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制的诞生
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当时是弟弟继承兄长的职位为主,儿子继承父亲为辅。也就是说,没有弟弟才传给儿子。弟弟的继承权利优先于儿子。
不过有些学者对这个观点也存疑,不是说否认当时的继承制度,而是觉得继承顺序有待商榷。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一共有30位帝王,王位有很多次传给了侄子,也就是说,侄子的世袭继承权要大于儿子。无论哪种观点成立,已经可以证明商朝正处于世袭制度的形成期。
到了商朝末年,子继父业取代了兄终弟及,标志着世袭制正式形成。在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公旦摄政期间,为了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嫡长子地位的强调,让世袭制有了操作执行的细则,避免了统治者内部的流血事件。嫡长子继承制此后延续了两千余年,废止于清朝末年。
看了上面的介绍就会发现,世袭制是继承制中的一个分项,世袭制继承的不仅有社会地位,还有金钱权势。于是在封建社会中,世袭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形成于商朝末期的父死子继在元朝成立之初遭到了挑战,由此引发了几次不大不小的内部叛乱。
成吉思汗死后,草原上的诸王遵照遗诏立窝阔台为大汗。但是这个遗诏要获得“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元早期的王位继承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人指定,第二步贵族阶层普遍认可。按照现代的眼光看,这个制度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遭到了挑战。
窝阔台死后,指认他的孙子失烈门当蒙古大汗。失烈门没有得到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他们觉得窝阔台的长子更适合成为蒙古大汗。窝阔台长子死后,诸王百官大会继续发表反对意见,造成了草原之上两年没有新的大汗。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碎。蒙古王公内部有人觉得王位继承掣肘于诸王百官大会不利于内部的统一。于是世袭制度再次被确立,避免了夺权篡位的发生。
世袭制度的确立,可以保证权力顺利交接,也会造成权力被滥用。在晋朝南北朝时期,智商有缺陷的人都能成为皇帝。由此可见,世袭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
浅谈皇权继承上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位的传袭,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死子继,而另一种就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这种传袭方式,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皇帝死后没有子嗣,只好在血缘关系较近的弟弟中挑选一位来当皇帝;另一种就是皇帝死后虽然有子嗣,但是因为弟弟的权势太大而当皇帝。
“兄终弟及”是一种弟弟继承哥哥的权利和财产等的继承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早,很多少数民族早期的政权及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例如,商朝王位继承采用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行的制度,鲁炀公熙接替其兄鲁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宋微子启的位置。传给弟弟是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及;传给儿子有传给兄长之子、弟弟之子和传给自己的嫡子等。
商朝仲丁在位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仲丁死后,一大堆的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仲丁的弟弟外壬在仲丁死后即位,开“谁势力大谁继位”的先例,从而造成一百多年的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兄终弟及的制度遭到破坏,传嫡子为王的制度渐为流行,但兄终弟及仍偶见于后世。
兄终弟及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皇权的继承上,也适用于某些可以世袭的官爵上。清朝时,颜回的后人就多次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承袭了翰林院五经博士。
“父死子继”是指儿子继承父亲的权利和财产等,它是中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一种继承方式,也是最被后人所接受的一种方式。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父子关系要比兄弟关系更亲近;而且兄传弟容易引起继承顺序上的混乱,尤其是存在多个兄弟的情况下。每个兄弟如果都有儿子,之后的继承顺序将会更加复杂多变,难以理顺。因此,经过历史上的不断探索,父死子继这种方式更多地被各个皇朝所采纳,它比兄终弟及在继承人的选拔上更简单明了,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关系直接明了。“父死子继”这种继承方式要想更好的推广,确立儿子的继承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继承原则。”这句话是说在有嫡子的情况下,要优先选择嫡子,即使嫡子并不是长子,有多个嫡子的情况下要优先选择嫡长子。如果没有嫡子,就从庶子中选择长子,即使长子不是最优秀的那个,因为优秀是比较主观的评判,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但是长子的身份却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战功卓著,但唐高祖李渊依然选择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就是典型的“立长不立贤”,这就是之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根本原因,因为李世民认为自己最优秀,太子之位应该是自己的。唐太宗在当上皇帝以后,册立的第一个太子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
