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 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 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92 更新时间:2024/1/9 12:25:00

提起钱谦益、钱其琛、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这几个名字,那真是如雷贯耳,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当然这个共同点不是姓钱这么简单,而是他们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开创者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国王钱镠[liú]。

来过西湖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西湖边上有一座钱王祠,专门纪念钱镠为杭州做的贡献,而在钱塘江边上也有钱王射潮的雕塑,这些都展示了钱镠为开发杭州做出的贡献,在五代十国时期,钱镠以及其后代,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从《百家姓》的排名就可以看的出来,《百家姓》的开头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在第一位的是赵,排在第二位的是钱,因为《百家姓》是北宋钱塘的一个书生编制的,皇帝姓赵,放在了第一位,而钱放在第二位足见钱镠在浙江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这个排名,比得不仅是人数多寡,首要的一点是讲政治,比的是当时姓氏的官场地位。老钱家能在排名榜上爬到这么高,多亏了这个叫钱镠的人。

先后除掉了刘汉宏、董昌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奇葩后,钱镠控制了大唐帝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晚唐时期,平民出身的钱镠就像军阀界的一股清流不称王,不扰民,也不跟左邻右舍约架,而是埋头发展经济,关起门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按时足斤足两向朝廷进贡,堪称节度使里的典范。

钱镠画像

钱镠是吴越国国王,但他归根结底又是唐朝的忠臣

852年3月10日,钱镠生于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钱镠出生的时候据说全身红光,奇丑无比,当时他的父亲都吓了一跳,认为钱镠是个不祥之兆,想把他扔到井里,还是钱镠的祖母觉得他可怜,要求留下来,钱镠这才活下来,所以钱镠的乳名是婆留,钱镠自幼习武,擅长射箭,舞朔,成年以后以贩私盐卫生,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可见唐朝末年贩私盐多么的广泛。

钱镠最初是跟着董昌保护乡里,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但是后来董昌叛乱,钱镠受命讨伐董昌,被任命为镇东节度使,在征战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也先后被唐、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两浙虽然富庶,但也是三面受敌,所以自始至终钱镠极其后代都没有称皇帝,而是依附中原王朝,对其称臣,当然对内的话,规制都是按照皇帝进行的。

那么他究竟立了什么功?竟然让皇帝为他颁赐免死牌呢?

唐朝乾宁二年,也就是公元895年的一天,钱镠突然接到一道任命,将他升职为两浙都指挥使。接到任命后钱镠却大惊失色。原来这道任命并不是来自唐朝朝廷,而是来自他的上司董昌。

董昌准备在越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建立割据政权,想拉钱镠跟他一起干。钱镠原本是董昌的老部下一直跟随董昌,董昌对其非常赏识。

两人私交很好。钱镠接到董昌的任命后面临两难的选择。是接受任命跟随董昌造反还是效忠朝廷。最终钱镠选择了效忠朝廷维护国家统一。

他先给董昌写了一封信,劝董昌不要建立割据政权,踏踏实实的当唐朝的节度使。接着钱镠又亲领三万精兵,直奔董昌的领地越州,整越州城包围起来,逼董昌改变主意。钱镠的举动让董昌措手不及。他来不及调动兵马就被围困。为解燃眉之急,他假意听从钱镠的劝告,绑了几个煽动他造反的谋士交给钱镠。并向唐朝皇帝请罪。钱镠看董昌有悔过之心便撤军了。然后向朝廷上奏了此事。

唐昭宗李晔也准备从宽处理董昌。没想到,董昌竞秘密联合其他地方割据势力,仍然企图建立割据政权与朝廷对抗。唐昭宗于是下令让钱镠讨伐董昌。公元896年五月,钱镠攻破越州城抓获了董昌。收到捷报的唐昭宗十分高兴。朝廷已经很久没见到过这么乖巧的地头蛇了,唐昭宗感动得眼泪汪汪,毫不吝啬地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二镇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将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将他家乡赐名为“衣锦城”(取“衣锦还乡”之意),并特别赐给钱家一副免死铁券以示嘉奖,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这就赋予钱镠像猫一样有九条命,连他的子孙都可以免死三回。有了这玩意儿,理论上除了自然病故,老钱犯下再大的错误也没事。想想也是醉了,唐昭宗拿着本来不存在的权力,做为画饼施舍给功臣,这笔买卖做的不可谓不精明。

钱家这副铁券,现在供在国家博物馆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这种东西最早是刘邦发明的,赐给功臣,约定能免除他本人或子孙的死罪若干次,算是皇帝对功臣的契约和承诺,顶不顶用,全看皇帝个人的诚信度。外形如筒瓦状,铁券上的誓言最初由朱砂填充,因此叫“丹书铁券”。到了隋唐时期,一般用金银填字,也称“金券”或“金书”。

钱家传家宝,钱镠铁券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41厘米,形状如一块瓦片。约为6寸照片的10倍大。不要被电视剧误导,免死金牌不是可以拿在手里的类似腰牌的那种,至少钱镠铁券不是。铁券上的字都是填金的,所以又被称为“金书铁券”。这些金字为唐昭宗的诏书共333字。内容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和受封的功绩等。

按理说,皇帝派大臣平乱是常有的事,为什么钱镠能获得如此的嘉奖呢?

