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权争斗:皇帝和外戚扯上关系都不得善果

皇权争斗:皇帝和外戚扯上关系都不得善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31 更新时间:2024/1/2 23:45:13

前言:中国的封建历史,归纳起来就是一部皇帝权力的奋斗史,身为九五之尊君权神授,却总有刁民想害朕,所以皇帝们开始了他们的斗争。明代,皇帝联合太监和内阁斗,宋代,皇帝和文官集团斗,唐代,皇帝又和藩镇割据者斗了很久。王朝的历程就是这些皇帝们的斗争结果所决定的,双方是此消彼长。

什么是外戚?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想要染指权力,除了依靠出身皇族血统,或者依靠美貌执掌后宫,或者依靠科举从政做官,或者手握兵权以及进宫当宦官,还有一种就是凭借自己外戚的身份,家族一荣俱荣。什么叫做外戚呢?外戚便是皇帝的亲戚,俗话谓之国戚。就是指太后或者皇后的亲戚,有很多时候比如小皇帝很小,权力往往掌握在舅舅手上。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信手翻阅二十五史,自汉代司马迁着《史记》,创《外戚世家》以后,历代史书大多都有“外戚传”或“外戚表”。外戚一直受到封建史家的高度重视,并视其为中国政治史、宫廷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戚,主要是指封建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也包括帝王的姐妹和女儿的夫族,即封建帝王家族的所有成员因婚姻关系,使异姓他族成为皇亲国戚的所有外姓亲属。

这些人虽属外姓,但因与封建最高统治者关系极为密切,有干预政治、参与政治、甚至伺机夺取最高统治权力的机会和条件。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些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或者是家天下的有力支持者或者是皇权的有力争夺者。有时他们是稳定政权和社会的重要力量,有时又成为使社会腐化堕落与不安的重要因素。

《汉书·外戚传赞》:“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

唐刘知几《史通·题目》:“如马迁撰皇后传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

《宋史·李处耘传论》:“幸联戚畹之贵。”又《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晚稍进外家……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

清吴伟业《永和宫词》:“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缚客因催博进钱,当筵便杀弹筝伎。班姬才调左姬贤,霍氏骄奢窦氏专。涕泣唯闻椒殿诏,笑谈豪夺灞陵田。”

国舅是外戚里的典型代表,作为皇后或宠妃的兄弟,一般正值壮年,往往可以有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舅爷,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国舅卫青和唐太宗时期的国舅长孙无忌。这二人,一武一文,分别辅佐着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不过,这两位只是国舅里的杰出代表,大多数时候,国舅在历史中的出场往往伴随着外戚专权。

到底不是一家的外戚又叫做“外家”、“戚畹”,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造成天下混乱,翻开二十四史,外戚干政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戚的掌权与宦官夺权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凭着自己是皇帝宠爱信任的人,借替并不怎么英明、对政事并无敬业之心的皇帝分担工作为名而参与朝政,逐渐从最高层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外戚凭借的是自家女眷当了太后、皇后或者皇帝的宠妃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外戚和宦官是皇家内部一体化的异物,当外戚和宦官的权势膨胀到相当程度以后,他们就势必和依照宗法一体化结构组成的儒臣不相容。对于外戚来说,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之时,权力便有机会握在皇帝的母亲之手;或者是皇帝虽然是成年人,但太后、皇后强势,这时候,他们要巩固手中的权力,一定会选择提拔亲信。

提拔谁呢?自己娘家人自然是首选,娘家的哥哥、弟弟、侄子们,才是太后、皇后们最值得信任的人,因为咱们是一家人。至于朝中那些大臣,不过是拉拢利用,待到自己权力稳固之后便可以随意过河拆桥。至于婆家那些皇族王爷们,则到底不是一家的,他们是自己夺权的最大阻碍,对于太后、皇后们而言,除之而后快。当年慈禧为了抗衡八大臣,选择了和咸丰的弟弟奕訢联手,但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而已,搞定八大臣之后便将奕訢排挤出去。

为什么外戚在中国古代这么招黑?

中国古代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是贤和能。

就是要么你是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要么你是个能力才华突出的人,这种人活该你当大官,得大利。

中国皇帝拥有庞大的后宫,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古代的外戚,指的是与皇帝的后妃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人士或家族,随着历史发展,血缘关系越来越不重要,泛指皇帝宠幸女人的娘家人,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通过这种裙带关系上位的,都算作外戚。放在今天,一般称为“裙带风”。

外戚的辉煌,既不是靠贤,也不是靠才,靠的是他们家女人嫁了皇帝,生了皇子,然后给女方家封官加爵,所以这必然是被人瞧不起的。

中国古代外戚架空皇帝乃至篡位比比皆是

随便举几个:

1)西汉惠帝以及前后少帝时期-吕后专政,多名吕氏成为异姓王。你觉得最怕最反感这个的不是皇帝?皇帝想被架空,想封一堆异姓王?