后世的宋朝、元朝也偶尔出现过这种情况。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北宋建立的过程中曾立下不小的功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光义的权势越来越大,被封为晋王,位列宰臣之上。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曾有意采取迁都的方式,来削弱弟弟赵光义的影响力,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占有绝对权势的赵光义登基称帝。
有一种说法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已经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命,立下了盟誓(金匮之盟),传位于弟弟赵光义。但是赵匡胤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当时皆有二十多岁了,不存在主少国疑之说,此盟誓可能性不大。赵光义继位,被后世认为是被乱臣贼子赵光义谋杀篡位的!烛影斧声即为明证。其实,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悲惨遭遇(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暴毙)来看,宋太宗赵光义多半是篡位而自立。由于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中有很多人性的污点,所以历来都深受人们的指责唾骂。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宋朝主要还是吸取五代十国幼主当朝容易被武将夺权的经验。五代十国的绝大多数的皇帝(包括赵匡胤自己)通过欺负孤儿寡母登上皇位,你以为杯酒释兵权真的能压得住那些想当皇帝或新的开国功臣的人的野心吗?只有他的弟弟才能压得住,以一脉骨肉换赵宋江山的稳固不亏。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
宋朝第二次出现兄终弟及直接到了宋灭国。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弟弟,宋哲宗死后没有子嗣,于是在太后和朝臣的争论之下,由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继承大统。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宠信奸佞,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小人,造成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民间苦不堪言,最终在一片文恬武嬉之中,被金国所灭,宋徽宗本人的遭遇也成为历代皇帝之中最耻辱的,被押解到金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还屈辱地活了9年。宋徽宗赵佶简直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投胎转世,两个人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就是都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李煜的词和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都在历史上具有显赫的声誉,可是两人都不是当皇帝的料,而且都是亡国之君。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人们对因果循环报应的一种说辞罢了。
例如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明朝末年,再次迎来了“兄终弟及”也导致了王国。朱由检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明熹宗朱由校临死之前因为没有子嗣,所以选择了当时还是信王的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思宗。当时年仅17岁的朱由检在登基之后,大力清除阉党势力,使得政治风气焕然一新,给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打入一针强心剂。可是因为朱由检自身的用人存疑、急功近利等等性格缺陷,导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最终在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之时自缢而亡。
有人说,明思宗朱由检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大明王朝实际上是灭亡在了朱由检的爷爷明神宗的身上。其实,虽然说明思宗朱由检继承的是父祖留下的烂摊子,可是如果他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或许就不会当了17年皇帝就亡国了。明朝的灭亡,实际上与明思宗朱由检有一定的关系。
满清末年,也迎来了唯一一次“兄终弟及”,满清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光绪皇帝是清穆宗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子嗣,当时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之下,立年仅4岁的光绪为帝。慈禧太后和光绪两人有双重关系,慈禧太后既是光绪的姨妈,也是光绪的伯母。正是慈禧太后看中光绪年幼,自己可以再次垂帘听政才立其为皇帝。
光绪虽然在位34年,但始终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一生都是傀儡,最后还被慈禧太后毒死(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光绪死于砒霜),3年之后清朝灭亡。有人认为,光绪是清朝后期难得的贤明君主,如果不是慈禧太后干预朝政的话,或许光绪还是有能力使濒临灭亡的清王朝实现振兴的。不管怎么说,光绪都是一个悲情的皇帝。
但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也有不少缺陷。如果嫡长子是个昏庸没有才干的人,甚至品行恶劣,胡作非为,这放在一般人家顶多是败家而已,但是作为掌管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后果可能就是亡国了。如果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还很年幼,那就需要有人辅佐朝政。辅佐朝政的人可能会是皇帝的生母或嫡母,她们一旦掌权有可能会重蹈吕后或者武则天的作为,引发皇室危机;如果辅佐皇帝的是重臣或者其他外戚,皇帝有可能会大权旁落,甚至被篡位。
由此可见,“父死子继”虽然比“兄终弟及”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哪一种方式都有可能会导致皇权旁落,出现危机。
“父死子继”为什么终将取代“兄终弟及”?
