免。中五年,杨毋害复封,十二年,元光二年有罪,免。”(《汉书》)

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的出现,又为家族的兴旺燃起了星星之火,他就是杨毋害的曾孙杨敞。而杨敞之所以发迹,也并非沾了杨喜的光。

《汉书·杨敞传》记载:“杨敞,华阴人也,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霍光爱厚之。”

原来,杨敞之所以能身居高位,靠的是大将军霍光的提携,官至丞相。

后来,霍光打算废掉昌邑王,立汉宣帝。杨敞在其妻司马氏(司马迁之女)的劝导下,举双手赞成。他后来也得到了汉宣帝的食邑封赏。

杨敞的两个儿子杨忠和杨恽,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特别是杨恽,因为后来告霍光谋反有功,获封平通侯,迁中郎将。

虽然后来杨恽被罢官,也失去了爵位,但其为官清正、仗义疏财,在天下博得了美名。

地位、财富、名声,杨敞父子无疑为家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二、“弘农杨氏”的崛起杨震

在东汉时期,儒家曾出现了一位大人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雅号“关西孔子”。而他就是杨恽的重孙杨震。

杨震少时好学,师从精通《尚书》的大儒桓郁。而桓郁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还是东汉汉章帝、汉和帝的老师。

因为桓郁帝师的地位,而东汉又非常重视儒学,于是杨震较早进入仕途,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杨震最初在地方任职数年,进入朝廷以后,得到快速升迁,最后做到了司徒、太尉,位极人臣。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震有着极高的个人道德操守。

当时,有不少人向杨震暗中行贿,而他却坚持分文不受,并说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8个字,来告诫他们莫要贪赃枉法。

除了这句千古名言,《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杨震)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的子孙吃不起肉、骑不起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经营产业,而他却不肯,坚持以“清白”自处。因此,杨震的家族也获得了“清白门第,四知家风”的美誉。

当然,杨震为人正直,不愿与得势的宦官们同流合污,所以最后被他们排挤出朝堂,遣归弘农。

70多岁的杨震,最终选择用“饮鸩而卒”的方式,做了最后一次抗争。

杨震临死前,要求“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词”(《后汉书·杨震列传》),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三、“弘农杨氏”的鼎盛“四世四公”

杨震去世一年以后,汉安帝病死,汉顺帝即位。朝堂上风云突变,开始对杨震清廉正直的一生大加赞赏,他的两个儿子皆入朝为官。

而杨震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也为“弘农杨氏”的兴旺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震有5子,其中有名可查的是3位,分别为杨牧、杨秉、杨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杨秉这一支。

杨秉历任州刺史、左中郎将、尚书等职,汉桓帝延熹五年官至太尉;其子杨赐,官至太尉,后任司空;杨赐之子杨彪,官至太尉、太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东汉末年,袁绍所属的袁氏家族,就以“四世三公”而名扬海内。

但袁家对比杨家,还是要差了一点。从杨震到杨彪,杨家四代人有四人位至“三公”,而且都是“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尉,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四公”。

所以,《后汉书·杨震传》中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四、“弘农杨氏”的复兴“十一宰相”

东汉中后期,以杨震为首的四代人,让弘农杨氏成为世家大族。

但是,因为他们为官清廉、忠于汉室,不可能像袁绍、袁术兄弟一样,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所以,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杨氏一族必然没落。特别是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对世家大族有意打压。

杨彪之子杨修锋芒毕露,参与到曹丕、曹植的王储之争中,被曹操所杀。司马氏篡曹以后,杨氏子孙为了自保,也失去了祖先杨震身上那种直谏精神。

西晋时期,虽然有所谓的“三杨”,其中的杨骏还曾官至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因为朝局动荡,加上不得人心,很快被诛三族。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由于渡江太晚,没能获得发展机会。虽然有个别人物另辟蹊径、弃文从武,但多下场悲惨,终究未能成为“王谢”那种大士族。

南北朝时期,杨氏一族不得已弃文从武,但这也不失为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其中,在北朝的西魏内部,“弘农杨氏”的一支,也依靠着兵强马壮,成为了“关陇世族”的核心成员,他们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京兆杜氏”,成为当时的北方大姓。

“关陇世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弘农杨氏”成员杨坚夺取皇位,建立了隋朝。

虽然隋朝国祚短暂,但与“关陇世族”关系密切的李渊(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起兵,建立唐朝。