2)西汉昭帝、昌邑王以及汉宣帝时期-霍光专政,甚至废掉了昌邑王。你觉得最反感最怕这个的不是皇帝,皇帝想被废?

3)西汉平帝及孺子婴时期-王莽专政,最终篡位。你觉得最反感最怕这个的不是皇帝,皇帝想被篡位失国?

4)东汉顺帝、冲帝、质帝、桓帝时期-梁冀专政,甚至毒杀皇帝。你觉得最反感最怕这个的不是皇帝,皇帝想被弑?

5)北周静帝时期-杨坚专政,最后不但篡位,还几乎杀尽宇文家宗室。你觉得最反感最怕这个的不是皇帝,皇帝想被杀全家?

所以自古以来,虽然很多皇帝仍然会用外戚,但都是一边用一边防着,一边敲打。其中敲打的一部分就包括拿上述这些反面典型来教育后来人。

外戚出了很多优秀人物,也都没有好下场

外戚实力大、掌权时间长、危害最大的朝代就是两汉,任何一个朝代都比不上。刘邦死后,他的老婆吕雉和两个兄弟把控朝政,几乎把刘家江山改姓吕,从此,外戚掌权几乎形成传统。到西汉中叶,政权一般掌握在王姓外戚手中,王莽时期达到顶峰。在篡位之前,王莽的形象非常完美。为登基用尽办法获得声望却留下逆臣贼子骂名。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自称“以柔治天下”,所谓的“柔”就是与实力派联姻,以婚姻关系稳固政治关系,希望以此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整个东汉时期,皇后都从窦融、邓禹、马援、粱统这几个家族选拔。结果是,不仅政权不稳,外戚势力对皇权侵蚀严重,以至于连皇帝废立都由他们说了算。

中国古代政治家族,想通过外戚关系得到发展的人太多了。受两汉外戚掌权传统的影响,大英雄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让自己成为外戚,似乎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掌权。《红楼梦》中,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描述了贾府上下成为外戚的喜庆场面。

掌权的外戚,一般结局不好。因为他们依附的女人(后妃)一旦出了问题,就得跟着倒台。吕雉倒台后,他的家族被诛灭。东汉的梁冀,是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外戚,一家出了三个皇后,朝廷好像是他家的,可以随便换皇帝,落了个满门抄斩。东汉末年,《三国演义》中出场的何进,也是外戚。《红楼梦》中贾元春一死,贾府立即垮台,“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汉朝的外戚干政最严重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的皇帝也在斗争,不过他们斗争的对象却和上述的几个王朝都不一样,他们几百年的历史中,皇帝一直不停的和他们的娘家人斗争,这就是汉朝。西汉的时候,几乎每一任皇帝都和外戚扯上关系,到了东汉的时候又加上了宦官,成了三角恋,为什么汉朝的外戚问题那么严重呢?

一、汉高祖刘邦:都怪我没开好头

汉朝的外戚问题要探寻还得从根上找,早在汉朝的创建者刘邦时期就已经存在。刚开始刘邦是没办法,除了沛县的老乡以外能用的就是我的小舅子们了,吕后的三个兄弟都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并且在建国后都封了侯。

刘邦做了皇帝也想解决问题,可搞定异姓诸侯王已经让他精疲力尽了,回到家还得处理小老婆戚夫人和大老婆吕后的问题,根本没时间解决。

祖宗没开好头,后面汉朝的皇帝们都以刘邦为榜样,外戚就成为汉朝皇帝最大的依靠和斗争对象。

二、意外的皇帝,外戚很重要

代表人物: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汉哀帝刘欣

古代宗法制讲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皇帝要是没儿子,这就麻烦了,只能大臣们去选了,大臣们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选出来的皇帝自然比较弱势,毕竟这样的皇帝好控制。

皇帝上台之后,朝廷里面没权没势,能靠谁呢?娘家人最好用,文帝一上台就提拔自己的舅舅薄昭,宣帝也提拔自己的岳父许广汉,相比于大臣,外戚和自己还是有血缘关系的,用着放心。

三、权术,新外戚干掉老外戚

代表人物: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代历史上皇帝时间最久的,整整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刘彻又是个好色而多情的渣男,对待自己的爱人,经常是喜新厌旧,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先后走进刘彻的世界,随着宠妃的更换,刘彻身边的外戚也在不断的更换,就造成了外戚之间的内斗新外戚干掉老外戚。