春秋时期,宋宣公遵循殷商传统,临终时(公元前729年),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
当时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很流行了,宋宣公突然来了一波骚操作,他的儿子一下子就尴尬了。
多年的世子熬死了爹,结果到手的王位飞了。在家扎不扎小人另说,自己的叔叔肯定是被惦记上了,连带着身后站队的人也傻眼了,潜邸旧人瞬间成了新君路人,瞬间欲哭无泪。
还好宋穆公比较仁义,哥哥投之以桃,弟弟报之以李,去世前(公元前720年),又把儿子传给了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宋殇公。兜兜转转,看似一切回到了原点,其实祸根已经暗暗埋下了。
宋殇公是暗爽了,虽然王位来晚了9年,但好歹是坐上了。这回轮到宋穆公的儿子傻眼了。老爹啊,咱儿好不容易把皇位拿到手,这咋又让出去了?最终带着满腔的怨念被流放到了郑国。
十年后(公元前710年),宋国发生内乱,太宰华督弑君,又从郑国迎回了穆公的儿子公子冯,也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经过这次动荡,宋国基本上没有平静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
宋国的这次上演的兄终弟及,最终落得一地鸡毛。自从商朝九世之乱后,兄终弟及基本已经走到了尽头。
人都是有私心的,兄弟之情再好,也比不过父子之情浓厚。弟弟掌权后,在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下,想让他把权力再移交给哥哥的孩子,别说自己不愿,老婆不依,儿子不满,底下的人也不同意啊。好不容易站了队,搭上线,突然换了主子,之前的经营化为乌有,叔可忍,婶婶也不能忍。
宋宣公想要效仿祖制(宋国是殷商后人),这是在开历史倒车啊,难怪不被认同,背负了宋国动乱的锅。
那么兄终弟及的制度是怎么来的呢?难道古人脑子有坑,不知道兄终弟及的弊端,只有等到九世之乱后才突然醒悟?
看一件事情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古代寿命比较短,兄终弟及可以确保继位者都是年长者,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国家或者族群需要的是一个年轻强壮的领袖而不是一个年幼无能的稚子。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阶层的稳固,国家的运转可以依赖制度来实现,幼主即位,也不妨碍社会和国家的运转,即使进取不足,那也守成有余,父死子继可以保证制度更好的延续。
农耕族群要比非农耕族群的是生产力水平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商朝后期,中原王朝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是北方游猎民族还依然保留了兄终弟及。
既然父死子继比兄终弟及要优越,那么后世为什么还会出现兄终弟及呢?这是脑子瓦特了吗?
后世最有名的兄终弟及要属赵匡胤和赵匡义(赵光义)两兄弟了。当时世宗柴荣英年早逝(38岁),留下孤儿寡母匆匆上位。主弱臣强,最容易滋生不臣之心,这才有了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披上黄袍,夺了柴氏江山。
据记载(也不知真假),杜太后有感于后周结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死前嘱咐儿子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也就是后来的金匮之盟。后来,赵匡义坐了江山,但也留下了烛影斧声的传言,赵匡胤的儿子也都不得善终。
其他兄终弟及的例子,也大多都是权力争斗的产物(汉少帝刘辨汉献帝刘协、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等等),或者帝王无后(木匠皇帝朱由校和悲情皇帝朱由检),很少有主动让位的。
“兄终弟及”最终被“父死子继”取代
商朝末年,纣王四处用兵,导致国家的政治经济都走在崩溃的边缘。
微子启数次给弟弟纣王进谏,纣王都不采纳,还开始厌烦这位老兄。于是这位老兄干脆就辞官隐居起来了,直到武王灭了殷商政权,又派人找到微子启,恢复了他在商朝的爵位。
再后来,周武王死了,他弟弟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平定。一直恪守本分的微子启,成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原来由武庚领导的殷商余民,被一分为二,一部跟着周公去修洛邑,一部就分给了微子启,供奉殷商的列祖列宗,以睢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建立宋国。爵位与齐国一样,都是公国。
