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命好的和被演绎最多的乾隆皇帝 他被最被高估

命好的和被演绎最多的乾隆皇帝 他被最被高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61 更新时间:2023/12/8 2:44:30

中国朝代众多,虽说从始皇帝伊始,距满清末帝也不过区区数百个,期间不乏震古烁今的明主,自然也少不了“何不食肉糜”的庸帝。而最被高估的皇帝,他如果谦称第二,那么将无人敢称第一。他就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被时人和后世成为“乾隆皇帝”。他的身上有两个人人皆知的标签:命最好的皇帝和被演绎最多的皇帝。其实客观地说,他还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而且,没有之一。

乾隆皇帝老年全身像

为什么说乾隆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呢?

命最好的皇帝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而且不是嫡子,按理说轮不到他做皇帝,然而清初顺治康熙、雍正都不是嫡子继位,预示着弘历也有继位的可能。

雍正能够上位,绝对不像电视剧里演绎的那样精彩绝伦。事实是雍正能够上位,并非依靠超人一等的谋划,反而是因为无足轻重,不为人注意最终守得云破天开。

康熙五十年,弘历出生,在他之前,雍正已有四个儿子。

然而比他靠前的皇子们一个个为他让出了位子,先是雍正的第一个皇后孝敬宪皇后名叫弘晖的嫡子在8岁的时候夭折了。其他的要么夭折,要么在成长过程中一命呜呼,最终剩下的唯一竞争者仅有弘时。

弘时大弘历七岁,母亲是齐妃,身份地位都高于弘历的生母钮枯禄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弘时继位的可能性都要远远大于弘历。

此时的康熙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面对这个双商都不错的孙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已经溢满了紫禁城。

不过,满清虽然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各种文化习俗,但是在传位大统的时候,却并没有承袭汉文化中的嫡长子制度。而是主要看各位皇子的能力。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道。

弘历上位得益于受到祖父康熙的赏识,并在康熙六十年被接入宫中恩养,同时也因为康熙对他的喜爱,成了传位于雍正的一个坚定理由。不然,出身平庸,能力平平的雍正怎么可能有机会上位?正是因为雍正继位都沾了弘历的光,所以他在雍正元年就被秘密立为储君。弘时彻底没了戏,不但如此,雍正为了扫清弘历继位的障碍,还在雍正五年就将24岁的弘时赐死。

康熙与小弘历(电视剧照)

得到祖、父亲两代帝王的恩宠,弘历可谓是命好的不行。这还不算完,下面四点更说明了他命好得不行。

其一,他活到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而且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病;俩王八: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和最长寿的乾隆

其二,他12岁被秘密立储,25岁继位,期间顺风顺水,毫无波折;

其三,在他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时间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国库充盈,物阜民丰;

其四,他掌权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顶峰,而且是皇权最鼎盛时期,皇帝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做皇帝做到这种程度,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说他是命最好的皇帝。

被演绎最多的皇帝

乾隆身体健康,性格好动,既有钱也有时间,因此喜欢四处走动。他六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另有拜谒东陵,围猎木兰,这些活动数不胜数,并且在此期间确实发生过许许多多真实的事件,比如他第二个皇后那拉氏就是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因为“断发之谜”被乾隆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类似的这些事件经过官员们的推理、文人的演绎、百姓们出于窥私皇家秘事的目的,逐渐发酵出了许多故事,历经几百年,这些故事便流传了下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乾隆自然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皇帝。

这和当年的一部电视剧不无联系。此前,香港片代表着亚洲影视业的最高水准,风靡整个东亚和东南亚。1991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红遍海内外的《戏说乾隆》。郑少秋接将一个有血有肉、风流倜傥,侠骨柔情、丰功伟绩的乾隆演绎的出神入化,直接带动了人们对乾隆的喜爱。接下来,对于乾隆的研究越来越多。

自此,乾隆便频频出现在影视剧中,《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等电视剧层出不穷,为中国各阶层的民众普及了一下乾隆的生平事迹。尽管其中多数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如同现在人们追捧明星一样,乾隆也逐渐被人们提起并赞誉有加,甚至有人称其为“千古一帝”或“乾隆大帝”。可不是都说了是戏说么……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乾隆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的人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被高估的皇帝

乾隆的身高不高,长相一般,与人们印象中的高大英俊、风流潇洒相去甚远,如果不是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罢了。乾隆的才情也很一般,他写过四万多首诗,超过唐朝所有诗人作诗之和,然而他流传下来的不过一首仿佛歌谣般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从中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乾隆,文学根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本身乾隆身上也有诸多槽点。前文说到他幸运到任性的地步,其实最幸运的乃是他有一个好爷爷,还有一个兢兢业业的老爸。

康熙一举奠定了满清边疆的稳固,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不菲的家底。雍正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是也算是勤勤恳恳,将康熙积攒的家底变得愈加丰厚。最终这些都留给了乾隆。有钱,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去了。于是有了六次下江南,在这其中,演绎了诸多风流韵事,虽然后面看确实劳民伤财,但是也做了些许对地方比较好的事情。

除了六下江南外,乾隆还有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另有拜谒东陵,围猎木兰,这些活动数不胜数。可以说,在旅游这方面,乾隆堪称满清第一人。出去的次数多了,遇到的事情自然也多,演绎出来的新闻,旧闻,绯闻,丑闻自然就更多了。再加上文人向来捕风捉影,有的没的添油加醋,入不了正史,也进了野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话题之王。

如果说那时候有明星,乾隆就是当时最大的流量,试想,全国人晚上没有韩剧可追,没有游戏可打,除了研究造人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讨论乾隆。这绝对是明星中的明星。