武帝一朝,先是窦太后领导的外戚家族,随着窦太后去世,窦婴被汉武帝一封无头诏书杀了。接下来是卫子夫领导下的卫霍外戚,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卫青去世,霍去病英年早逝而没落,最终在巫蛊之祸中遭逢大难。随后登场的是李夫人为代表的李姓外戚,不过外戚李广利实在不堪大用。

武帝时期外戚代表人物卫青和霍去病

武帝用外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朝臣的限制,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但武帝对人才也并非完全信任,他需要用功勋外戚来压制朝臣,自己始终掌控着这个权臣与外戚之间的天平。

四、皇帝太小,没办法

代表人物:汉昭帝刘弗陵,汉成帝刘骜

为了王朝的延续,当自己的继承人太小的时候,外戚往往成为上一任皇帝最值得信赖的人物。外戚里的戚代表至少这些人和皇帝有一定的血缘纽带。

武帝去世时,昭帝刘弗陵只有七岁,为了王朝的未来,武帝赐给了外戚霍光一副周公背成王的图,并明确告诉霍光,让他来做周公(辅政)。成帝即位时也不过十多岁,皇后王政君的家人成为成帝一朝最显赫的家族,只是这两个外戚家族的结局,一个是宣帝即位把霍氏家族干掉,另一个却是外戚王莽干掉了汉朝的皇帝,自己做了皇帝。

汉朝势力最强的外戚

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她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贤后啊,也就最后巫蛊之乱把甘泉宫侍卫交给儿子报名了,最后自杀,其曾孙为其加谥号,成为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后。

戾太子刘据一直兢兢业业,最后没法子被逼谋反,外逃自杀,最后武帝为他建思子宫,并将刘屈鳌李广立夷三族。

汉宣帝与昭帝一起被成为昭宣之治,平民天子,与许平君的爱情惹人怜惜,统治时期儒道法三策兼用治国。并联合乌孙击溃匈奴,彻底解决外患。

卫青在汉武帝时官至大司马(全国军队总司令),其战绩七战七捷,有权势但扔礼贤下士,与武帝都是御姐控,帝国双壁之一。

霍去病十八岁一战成名,被封为冠军侯,两战河西,封狼居胥,可惜英年早逝,帝国双壁之一。

霍光权臣的典范,武帝托孤四人之一,辅佐昭宣二帝,废昌邑王,麒麟阁首席,死后家族叛乱陵寝仍不受影响,继续陪葬茂陵。

历史结语:

正是汉朝这无休止的外戚专政,才让后世的王朝往往都立下一个规律外戚不得干政!权力这条路,永远是单行道!

从安邦固国到篡汉自立,汉朝外戚集团为何会转变为国之蛀蚀?

外戚政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史上很突出的一个现象,而汉代的外戚擅权,则是中国古代外戚集团干预朝政的突出例子。

因为封建王朝的集权属性,和外戚集团很多不得人心的作为,使得史册中对于外戚集团的评价普遍不高,而提起汉朝的外戚集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篡位的王莽,残暴的何进等等。

实际上,外戚固然在汉朝末年的历史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但也并不是说外戚集团一无是处。不管是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还是其后的霍光,专权擅政当然是有的,可是安邦定国,封狼居胥的史实,也不容置喙。

那么为什么汉朝的外戚集团会从安邦固国的国之栋梁,转变为篡位自立的国之蛀蚀呢?

汉朝初年,皇帝与外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时的外戚也多是如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忠臣猛将,当时人们对外戚的看法,也趋于正向

外戚和宦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特殊的政治群体。顾名思义,外戚就是皇帝妻子或者母亲等母系血脉的亲戚,因为古代皇帝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属性,往往这些皇帝妻族或者母族的亲戚们,也能掌握国家大权。

汉朝外戚当权的例子尤其突出,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开始,汉朝就开了外戚当权的先例,其后历代皇帝,自然有样学样,纷纷重用自己的母族或者妻族亲戚。

《史记·外戚世家》之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可见在汉朝前期,人们对于外戚的概念,不像后世王朝那样绝对,认为外戚干政一定会祸国殃民,而是将其当成是皇帝管理天下的一项重要臂助。

事实上,汉朝初期的外戚们,确实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说起,吕雉的两位兄长吕泽、吕释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之中,对于吕泽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可见,吕氏家族在刘邦起事并建立汉朝的过程之中,是立下大功劳的。

其后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更是不用多说,功盖当世不说,霍去病还为此丢掉了性命。不论从其建立的功勋,还是从其对于大汉朝的忠心和牺牲来说,都当得起安邦固国,国之猛将的评价。

而且汉初外戚当权的概念,大都集中在军事领域,不管是吕泽,还是卫青霍去病,都是将领或者统帅,而不是治国治民的行政官员,这就使得外戚擅权的概念局限在军队之中,因为封建王朝时期军队只效忠于皇帝,外戚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军队,也就没有真正“擅权”的机会。