周的分封,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周天子自己的领地是王国外,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级别,以公国诸侯级别最高,封地最广,爵禄也最优厚。晋国是周王室近亲,初封也才是侯国,南方的楚,当时才是个不起眼的子国,这么一比,就知道,宋国的起点还挺高哦。
微子启去世以后,他弟弟微仲即位。
宋国历史上,国君与兄弟感情好是一种传统,君位的兄终弟及,也是宋国政治的一大奇观,究其本源,大概是受先祖的影响。殷商祖宗十八代,三十次帝位继承,就有十四次兄终弟及,三次叔终侄及,只有十三次是父死子及。传给兄弟的,竟然比传给儿子的还要多,这也是殷商权力继承的一大特点。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基因,几百年后,居然还能影响到宋国的政治格局。
第一次:宋国第五个国君宋闵公(宋国前后有两个闵公,这是第一个),死后传位给弟弟炀公。结果闵公的儿子鲋祀发动政变,杀了炀公,自立为宋厉公。这三个国君具体做了什么不清楚,单看他们的谥号,应该都不怎么样。
第二次:第十三个国君宋宣公,活着的时候就要求弟弟和即位,和再三辞让,都没打消宋宣公的念头,最后只好接受哥哥的盛情,这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晚年,为了回报哥哥的盛情,将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与夷立为继承人,就是宋殇公。
宣公和穆公哥俩好,全天下人都赞扬他俩有情有义,但在道德的阴影里,穆公的儿子公子冯怀着满腔怨愤,被老爸强行送到国外去考察。殇公九年,宋国太宰华督在街上散步,看见一名美女,想据为己有,一打听,原来此女大有来头,乃是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于是罗织罪名,杀死了孔父嘉,夺取了老孔的妻子。宋殇公责备华督,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宋殇公得位不正,把宋殇公也干掉了,迎立在外考察的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
正是因为有此次变故,导致孔父嘉的子弟逃到鲁国政治避难,要不然孔圣人的国籍就不是鲁国了。如果当时也有祖国一说,必须注明,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再往上追溯,孔父嘉的祖上是宋国第二代国君微仲,按照刘皇叔的标准,孔子算是根正苗红的宋室宗亲,或者说是殷商宗亲也可以吧。
了解了宋国的这些往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宁肯跑到国外也不能答应弟弟让位了,千万不能让自己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悲剧再发生了。有了以上两个教训,宋国的国君终于长了点心,准备将兄终弟及的老传统扔掉,但是国君的许多弟弟和侄子们则表示,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优良的传统不能丢。
事实证明目夷是个明白人,宋国后来,先后有宋成公,宋昭公(宋国有两名昭公,此为第一个),宋君剔成三名国君被亲弟弟干掉篡位,其中剔成虽然在位四十一年,却连个谥号也没有,这全拜他弟弟----宋国末代国君偃所赐。
都说权力是人性的腐蚀剂,是命运的绞肉机,在权力面前,无论是宋国还是齐国,都一样。我绝对相信宋国那些好兄弟曾经的情谊,都是真挚的,但这些大争之世残存的温情,经不起时间和命运的考验。
“兄终弟及”这种权力继承方式,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不是没有原因的。有权力继承权的人越多,争执就越激烈,其稳定性也就越差。最大的一个牛角尖是:当所有的弟弟都死了以后,是该由最初大哥的儿子继承呢?还是最后一个弟弟的儿子继承呢?这个死结不解决,权力继承就失去了章法,只会越搞越乱。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由儿子来继承老爸的基业,要比兄终弟及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确定儿子是首先考虑的继承人,再在儿子里选一个嫡长子做王储,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有了这一制度做树干,树状的中国宗法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
千年以后,同样以“宋”建国的赵匡胤,早就忘了古人血的教训,又搞兄终弟及,留下一地鸡毛。莫道读史无用,赵匡胤如果能够深刻认识春秋时期宋国的历史,赵德昭赵德芳等人也不会死的不明不白了。
那些顺利继位的皇太弟们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主角萧峰的名场面之一是帮助辽国皇帝耶律鸿基平息皇太叔耶律重元父子发动的叛乱。