原来,唐昭宗统治时期,唐朝已摇摇欲坠。各地势力纷纷拥兵自重。真正听从朝廷指挥的并不多。这让唐昭宗很头疼。钱镠镇守浙江西部手握兵权,在皇室如此式微的情况下,对朝廷忠心耿耿。他不仅没有跟随董昌与朝廷对抗,反而抓获董昌献给朝廷,维护了李唐江山的尊严。

铁券上的诏文有这样一段话。意思是说:“我会永记你的功绩,使你们钱氏一家世袭荣宠永保富贵。”

钱镠接到金书铁券后感激涕零,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

钱镠铁券,起初一直被供在杭州的钱氏祖庙。公元990年,中国北宋时期的皇帝宋太宗想一睹钱镠铁券的真容,便命人将铁券送进京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市。宋太宗看完后,交还给了钱氏后人。

北宋灭亡之后,钱氏后人带着钱鏐铁券一路南迁,最后定居在今天的浙江台州临海。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铁券一直由钱氏家族收藏。

到了公元1276年,元朝军队攻破临海,钱镠铁券意外丢失。(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临海,钱氏后嗣钱叔瀤背上铁券南逃,慌忙中意外落水而亡,铁券也跟着沉入水底。)

直到56年后,元朝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一位渔夫在撒网打鱼时意外捞到了钱镠铁券。得到消息后,钱氏后人买回了铁券。就这样,铁券再次回到了临海钱氏后人的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钱镠铁券一直没有派上过用场。人们也不知道他管不管用?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也想给功臣们弄一批免死铁券,但谁也没见过样品,于是把钱家子孙手里这块唐昭宗所赐的铁券借来观摩,仿造了一批。但朱皇帝做人太不讲诚信,别说是“免九死”,只要他想杀谁,一次也不轻饶,铁券虽然发了一大堆,但一块革命的老哥们儿,最后竟没几个能善终。他给功臣们发的与其说是免死铁券,倒不如说是一张“地狱单程通行证”,因为大约有90%的开国功臣都被杀掉了,俗话说:“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别说铁券了,就算是金劵、钻石劵都救不了功臣的命,而李善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朱元璋也曾经绕过一位钱氏后人的命,而依据仅仅是一块唐昭宗时期留下来的“免死铁券”。

这是件什么事呢?

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的一天,有个叫钱柚的钱氏后人在家里急的团团转。因为他的父亲钱用勤涉嫌贪污税粮被抓。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贪污的官员惩罚十分严厉,大都会被处死。

钱柚一想到父亲也会被处死,就如坐针毡。就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想到。家里还供着一块钱镠铁券。也就是免死牌。

他捧着铁券来到了明朝当时的都城南京。没想到,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他。去之前,钱柚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不知道这块免死牌有没有用,但朱元璋的态度让他燃起了希望。

其实,朱元璋并非只是单纯地见钱柚,他主要的目的还是想看看钱柚手中的钱鏐铁券。他听说颁授铁券也就是免死牌的制度,最早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功臣,就颁给开国元勋铁券作为褒奖。铁券上的信词,最初用丹砂填字。因此被称为“丹书铁券”。而朱元璋也想效仿这种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臣的做法给他们开国功臣了颁赐铁券。

像朱元璋,他因为没有看到过丹书铁券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就想把这个钱氏的铁券拿来,看一下,做个样子。所以,就让钱氏把这个铁片券送到都城以后,他就按照这个铁券做了一个模子,模子做好以后,就重新根据这个模来记,记在铁券上以后,赐给其他有功的大臣。

钱柚想用钱镠铁券来保父亲的命。那么,铁券到底好不好用呢?

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看到钱镠铁券后果真免除了钱用勤的死罪。不久把铁券交还给了钱柚,让他带回家好好珍藏。此时,距离唐昭宗赐钱镠铁券已经过去近五百年的时间。

都换了几个朝代了,用前朝皇帝的铁券免当朝官员的罪?这手是不是太长了?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因为钱镠铁券而免除了钱用勤的死罪呢?