由此观之,汉初的外戚当权,对于汉王朝抵定天下,开疆拓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当的权利,也大多限制在军事领域之中,因为这些外戚的赫赫战功,史书中对其评价,多趋向于正面,并没有形成后世“外戚干政”这个说法之中所蕴含的负面含义。

汉朝中期以后,世家大族势力蔓延,外戚沦为皇帝对抗世家力量的工具,外戚也对皇权失去了忠臣和敬畏。

但是到了汉朝中期以后,外戚当权的祸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汉武帝死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成为顾命大臣,霍光虽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正面评价,但已经开始出现了“外戚擅权”的苗头。

霍光作为外戚擅权,首先在于从军权向政权的过度,霍光不仅仅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国家的辅政大臣,这样一来,不仅是在军队之中有威望,在朝堂,霍光也有了培植亲信,建立自己权利体系的机会。

汉朝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班固是与霍光几乎同时代的史学家,其记载应该是非常可信的。由此可以得知,汉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虽然认可霍光“匡国家,安社稷”的功劳,但也认为他“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有擅权专政的嫌疑。

霍光以后,随着汉朝建立的时间日常,国内门阀士族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逐渐强大,原本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也成为世家门阀们互相提拔亲信的方式。

在此基础之上,孤立的皇权为了对抗逐渐强大的世家,不得不倚重于外戚宦官,这其中外戚本身也是世家门阀的一部分,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利。使得其后各代外戚辅政,基本上没什么贤臣良相。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后,外戚更是几乎成为了奸臣的代名词,以至于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外戚不得干政当成是一向定律,甚至法律来执行。

汉朝外戚集团转变的实质,是封建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利变迁的结果,所谓的“外戚干政”,有一部分皇权和世家们推卸乱国责任的意味在其中。

卫青霍去病,以及其后的霍光,王莽,都是外戚。甚至霍去病和霍光还是兄弟。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如此不同呢?

其实如果仔细对比,还是能够看出汉朝前期的外戚跟汉朝中后期外戚的区别的。汉朝前期,不管是吕太后家族的吕泽,还是卫子夫卫皇后家族的卫青,霍去病。从与皇帝的关系来看,都是皇帝在依靠着外戚。

从吕泽来看,刘邦起事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能够起兵成功,占据天下,跟吕氏家族的支持是分不开关系的。卫青和霍去病也是一样,汉武帝一心想打败匈奴,扬汉朝国威,但他又不可能亲自上战场。这时候作为杰出统帅的卫青和猛将霍去病,就是他重要的依靠。

而到了霍光以及其后的王莽时期,他们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本身是皇帝的外戚,也就是说这时候皇帝和外戚的关系之中,外戚是依靠皇帝的。

这两者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其实是外戚干政为何会走向负面的根本原因所在。

《汉书·霍光传》之中记载:“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

十多岁就已经是朗将,霍去病死后,更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从这段记载之中不难看出,霍光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很大程度上是得到霍去病的遗荫。

如吕泽,卫青等,皇帝依靠外戚的,外戚本身就有立身之阶,就算不跟其他臣子抱团,凭借自己的本事,也能在朝堂之中站住脚,没有人不服。

如霍光,王莽等人,虽然其后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受命之初是得到了皇帝外戚这个身份的加持,这对于其他文官武将们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么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上站住脚,他们就必须或者与朝臣打成一团,或者利用皇权让朝臣恐惧。

不管哪一种,都是要得罪人的。要不得罪皇帝,要不得罪朝臣。如此,外戚在史册上有坏名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东汉以后,随着门阀势力的壮大,被皇帝用来对抗门阀士族的外戚和宦官,本身就没什么才能。其次再加上得罪文官士大夫阶层的各种行为,自然就成为了史书声讨的对象,由此也给“外戚干政”的负面含义,定下了基调。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外戚集团从忠诚猛将,向奸臣邪祟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与他们在朝堂上的地位有关。

汉朝前期,外戚是皇帝依靠来打天下,开疆拓土的重要支柱,到了中后期,随着政治局势逐渐稳定,外戚的地位也就慢慢变成了皇帝用来平衡权臣的手段之一。一起打天下的时候,皇帝与外戚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可到了对抗朝臣的时候,外戚就只成了皇帝利用的手段,自然也对皇室没什么忠诚可言。

结语

综上,汉朝外戚集团从安邦固国到祸国殃民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封建王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划分的问题。建国初期,皇权独大,外戚包括臣子们都无法威胁到皇权,这时候外戚与朝臣的地位是相当的,只是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比较容易建功立业。