在文人没有底线的追捧中,在民众愉快的口口相传中,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等等,都被安在了乾隆头上。四万首打油诗,比贾浅浅的屎尿屁诗强不了多少。充其量也就是厕所文学的水平。

至于其他的十全武功,更多是夸大其词。有一说二,有二说十,极尽夸张之能事。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命人编撰了《四库全书》,这算是对中国文化做了一项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编书过程中,也毁了一大批古籍记载和明史档案,焚书总数将近15万册,可谓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但是同时,文字狱在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

被后人极尽赞誉的“康乾盛世”其实根本就名不副实。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全世界开始抢占殖民地,发展对外贸易,研究科学技术的时候,乾隆却在固步自封,面对英国人进献的科技产品,不仅不屑一顾,还全都打进冷宫蒙尘。最终导致满清屈辱的近代史。这些才是乾隆最真实的作为。电视剧中的千古一帝形象,和乾隆相去甚远。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盛极而衰的悲歌,只是可惜,他并不知道。

我们还可以从武功和国库两方面印证乾隆的所谓“盛世”。被误解最深的乾隆盛世,可耻的盛世饥饿的盛世!

乾隆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这“十全武功”指的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这其中三次新疆用兵,两次抗击廓尔喀,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千秋之下我们也要承认他的功绩,然而其他用兵,有的小题大做,比如两次金川之役,有的非正义之举,如镇压林爽文起义,还有的是以败求胜,如缅甸及安南之役。

所以,他的“武功”方面比照乃祖康熙可谓天壤之别,有好大喜功之嫌。

至于他的“治国”,从国库由充盈变空虚可以看出水平来。他刚继位时,用“国富民强”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大清帝国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到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低于警戒线4亩水平,而且这些耕地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占人口5%左右的大地主阶级的手中,普通百姓则耕无余粮,以至于1793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老百姓都蓬头垢面,衣杉褴褛,英国人当垃圾扔掉的食物也被这些人抢着吃。

“康乾盛世”在乾隆末年一点点地撕下伪装,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以至于仅仅半个世纪后,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老大帝国的大门,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从乾隆中晚期就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清朝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经过之外,乾隆作为国家元首,责无旁贷。他六下江南,沿途挥金如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对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宠信和珅,造成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统治阶级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使中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如果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么它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衰退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奋五世之余烈”的乾隆皇帝只是抓住了历史阶段的尾巴,而并没有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千古一帝”、“乾隆大帝”的称呼实在是高估了他。

标签: 乾隆皇帝清朝皇帝

更多文章

  • 清朝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何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京条约,清朝,英国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对《南京条约》应该不会陌生。《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意义十分重要。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清朝时期根本没有“南京”这个地名,那《南京条约》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

  • 明朝十六帝:加上南明追尊为帝还有十二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十六帝,明朝皇帝,明朝追尊皇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经16帝,共计276年。明朝灭亡后,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南明王朝。南明历时仅18年,先后有弘光、隆武、永历几位皇帝。不过,明朝及南明,都分别还有6人被追尊为皇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先来看看明朝。古代开国皇帝,似乎都有一种最尊先祖为帝的习惯

  • 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都干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和亲,赔款,割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生活中人们引经据典成为了日常,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不过大众总会刻意将近代晚清的历史避开,主要还是这段时期太过屈辱,一个泱泱大国差点沦为了殖民地,换谁都不会愿意揭开这块遮羞布。强盛的汉唐就有和亲的传统,宋朝虽说经济发达,但在和外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这些钱可大都被宋朝赠

  • 浅谈皇权继承上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权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世袭制的诞生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

  • 宋真宗皇后刘娥为何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娥,宋真宗皇后,宋朝皇后,宋朝

    在中国古代,女主执掌朝政总归不为传统所认同。因此,宋真宗遗诏刘娥以太后身份掌权时,用的是“军国大事,权取处分”。重在一个“权”字,也就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宋仁宗赵祯坐像刘娥在开始垂帘听政时,也不得不承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

  • 《大宋宫词》已经很low了,又摊上刘涛低情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宋宫词,刘涛,宋朝,宋代女子的吃穿用度

    《大宋宫词》剧照老师的温情朗读/电台配乐:谭维维《越人歌》我特别期待的《大宋宫词》开播,结果一周时间,豆瓣评分从4.1下滑到3.9,还有一个很热闹的讨论,关于扮演刘娥的刘涛这段沐浴戏。我们常年健身的人都知道,保持健身习惯的人,体型即便纤瘦,也不可能“弱不禁风”,绝对不是风一吹

  • 明朝对西藏名义上有管辖权,实则只有册封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西藏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朝看似对西藏有实际管辖权,但是严格意义上,大明对西藏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怀柔之策,不过明朝对西藏还是有册封权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藏,屡次诏书谕西南西北藏区投效归顺。西藏在从元改宗明朝时,顺理成章加以接受,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在靠近中原

  • 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明朝皇帝,兄终弟及,朱由校,朱由检

    时间回顾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而患病,最终在乾清宫驾崩,朱由校这么年轻就早早病逝。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朱由校的突然驾崩势必会造成一些朝廷动荡,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容易出现“有心人”来破坏,此时就需要立新的皇帝来稳定

  • 欧洲紧身胸衣残酷史 跟中国裹小脚如出一辙的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紧身胸衣,裹小脚

    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一妇人,说她的一对儿“热烘烘的奶子如白兔般跳脱而出”,叫男人周敏见了,一猛子扎下,“噙着乳头呜咂起来。”这句“如白兔般跳脱”,实话讲,真没见过。纵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巩俐,将半个胸脯都鼓溜出去,可怎么

  •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靖难之役,明朝,明朝藩王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朱元璋的乞丐思维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这个乞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