这个免死牌有免死的功用,它这个东西是不绝对的。比如明代李善长朱元璋也是给他丹书铁券,李善长为什么最后还是被杀了呢?因为李善长他犯的是谋逆大罪,你要犯了谋逆罪,(这个)皇帝他是肯定不会饶过你的。

专家说,朱元璋当时很可能认为,钱用勤犯的不是死罪,再加上其先祖钱镠,因为对唐朝朝廷的效忠而获得免死牌。

因此,决定对钱用勤网开一面,可免死!以表示对钱镠忠义的褒扬。那么朱元璋是出于什么考虑才认可这块免死铁券并且放人的呢?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认可钱氏后人的免死铁券,是因为他想要给天下人传达一个消息:我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只要你们能够和钱家的先祖一样向我效忠,那么你们的后代才能得到明朝皇室的庇佑。

今天浙江省临海市建有钱氏家族纪念馆,馆内高高悬挂的“忠孝之家”四字匾额赫然在目。此匾额由中国南宋时期的皇帝宋高宗赵构题写。钱镠的忠义成为钱氏家族的家训,一直延续下去。

朱元璋唐朝认可的钱镠铁券,实际上,也是对钱氏一门忠勋功业的认可。钱镠铁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忠君的象征

自钱镠铁券问世以来,先后有宋朝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以及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永乐皇帝、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过钱镠铁券。

尤其是乾隆皇帝,在御览后还赐给钱氏后人,一只装券宝匣和自己所做的《观钱镠铁券歌》诗文。

(附诗文:乾隆皇帝的《观钱镠铁券歌》

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镠,董昌僭伪为昏狂。

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贵荣宠长。

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

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

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膻芗。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

就是说,这个铁券总的来说。在杭州(钱氏)祖庙保存了将近一百年,在北宋都城汴京保存了一百多年,在台州保存了八百多年。那么期间,就是因为流传过程中破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许多这个(金)字掉了不少了。另外,丹书铁券从古书历史上出现很多,但是,真正传下来也就钱氏这么一个。

专家说:中国封建时代结束后,颁赐铁券也就是免死牌的制度随之消亡。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铁券,也是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因此非常珍贵。

20世纪50年代初,钱氏后人将它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1959年,铁券移交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继续钱镠的故事……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梁。“乖孩子”钱镠拒绝了一些部下兴兵为唐复仇的建议,而是接受朱温的册封,继续埋头种田捕鱼,按时上贡。当朱友圭弑父自立后,为稳定局势,怕地方造反,特意尊称钱镠为“尚父”,老钱愉快地接受了;朱友贞发动政变,夺取了后梁皇位,加封钱镠为诸道兵马元帅,不久又被册封为吴越国王,老钱同样愉快地接受了。甚至在淮南大乱,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断绝后,钱镠仍旧锲而不舍,千方百计地绕道从海路入贡。

但进贡跟忠诚没半点关系,这只是钱镠的一种态度:不管谁在中原政治舞台的中心,他都一概承认并臣服,但只进贡,不入朝,保持独立的割据状态。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钱镠继续以乖巧的姿态遣使入贡,大度的李存勖甚至赐给了他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玉册、金印。

李存勖

此时的钱镠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西川、淮南、岭南、福建等地的节度使都奉他为“带头大哥”,一个劲鼓动他称帝自立,但钱镠拒绝了,并笑着引用了曹操当年骂孙权的话对左右说:这帮坏小子自己坐在炉炭中,还想把我也架上来烤啊!(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老曹骂: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即使在这些小兄弟们都纷纷称帝,建立所谓的“十国”之后,雄居东南的钱镠仍然拒绝称帝,继续以低姿态和务实的态度维护着一隅安宁。他坚持不当“出头鸟”,不管中原王朝如何变换,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当好他的“千年老二”,保持着对江浙一带的实际控制权,埋头修筑海塘,疏浚内湖,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四支“撩水军”,负责河湖的堤坝、疏浚、灌溉,使得苏杭嘉兴一带成为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

钱镠起身民间,虽然文能赋诗,武能定国,却始终很接地气,也重感情。他被封为吴越王后,效仿刘邦回老家大宴乡亲,照着《大风歌》的意思,写了首《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曰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人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

钱镠声情并茂演唱完,乡亲们却听不懂,大眼瞪小眼,连个掌声都没有。老钱一脸尴尬,只好换了些口头语用吴地土话再次高歌一曲:

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

这下乡亲们整明白了,轰然叫好,掌声四起。

钱镠还是个大情种,对自己的王妃感情深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王妃老家是临安,每年清明都要回家扫墓,有一年在娘家多住了几天,老钱就让人捎信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路边的野花都开了,我等你等的花都快谢了,你也该回来了吧?