到了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国内各种门阀世族的力量增长,而皇权却无法再加强,这时候皇帝为了对付朝臣,只能利用外戚宦官等亲近的人来掌握权力。这样一来外戚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外戚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外戚不再具有与皇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质,遇到事情皇权不会有事,但被皇权拉来站台的外戚就成为群臣的撒气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外戚对于皇权自然没什么忠诚可言,出现乱政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说,所谓的外戚乱政,也只是皇帝和臣子互相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如同“红颜祸水”把国破家亡的责任推卸给女人一样,皇帝和那些世家大阀们为了彼此的利益搅乱了天下,又不想担责任,只好将外戚和宦官推出来读天下悠悠众口了。

唐朝二大外戚家族

长孙皇后贤后,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无忌一代权臣,关陇门阀的领军人物,历经三朝,凌烟阁首席,之后在武后立后斗争后被杀。

李治身体多病,权力旁落,最后成就了武后中国女皇唯一一人的成就。

外戚干政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四家却是特例

外戚干政,我们最了解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例子。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并不是外戚成功干政,而是那些一直游离于政治核心之外的外戚。公元66年,外戚首次以“群像”形态出现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这一年,刘庄下旨为“四姓小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学习“五经"。“四姓小侯”就是当时的四大外戚家族樊、郭、阴和马。樊家,指的是刘秀母亲的本家;郭家,指的是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母家;阴家,指的当然就是刘秀第二任皇后阴丽华的母家;马家,指的就是刘庄皇后的母家。

其中樊家是四家里最早的外戚,他们在南阳是有名的大富翁,光是田地就有300多顷。但是,这个家族素来乐善好施,谦逊稳重。刘秀对外公一家感情深厚,对舅舅樊宏也十分尊敬,还在即位后的第五年为他封侯。虽然樊家先后有5门侯爵,但是樊宏仍然保持着谦逊谨慎和不追求名利的传统。他临死的时候害怕子孙跋扈惹祸,还请求辞去侯爵。樊宏的儿子樊鯈和他一样的谦逊谨慎,基本不参加宴会,拒绝和诸侯来往。而樊鯈的弟弟樊鲔却爱慕权势富贵,想要与刘庄的弟弟楚王刘英结成亲家。樊鯈就劝他说:“我们的父亲在时备受尊重,只要开口,樊家的儿子都能取公主,女儿都能嫁皇子。但父亲没有这样做,就是怕物极必反,给家族带来祸事啊。”可是樊鲔并未将哥哥的话放在心上,执意让他唯一的儿子娶了楚王的女儿。后来楚王刘英陷入了谋反大案,被牵连的人有很多。这时樊鯈已经去世了,刘庄又念在樊家一向谨慎本分,樊鯈又曾劝说过联姻一事,竟然就赦免了樊鲔一家。樊家就这样一直谨小慎微,游离于东汉政治核心之外。

而阴家就不一样了。阴皇后的哥哥阴识与刘秀兄弟一起参加起义,后来被刘玄派回南阳镇守。刘秀即位后,阴识护送阴丽华与刘秀家人与刘秀团聚,此后就一直被委以重任。刘秀一直想重用阴兴阴识两兄弟,还曾想封阴兴为关内侯,但是都被阴兴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后来,刘秀想让阴兴接任大司马一职,但阴兴还是拒绝了,甚至说:“臣不是不贪图官位,也不是怕事不敢当大官,但让我这个不称职的人当大司马,败坏的是陛下的圣明。”阴家一门共有4个侯爵,但始终没有成为把持朝政的外戚家族。到刘肇即位,阴家又出了一位皇后,可是这位皇位却给阴家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位阴皇后在宫廷斗争中,被以“巫蛊”之罪废掉了,阴家也被流放到了日南郡比景县。但七年后,阴家还是被赦免回归故土了。阴家之所以没能霸占朝政,与阴丽华皇后有密切关系。虽然她当了皇后,但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人争取过官职和地位,那就更不要说她干政了。

至于郭家,虽然是刘秀废后郭圣通的家族,但是刘秀并没有因为郭圣通而慢待郭家。郭家当时仍有三个侯爵,其中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就被封为掌管外交的大鸿胪,经常得到赏赐,因此郭家也被称为“金穴”。到了刘庄在位,郭家同样受到尊重,刘庄每次赏赐东西给亲戚,郭家得到的必定和阴家是一样的。但归根到底,郭家都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可以获得比任何人都多的财宝,但是他们绝不可能在政治上占据一席之地。