正是在读到这个情节时,才知道了辽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当过皇太弟(辽国出现过三位皇太弟)的名人,也知道了皇太弟这个名词。
可惜,耶律重元从皇太弟做到皇太叔,始终没能更进一步,皇太弟比皇太子难熬得多。
毕竟,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谁也不会想把帝位让给兄弟而不是儿子。
在我国历史上,皇太弟是皇帝的继承人名号之一,出现的原因或是皇帝无子,或是权臣主导册立,或是某些特殊情况。
历史上有过皇太弟名号的皇族总计有十五位,但能顺利继位的,只有六位。
显然,皇太弟跟皇太子、皇太孙等一样,都是比较高危的职业。
这六位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供读者们参考。
一:晋怀帝司马炽
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最小的儿子,也是历史上首位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他继承的是长兄、晋惠帝司马衷传下来的皇位。
司马衷本有一个儿子司马遹,这个司马遹还是晋武帝司马炎曾经看好的晋朝第三代继承人。
但司马遹没能熬到继位,在做皇太子时,就被嫡母,也就是司马衷的原配老婆贾南风给害死,
司马遹死后,司马衷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
经过几次政治变动,贾南风被杀,杀死贾南风的司马伦被杀,然后,司马炽在司马氏王爷们的互相妥协下,意外成为了皇太弟。
晋惠帝死后,司马炽抢在皇后羊献容(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她想找个晚辈继位,这样她就能当上太后)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前面,登上了帝位,成为晋朝第三任皇帝。
在司马炽执政时,爆发“永嘉之乱”,司马炽被汉赵军队俘虏,受尽侮辱后被毒杀。
二:西燕威帝慕容冲
慕容冲本是十六国时期前燕的皇族,前秦灭掉前燕后,大堆慕容氏为前秦效力。
前秦皇帝苻坚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加以重用,这也给了慕容氏东山再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后,苻坚的前秦声望大跌,慕容氏们纷纷借机起兵,还建立了后燕和西燕两个政权。
慕容冲在纷纷乱局中,是投靠了建立西燕的兄长慕容泓。
在慕容泓正式称帝后没多久,手下的臣子以慕容泓德望不足为由,杀掉了他,然后拥戴慕容冲为皇太弟,以这个身份处理国事。
史书记载的是臣子们主动下手弑君,可要说这事慕容冲没参与,估计谁也不会信。
慕容冲当了半年皇太弟(这段时间里,西燕政权没有皇帝)后,才正式称帝。
但仅仅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被部下所杀,原因是,他没有进取心,部下们不愿意碌碌无为。
三:唐武宗李炎
公元840年,唐文宗李昂病重,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了当前最重要的大事。
在当时,李昂实际上安排了一个皇太子(已官宣,但还没来得及举办仪式),是他的侄子李成美(唐敬宗李湛之子,李昂是李湛的弟弟)。
李昂在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之后,本来是安排了宦官刘弘逸和宰相李珏辅佐李成美监国,等到自己真去世了,就由李成美继位。
但另一拨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不干了,他们也希望有拥立之功,且不希望刘弘逸爬到他们头上,宦官之间的权力争斗也是很残酷的。
于是,仇士良他们矫诏立了个皇太弟,也就是李炎。刘弘逸和李珏当然不服,可仇士良掌握着神策军的军权,不服也得服。
李炎被动当上皇太弟几天后,唐文宗李昂,在仇士良等神策军掌军宦官的帮助下,他顺利登基,是为唐武宗。
李炎当了六年皇帝后病死(服食丹药过度),执政时,搞出个“会昌中兴”的治世。当然,最让人记住李炎的是,著名的“武宗灭佛”。
四:唐昭宗李晔
李晔是唐僖宗李儇的弟弟,唐僖宗驾崩后,他也是被掌握着神策军的宦官杨复恭拥立为皇太弟。
唐末的宦官势力就是这么厉害,可以随便拥戴和废立皇帝,可比明朝那些看似牛逼哄哄,名气大得不得了的宦官们厉害多了。
李晔在当了两天皇太弟后,李晔在李儇的灵柩前继位为帝,是为唐昭宗。
李晔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到他执政时,唐朝基本是回天无力,李晔坚持了十六年,后落入朱温之手,并被其杀害。
五:金太宗完颜晟
金太宗完颜晟(完颜吴乞买)是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的弟弟。
他是按照女真人的族规,合法地成为完颜旻的皇位继承人,不过,按照女真人的称呼,他不叫皇太弟,是称为“谙班勃极烈”。