这句情话画面感太美,一不小心竟流传千古。苏东坡就曾以《陌上花》为题,填过组合诗。其中一首为: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吴越国自钱镠之后,共传三世五代。他的后世子孙继续贯彻低调做人的原则,任凭中原地区如何变乱,王朝如何更迭,打死都不称帝。北宋初年,第五代国王钱弘俶看清形势,认定宋朝必然统一全国,主动提出归顺入朝,免除了百姓遭受刀兵之苦。据说现在杭州西湖边上的保俶塔就是为了保佑他能从汴梁平安归来而修建的。

西湖边上的保俶塔

钱镠将保境安民定为国策,不追求自身的功名称谓,主动放低身段,坚持对中原正统王朝采取柔顺恭敬的姿态,使东南一带避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兵灾。东南一带百姓对钱镠评价极高,甚至将他视为佑护生计的“海龙王”,年年供奉,世世祭祀。

有一种英雄叫做识时务,比起那些不知深浅、乱世跳梁,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苍生的所谓英雄,钱镠做人的境界不知高出多少!

标签: 钱镠唐朝藩镇

更多文章

  • 苏轼的被贬人生:给杭州带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杭州,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在中国,杭州之美,西湖之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杭州游玩,必不可少的景点就是游西湖了。或晴或雨,在湖上泛舟,你会看到长长的苏堤横贯南北,三潭印月的美景呈现在湖中。这长长的苏堤,美丽的三潭印月,已有千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建造者,就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苏轼(1037---1101

  • 三星堆三大未解之谜 一旦解开或将颠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星堆,三星堆之谜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遗址。随着近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我国历史上的空白期也是越来越少,对古代各个时期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明白。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格外与众不同,那就是有着“世界第九奇迹”之

  • 元朝是怎么灭亡的?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灭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元朝灭亡,蒙古族,朱元璋,明朝

    元朝在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据探秘志了解,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

  • 揭秘中国古代后宫为什么要有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太监,宦官

    中国太监发展史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文书上的称谓很多,例如有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

  • 徐世勣是武则天登基的功臣 被后世称为“狡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徐世勣,李勣

    徐世勣被后世称为“狡贼”背后什么原因?徐世勣,祖籍高平,早年参加瓦岗军,后追随李密投降大唐,徐世勣既是唐朝开国功臣,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而不倒,又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主要将帅,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对唐朝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徐世勣深受高祖和太宗的喜欢

  • 秦二世嬴胡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二世,胡亥,二世祖,秦朝,秦始皇

    赢政在短短10年内扫灭六国统一天下,认为自己的尊贵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就创造了“皇帝”这样一个新名词。他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代皇帝就“二世”、“三世”地叫下去直到&ldquo

  • 中华蔡氏始祖之争:蔡叔度公还是蔡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蔡氏始祖,蔡氏祖先,蔡氏,始祖,蔡叔度公,蔡仲

    蔡氏更换始祖?正当我们昂首高唱“叔度始祖,蔡国为姓,天下一蔡,同祖同根”的蔡氏族歌,隆重纪念中华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庆典之际,却传来了异常不谐之音。有人提出要去父立子,改尊蔡叔度之子蔡仲为蔡氏始祖,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和震惊。三千多年后,蔡氏竟然要更换始祖,在世人面前怎能不

  • 中国古代的神秘部门“钦天监”,到底是干嘛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钦天监

    在一些明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钦天监这个词语,什么预测天气、占卜吉凶、识人断命、解释异象,几乎没有什么是钦天监不会的,由于钦天监经常与玄学连在一起,显得尤为神秘,让人觉得钦天监大概就是一个遍布神棍的地方,而历史中真实的“钦天监”到底干嘛的呢?钦天监作为官署名,主要职责是观察天象

  • 清朝巨富家族,终结于1953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乔致庸,乔家大院,清朝巨富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回京任军机大臣的路上,专程去山西祁县拜访了一位老者。老人名叫乔致庸,是乔家大院的主人,也是一名商人。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时,得到过乔家的爱国资助。他来到乔家大院,为乔致庸一家写了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额“履和&rdquo

  • 论述中国古代的“多京制”:两个都城为何还不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多京制,两京制,京城,都城,国都

    首都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每个朝代最重要最繁荣的城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每个朝代似乎都只有一个都城,但是等我们认真想一下就能发现,唐朝好像有过一个东都,清代似乎也有过一个盛京,甚至我们再往前看,还能发现西周时期还拥有成周和宗周。从西周时开始,在往下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