最后一个家族马家,虽然明面上是扶风茂陵人,但起家却是在河西。刘秀对马援这个外来户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而且与他们同样有河西背景,与皇室也有姻亲关系的梁家和窦家又一直排挤他们。致使马援死后被诬陷,差点就死无葬身之地,连爵位都几乎被免去。马严是马援的侄子,他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就让婶婶阎太夫人和窦家断绝婚约。而他也立即上书刘秀,请求将马家的三个女儿都送入宫中,成为太子的妃子。刘秀答应了这个请求,因此马援的三个女儿也顺理成章的做了刘庄的妃子。但是马氏三姐妹都没能给刘庄生下子嗣。而就在公元57年,刘庄的贾贵人诞下了一个儿子。按照常理来说,如果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的话,那贾贵人成为皇后也是应当的,但使人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成为皇后的竟然是马家最小的一个女儿。而且,贾贵人生的这个孩子刘炟,认了马皇后做养母。之后更是只将马家当外家,对贾家却丝毫不提。在这种情况下,马皇后依然非常低调,从不让她的家人加官进爵。就这样,马氏外戚也没有进入东汉政治核心。

虽然这四家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回避,但东汉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外戚时代,而且长达100多年。

外戚在中国历史自秦至清的表现是什么?

秦朝以前:从留下的历史文献看,外戚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然而到了汉代:外戚受到格外的尊崇。封王拜将。动辄把持朝政。把皇帝视同傀儡。甚至自取皇位而代之。这种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残酷。皇族与外戚、外戚与宦官外戚与权臣、外戚各集团之间的相互残杀不计其数,成了汉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代以后:外戚势力虽然经常受到皇权的抑制,但仍时露锋芒。西晋因外戚于政引起社会大动乱,而隋文帝杨坚便以北周皇帝的外公身份篡权而建立了隋朝。

唐代:外戚武氏、韦氏都先后进行了干政的表演,曾度使国号变为“周”。这些引起了后来封建帝王对外戚问题的高度警惕。

前车之鉴,唐以后的各朝代都对外戚势力的成长和干政问题十分注意,虽给予较高的爵位和特权,但不准其干预政事。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其贤者类多谨身奉法,谦谦有儒者风。而一二怙恩负乘之徒,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非有军国之权,宾客朋党之势”(见明史外戚传)明代如此,清代亦如此,甚至清代末期垂帘听政把权近半个世纪的叶赫那拉氏其母家也并无一人拜相封侯。

所以,外戚干攻的程度强弱,虽有多种原因,最根本取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强弱。

大致说来,唐代及唐以前,封建国家的权力经历了由地方向中央集中的过程。作为中央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外戚势力不断成为统治者借助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形下,即使较有作为的君主,也很难真正抑制外戚势力的发展,因此,外戚千政擅权的重复出现当为必然。

自宋代以后:在位君主力图将中央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这样斗争便在中央内部的外戚、宦官、权相之间不断地激烈进行。正因外戚在汉唐时代便已留下了那么惨痛的教训,所以,抑制外戚干政便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宋代的特点:宰相权力强于外戚,使外戚很难有专权干政的机会。明代虽然废除了宰相,由于强行抑剥了外戚势力,皇权便在首辅大学士和宦官的互斗中维持。

清代:则集历代专制集权经验教训之大成,通过军机处彻底将外戚、宦官、首辅等势力与国家权力隔离,保证了君主一人对大权的独断,完成了君主专制的集权过程,使皇权达于项点。

总结:封建社会政治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既然外戚与帝王之家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无论如何不能彻底根除外戚干政的可能,皇亲国戚们一遇机会便随时可能登台表演。而且在皇亲国戚的裙带关系下,最难抑制的就是这些人的依势违法、骄纵殃民,这几乎是历代的通病和常态。

唯其如此,外戚虽历代皆有,其表现却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戚专权为何大多以失败告终?

舅舅、女人和狗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章帝以后,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怀抱幼主处理朝政,说起来,并不是每个太后都有强大的政治才能,于是她们常常请父兄掌握朝廷实权,把小皇帝彻底变为有名无实的傀儡。一旦皇帝长大,不甘心受制于外戚,为了夺回大权,保障自己的地位,往往与宦官定谋,依靠自己的奴才驱逐或削弱外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着又控制了朝政。这样,“舅舅、女人和狗”之间,便出现了外戚与宦官开展拉锯战的情况。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件主要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窦宪(章德皇后兄,和帝舅舅)“以侍是内于机密,出宣诰命”,“威权震朝廷”,“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朝臣上下莫不附之”,权倾朝野,开始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公元92年(永元四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谋,迫使窦宪兄弟自杀。但从此宦官也因此得势,开始直接参与朝政。

第二次是在殇帝、安帝时期。邓太后(殇帝母亲、安帝祖母)让自己的哥哥邓骘掌握国柄。邓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人无情铲除了邓氏势力。但随后当时朝廷的权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处理。

第三次发生在汉顺帝时期,阎显(顺帝皇后阎姬的兄长)处死宦官江京,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北乡侯病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联谋杀死阎显,诛除阎氏。