在金朝建立初期,“谙班勃极烈”就是特指的皇位继承人。
它代表的含义其实不是皇太弟,而是政府首脑,也就是首相的意思,算是“首相+储君”吧。
不过,金朝后来也全盘汉化,按照汉礼的称呼,也能把完颜晟称为皇太弟。
完颜晟在位时,也曾立了一个弟弟完颜杲(完颜斜也)当“谙班勃极烈”,但完颜杲没能熬到完颜晟死,自己就先病死了。
完颜晟死后,皇位是传给了侄孙、金熙宗完颜亶(金太祖嫡长孙)。
他其实也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女真贵族们大部分都反对,他即使是皇帝都没辙。
完颜晟曾对北宋用兵多次,把北宋打出了个“靖康之耻”,当时金军的总指挥就是那位病死的皇太弟完颜杲。
六: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朝的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在当上皇帝后,立了一个皇太子,即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但八达不是海山的儿子,其实是他的弟弟,所以,这个皇太子就是皇太弟。
元武宗死后,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
“仁宗”这个谥号,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才出现过四次,最知名的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是真的仁,可一个元朝皇帝也能获得这个谥号,就很不容易了,懂得谥号该怎么定的,全是儒官。
因此,元仁宗起码是获得了大部分汉姓儒官的认同。
他有过什么善政?能让儒官们对他高看一眼?其实就一条,他于公元1313年,下诏全面恢复科举考试。
在元仁宗之前,因为战乱,以及蒙古贵族的抵制,科举曾中断了数十年之久。
没有科举的王朝,能算是中原王朝吗?没有了科举,汉姓读书人们通过什么渠道进入官场?
元仁宗重开科举,让本来不愿意接受元朝统治的读书人们欢欣鼓舞,这不但能让他们有便利的进入官场的渠道,也让他们看到了教化元朝上层贵族的希望。
也因此,元仁宗死后,就得到了“仁”这个谥号,得以跟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嘉庆皇帝)并列四大“仁宗”皇帝。
明、清两朝的末日悲歌,兄终弟及的背后,还有两位苦命的皇嫂
明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公元1627年9月30日,因落水以致病重的明熹宗朱由校在服用了“仙药”后身亡,熹宗临终前在张皇后的劝说下将同父异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立为皇帝,这便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由于明熹宗而儿子全部夭折,崇祯皇帝依“兄终弟及”的祖制继承皇位,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能够即位,这与明熹宗皇后张嫣的力荐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崇祯皇帝即位后,对于这位有着拥立之功的皇嫂十分尊敬与优待,张嫣被尊为皇嫂懿安皇后。
十分巧合的是,两百四十多年后的清朝晚期,另一位无子而终的皇帝崩逝后,皇位也以同样“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他的弟弟,这就是同治帝驾崩后光绪帝的继立。而同治帝的皇后也因为小叔子的即位而成为了皇嫂,史称嘉顺皇后。
更为巧合的是,两位王朝末日的皇后的最终结局也是同样的悲惨,让人不胜唏嘘。
明朝末年最后的“兄终弟及”:
明熹宗天启皇帝并非自始至终没有子嗣,这位以不务正业著称的皇帝实际上先后有过三个儿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夭折,没有一位长大成人,鲜为人知的是,明熹宗最为宠爱的皇后张嫣也曾一度怀有身孕,然而嫉恨皇后的魏忠贤与客氏却以安排宫女为皇后揉腰为名,致使明熹宗的这位未见天日的嫡子胎死腹中,从此张皇后再未能够怀有身孕。
天启七年八月初,明熹宗朱由校病重,弥留之际的熹宗皇帝一时之间对选立谁为继承人犹豫不定,皇后张嫣深知明熹宗心思,因此对陷入弥留之际的熹宗说:“国家现在是多事之秋,需要年长的君主,信王可继承大统。”
明熹宗经过权衡,最终听从了张皇后的劝说,将信王朱由检立为新君,熹宗临终前嘱咐信王朱由检,请他日后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皇后张嫣。说完熹宗便驾崩了。这便是明朝最后一次皇位交替,这也是明朝皇位传袭中第三次上演“兄终弟及”。
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兄终弟及”: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年轻的同治皇帝躺在紫禁城养心殿内的软榻上,此时的同治皇帝已经陷入弥留之际,一旁的皇后阿鲁特氏哭的伤心,阿鲁特氏既哭自己的丈夫同治皇帝,又哭自己的前途未卜。