“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未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李渊建唐后,采取与“关陇世族”合作的策略,采取联姻等多种方式,继续巩固杨氏家族的地位。

如唐太宗的杨妃就是出自“弘农杨氏”。

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杨氏家族还是凭借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先后有11人拜相、近90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从东汉到唐朝,“弘农杨氏”虽几经沉浮,依然实现了千年不衰。

结语:一个家族,或许会因为一个大人物的出现,而辉煌两到三代,但要实现持续千年不衰,则一定因为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我想,被称为“四知先生”的杨震,用一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就已经给“弘农杨氏”注入了这种基因。

因此,“弘农杨氏”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取堂号“四知堂”。

因项羽之死而让一个家族千年不衰?这实在是一种博眼球的夸张说法。

标签: 弘农杨氏隋朝杨坚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农民起义,民变,流寇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

  • 走马溪大捷:一场发生在明朝的骗赏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倭寇,嘉靖皇帝

    1549年,明朝军队在福建沿海的走马溪,歼灭了一股从浙江撤退而来的海盗。除了俘虏一些本土海盗外,还抓获了一批来的葡萄牙的商人。但就是这么一场稀疏平常小规模战役,却被当事人吹捧成东南海区的大捷,进而也引发了一场震动大明朝军政界上下的骗赏大案。封闭不住的帝国朱元璋的农本思维与控制欲结合扼杀了贸易所带来的

  • 朱元璋自认顶层设计:“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军户,朱元璋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6月),一股倭寇在浙江上虞县登陆。这股仅72人的倭寇沿路蹂躏掠夺,居然从杭州北上进入南直隶,芜湖,兵临南京城下。虽然,这股流窜倭寇最终在苏州浒墅关被数十倍于己的明朝官军歼灭,但其在大明帝国内纵横无碍,累计杀伤官军4000余人的"战绩",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大明帝国的国

  • 文革的辩论:农村中、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外语课,英文课,要不要学英文

    农村中、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有不少读者关心这个问题,来信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两封,摘要发表,供大家参考。编者农村一般中、小学没有必要开设外语课《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草案)里没有设置外语课,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农村的一般中、小学没有必要设置外语课。中、小学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

  • 北宋是亡于司马光吗?这个锅司马光该不该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光,北宋,宰相

    寇准、韩琦、王安石、赵普、司马光谁的能力更强?司马光能编《资治通鉴》,为什么不能给北宋皇帝出个良好策略?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是错的一方呢?“司马光砸缸”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我国小学的课本上我们肯定学过这么一篇叫做“司马光砸缸”,指的是我国北宋著名的

  • 公元386年年号较多,中国同时出现十三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年号,年号较多,皇帝,五胡乱华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鲜卑拓跋珪恢复代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时间是公元386年,这一年除拓跋珪之外,还有十几个人在各自的政权中担任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皇帝最多的一年,其中有一个小政权在这一年之内就换了五位皇帝,也创下历史之最。就让我们回到那一年看看那些皇帝们的&

  • 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窝囊是祖传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窝囊,祖传

    1、冗兵宋朝始终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故在防范军人干政威胁的同时,又不能不保持强大的军队。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上无名将,下无精兵,只能倚多取胜,故士兵数量不断增大。庞大的军队,消耗巨大的社会财富。2、冗官宋室优遇文人,通过科举和恩荫,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吏员阶层,他们不仅享有免税的特权,还受国家的俸禄

  • 每当异族入侵 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衍圣公,异族入侵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芸芸众生,生命的长度中终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铭记,比如孔子。不只是在中华大地,即便是放眼全球,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清晰而又响亮。孔子(公元前

  • 明朝最后一位造反的藩王,起兵43天就被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藩王,造反,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朱权第四代继承人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号畏天,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明朝藩王历代宁王简介宁献王:朱权(1378年-1448年),朱元璋第十七子,母亲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就藩大宁(今内

  • 唐朝等级森严婚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门第,唐朝

    1.唐朝等级森严婚姻制度唐朝是个极为看重门第与地位等级的社会,讲究“色类相从”,当时人按照身份可以分为四种:1.贵人(官吏)2.良人(农工商贾白丁)3.贱人(杂户、官户、部曲、客女)4.奴隶。不同阶层的嫁娶除了贵、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须按照“人各有偶,色类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