第四次发生在冲帝、质帝和桓帝时期。梁太后临朝,委托其兄梁冀辅政,梁冀复立桓帝。“专擅威柄,凶恣日积”,使外戚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桓帝虽为梁氏所立,亦对梁氏深恶痛绝,“遂与内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密谋诛冀”。最后梁氏一族是被诛了,但单超等五人同日被封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在东汉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擅政,都使政治更加腐败。

舅舅打不过外甥

不过,尽管历史上很多外戚权势很大,声势显赫,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无一不是失败,最终,王朝还是那个王朝,皇族还是那个皇族,追其原因,还是与封建王权的宗法继承制度有关。封建王权有着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只能是皇帝传给从自己儿子中选出的太子,实在不行,就传给自己的弟弟、侄子等其他皇族子弟,理想的状态下,便是如此薪火相传,千秋万代。而其他任何人是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利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在凡事都要找个合祖宗王法理由的封建时代,一个“名不正言不顺”就足以毁灭一切。

所以,尽管外戚的舅舅们可以凭借姐姐妹妹的荣华富贵而掌握权力,却始终不能凭借这层血缘关系染指最终的皇位。吕雉率领下的吕氏外戚权倾一时,但吕雉始终承认,这还是刘姓天下,始终未曾试图将自己的吕姓子弟扶上皇位;武则天由于自己的过人智慧和政治才能,坐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未曾达到的最高点,然而,武则天死后,仍旧将皇位传给了李氏家族;而慈禧,也不得不在丈夫的皇室宗族中不断选择接班人。所以,舅舅始终是舅舅,外甥才是那个拥有保持皇位血统的人,无论舅舅曾经怎么强大,最终都不可能战胜外甥,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皇帝们,为何宁可重用外来的舅舅,也不愿重用一家的叔叔?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一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不断地轮回重生,而这个现象就是标题中提到的,古代大部分皇帝们,都喜欢在登基之后重用自己的舅舅,而打压自己的叔叔。

按理说,舅舅属于母亲的家族,与皇帝本人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叔叔则是父亲的家族,因而与皇帝本人有着直接的亲密关系。那么,既然如此,古代的皇帝们又为何不愿重用一家的叔叔,而非要重用外来的舅舅?

先简单地为大家列举几个例子,比如汉文帝非常信任舅舅薄昭,而汉武帝也非常信任舅舅田蚡(只可惜这二位都没什么好下场)。

言归正传,关于古代皇帝为何愿意重用舅舅,而不愿重用叔叔这个问题,笔者的个人看法有以下几点:

其一,宗法制的缺陷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权更替是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传承核心。而这其中又以父死子继在先,兄终弟及在后。同时,古代为父系社会,且普遍施行一夫多妻制(正妻一位,其他为妾)。而这样的制度其实看似非常科学,但仔细盘算起来,也是有可能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现任皇帝只有一位子嗣,而且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聪明,那么机智。此外,现任皇帝年龄太大而子嗣年龄又太小,且现任皇帝还有好几个已经成年且拥有不错口碑的兄弟。那么问题便出现了,假如现任皇帝驾崩后,他的子嗣到底有没有能力继承自己的皇位,或者说有没有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这个问题看似非常无厘头,但其实本质上却非常严峻,因为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一旦现任皇帝驾崩且“无子”,那么皇位必然要从他的兄弟当中重新挑选。这里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现任皇帝的兄弟,而且还拥有不错的口碑和实力,那会不会垂涎那个在你看来根本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侄子的皇位呢?

其二,数不胜数的教训

我们纵观历史后不难发现,从最早的夏商周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元明清结束,这期间发生的叔叔篡夺侄子皇位的例子难道还少吗?远的先不说,就说最近的明朝靖难之役。作为建文帝四叔的燕王朱棣,不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实质上的叛乱,并最终打败建文帝将自己扶上了皇帝之位吗?

关于此类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元武宗皇位被弟弟元仁宗所夺,晋惠帝因皇位之争而引发八王之乱,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夺侄子刘子业皇位,同样的南北朝时期,齐明帝萧鸾夺侄子萧昭业皇位等。

可反观外族的舅舅,自秦始皇开始直至清逊帝溥仪退位,在共计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能真正篡位成功的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新朝的王莽(但可惜还是被汉朝宗室刘秀所击败)。