最终同治皇帝还是撒手人寰了,这位清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一生在位十三年,拥有一后四妃,但终其一生却没能够诞下一个子嗣,哪怕是一个公主都没有。
同治皇帝驾崩后,两宫皇太后在悲痛之余,宣布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选为新皇帝,这个结果让朝野上下的一干宗室大臣们瞠目结舌,因载湉与驾崩的同治皇帝是平辈,而清朝开国至今尚无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这便让同治皇帝的遗孀,皇后阿鲁特氏陷入了空前的尴尬境地。
载湉的即位宣布着年轻的阿鲁特氏将没有机会成为皇太后,因为新皇帝是她的小叔子,因此年轻时阿鲁特氏只能以寡嫂的身份尴尬的居住在后宫之中,阿鲁特氏面对的是清朝开国两百多年来从没出现过的局面。
两位“末日皇嫂”的凄惨人生:
崇祯皇帝即位后,明熹宗张皇后被崇祯皇帝封为懿安皇后,因为叔嫂有别,因此年轻的张皇后只能搬到慈庆宫居住。当时的张皇后年仅二十一岁,年轻貌美,因此竟然被阉党余孽大太监陈德润相中,陈德润托人向张皇后传话,竟恬不知耻的想与张皇后结为“对食”。
张皇后大怒,先是派人将陈德润棍棒打出,随后派人将此事奏报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得知后,立即将陈德润撵出宫去,罚往南京明孝陵种菜。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先后自缢身亡,懿安皇后张氏听说都城为乱贼攻破,帝后自缢,随即在自己的宫中自缢,然而却被宫女救下。
从此这位张皇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录之中,关于张皇后的结局,历史上始终有三种传言,一种说是张皇后在破城便自缢身亡了;第二种说法说张皇后趁乱逃出宫去,躲藏在民间孤独终老;还有一种说法说张皇后被李自成的军队俘获后,不堪受辱,自尽身死。无论是哪种说法,作为亡国皇后的张嫣的结局都注定毫无悬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张皇后的不幸或许从进宫之时便注定了。
与张皇后有着同样经历的是同治皇帝的孝哲毅皇后,这位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从选立之时便被婆婆慈禧太后视为眼中钉,同治皇帝的死让皇后阿鲁特氏失去了靠山,光绪皇帝的定力让阿鲁特氏再无翻身之日。慈禧太后选择平辈之人继承大清皇位实际上等于将阿鲁特氏逼上死路。
光绪元年,两宫皇太后以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的名义将同治皇帝的遗孀阿鲁特氏封为嘉顺皇后。然而万念俱灰的阿鲁特氏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虐待,带着对生活的无限绝望,在同治皇帝崩逝后不久便吞金自尽了。阿鲁特氏死时距离同治皇帝驾崩还不足百日,百日之内帝后相继去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张皇后和阿鲁特皇后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宫女子的缩影,在上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后宫的女子幸福的少,悲惨的多,长寿的少,短命的多。历史在波澜不惊之中总是惊人的相似,张皇后的悲剧在两百多年后的阿鲁特皇后身上重演。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盘点历史上20个“兄终弟及”的原因及结局
一,汉少帝刘辨→汉献帝刘协。
汉少帝刘辨,终年14岁,在位1年,被权臣董卓所毒杀。
汉献帝刘协,终年53岁,在位30年,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封山阳公,悬壶济世当郎中,善终。
二,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
晋惠帝司马衷,终年48岁,在位17年,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毒杀。
晋怀帝司马炽,终年29岁,在位4年,被前赵昭武帝刘聪所毒杀。
三,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成帝司马衍,终年21岁,在位17年,病逝。
晋康帝司马岳,终年22岁,在位2年,病逝。
四,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
晋哀帝司马丕,终年24岁,在位4年,服食丹药,中毒身亡。