其三,母系家族的影响

在清朝以前,皇帝的后宫当中,基本都是谁生下了皇子便由谁来亲自抚养,且在加冠之后才会被送出宫去。而这种行为便引发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现象,即所有的皇子都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哪怕是太子也不例外。而太子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不就意味着太子和舅舅的关系也非常好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的影响,所以新皇登基之后,重用这外族的舅舅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皇帝之所以和同族的叔叔不亲切,是因为叔叔是先皇的兄弟,而兄弟自然是要住在专门的地方,因而皇帝在少年时期是很难见到叔叔的,所以在潜移默化之下,亲近舅舅而远离叔叔那同样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由得想提到了一个朝代,即汉朝,且无论西汉或东汉。有对汉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汉朝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朝代,那就是大部分皇帝都是和母亲的关系好到不寻常,而且还都给舅舅封了高官。这些皇帝当中不仅有英明神武的汉文帝和汉武帝,更有懦弱不堪的汉恒帝和汉灵帝(西汉还好些,东汉自刘秀之后,舅舅把持朝政几乎成了惯例)。

关于古代的皇帝们,为何宁可重用外来的舅舅,也不愿重用一家的叔叔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回答有三点。第一点是宗法制的缺陷,即叔叔可以竞争自己的皇位,而舅舅不能。第二点是数不胜数的教训,即历史上有很多叔叔抢夺侄子皇位的例子,而且成功之人也不在少数。第三点是母系家族的影响,即皇帝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那自然而然就会和舅舅更亲切,毕竟舅舅和母亲是一家人。

标签: 外戚权臣皇权

更多文章

  • 共禹论功不较多,论一代暴君隋炀帝的功与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入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这是旧版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原话,可见在正史上,隋炀帝一直被贴上暴虐无道、骄奢淫逸的标签。如果我们问:“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暴君是谁?&rd

  • 南明8个月君主,为啥给朱允炆和朱祁钰平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明,平反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这哥们简直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那个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没了一半江山了,他不想着积极主动地抗击农民军和清军,反倒是开始给古人们一一平反了。当时他不仅把自己老爹福王朱常洵给追封为皇帝,而且还相继恢复了朱标、朱允炆和朱祁钰的皇帝称号,你说这是不是闲着没事做?啥情况啊?多铎的大军已经快逼近南京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不得善终的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开国皇帝,皇帝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最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以九五之尊的身份统御天下。打天下,当皇帝就成了乱世之中各路诸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我们说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做的,因为觊觎这个位子的野心家和阴谋家往往大有人在,即便是开国皇帝也往往难以逃脱被害的命运。今天小编就盘点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不得善终的开国

  • 乞丐皇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乞丐皇帝,明朝,朱元璋

    很多人谈起历史时总会一脸自豪地夸耀:“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他们对于汉唐雄风了如指掌,提起秦皇汉武滔滔不绝。但如果你问他:“宋之后的情况怎样?”他多半就哑火了。因为宋之后有元和清,虽然现在的蒙族人和满族人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但在当时

  • 历史上篡位帝位来路不正皇帝 四个堪称雄才大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篡位,皇帝

    皇帝,这份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诱惑最大的职业,有太多的人想要得到,然而最终能够成为皇帝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400多位皇帝,他们成为皇帝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继承祖业的,有白手起家的,除开国皇帝外,王朝其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顺位继承的。然而还有一类皇帝,他们是通过谋朝篡位登

  • 什么是“中国”?这才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什么是中国,中国

    “中国”一词,出自何尊(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出土: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年代:西周)“中”“国”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何,人名,应该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贵族。何尊,是何受到赏赐之后,铸造的青铜器

  • 40年前美国送中国1克月球土壤,如今亲自去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月球土壤,中国登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今天凌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飞行约2200秒后,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中国发射火箭的次数实在太多,大家可能都记不清上次发射火箭是什么时候,干什么用的了,

  • 权力的形状——南薰殿帝后像特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薰殿帝后像,历代帝王像,皇帝

    1949年,国民党在即将败退台湾之际,将抗战胜利后由西南后方迁至南京的部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和中央博物院文物运往台湾。其中包括一批历代帝后、名臣、圣贤画像,这些图像是历代累积形成的图像系统。最早的一批是制作于宋代的帝后画像。当南宋覆灭后,元朝将这些图像运往大都收藏,并制作了本朝帝后画像。朱元璋等

  • 关于古代的各种疑问,比如皇帝妃子有三千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后宫,妃子,嫔妃

    看古装剧的时候,里面的丫鬟小姐们个个光彩照人,睡觉都是浓妆艳抹。可仔细想下,古时候压根就没有粉底,没有睫毛膏,没有沐浴露,没有女用剃须刀……天哪,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过的呀!1.古人以前没有卫生棉,那么来姨妈了怎么办?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ldqu

  • 明朝相权被阉割 内阁更缺失了天下为先的使命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相权,宰相,明朝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下旨“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将六部尚书汇报工作的对象由宰相调整为皇帝本人,朱明皇帝于是自操威柄、直面天下,以己一人的精力总揽万机庶务。裁撤中书省和废除宰相之职位是容易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