晋废帝司马奕,终年44岁,在位5年,被大司马桓温所废。
五,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安帝司马德宗,终年37岁,在位22年,被相国刘裕所杀。
晋恭帝司马德文,终年35岁,在位1年。先是禅位于宋武帝刘裕,次年被其闷杀。
六,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
宋少帝刘义符,终年18岁,在位2年。
先是被司空“徐羡之”、护军将军“檀道济”等人所废黜,后来被皇太后所杀。
宋文帝刘义隆,终年46岁,在位29年。其子刘劭,图谋篡位,将其弑杀。
七,宋后废帝刘昱→宋顺帝刘準。
宋后废帝刘昱,终年14岁,在位5年。
被尚书左仆射萧道成所弑杀。
宋顺帝刘準,终年12岁,在位2年。
禅位于齐高帝萧道成,同年被杀。
八,齐郁林王萧昭业→齐海陵恭王萧昭文。
齐郁林王萧昭业,终年21岁,在位1年。被尚书令萧鸾,带兵入宫所弑杀。
齐海陵恭王萧昭文,终年14岁,在位两个半月。
被尚书令萧鸾所废黜,同年被杀。
九,齐东昏炀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
齐东昏炀侯萧宝卷,终年18岁,在位3年。
当萧衍造反,攻打建康城时,被卫尉张稷弑杀。
齐和帝萧宝融,终年14岁,在位1年。
禅位于梁武帝萧衍,同年被杀。
十,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唐中宗李显,终年54岁,前后共在位6年。
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
唐睿宗李旦终年54岁,前后共在位8年。禅位于其子唐玄宗李隆基,病逝。
十一,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
唐敬宗李湛,终年17岁,在位2年,被宦官所杀。
唐文宗李昂,终年31岁,在位14年,病逝。
唐武宗李炎,终年32岁,在位6年,服丹药而亡。
十二,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
唐僖宗李儇,终年26岁,在位15年,病逝。
唐昭宗李晔,终年37岁,在位16年。
被朱温所杀。
十三,后梁废帝朱友珪后梁末帝朱友贞。
后梁废帝朱友珪,终年29岁,在位1年。袁象先造反,他走投无路,遂令亲信冯廷谔,将己杀死。
后梁末帝朱友贞,终年35岁,在位10年。
后唐军队进攻汴州,破城在即,他令亲信皇甫麟,将己杀死。
十四,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终年49岁,在位16年,暴亡。
宋太宗赵光义,终年58岁,在位21年,病逝。
十五,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
宋哲宗赵煦,终年23岁,在位15年,病逝。
宋徽宗赵佶,终年53岁,在位26年。
“靖康之耻”时,被虏到五国城,屈辱而死。
十六,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严格意义说,不算)。
宋钦宗赵桓,终年56岁,在位1年。
“靖康之耻”时,被虏到五国城,死于北方。
宋高宗赵构,终年80岁,在位35年,病逝。
十七,宋端宗赵罡→宋怀宗赵昺。
宋端宗赵昰,终年9岁,在位2年。
惊惧落水,病逝。
宋怀宗赵昺,终年7岁,在位1年。
“崖山海战”失败,被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
十八,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终年37岁,前后共在位21年,病逝。
明代宗朱祁钰,终年29岁,在位8年。
“夺门之变”一个月后,暴亡。
十九,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熹宗朱由校,终年22岁,在位7年,服丹药而亡。
明思宗朱由检,终年33岁,在位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于煤山自缢而亡。
二十,明绍宗朱聿键→明文宗朱聿鐭。
明绍宗朱聿键,终年44岁,在位1年。
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
明文宗朱聿鐭,终年42岁,在位1个月。清军攻入广州,自缢而亡。
“兄终弟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王朝初建,政局不稳。
如北宋,赵匤胤与赵光义。
2,王朝末年,政局不稳。
如:汉末的汉少帝与汉献帝,唐末的唐僖宗与唐昭宗。
3,皇权旁落,世家权臣当政。
如:世家大族当政时东晋,出现的一系列“兄终弟及”的情况。
4,皇权旁落,宦官掌权。
如宦官“当裁判”,唐敬宗、唐文宗与唐武宗三位兄弟“参加的当皇帝接力赛”。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最终都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